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同學們,我們都聽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戰國策》里描繪的燕趙游俠之士的形象,雖然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為后人傳誦,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戰國策》里另一個游俠勇士的形象——唐雎。1.掌握“易、廣、搶、之、撓、諭”等詞意思,疏通文意。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3.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戰國策》是戰國時期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又名《國策》《國事》。西漢劉向編訂為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韓、魏、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其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終于六國滅亡,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狀況和社會面貌。《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佳作。它流傳甚廣,文藝性很強,直接可當作文學散文或小說來讀。 劉向(約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漢沛縣(今江蘇沛縣)人。漢成帝時,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是我國目錄學開山之作,為保存我國古籍文獻做出了重要貢獻。一生著述很多,以《新序》《說苑》最有文學價值。根據一些縱橫家及其門徒的著述,編訂了《戰國策》。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屬小國。它在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唐雎休祲徒跣怫然以頭搶地韓傀縞素色撓寡人諭矣jūjìnxiǎnfúqiāngguīgǎonáoyù給紅色字注音一、聽老師范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語氣,標出疑難字詞。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二、自由朗讀1.可用默讀、輕讀、大聲讀等多種形式。2.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解釋,提出疑難。3.小組內相互提問重點詞語解釋及句子翻譯,疏通文意。秦王使①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②五百里之地易③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④,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⑤于秦。①使:②以:③易:⑤使:派。用。交換。出使。重點詞語④雖然:雖然如此。[譯文]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①謂:②③⑤⑥重點詞語④何也:錯意:廣:逆:輕:⑦直:對。為什么呢。在意。擴充。違背。輕視。只,僅僅。秦王謂①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②?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③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④于君,而君逆⑤寡人者,輕⑥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⑦五百里哉?”[譯文]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么呢?況且秦國滅亡了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①怫然:②③⑤⑥重點詞語④嘗:免冠徒跣:士:休:縞素:憤怒的樣子。曾經。摘下帽子,光著腳。有膽識、有才能的人。吉祥。白色喪服,這里指穿白色喪服。秦王怫然①怒,謂唐雎曰:“公亦嘗②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③,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④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⑤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⑥,今日是也。”挺劍而起。[譯文]秦王氣勢洶洶地發怒了,對唐雎說:“先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使百萬尸體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普通平民發怒嗎?”秦王說:“普通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見識淺薄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怒氣還沒發作,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于是拔出寶劍站立起來。秦王色撓①,長跪而謝②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③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④以有先生也。”[譯文]秦王神色沮喪,長跪著向唐雎道歉:“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①色撓:道歉。④徒:只。重點詞語②謝:③諭:面露膽怯之色。明白,懂得。休 古義: 今義:謝 古義:今義: 易 古義: 今義: 雖然 古義: 今義:古今異義吉祥 休息交換容易道歉感謝雖然如此轉折連詞通假字:故不錯意也“錯”同“措”倉鷹擊于殿上“倉”同“蒼”1.理清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復述故事。開端:出使緣由。發展:第一回合:從容不迫。高潮:第二回合:針鋒相對。結局:秦王屈服;唐雎勝利。2.分角色讀描寫秦王和唐雎語言的句子,找出描寫他們神態、動作的語句,分析性格特點。秦 王 唐 雎語言 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徒以有先生也 否,非若是也……豈直五百里哉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今日是也神態動作怫然怒 色撓長跪而謝挺劍而起愛國忠君機智勇敢從容鎮定不畏強暴凜然正氣驕橫狡詐色厲內荏2.分角色讀描寫秦王和唐雎語言的句子,找出描寫他們神態、動作的語句,分析性格特點。3.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重點描寫了唐雎與秦王對話,秦王與安陵君對話一筆帶過,突出主人公,并通過其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突出中心。2.情節完整,自然緊湊圍繞“唐雎不辱使命”中心事件,形成“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故事情節,自然緊湊、嚴謹完整。從唐雎看,先寫出使緣由,接著寫針鋒相對舌戰,再寫挺劍而起,最后寫出使勝利,層層緊扣,突出了中心;從秦王看,不可一世(誘惑、怫然怒、恫嚇)開始,以失敗(色撓、長跪而謝)告終。3.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一方面正面描寫唐雎義正詞嚴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舌戰,以及他不畏暴君,準備效法“三士”,挺劍而起的英勇壯舉;另一方面還通過秦王將唐雎不畏強暴的英雄形象反襯得更加高大完美。開端愿終守之使唐雎使于秦高潮故不錯意也輕寡人與結局長跪而謝之以地易安陵秦王不說發展非若是也雖千里不敢易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唐雎不辱使命古往今來,有許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樣,為國家為正義不惜生命。請列舉幾例。1.屈原直言敢諫,流放之后憤而作《離騷》,抒發志向。最終投江而死,以身殉國。2.聞一多在敵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敵人的卑鄙罪惡行徑,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千古絕唱《最后一次講演》。同學們,春秋戰國時期的狼煙與烽火已離我們遠去,但唐雎那種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的精神將永遠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現在,國際形勢也是暗潮洶涌,當國家、人民有難時,讓我們也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忠誠與生命去譜寫報效祖國的壯歌吧!搜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跡。示例:墨子——用機智阻止了公輸盤和楚王攻打宋國。這個社會尊重那些為它盡到責任的人。——梁啟超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列夫·托爾斯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