資源簡介 (共56張PPT)出 師 表諸葛亮作者介紹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著有《諸葛亮集》。19歲:與友人徐庶師從司馬徽。27歲:在司馬徽、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28歲:參與赤壁之戰獲勝。43歲: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45歲: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47歲: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48歲: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49歲: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蜀建興8年。50歲:諸葛亮再次北伐。51歲:諸葛亮北伐,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54歲: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下邊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你能說出描寫了他的哪些具體的事件嗎?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三顧:三顧茅廬六出:六出祁山東和:東和東吳收二川:收東川西川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獲排八陣:擺設八陣圖三氣周瑜空城計揮淚斬馬謖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表:古代的一種文體。表的主要作用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精忠報國之心,或獻攻略之策。歷來以戰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唯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燦然于文苑。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后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爭,國力更加困乏。于是諸葛亮派人和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后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國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亦亡;帷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一中國,復興漢室。《出師表》的時代背景正 音崩殂( ) 菲( )薄裨補( ) 遺( )陛下祎( ) 攸( )闋( ) 陟( )罰臧( ) 否( )行( )陣 猥( )自夙( )夜 駑( )鈍諏( ) 攘( )除斟酌( )cúfěibìwèiyīyōuquēzhìzāngpǐhángwěisùnúzōurǎngzhēnzhuó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⒈薄 妄自菲薄( )薄紙( )⒉塞 以塞忠諫之路( )堵塞( )⒊行 行陣( )性行淑均( )⒋否 陟罰臧否( )是否( )⒌遺 以遺陛下( )遺失( )bósèhángxìngpǐfǒuwèiyíbáosai經典句段停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轉折人力疲勞物力缺乏實在的時候大概是特殊的禮遇代詞,代這殊遇狀語后置擴大名作動,發揚光大名作動,發揚,擴展過分地看輕自己以致遺留下來 譯:先帝創立統一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益州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萬分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但是,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字,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舍生忘死的作戰。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給陛下的緣故。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出無道理的話,從而堵了忠誠進諫的道路啊。閱讀第一段,思考:作者指出當時的形勢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內外大臣表現如何?內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國君又當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條建議是什么?第一段分析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不利追殊遇報陛下不懈于內忘身于外有利誠宜……不宜……(正反)(廣開言路)開張圣聽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晉升、處罰,贊揚、批評。偏義詞,偏“異”盡忠做好事的人專職官員判定名作動,罰來,表目的顯示公平嚴明的治理譯:皇宮中的進臣和丞相府中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贊揚批評,不應該標準不同。如果有作壞事違反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內和丞相府的行法不同。宜:俱為一體付有司論其刑賞不宜:內外有別偏私不公。(目的)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嚴明賞罰精讀細研1.作者為后主劉禪提的第二條建議是什么?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 以(之)咨 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形作名,忠良誠實的人因此賓語前置來給予的都代詞,他們把詢問更多的益處、成效。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譯:將軍向寵,性情品德平和公正,通曉軍事,從前試用,先帝稱贊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無論大小,都應征詢他的意見,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適的安排 。通曉,精通做,當軍隊形作名,才能高的人稱贊形作名,才能低的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形作動,親近形作動,疏遠“……的原因”痛心遺憾的代,他們代,他們的計算著時間而到來。指為期不遠。譯: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避賢臣,這是漢朝后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些事,對于桓、靈的時代,沒有不痛惜和遺憾的。侍中郭攸之,費祎,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坦直,能以死報國的節義臣子,誠愿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則漢王室的興隆,就時間不遠了。閱讀第三、四、五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三條建議是什么?這三段是怎樣銜接起來的?第三四五段關系宮中營中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先帝簡拔之臣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薦賢臣親賢臣,遠小人先漢興隆親小人,遠賢臣后漢傾頹正反歷史教訓引教訓親賢遠侫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許先帝以 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平民親自茍且保全聞名顯達因為地位低微把,拿因此感奮激發用奔走效勞通“又”譯: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在亂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賤, 委屈的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激激,從而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經二十一年了。之全軍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把表時間的連詞早晚,日日夜夜有成效以致希望形作名,奸邪兇惡之人用來、、、的辦法職責本分譯: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自從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擔憂嘆息,只恐怕托付給我的任務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在五月率兵渡過瀘水,深入荒蕪之境。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充足,應當獎勵并率領全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平庸的才能,消滅奸邪勢力,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盡忠心于陛下您的職責本分。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提出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閱讀第六、七段,思考:在表達方式上,這兩段與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內容應怎樣概括?請逐句加以理解。第六七段逐句分析第六段1.敘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遠2.敘“三顧草廬:寬宏大度,不恥下問——由是感激3.敘共患難經歷:創業艱難——效忠心愿第七段1.敘托孤之事,提挈全段2.受命以來的心情、行動3.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出師目標4.補筆返回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把名詞,功效動詞,有成效形作名,怠慢疏忽來明察采納深切的追念不盡眼淚譯:希望陛下責成我去討伐奸賊并取得成效,如果沒有完成,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圣德的言論,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們的罪責。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謀劃,詢問治國的好辦法,明察并采納正直的進言,遠念先帝遺詔中的旨意。我受恩德、感激不已。如今正當離朝遠征,流著淚寫了這篇表文,激動的不知說了些什么。《出師表》中表現的父子、君臣之情父子之情指出先帝創業艱難,盼后主能發奮積極多次提及先帝,勸告后主追念先帝遺訓,親賢遠佞述身世,表明自己盡忠報先帝及為后主效力君臣之情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議及推薦人才說不得明自己北伐的決心及各大臣職責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出師表》中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創業艱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動激勵后主加強勸說后主的說服力和權威性部分 段落 要點 表達方式理解練習:1。諸葛亮對當前形勢的分析是什么?客觀條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觀條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什么?開張圣聽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臣,遠小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3.作者自敘志趣過人,不求功名的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4.文中兩句千古名言,說盡諸葛亮一生的話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5.文中列舉的使諸葛亮報先帝忠陛 下的兩 件事:三顧茅廬白帝城托孤6、諸葛亮此次出師的目的是什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7.從全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怎樣的賢臣 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耿耿、盡職盡責、深謀遠慮、淡泊名利。概括主題課堂小結本文敘述了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言辭懇切地勸說后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表現了他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的忠心。文中隱藏了許多成語,能找出來嗎?妄自菲薄 三顧茅廬 不知所云還有嗎?請你找找看:引喻失義 作奸犯科 茍全性命裨補闕漏 指日可待 察納雅言虛詞以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光先帝遺德。以塞忠諫之路也。受命以來。介詞,把。介詞,因。連詞,表目的,來,用來。連詞,表結果,以致。連詞,表時間,以。1、古今異義中道崩殂。咨諏善道。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路。道理。效道二、一詞多義實現、完成遺:① “以光先帝遺德”:② “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為:① “俱為一體”:②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③ “眾議舉寵為督”:論:①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② “每與臣論此事”:遺留給予是擔任做評判議論無:① “若無興德之言”:② “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行:① “然后施行”:② “性行淑均”:③ “必能使行陣和睦”:益:① “有所廣益”:② “至于斟酌損益”:沒有不論實行品德行列益處舉辦、增加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光先帝遺德。以塞忠諫之路也。受命以來。愚以為宮中之事咨臣以當世之事許先帝以驅馳介詞,把。介詞,因為。連詞,表目的,來,用來。連詞,表結果,以致。連詞,表時間。認為介詞,拿用以而:①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② “可計日而待也”:于:①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② “欲報之于陛下也”:③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恒靈也”: ④ “還于舊都”:卻來在向,給對到㈢翻譯下列文言句子。⒈庶竭駕鈍,攘除奸兇。⒉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⒊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希望竭盡我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啊。我眼中的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里閃著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給后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于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的,于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課外拓展他足智多謀。初出茅廬就火燒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騎”之首的夏侯,也落得狼狽而逃。他巧借大霧,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周瑜陷害他的美夢破滅,同時還大大挫傷了曹軍的銳氣。他六出祁山,屢戰屢勝,使魏軍中首屈一指的司馬懿也聞風喪膽。他大智大勇。面對兵臨城下的15萬大軍,依然笑容滿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閑地彈琴。為了孫劉聯盟,他泰然入吳,雖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難,甚至是生命危險。萌葭關下,為了劉備的事業,他毅然決定冒刀光劍影,前去說服馬超投降。雖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氣可嘉。但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一個馬謖,一個魏延。前者言過其實,他卻委以重用,只因馬謖讀了一肚子的兵書,談論起來滔滔不絕;后者是難得的將才,他卻固執地認為“延腦后有反骨”,總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這一點上,比起劉備和曹操,他要稍遜了一籌。他太謹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樂公”,縱然他是“兩朝開濟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淚滿襟”的慨嘆。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一個無奈的隱士,一個有超人膽略和杰出軍事才能的英雄,一個不免留有遺憾的悲壯之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