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評價作業(七)(一)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青蒿素是中醫藥學給予人類的一份珍貴禮物。和植物化學的其他發現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相比,從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發歷程相當快速,然而, 。中國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還發現,具有悠久應用歷史的中藥砒霜,用于治療白血病頗具療效,已經成為治療白血病的重要選擇。對治療失憶有效的石杉堿甲,也是從中草藥“千層塔”中提取的,是我國用于治療老年性精神障礙的一種臨床用藥。 然而,單一藥物治療某一特定疾病的現象在中醫實踐中非常少見, 。通常,①中醫師按中醫理論和方法診斷病人癥候,②對癥開出多種中藥按君臣佐使組成的處方,③并隨著癥候的變化和病情的發展,④隨時調整處方的藥味和劑量,⑤以達到良好的療效。⑥那樣的辨證施治療法和有效方藥的積累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積極貢獻。⑦我們從中藥青蒿研發出抗瘧藥物青蒿素,⑧僅是發掘中醫藥寶庫的努力之一。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字。答案:這絕不是中醫藥智慧的唯一果實復方用藥才是中醫幾千年來的主要用藥形式2.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作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②成分殘缺。修改為:對癥開出由多種中藥按君臣佐使組成的處方。③不合邏輯。修改為:并隨著病情的發展和癥候的變化。⑥表意不明。修改為:這樣的辨證施治療法和有效方藥的積累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積極貢獻。(二)閱讀理解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6題。古怪的重水葉永烈①1942年,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大陸激烈進行的時候,英國的間諜部門卻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涼小鎮的一家看起來很普通的小工廠。這家小工廠里,并沒有隆隆的機器聲,也沒有高高的煙囪,只有來自當地水力發電廠的電線和自來水管。它在靜悄悄地生產著一種神秘的重要物資。德國軍隊重兵防守,但這家小工廠還是被英國間諜炸掉了。德國人馬上調集專家搶修,花了9個月的時間,小工廠又開始了神秘的生產。1944年,德國軍隊極為秘密地把小工廠的產品運走。但那些產品最終還是先后被英國間諜的定時炸彈和美國的轟炸機炸毀了。 ②這家小工廠生產的究竟是什么產品呢 這神秘的產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無色透明的液體。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著許多不同的“脾氣”。重水確實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千克。重水這名字,便是打這兒來的。在標準條件下,普通的水在0 ℃結冰,在100 ℃沸騰。然而,重水卻在3.8 ℃結冰,在101.42 ℃沸騰。普通水的密度在4 ℃時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 ℃時最大。很多物質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鹽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減少15%,氯化鋇的溶解度則減少20%。許多化學反應在重水中進行,比在普通水中慢。嚴格地說,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組成的——只不過這氫原子不是普通的氫原子,而是重氫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重水卻很少,在50噸水里大約只含有7.5千克重水。重水總是混雜在普通水中,均勻地混合在一起。怎樣才能把重水分離出來呢 人們發現,當用電流電解水的時候,普通的水被大量電解成氧氣和氫氣,在剩下的液體中,重水的含量則變多。于是,人們便請電流幫忙,來提取重水:把水大批量地電解,然后把剩下的液體進行蒸餾,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點的不同把它們分開,制得很純凈的重水。從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電能。據統計,提煉1千克重水比熔煉1噸鋁所需要的電能還多3倍。 ⑤重水,是原子彈制造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減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變為熱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會減少中子的數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減速劑,它能使鏈式反應進行下去,實現原子彈的爆炸。重水因之成為舉足輕重的戰略物資。當年德國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個制造原子彈的計劃不得不推遲。 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人們將原子能應用在工農業生產上,建造了原子能反應堆。在原子能反應堆中,同樣要用到中子減速劑,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彈之后,人們又發明了氫彈。制造氫彈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來自重水。這樣一來,重水更是身價百倍。氫彈爆炸,實際上就是氘和氚進行激烈的熱核反應,在一瞬間釋放出巨大的聚變能。 ⑧人們現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熱核反應,把它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建造熱核反應發電站。這種新型發電站與原子能反應堆相比具有許多優點,比如環境污染少,熱核反應產生的能量很大,發電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數以萬噸計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為這樣,如今重水被人們譽為“未來的燃料”。(選自《百年百篇經典科普》,有刪改)3.本文為什么從英國間諜對一家小工廠的破壞寫起 答案:①突出表現小工廠生產的產品的重要性。②構成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③引出下文對重水的說明。4.請根據文段概括重水的主要用途。答案:(示例一)用作原子彈制造過程中的中子減速劑;在原子能反應堆中用作中子減速劑;提取氘,用于制造氫彈,還可以應用于熱核反應發電。(示例二)作為中子減速劑,用于制造原子彈或建造原子能反應堆;作為提取氘的原料,用來制造氫彈或應用于建造熱核反應發電站。6.下列說法和推斷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重水之所以叫重水,是與普通水相比而說的。B.與普通水相比,重水有重、冰點低、沸點高、密度在11.6℃時最大、溶解度大等特點。C.說重水是水,是因為重水與普通水在結構上都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組成。說它是重水,是因為重水中的氫原子是重氫原子,與普通水相比又有許多不同的古怪的脾氣。D.重水之所以有文中的這些用途,是人們利用了重水“許多化學反應在重水中進行比在普通水中慢”的特點。解析:根據原文中的“重水卻在3.8°C結冰,在101.42°C沸騰”可知重水的冰點和沸點都要比水高。答案:BPAGE(共41張PPT) 第三單元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7 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1.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梳理寫作思路。2.探討科學家成長的過程,了解科學家的精神品質,樹立科學意識。3.了解這文章在寫作上的特點,培養鑒賞能力。 文本知識解讀一、走近作者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加來道雄,日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科學暢銷書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理論物理學教授,超弦理論專家。代表作品有《量子場論現代導引》《不可思議的物理》《愛因斯坦的宇宙》等。二、探究背景1.《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根據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獎時的演講及同年發表于《自然醫學》雜志的論文編寫而成。拉斯克醫學獎由拉斯克基金會頒發,它是為獎勵那些對醫學診斷、防御、治療和醫治有功的人而頒發的一個獎項。屠呦呦在2011年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的作者加來道雄出生在美國一個日本移民家庭。自小就生活在兩種文化當中,這讓他有了比同齡人更多的思考機會。童年時,父母時不時地帶他去舊金山游覽著名的日本茶園,當大人們飲茶的時候,他就蹲在那里的小池塘邊看著睡蓮下五彩斑斕的鯉魚。這個長著東方面孔的小朋友逐漸愛上了思考。他上初中時老師給他們講愛因斯坦的故事,激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對愛因斯坦的熱愛讓他從一個普通學生變成物理天才。三、結構脈絡四、拓展知識根據下面的示例,搜集與本課有關的知識。中醫學中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并在中國古代文化,如天時、地理、物候以及陰陽、五行等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理論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醫學。19世紀初,當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并普及以后,為了有別于西醫學而始有中醫學之名。理論體系包括陰陽、五行、精氣神、運氣諸學說,以及藏象、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在上述理論指導下,以望、聞、問、切為診病方法,遵循理、法、方、藥進行辨證論治。治療方法有內治、外治,包括中藥、方劑、針灸、推拿、按摩,以及民間的單方、驗方和各種簡易療法等。經典著作主要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中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中國鄰近國家的人民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以瑞典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獎項。諾貝爾獎初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于1901年首次頒發。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會,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該獎于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我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高維空間現代理論物理學界有人認為,統一四種力的前景,在于高維(如十維或更高)空間理論的確立。比如對于古人來講,風暴是怎樣產生的,風暴會襲擊什么地方,什么時候襲來,什么時候結束,他們是一無所知的,因為他們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從近似于二維平面的角度來觀察,即使有簡單的預報,也都是靠經驗來推測的。現在有了氣象衛星,人們可以從太空這樣的三維角度觀察地球,在地面上看來神秘莫測的風暴被看得一清二楚,人們還可以精準地預報風暴的動向。同樣,理論物理學家認為,傳統的四維(空間三維加上時間)理論太“小”,不能解釋宇宙中的四種力。當他們超越四維而在更高維中尋求這四種力的統一時,就能得到一種簡單、漂亮的解決模型(科學家認為宇宙應該是簡單、和諧的)。你搜集的內容: .hāonüèdǔsuǐguīsìbèizhuànchàxuànqílánhuányānxǐzhèngzhēngguānguàn遐暇瑕斕瀾讕三、詞語辨析1.實驗·試驗辨析 實驗: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試驗:為了察看某事的結果或某物的性能而從事某種活動。填空 ①苦難可以 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②科學家做 ,常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試驗實驗2.熟悉· 熟習辨析 熟悉:知道得清楚,與“陌生”相對。常指視覺、聽覺和其他方面的認知活動,對象是有形的、有聲的。熟習:(對某種技術或學問)學習得很熟練或了解得很深刻。填空 ①就像鯉魚一樣,我們認為宇宙之中只包含 可見的東西。②他是一名技術人員, 果樹栽培知識,遇到問題可多向他請教。熟悉熟習3.縱然·固然辨析 縱然:即使。表示一種假設。固然:①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②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填空 ①他 聰明,不好好學習,也是不行的。②他 聰明,但很驕傲,學習也不認真,所以成績也不太好。縱然固然四、成語積累與辨析指離開人間,即死亡。畏懼退縮,不敢前進。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貶義)。決不推辭。追究底細。它們都表示微不足道。但“九牛一毛”既指數量小,又指價值低。(一)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梳理寫作思路。1.速讀《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簡要概述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推廣運用的過程。答案:(1)1967年,中國政府啟動“523”項目來抗擊瘧疾,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瘧效果。(2)屠呦呦從《肘后備急方》中得到啟發,改變提取方式,青蒿提取物抗瘧效果大幅度提升。1971年,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找到了發現青蒿素抗瘧療效的突破口。(3)1972年,進行分離提純,命名為“青蒿素”。(4)1973年,在海南臨床試用,取得明確的療效。(5)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采用青蒿素作為一線藥物治療瘧疾。2.速讀《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劃分本文的結構層次,并概括各層層意。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說明童年的兩件趣事引導作者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道路。第二部分(第2~11段):由對鯉魚世界的遐想,推知人類認識的局限性。第三部分(第12~18段):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向往與學習研究。(二)細讀課文,探討兩位科學家成長的過程,了解科學家的精神品質,樹立科學意識。1.細讀這兩篇課文,思考在兩位科學家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節點,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答案:屠呦呦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節點是從《肘后備急方》中得到啟發。這告訴我們要關注傳統文化,要有廣博的知識。加來道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節點是兩件趣事,一是對鯉魚世界的遐想,一是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向往。這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首先必須對這個領域的事物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通讀這兩篇文章并思考:這兩位作者是如何深入淺出地讓讀者了解自己的工作的 答案:屠呦呦運用小標題的形式,讓讀者對各部分的內容一目了然,盡量規避一些專業詞語,重點論述青蒿素發現的過程。加來道雄的文章內容充滿生活趣味,由生活中的趣事入手,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文中涉及了一些深奧的理論物理學問題,但作者巧妙地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述出來,使之變得可感可知。(三)了解這兩篇文章在寫作上的特點,提高鑒賞能力。(四)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就變成了一位耀眼的明星:她當年贈給他人的書被高價拍賣,她的故居變成了旅游勝地,連一些專業的中醫讀物,也被冠以“屠呦呦”“諾貝爾”的標簽賣到脫銷了。對于這種過度消費名人的現象,你怎么看 答案:(示例)屠呦呦獲獎,實現了我國科學類諾貝爾獎新的突破。她成為耀眼的明星,本是意料之中的事,她配得上所有的榮耀。對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致以最高的禮敬也無可厚非。但是社會上如此的“熱情”,難免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一方面,對文化名人的過度消費,往往打擾了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對名人文化效應的榨取,也在過度娛樂和淺薄無聊中消解了科學精神的嚴肅與宏大,稀釋了本該珍視的科學態度。當我們談論屠呦呦獲獎時,更應該關注的是事件傳遞出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是細心鉆研、淡泊名利,是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比起過度消費名人,我們更應該將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營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上,以激勵我國科學家繼續努力為科研事業做貢獻。(2022·全國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材料一: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材料二:不少評論家、詩人和詩歌讀者都感覺到當代新詩創作與理論進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狀態。由于古老的東方文化傳統與漢語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語言轉化,而西方詩歌文化與語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傳統意識的詩歌作者與理論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積食病就明顯地出現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他文化”吸收力的強弱與自己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強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廣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個秦漢以來建立的強大的中華文化傳統,這傳統如一個消化力極強的胃,吸收了四方異域的文化,借以繁榮本民族文化。當代新詩不但丟失了本民族的詩歌傳統,而且也失去了對那個傳統的記憶和感情,而中華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語為先祖的各種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會發生這種食洋不化的病癥,這病癥是當代詩歌失去讀者的重要原因。當代詩歌由于時代內容的發展,已無法退回到新詩運動初期的狀態。當代社會讓世界村的居民們多少都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感性與知性世界,中國詩歌也相應地在尋找與之相當的藝術形式,主要是詩歌語言、內在結構、外在形態。這些必須是有本民族實質性的和具有現代性的,單靠移植西方是絕對不行的。我們認為,21世紀中國新詩能否存活,就看我們能否意識到自身傳統的復活并進入現代,同吸收外來因素之間的主次關系。沒有傳統何談創新 沒有傳統作為立身之地,創新很可能變為全盤西化。所以,中國當代新詩一個首要的、關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務就是重新尋找自己的詩歌傳統,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塵封的泉眼。讀古典文史哲及詩詞、詩論,想現代問題,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詩論進入當代的空間,貢獻出它的智慧,協同解決新詩面對的問題。據我的學習經驗,歷代中國文論中存在著大量對我們今日所思考的詩歌理論仍有意義的撰述,而我們卻只習慣于引用西方理論,無暇回顧一下自身傳統中這些理論,師洋師古應當成為回顧與前瞻的兩扇窗戶,同時拉開窗幃,擴大視野,恢復自己傳統的活力才能吸收外來的營養。中國古典詩論在研究方法上與西方文論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論強調邏輯剖析,優點是落在文本實處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傷及神經,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變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國古典詩論體系雖不十分清晰,卻能以富有內涵和想象力的詩樣的語言傳遞給讀者審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 致、暖意、活力,絲毫沒有實驗室處理后的褪色失鮮之感。讀古典詩論后可以意識到西方的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抽象名詞杜撰等雖不失為一家之法,卻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國古典詩論的風格與中國古典哲學的靈活、深邃、玄遠相匹配。對于詩歌這樣內涵深、變幻多的文學品種,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有其突出的優點。(摘編自鄭敏《新詩百年探索與后新詩潮》)解析:本題考查探究某一問題,提出自己個性化見解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返回文本找到關于這一問題的相關語句,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再聯系實際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切忌脫離文本,自己發揮。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用準確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歸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自我校對]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依據“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1.明確題干中的提示及要求。有的題干明確了信息篩選范圍,或是某段,或是某幾段甚至全文。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在題干確定的范圍內篩選符合要求的信息。2.找準篩選區間。以題干的設問為尺度,準確把握篩選標準,以此標準仔細揣摩問題或選項,找準篩選區間(或本段,或上下段)。實用類文本閱讀——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3.對比原文語句(選擇題)。要注意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的對比。有些信息類選擇題,主要考查對文章中出現的新概念、新知識是否理解并掌握。命題時,會對文中的相關信息進行不同的處理,或偷換概念,或內容錯位,或把理想與現實顛倒,或把將來的說成現在的,等等。判斷時只要將選項中的內容與原文中的相關信息逐一比照,就能確定其正誤。4.答案要點要完整(簡答題)。組織答案時要簡潔、中肯,無論是摘句還是重組都要保證要點完整,無遺漏。注意要分條作答,使層次清晰。問,與探索同行大千世界充滿了無數未知的領域,形成了一個個誘人的謎團。喜歡探索的人往往不服輸,總要堅持不懈地調動一切智力、毅力和體力的因素,去探索,去征服。問,始終與探索同行。面對光怪陸離的世界,面對蕓蕓眾生,我們問天問地,問自己也問他人,以求探索出那些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真理。我們問天問地,從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中得到靈感。18世紀中葉,維也納一個叫奧恩布魯格的醫生診治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時,始終查不出癥結所在,病人無法得到有效的救治,不幸離世。經過解剖,醫生才發現病人胸腔內積滿了膿水。奧恩布魯格問自己,如果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還這樣束手無策嗎 不能!后來,他從用手指敲擊酒桶的情景上得到啟發,探索出了通過叩擊胸腔傾聽胸腔音變來診斷胸部疾病的方法。我們問自己問他人,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中深入探索,就可以得到真理。亞里士多德認為,推動一個物體,當不再推它時,物體會歸于靜止。1 000多年后,伽利略對這個似是而非的論斷產生了疑問。于是,他用實驗推翻了這個結論,奠定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問,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明確的目標。問,引發了思考;問,又能牽引思考;問,是荒漠中水草豐美的綠洲,始終激勵著在荒漠中勇敢穿越的旅人;問,是暗夜里永遠懸在北方夜空的璀璨的北極星,始終為在探索中無畏前行的勇士們指明方向。盧瑟福在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證實原子核存在后,發現原子核的質量數與質子數不符,他產生了新的疑問。于是,他不斷地問古人問自己,積極思考,堅持實驗,終于成功地證實了中子的存在,極大地推動了原子物理學的發展。這對于一個只知重復實驗,不善于質疑并思考的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們都像盧瑟福的那位學生那樣,只知埋頭工作,而不善于發問,不善于思考,成功了不知為什么成功,失敗了也不知為什么失敗,好像是在兢兢業業工作,其實這只是像木偶一樣度日。問,不但能使人類戰勝自然,戰勝自我,而且還能使人類占領高科技領域,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哥白尼說過:“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而在勇于探索真理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具有問的精神,好問,敢問,善問。讓我們問天問地,從天地萬物中獲得知識;讓我們問自己問他人,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汲取營養,不斷充實自己。讓我們帶著問上路,讓問與探索同行,不斷上下求索,去獲取知識,獲得真理。文章標題亮出了作者的觀點,彰顯了主旨。開篇在交代人們探索的原因中巧妙扣題,為第2段引出中心論點做了充分的準備。文章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典型事例的支撐,述例和分析有機結合,水乳交融。文章寫得大氣,縱橫馳騁,大開大闔,行云流水。另外,文章在結構上采用分論點支撐的方法,不但化難為易,而且使思路清晰,邏輯嚴密,結構嚴謹。一個“問”字貫串全文——問天問地,問古問今,問自己問他人,使文章氣脈貫通,氣韻諧和。品讀提示奉獻,是真誠自愿的付出,是純潔高尚的境界;奉獻是不計報酬的給予,是“我為人人”。奉獻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熱情,甚至是無價的生命,收獲的是幸福,是他人的尊敬與愛戴。無論時代發生怎樣的變化,奉獻精神永遠熠熠生輝,光耀人間,永遠是鼓舞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巨大力量。●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庭的幸福之中。但是,國際風云變幻,祖國面臨核大國的威脅。鄧稼先毅然接受開拓祖國核事業的重任,離妻別子,隱姓埋名,走向荒漠戈壁,為中國的國防事業進行著艱苦的科學攻關,為我國“兩彈”試驗的成功鋪平了道路。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臺上消失了。20多個春秋過后,頭發里夾著戈壁沙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此時,病魔早已橫沖直撞侵入他的肌體,他光輝的生命已燃燒到了盡頭。他臨終前對妻子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死而無憾!”●奉獻還是索取,這是人生價值高低的分水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奉獻。古今中外許多偉人、英雄,他們生前無私奉獻,為人類社會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人民把他們刻在心里。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歷史的進步是靠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無數勞動者終其一生都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或許無名,卻同樣偉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課件.ppt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課時評價作業含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