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5張PPT)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課文簡介:本文是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給司馬光的回信。全文論點是針對司馬 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 致怨”的指責,辯白變法是正確的。文 章逐條反駁司馬光觀點,表示出作者堅 持變法,絕不動搖的決心。教學目標:1. 積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 識。2. 學習本文結構嚴謹、說理透徹的特點,學習作者針鋒相 對進行駁斥的論證技巧。3. 體會作者推行新法的堅定立場與對理想的不懈追求。鄧小平是"中國二十一世紀改革家”,而北宋也造就了一位改革家,那就 是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 川人(今江西臨川),唐宋(散文)八大家 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 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 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 《臨川集拾遺》等。作家簡介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亂!"位于南京的王安石故居文學成就■王安石的論說文,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結構謹嚴,說理透徹, 語言樸素精練,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為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 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王安石的短文,直陳己見,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獨特風貌,如史論《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層次分明,議論周密, 詞氣凌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簡潔明快而省力,亦記游,亦說理。■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 鳴 " , 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后,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 位置。后期創作"窮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 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 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余首,大致可分為抒寫情志和闡釋佛理兩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其抒情詞作,寫物詠懷,多選空闊蒼茫、淡遠純 樸的形象,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桂枝香●金陵懷古》 一詞,豪縱沉郁,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共開豪放 詞之先聲,給后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軼事典故■ 拗相公明末馮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寫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事。王安石告老還鄉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郁、 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并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 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不應盲 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后世對這三句話多加 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度。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 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清廉樸素■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 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 座,菜肴都沒準備。蕭公子心里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后,旁邊只安置了菜樊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只 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那個 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不邇聲色■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 "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 罷 , 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 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 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王 安 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干錘百煉■ 王安石作詩《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后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后又改為 "滿” 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后才確定為“綠”字,即“春風又綠江南岸”。囚首喪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衣裳骯臟,須發紛亂,儀表邋遢,王安石的這些惡習眾所周知。蘇洵曾經描述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囚 首喪面而談詩書”。慶歷五年(1045年)三月,韓琦任揚州知府,王安石為簽判,成了韓琦的幕僚。王安石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因此當差的時候多來不及洗漱裝扮。韓琦以為王 安石夜夜尋歡作樂,就勸他不可荒廢讀書。王安石也不辯解,只是說韓公不能知我,后來韓琦才發現王安石非常有才華。· "答”,解釋為"答復";· " 司 馬 " , 司馬是復姓,指司馬光;· “諫議”,官名,司馬光當時任右諫議大夫(負責向皇帝提意見的官);· "書",書信。3、寫作背景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有“布衣宰相”之美譽的范純仁(范仲淹之子)上書批評王安石“培克財利”,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 世人認為王安石變法“天下必受其禍”。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三封長信一-《 與 (王)介甫書》批評王安石變法“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批評 王安石排斥異己,黨同伐異。他還列舉實施新法“侵官”、 “生事 ”、 “征利”、“拒諫”、 “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司馬光認為王安石 “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 其實傷國"。王安石則寫了《答司馬諫議書》回復。【補充文常】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 通史《資治通鑒》。拜相后盡廢王安石新法。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配享宋哲 宗廟廷,畫像入昭勛閣國家功勛圖;從祀于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宋哲宗賜碑名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將他葬於高陵。靈柩送往夏縣時,京城的人 們罷市前往憑吊,有的人甚至賣掉衣物去參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聲超過了車水馬龍 的聲音。等到安葬的時候,哭的人非常真誠,仿佛是在哭自己的親人。嶺南封州的父 老們,也都紛紛祭奠司馬光,京城及全國各地都畫他的像來祭祀他,吃飯前一定要先祭祀他。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二、預習檢測1、字音游處 (chǔ ) 強聒(guo) 重 (chóng) 念難 (nàn) 壬 (ren) 人 胥 (xū) 怨 怨謗(bàng)2、成語積累興利除弊:興辦對國家人民有益利的事業,除去各種弊端。無所事事:閑著什么事情都不干。三、初讀課文,概括段意第一部分:這段主要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第二部分:全文駁斥的重點部分,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第三部分: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第四部分:書信常規的結束語。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 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 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 故略上報,不復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 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 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某:古人在書信上用“某”來代替自己的 名 。見恕:諒解我。 “見”用在動詞前面 表示對我怎么樣。如“慈父見背”“見 諒 ” 。鄙人王安石敬曰:昨天承蒙您來 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 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政事常常 不一致,所持的政治主張大多不同的 緣故啊。雖然想要勉強在您耳邊嘮叨 不休,最終也必定不被諒解,所以只 是很簡略地回復書信,不再逐一替自 己辯護。又想到承蒙您一向看重和厚 待我,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魯莽草率, 所以我現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原 因,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吧。第1段:寫信緣由一一為什么寫這封信 品讀第一段概括第 一段的主要內容:第一段:交代寫信的緣由和目的。(因為二人之間有分歧,所以 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司馬光如何指責王安石 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 辯的,尤其注重于名義和實際是否 相符。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系一經 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來信用來指教我的,認為我 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惹是 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 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 怨恨和誹謗。第2段:駁斥謬論蓋儒者所爭,尤在于 名實,名實已明,而 天下之理得矣。今君 實所以見教者,以為 侵官、生事、征利、 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 命令,在朝堂上公開商議和修訂法 令制度,把它交給有關部門官吏去 執行,這不算是侵犯官權;施行先 皇的賢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 除弊端,這不是惹是生非;替國家 理財政,這不是搜括錢財;批駁錯 誤言論,責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 聽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 那本來預先知道會這樣的。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 為wéi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 除弊,不為wéi生事;為wèi天下 理財,不為wéi征利;辟邪說,難 壬nàn ren人,不為wéi拒諫。至 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品讀第二段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內容:針對司馬光信中所指責 的實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第二段層次提綱1、提供推理前提(原則) (論證的立足點)2、擺出對方觀點3、逐一駁前四種說法4、指出無須駁"致怨謗"針鋒相對無所畏懼可按此思路背誦批駁謬論本段分析:如何駁論 · 開頭先確立反駁的原則: “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之爭;然后抓住對方 的論點(以致天下怨謗也),樹起反駁的標 靶;再逐一反駁司馬光加給自己的罪名, 要言不煩,理直氣壯,反駁有力。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 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 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 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 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wèi而不洶洶然 //指出當時的社會狀況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念國家大事、附 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 好事,皇上想要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那么 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 的)力量來幫助皇上來對抗他們, (這樣 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 吵大鬧呢 第3段:分析原因 為什么要變法 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 怨啊,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反對而已; 盤庚不因為有人抱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 的計劃;考慮到適宜就采取行動,認為 正確而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緣故啊。 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 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而施 恩惠給這些老百姓,那么我承認(自己 是)有罪的;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都 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盤庚之遷,胥xu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wèi 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 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 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 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 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 則非某之所敢知。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 至!作用:堅持變法的決心決不動搖。思考:引用“盤庚遷都”這一歷史典故的意圖是什么 品讀第三段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內容:分析反對派對新法聲勢 洶洶、怨恨、誹謗的原因,并 表示對士大夫不恤國事、茍且 偷安、墨守成規等保守思想的 不 滿 。3.作者引用“盤庚遷都”這一歷史典故 的意圖是什么 作者引用“盤庚遷都”的歷史典故意 在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決心決不動搖。第三段層次提綱1、指出士大夫的現狀2、舉“盤庚西遷”的史實論證3、以退為進反駁可按此思路背誦第四段:書信常規的結束語。態度堅決措辭委婉析原因· 第4段:書信常規結尾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無由:沒有緣由。· 不任:不勝。· 區區:拳拳,專誠、懇摯的意思。翻 譯 :沒有緣由與您見面,內心不勝仰慕至極。課堂總結文章結構第一段:說明寫此信的原因。(具道所以:說明推行新法的緣由)第二段: 從“名實相符”的論事原則出發,反駁司馬光對變法 的指責。(如何反駁:既據實反駁又據理反駁)第三段: 指責反對派無所作為的思想,表明堅持改革的決心。二、問題探究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結合課文分析其反駁的方法有哪些 明確:(1)直接反駁,如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2)舉出根據進行反駁,如"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為侵官”,這里就舉出了有利的根據,說明不是自己獨出心裁,而是受 命于皇帝,是朝廷議過的法度,指出這不是我個人的行為,而是合理合法的。(3)舉出史實進行反駁,舉出歷史的事實來進行反駁,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 也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思 考 :作為“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體 現了他非凡的政治膽略 · (1) “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經將 這種情況洞明于心,卻敢于挑戰,體現非凡的膽略。· (2)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 于眾為善”,直斥當時茍且偷安,不思進取,墨守成規的現象, 不回避,不妥協,不遮掩,體現一種直言不諱的勇氣。· (3)明知寡不敵眾,卻“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論辯中面對司馬光這樣的政敵,使用“何為而不洶洶 然 ”之類的強烈反詰語氣。課堂總結文章結構第一段:說明寫此信的原因。(具道所以:說明推行新法的緣由)第二段:從“名實相符”的論事原則出發,反駁司馬光對變法 的指責。(如何反駁:既據實反駁又據理反駁)第三段:指責反對派無所作為的思想,表明堅持改革的決心。論證過程(書信體駁論文)1. 中心論點:反駁論敵指責變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2. 論據:理論論據:名實相符的原則效果:使反駁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原則基礎之上。 事實論據:①新法的實際情況;②盤庚遷都。3. 論證方法: ①提出“名實相符”的原則。既據實又據理反駁 ②說明反對派指責的罪名和實際不相符。實際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為天下理財辟邪說、難壬人名實不符儒家的觀點要名實相符, 論題的觀點就被駁倒了。名 義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諫·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以致天下怨謗· 以授之于有司· 以興利除弊· 以膏澤斯民· 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介詞,因為】【表結果關系,因而,因此】【表順承關系】【來,用來】【來】【介詞,把】【連詞,來】文言知識歸納一詞多義以· 不為侵官 【算作,是】· 未能助上大有為 【名詞,作為】· 為天下理財 【介詞,替,給】· 同俗自媚于眾為善動詞,當作】· 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介詞,因為】· 守前所為而已 【動詞,做】為 wei 作介詞。替,給;表目的;表原因;對,向wéi①作動詞。做;當作;變成;是;治理,處理② 作介詞。被,表示被動。③作助詞,表示反詰或感嘆。如:何以伐為 為而議事每不合 【名詞,事情】如 日 今 日 當 一 切 不 事 事 【動詞,做,從事】· 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那么 】· 某則以謂· 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事 則一詞多義【 卻 】【 那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故今具道所以·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度義而后動【緣故,原因】【 所 以 】【名詞,制度,法度】【名詞,計劃,主張】 【動詞,考慮,揣度】故 度一 詞多義· 通 假 字 :· 1 .故略上報,不復一一 自辨【通“辯”,辯解】·2 .于反復不宜鹵莽 【 通 “ 魯 ” , 魯莽 】·3 . 故今具道所以【通“俱”,詳盡或全面】古今異·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 義· 【古義:私下,謙詞;今義:偷竊】·2 . 雖欲強聒· 【古義:即使,表假設;今義:表轉折,雖然】·3 .不復一一自辨· 【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4.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古義:小,謙辭,情意誠摯;今義:今常用作數量極少】·5.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古義:只是;今義:特別,特殊】·6.于反復不宜鹵莽· 【古義:書信往來;今義:多次重復】·7.重念蒙君實視遇厚· 【古義:又想到;今義:想念,思念】古今異義· 1 . 以膏澤斯民· 【名作動,施加恩惠】·2 . 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形容詞作動詞,諂媚,討好】·3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名作動,做,從事,辦理】·4 . 以興利除弊· 【形容詞作名詞;有利的事業;有害的事情】詞類活用1.判斷句所操之術多異故也(“……也”表判斷)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加點的“為”譯為“是”表判斷)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斷)2.狀語后置句(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狀語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狀語后置)4.賓語前置句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何為應為"為何")5.定語后置句至于怨誹之多(“多”作定語后置)特殊句式翻譯下列句子1、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譯文:又想到承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魯莽草率,所以我現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吧。2、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譯文: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辯的,尤其注重于名義和實際是否相 符。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系一經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3、所操之術多異故也。譯文:所持的治國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的緣故。· 4、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譯文:批駁錯誤言論,責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 5、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譯文:至于那么多的怨恨誹謗,那本來是我預先就知道會這樣的。6、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譯文: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開商議和修訂法令制度,把它交給有關部門官 吏去執行,這不算是侵犯官權。1.下列各組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A.某啟: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B.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季氏將有事于顓臾C.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鄒忌修八尺有余D.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A.“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與司 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卻常有不同意見。B. “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 謗也”這一句概括了司馬光來信中指責王安石變法的話。C. “人習于茍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夠為 善”這一一表明王安石對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墨守成規、隨和世俗 的不滿 。D.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與司馬光見面的歉意。3.下列各句不屬于王安石變法的一項是:AA、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B、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辟邪說,難壬人D、為天下理財A.第一段是向對方解說上次回信簡短而這次又“具道所以”的原因。B. 第二段是取守勢,針對司馬光來信的指責進行辯駁。先高屋建瓴地 確立了一條雙方均應遵循的議事原則:名實相符。C.第三段轉守為攻,批評當時保守勢力的流弊,表明自己將大有作為。D.第四段以自謙結尾, 不失贈答之禮。4.對本文的內容解說不當的一項是: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