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大道之行也《禮記 · 禮運》什么是“理想的社會” 孔子的天下歸仁、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新課導入1.理清文章結構,理解“教學相長”的含義。2.了解《學記》中“學”的重要性,培養 正確的學習態度。教學目標文學常識《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是 孔子以后戰國至秦漢之四 書:《論語》《大學》《孟子》《中庸》五 經: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簡稱:詩、書、禮、易、春秋)文學常識jǔ選賢與能矜貨惡其棄于地也 wei不必為己wéi天下為公 mù講信修睦男有分一讀正字音字詞積累通假字選賢與能 與,同“舉”,推薦。矜寡孤獨 矜,同“鰥”,老而無妻。詞類活用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親:以……為親;子:以……為子。二讀明節奏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 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 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三讀通文意大道之行也,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于 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 與能, 講信修睦。天下為公,因此 動詞,以……為親 動詞,以……為子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拋棄也憎惡在共同勞動中自身不肯出力氣的行為,不要總為私利而勞動。同“ 久m”(人們)憎恨這種把財貨 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是 要自己私藏;憎惡撫養幼有所長,矜、職分,職守 歸宿女有歸。貨惡其棄于 地 也 ,不必藏于 己 ;力惡其不出于皆有所養,男有分,私藏 力氣因此圖謀,算計 造反害人的事 興起 從外面關合攏的門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這 是而不閉。是謂大同。合作探究 四讀明內容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2.本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 特征的 3. 作者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大同”社會的特征天下為公 1.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Eem n天下無惡4.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5.“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 有無相似點 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五讀出感悟如何評價儒家所描繪的"大同"社會 (1)在當時看來:不滿現實,向往美好。(2)在現在來說:激勵人們,仍有意義。(3)能否實現 天下為公,選賢概括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 與能,講信修睦滿足生存需要滿足發展需要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詳述大同社會 的基本特征課堂小結總結全文,折射現實大道之行也自測鞏固一、詞語理解,句子翻譯1.解釋文中加點字詞,并翻譯全文。大道之行(施行)也,天下為公(公共的 )。選賢(品德高尚 與向"舉" )能( 才干出眾 ),講信(誠信 )修(培養 )睦)。故(所以)人不獨親(以……為親 )其親( 父母 ),不獨子(以……為子 )其子( 子 女),使老有所終(善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 同“鰥”老而無妻寡( 老而無夫孤( 幼而無父)、獨( 老而無子)、廢疾( 有殘廢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 )皆有所養,男有分( 職分,職守),女有歸貨惡( 憎恨)其棄(扔 )于地也,不必藏(私藏 )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 所以 )謀閉而不興( 興起),盜竊亂賊( 作亂害人的事 )而不作(興起 ), 故 外戶( 門 )而不團( 關閉)。是謂大同。二、內容理解1.內容理解(填空)簡答題。(1)“大 道"是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社會 的綱領是“ 大道之行也 ,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 講信修睦I1(2)選舉社會管理者的標準是"賢 " 和 "能 " , 即 要 求I德才兼備 "。(用成語填空)(3)在“大同”社會里,現實社會中的“ 謀 ” 和盜竊亂賊"等諸多黑暗現象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是一個 "外戶而不閉 "的和平安定的局面。II(4)本文從哪幾方面闡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從三個方面闡明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5)依據“故外戶而不閉”這句話,你知道可提取一個怎樣的成語嗎 結合現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夜不閉戶。(理解略)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