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同學們,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近《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1.掌握“患、辟、如使”等文言詞語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內容。2.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3.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現實意義。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孟子》一書是孟子晚年與其弟子共同編纂的,發展了《論語》的語錄體,基本上都是對話體。孟子比較高傲,不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曾任齊國客卿,后因與齊王意見不合,決定辭官。齊王挽留,準備在都城中心建座房子給他,并送他萬鐘糧食作為弟子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孟子嚴詞拒絕。可見孟子所說“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他大義凜然的氣概。死亦我所惡患有所不辟一豆羹蹴爾而與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wùbìgēngcùyú給紅色字注音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wéi)/茍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wù)/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與(yú)?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wéi)之;鄉/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舍③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④,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⑤。[譯文]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寧愿放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寧愿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了。①欲:②得兼:③舍:⑤者也:舍棄。④義:道義。想要,希望。同時得到。語氣詞復用,與“也”相同。重點詞語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①于②生者,故不為③茍得④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⑤有所不辟⑥也。[譯文]生命本是我想要的,但我需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厭惡的,但我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所以(對人世間有些)禍患我也不躲避。②于:③為:④茍得:①甚:⑤患:超過,勝過。比。做。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禍患,災難。⑥辟:同“避”,躲避。重點詞語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③耳。[譯文]如果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能夠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 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可以用來躲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 運用某種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卻有人不采用它;運用某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卻有人不采納它。因為這個緣故(可知人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每個人都有這種信念,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夠不喪失這種信念罷了。②何不用也:③勿喪:①如使:假如,假使。什么手段不用呢?不喪失。重點詞語一簞①食,一豆②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③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④爾而與之,乞人不屑⑤也。[譯文]一筐米飯,一碗湯菜,有了它就能生存,沒有它就會餓死。但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即使是路上饑餓的行人也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踢著施舍給別人,即使是乞丐也不肯接受。 ②豆:③呼爾:④蹴:①簞:⑤不屑: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沒有禮貌地吆喝。踩踏。表示輕視而不肯接受。重點詞語萬鐘①則不辯②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③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④者得⑤我與?鄉⑥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⑦。[譯文]不管是否符合禮與義就接受優厚的俸祿,那么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 是為了住宅的華美,妻妾的侍奉,為了我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嗎?從前為了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為了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從前為了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現在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作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②辯:③加:④窮乏:①萬鐘:⑤得:優厚的俸祿。同“辨”,辨別。益處。貧困,貧苦。同“德”,感恩、感激。同“向”,先前、從前。⑥鄉:⑦本心:指人的羞惡之心。重點詞語“辟”同“避”,躲避。“辯”同“辨”,辨別。“得”同“德”,感恩、感激。“與”同“歟”,語氣詞。“鄉”同“向”,先前、從前。通假字一詞多義:為鄉為身死而不受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于所欲有甚于生者萬鐘于我何加焉為了做比對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蹴爾而與之同“歟”,語氣詞給與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是怎樣提出來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自然明曉。2.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證的?首先正面論述: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反面論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論證: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然后,文章陡然一轉“鄉為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最后總結論述: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3.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4.孟子提出的“義”,我們今天應該怎樣理解?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正義事業,壯舉彪炳史冊,他們堅持的“舍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范,成為正義事業、正義行為的代稱。現在把“義”賦予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內涵,“舍生取義”就是一種高尚的品質——為了正義事業和真理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5.品讀課文——解析論證方法(1)比喻論證(道理論證):“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表明“義”的價值高于“生”。化抽象為形象,將感性比喻與理性說理融合在極為凝練的語句中。(2)正反對比論證: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與事實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把“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5.品讀課文——解析論證方法(3)舉例論證:第2段舉“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強調了要講“義”,不能忍受羞辱,“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接受,何況是把“義”看得很重的人了;舉“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做法。5.品讀課文——解析論證方法舍魚取熊掌 (比喻論證)舍生而取義(論點)不茍得,不避患(對比論證)義是本心不食嗟來之食 (正面舉例)不失本心接受萬鐘厚祿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天地大義縱橫馳騁古今仁人恪守踐行引出推理(反面論證)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舍生取義”的觀點,在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和人生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生取義”精神,這一觀點在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局限性。時代發展,“義”內涵也發生變化。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舍生取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同學們,孟子以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讓我們永遠堅守做人的尊嚴——舍生取義。搜集“舍生取義”的故事2則,在語文積累本上整理故事概要,并把感受最深的一個講給老師和同學聽。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