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 興亡之嘆。— 一余秋雨●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 熟讀文本,賞析詩中所描寫的金陵美景。> 分析詩句,理解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感嘆。> 歸納總結賞析懷古詩詞的一般方法及步驟。西省撫州市)人。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 “ 翰林風月 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 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 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 被宋神宗升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 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 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 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為太傅、舒王,謚號“文”,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王安石罷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寧知府,這首詞是他在金陵的 登高懷古之作。當時,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 舞升平。其實在繁華的背后卻是隱藏著種種的危機。在金陵勝地,登高望遠,便興起了滿懷愁緒:日 月之遷流,仕途之坎坷,家國之憂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筆端,寫成了名篇佳作。背景介紹> 古來有學識、有抱負的文士, 一旦登高望遠,便引起 了滿懷愁緒,那愁又不是區(qū)區(qū)個人私情,而常常是日 月之遷流,世途之坎壤lǎn, 家國之憂患,人生之苦 辛……一起涌上心頭,奔赴筆下,遂而寫成了名篇佳 作,歷久長新。此等例真是舉之不盡,而王半山的這 一闋《桂枝香》,實為個中翹楚。——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金陵懷古,諸公寄詞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 獨介甫最為絕唱。——《古今詞話》詞作評價詩文品讀自由誦讀詩歌,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置身詩境,描繪畫面。桂枝香 ·金陵懷古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chéng) 江 /似練,翠峰/如簇 (cù) 。 歸帆/去棹(zhào) /斜陽里,背/西風,酒 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漫嗟(jiē)/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 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登山臨水,舉目望遠,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氣已變得颯爽清涼。奔騰千里的長江澄澈得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 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陽往來穿梭,西風起處,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飄揚。 彩舟徐行,云煙稀淡,長江波光粼粼,白鷺翔舞,丹青妙筆也很難描 畫這壯美的風光。遙想當年,爭著過豪華的生活,嘆朱雀門結綺閣樓,六朝君主一個個地相繼敗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懷古,空嘆歷朝興衰。六朝的 風云變化全都隨著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慘淡的寒煙和衰敗的枯草。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后庭花》遺曲。問題探討1、各用一句話概括上闋和下闋的內容。上闋:登臨所見的金陵景象。下闋:由所見引發(fā)的感慨。2、如果全詞作者情感的落腳點濃縮到詞中的一個 字上,你會用哪個字 為什么 > 因何而“嘆” > “嘆”些什么 ▲王安石問題探討> 因何而“嘆”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登臨所見的金陵景象。這首詞寫景的優(yōu)勝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哪里 請選擇相關句子簡要分析。描寫景物的方法——時空:遠近、俯仰、早晚、四季等感官:嗅覺、觸覺、聽覺、味覺、視覺動靜:動態(tài)、靜態(tài)、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虛實:虛寫、實寫、虛實相生、化虛為實色彩:鮮明、斑斕、柔和修辭: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用典點面結合 粗筆勾勒(白描)和細筆工描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領起:點明了事件(動作)地點和季節(jié)千里澄江似 練 ,翠 峰如簇。用典、比喻。遠觀全景靜態(tài)描寫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近觀具體景物動態(tài)描寫彩舟云淡,星 河 鷺起,畫圖難足。色彩對比鮮明,動靜相生遠近交錯、動靜結合,描摹壯麗雄渾的金陵秋景圖, 暗含蕭索之意。品景賞析蘇軾《鷓鴣天》的景物描寫。鷓鴣天蘇軾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菜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 日涼。①遠近結合:從遠處的山林到近處的竹墻,仰視白鳥翻空,俯看照水紅菜, 層次豐富,視角多樣。②動靜結合:白鳥翻空為動,芙蓉照水為靜, 一動一靜,使畫面動感十足。③對比鮮明:山明墻隱, 一明一暗,亂蟬聒噪,以聲襯寂。④ 視聽結合:山景、蟬叫、荷香惟妙惟肖,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問題探討> “嘆”些什么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謾,同“漫”,徒然批判千古以來文人騷客面對金陵山川只知慨嘆朝代的興亡,未能跳出榮辱的小圈子,站不到應有的高度,也就很難從六朝的相繼 覆滅中汲取歷史的教訓。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 (ii 賦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用典:杜牧的《臺城曲》千古憑高對此, 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借景抒情,抒發(fā)悲嘆之情。至今商女,時時猶 唱 ,《后庭》遺曲。用典《泊秦淮》《玉樹后庭花》追古思今,敘議結合,運用典故,透露出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悟情宋邊城,王安石入仕及當政期間,契丹、西夏、羌人、交趾更加頻繁地屠城掠地,給北宋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而北宋的冗官冗兵非 但抵御不了少數(shù)民族的襲擾,反而加重了國家財政危機。政府的妥協(xié) 退讓,又使官僚、豪強、大商人肆無忌憚地兼并土地,造成了勞動人 民的饑寒交迫,以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北宋 江山的風雨飄搖已見端倪,統(tǒng)治階級卻還被表面的繁華強盛欺騙,整 日價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王安石怎能不憂心如焚 王翁之怒不在女,在乎荒淫之朝廷。王安石青少年時代,黨項、交趾、契丹、西夏就先后多次襲擾北下片抒發(fā)的這種悲憤的情感與上片的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①上片的秋景凄涼蕭瑟為為下片抒發(fā)悲憤之情做了鋪墊;②上片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對金陵江山的熱愛之情,屬于樂景,不忍心這樣 的美景有朝一日像六朝那樣繁華流盡,屬于哀情,所以景和情之間構成了 反襯,是樂景襯哀情。全詞情景交融,境界雄渾闊大,風格沉郁悲壯,把壯麗的景色和歷史內容和諧 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采用借古諷今 的手法, 悲嘆六朝統(tǒng)治者因奢侈荒淫導致 國家覆亡的歷史, 警醒人們勿忘六朝亡國 的教訓, 流露出對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前 途命運的關心。總結歸納①懷古實為傷今;②多將當時的國勢身世寫入;③上闋多為寫景起興,下闋多為抒情議論;④多用典,借歷史人物事件諷喻當今;⑤風格多為雄渾豪放悲壯;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拓 展 提 升請同學們綜合分析本首詞《桂枝香 ·金陵懷古》、《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永遇樂 · 京口北固亭懷古》三首懷古詞,簡要概括懷古 題材詞的特點。●詠史懷古詩詞: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 的功過或歷史事件的成敗、以往朝代的興衰發(fā)表評論,以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引 發(fā)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 今等目的。①形式上:標題中一般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 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②表現(xiàn)手法:用典、對比、襯托、借古諷今、吊古傷今、虛實結合等。③結構內容: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幾志④鑒賞步驟:弄清史實——體悟感情——分析技巧常見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陽、長安、金陵、姑蘇、洛陽、汴京B.發(fā)生過重大事件的地點:驪山、赤壁、新亭、隋堤、馬嵬、華清宮、 汴河、淮水、C.歷代帝王與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廟:烏衣巷、湘妃祠、烏江亭、陳 琳墓、李白墳D.特定的歷史朝代:六朝、吳國、隋代、安史之亂、南唐后蜀等。E. 其他:吳鉤、《后庭花》、烏衣巷、朱雀橋、石頭城、臺城、淮水、 六朝、華清宮體悟感情①感慨壯志難酬或懷才不遇,面對古人功業(yè)的流逝,抒發(fā)時光不再,年華 易老,而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②追慕古賢(緬懷先賢)的成就,表達敬仰之情;表達自己渴望像古人那 樣建功立業(yè)的心情或功業(yè)無成的感慨。③抒發(fā)愛國情懷,揭露統(tǒng)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 教訓,借古諷今,批判現(xiàn)實,勸誡今人不要一味貪圖享樂/過度奢侈/窮兵 黷武,以免重蹈覆轍。④感慨國運衰微,感慨盛衰無常,感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嘆古今朝 代興亡變化。⑤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歸納歷史規(guī)律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