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今天我們便來討論這個命題。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 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莊子》 一 書 中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作者簡介像 子 莊作品簡介● 《莊子》又名《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是莊子及其后學所著?,F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 15篇、雜篇11篇。其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 的藝術風格。●人們評價這本書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背景鏈接本文節選自《莊子集釋》 (中華書局1961年版)外篇中的《秋水》。題目是編者加的。莊子視富貴榮華如敝屣,因其超脫世 俗的生活情趣而很難找到知己?;葑泳褪乔f子一個難得的談得來的 朋友。他們都好辯論,辯才犀利無比;他們亦博學,對于探討知識、 人生哲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本文就記述了兩人一次辯論的場景。解題 惠施,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的好友。莊子與 惠子 游于 濠 梁之上交代了人物、地點和事件。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濠梁,即濠水上的橋。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莊子與惠子/游于/濠 (háo) 梁之上。莊子曰: “ 鯀(tiáo) 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子非魚,安 知/魚之樂 ”莊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 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 “請/循其本。子曰‘汝 (rǔ)/ 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br/>根據課下注釋和所學知識,疏通文意。譯文: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 “鯀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被葑诱f: “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疑問代詞,怎么。之 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 “鯀魚出游從容,是魚濠水上的橋。濠, 水名,在今安徽鳳陽。梁,橋。一種白色小 魚 。悠 閑自 得這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 “我非固 然 本來 完全,完備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譯文:莊子說: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 樂 ”惠子說: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 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譯文:莊子說: “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 說‘你在哪里知道魚的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 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莊子曰: “請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助詞,用于句 末,表停頓, 以引出下文。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br/>追溯話題本源。循,追溯。疑問代詞,哪里。已經全 文 翻 譯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 鯀 (tiáo) 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 啊。"●惠子說: “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 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 “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在哪里知道魚的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根據翻譯,梳理莊子與惠子辯論過程。莊子:子非我,鯀魚出 莊子:魚之樂 惠子:發難-子非 安知我不知魚之游從容 魚,安知魚之樂 樂情感邏輯 有感而發 發難 反唇相譏偷換概念 推理印證惠子:我非子,不知子→子非魚,不 知魚莊子: “汝安知魚樂" → 知之濠上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圍繞什么問題展開了辯論 雙方各持怎樣的觀點 ● 魚之樂。●莊子認為,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惠子認為,莊子無從得知魚的快樂。在這場辯論中莊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發難的 莊子把“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莊子偷換概念,避重就輕,化解了發難,其機 智靈活的形象躍然紙上。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 怎樣的心境 這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他來到濠水之濱, “從容出游”感到快樂,于是見到“出游從容”的魚也快樂,即“人樂魚亦樂”。這符合他“天地與我并 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這場“魚之樂”的辯論還體現了惠子怎樣的思想 惠子偏重于知識性的判斷。論辯言語嚴密,邏輯性強,對事物的認知持尋根究底的態度,求實而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分析莊子和惠子這對好友的性格差異。● 莊子: 巧辯 尚美 超然●惠 子 : 力辯 求真 拘泥●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莊子是具有藝術家的風貌。求表揚你認為在莊子和惠子 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為什么 看法一 :從故事的本身來看,莊子是勝者。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話反駁“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時,莊子卻采取轉移話題、偷換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輕,轉敗為勝。他把惠子說的“怎么知道”,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最后惠子無話可說。莊子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 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 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 才是勝者。看法二:跳出故事本身,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看法三:從邏輯上看,莊子也有贏的機會,只是他沒 找準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這里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 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 道魚快樂。主旨《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過莊子與惠子圍繞著“魚之樂”而展開的辯論,表現了莊子機智與巧妙的辯論風格,也表現 了莊子的“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字詞清單古今異義●子非我: 古義:對男子的尊稱。 今義:兒子。● 安知魚之樂: 古義:怎么。 今義:安定,安全。● 子固非魚也: 古義:本來。 今義:結實,牢固。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到。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介 詞 ,在。是魚之樂也 結構助詞,的。我知之濠上也 代詞,代“魚之樂”這件事。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副詞, 固然。副詞,本來。固 于 之一詞多義●省略句: “知之”后省略介詞“于”,可● 我知之濠上也補。充為“我知之(于)濠上也”。●判斷句:“ … … 也”表判斷。● 是魚之樂也。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莊子 與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文言句式●倒裝句:莊子送葬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 “ 楚國郢 (yǐng) 人捏白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 石替他削掉。匠石揮起斧子,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 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 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 ‘替我試試看。'匠石說道: ‘我以前能削,但是能讓我施展技藝的對手早已經死了! ' 自 從 先 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辯論的對象了! "《秋水》篇中的成語:●望洋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F多比喻做事 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貽笑大方:指讓內行人笑話,含貶義。●太倉梯 (tí) 米/太倉一粟 (sù): 比喻非常渺小。●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 淺,思路狹窄的人。《秋水》篇中的成語:●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 人 。●夏蟲不可以語冰:夏蟲凝冰: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欣然自喜:指高興地自覺喜悅。●牛馬不辨:辨,別也,言廣大,故望不分別也。河流水大分不清 岸邊的牛和馬。比喻河流水勢浩大。謝 謝 賞 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