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作者介紹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莊子》一書中。預習反饋北冥 鯤 摶扶搖míngkūntuán(一)通假字北冥有魚“冥”同“溟”,海大鵬之形出身特別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善借長風課堂小結出身特別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善借長風大鵬之形大鵬之神向明背暗,舍滯求進大智慧,大格局一往無前,意志堅定善于借助力量軼事典故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至樂》軼事典故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軼事典故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感嘆僅僅,只(máng wù)同“ 恍惚 ”。形容不可辨認,不可捉摸。與……一樣安然(jiào)哭泣之聲軼事典故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莊子·秋水》①先焉:先于莊子,向莊子表達自己的意思。②愿:希望。境內:指楚國境內的事務。累:使勞累,煩勞。其真實的意思是想請您來楚國執掌國政。③巾:本指佩巾,這里指用巾包裹。④笥(sì):竹制的盛器,這是指用竹笥盛放。⑤寧(nìng):寧愿,寧可。⑥曳(yè)尾:拖著尾巴。⑦涂:泥漿。軼事典故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莊子·秋水》因為你在心靈絕對自由的時候,你自己可以轉化自己,你不會被束縛起來。你可以從很多被限制的環境里面超越出來,而達到一個純粹的心靈自由狀態。——蔣勛他人評價莊子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與眾不同的哲學家,古今中外獨此一人。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變成了文學,變成了藝術,變成了神話、寓言、故事、傳說。他的那些論述哲學問題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當、辭藻華麗、文風開闊、見棱見角、妙不可言的,讀起來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曠神怡。這就做到了深奧哲理的文學化與趣味化。——王蒙·注釋注解·創作背景第二章節創作背景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莊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注釋注解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鯤:傳說中的大魚。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表推測。鵬:本為古“鳳”字,這里指傳說中的大鳥。怒:奮起的樣子,這里指鼓起翅膀。垂:同“陲”,邊際。海運:海動。古有“六月海動”之說。海運之時必有大風,因此大鵬可以乘風南行。徙:遷移。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注釋注解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齊諧》:書名。出于齊國,多載詼諧怪異之事,故名“齊諧”。一說人名。志怪:記載怪異的事物。志,記載。水擊:指鵬鳥的翅膀拍擊水面。擊:拍打。摶:回旋而上。一作“搏” ,拍。扶搖:一種旋風,又名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九,表虛數,不是實指。去:離,這里指離開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鵬飛行六個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說息為大風,大鵬乘著六月間的大風飛往南冥。以:憑借。息:風。注釋注解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野馬:指游動的霧氣。古人認為:春天萬物生機萌發,大地之上游氣奔涌如野馬一般。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種有生命的東西。息:這里指有生命的東西呼吸所產生的氣息。相:互相。吹:吹拂。蒼蒼:深藍。其正色邪:或許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其,抑,或許。正色,真正的顏色。邪,同“耶”,疑問語氣詞。極:盡。下:向下。亦:也。是:這樣。已:罷了。·名家點評·全文翻譯第三章節全文翻譯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好像懸掛在天空中的云。這只鵬鳥啊,在海水運動的時候將要飛到南海去。南海是個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齊諧》是一本專門記載怪異事物的書。《齊諧》記載說:“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而離開”。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中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名家點評宋·樓鑰《鯤化為鵬》:“鯤大幾千里,揚髫氣日增。一時俄化羽,萬古記為鵬。鱗族疇能化,龍門不足登。天池將轉徙,云翼快飛騰。怪矣齊諧志,壯哉莊叟稱。鳶飛與魚躍,曾不事夸矜。”元·程端禮《古意》:“大鵬飛南溟,摶風九萬里。斥鷃無所適,翱翔蓬蒿里。為大既云樂,小者亦自喜。”明·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意中生意,言外立言。纊中線引,草里蛇眠。云破月映,藕斷絲連。作是觀者,許讀此篇。”清·林云銘《莊子因》:“大字是一篇之綱。”“篇中忽而敘事,忽而引證,忽而譬喻,忽而議論。此為斷而非斷。以為續而非續.以為復而非復,只見云氣空濛往反紙上,頃刻之間,頓成異觀。”·課后作業·文學賞析第四章節文學賞析《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游”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游”是指“無所待而游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游于世間。“逍遙”,在莊子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圣人無名”,是全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于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曰”至結尾,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游自得的生活旨趣。課后作業背誦全文;能夠自主翻譯;課后練習冊30-31頁;預習下一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