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評價作業(九)(一)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水”在古詩詞中是既隱喻著時光流逝又象征著艱難險阻,也寄托著思念期盼,還代指離愁煩緒的常見意象。當冰清的月光投入冰清的水中,雙重愁緒便由此滋生。這種愁,是剪不斷的家國情懷,是解不開的懷才不遇,是道不清的世道艱辛。水是 、不可捉摸的。江南小鎮是水的故鄉,層層漣漪在微風中徜徉,簫聲笛韻滌蕩著歲月悠悠。漁舟唱晚,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水在江南是溫婉柔情、 的。巴蜀小城的長江水已靜靜地流淌,從都江堰出發,奔向成都平原的各個方面,潤澤千里,灌溉四方。淌過那幽幽青城,淌過那百里禾黍的西南糧倉,在夕陽余暉中泛起層層波光。水在巴蜀大地上是無私奉獻、 的。北方的水會化作冬天的雪。大片大片的鵝毛從空中轟轟烈烈地飄落,只需一個黑夜便掩蓋世間的一切瑕瑜,留給天地一片潔白。水在北方是大氣磅礴、恢宏壯闊的。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解析:第一空,根據“不可捉摸的”可知這里強調水變化多端,故可用“變化無窮”。變化無窮:形容不斷變化,沒有止境。第二空,根據“漁舟唱晚,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水在江南是溫婉柔情”可知這里強調水的柔美動人,故可用“風姿綽約”。風姿綽約:形容姿態風韻、體態柔美動人。第三空,根據“水在巴蜀大地上是無私奉獻”可知這里強調水在巴蜀大地上的付出是毫不吝嗇的,故可用“慷慨大方”??犊蠓?毫不吝嗇地捐獻財物幫助人。答案:(示例)變化無窮 風姿綽約 慷慨大方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是一個長句,請改寫成4個較短的句子??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解析:第一,把握整體句意“‘水’是常見意象”;第二,“在古詩詞中”做句子的狀語;第三,將長句中“常見意象”的四個定語“既隱喻著時光流逝又象征著艱難險阻,也寄托著思念期盼,還代指離愁煩緒”改寫成4個短句,最后按照邏輯順序進行整合:“水”這一意象在古詩詞中是時光流逝的隱喻,是艱難險阻的象征,也是思念期盼的寄托,還是離愁煩緒的代稱。答案:“水”這一意象在古詩詞中是時光流逝的隱喻,是艱難險阻的象征,也是思念期盼的寄托,還是離愁煩緒的代稱。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可以適當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句意。解析:原句有三處語病。一是時態錯誤,“巴蜀小城的長江水靜靜地流淌”是進行時,而不是過去式,因此,把“已”改為“正”;二是搭配不當,“奔向成都平原的各個方面”中“奔向”和“方面”搭配不當,將“方面”改為“角落”;三是邏輯錯誤,將“潤澤千里,灌溉四方”改為“灌溉四方,潤澤千里”。答案:巴蜀小城的長江水正靜靜地流淌,從都江堰出發,奔向成都平原的各個角落,灌溉四方,潤澤千里。(二)閱讀理解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中國傳統美學所講的“意象說”主張“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藝作品,其本身或為聲色,或為言辭,都是有“象”(“在場的東西”)的。能體悟到“象外之意”“詞外之情”,就是一種美感。此種美不是低層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層次的意境美、精神美。“意象說”突破了美在聲色之類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為美的本質內涵,不僅值得中國美學繼承和弘揚,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學借鑒。但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達到此種美的境界呢 “意象說”沒有做論證。我根據“萬有相通”的哲學本體論認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無盡的聯系之網的結晶。這背后無盡的聯系之網,說得通俗具體一點,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會歷史背景等。我們對一件作品的欣賞,不過是把凝聚在作品這一點“在場的東西”中無盡的內涵(“不在場的東西”)展現在想象中,點點滴滴地加以玩味;不過是回歸到形成作品的母源,從母源中,我們對作品獲得了一種“原來如此”的醒悟,從而產生了一種滿足感。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的愉悅”“美的享受”。這種愉悅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娛樂或感性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滿足,思想上的滿足。杜甫的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為什么能引起美感 “山河在”是一點在場的東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東西,則是什么都“不在”。正是這什么都“不在”構成這“在”的內涵(此即司馬光的解讀:“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我們欣賞這詩句時,就回歸到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涼。但這里的凄涼絕非現實生活中的凄涼可以比擬,它是審美意義下的凄涼,它超越了現實生活中凄涼的現實性,給欣賞者引發了一種對“在”的內涵的醒悟,這種醒悟就是審美的愉悅感,給人以“美的享受”。凡·高的畫《農鞋》,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 海德格爾做了生動的說明:是農鞋這點“在場的東西”引發觀賞者回歸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場的東西”——農夫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嶇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風風雨雨對農夫的摧殘,以至社會的貧窮、落后、不公,等等,這些都是構成農鞋上幾個破洞的母源。觀賞者正是從這一回歸中獲得了某種醒悟,從而也得到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滿足。我們經常愛用“玩味無窮”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我們對一件優秀作品的欣賞。“玩味”之所以能達到“無窮”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隱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場的東西”是“無窮的”。中國傳統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實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隱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辭背后,讓鑒賞者自己去領會、體悟,從而獲得一種醒悟的滿足感。(摘編自張世英《美是“玩味無窮”的精神愉悅》)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美學的“意象說”,在今天仍然有價值,不僅值得中國美學繼承和弘揚,而且值得世界美學借鑒。B.文藝作品的作者運用“萬有相通”的理論,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會歷史背景等凝聚成結晶,創作出美的作品來。C.“在場的東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場的東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D.如果隱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場的東西”是“無窮的”,那么這個作品欣賞起來就可能給人一種“玩味無窮”的感覺。解析:“文藝作品的作者運用‘萬有相通’的理論”的表述不合原意,根據原文第3段“我根據‘萬有相通’的哲學本體論認為……”可知,本作者運用“萬有相通”的理論發現作品背后的“聯系之網”,與文藝作品的作者無關。答案:B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欣賞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開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無盡的內涵,一點一滴地進行仔細體味。B.欣賞作品時,能夠獲得一種“原來如此”的醒悟,這“原來如此”就是指回歸到形成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C.杜甫詩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這“象”的內涵,就是司馬光的解讀:“山河在,明無余物矣。”D.《農鞋》畫里的農鞋上的幾個破洞,之所以能使觀賞者得到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滿足,是因為“象”外有“意”。解析:“這‘原來如此’就是指回歸到形成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錯誤,從原文第1段可以看出,應是發現了作品的“象”外之“意”。答案:B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美學所說的美的本質,不是指聲色之美這類低層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這類深層次的美。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思想上的滿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悅”“美的享受”。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涼與現實生活中的凄涼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審美意義,使欣賞者產生審美的愉悅感。D.把“在場的東西”隱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辭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領會到這類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種深層次的欣賞。解析:“把‘在場的東西’隱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辭背后”錯,應為“不在場的東西”。答案:BPAGE(共47張PPT)9 說“木葉”1.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升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3.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分析詩歌同類現象;理解本文的語言與《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的區別。 文本知識解讀一、走近作者林庚(1910—2006),福建福州人,詩人、學者。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他將創作新詩和研究唐詩完美地統一起來。在唐詩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少年精神”。有《夜》《春野與窗》等詩集及《詩人李白》《唐詩綜論》等古典文學專著。二、結構脈絡根據下面的示例,搜集與本課有關的知識。古體詩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為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各種詩體的統稱。古體詩字數、韻律都較自由,有四言體、五言體、六言體、七言體、雜言體之分。三、拓展知識近體詩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一般有八句。律詩第一、二句為首聯,第三、四句為頷聯,第五、六句為頸聯,第七、八句為尾聯。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嚴格的平仄要求。你搜集的內容 : . shùjúláicénxiāolǒngwéiquánniǎozhēnxī sūfángtiáozhuógāoyīnpiān錠淀碇歧岐肢chāchuàngchàchāicīchuāng辨析 鐘愛:特別愛(子女或其他晚輩中的某一人)。愛的程度較深,書面色彩更濃一些。喜愛:對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興趣。愛的程度較淺,口語色彩更濃一些。填空 ①陳賡將軍當年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就連他最 的女兒穿的都是帶補丁的衣服。②這時候的小魚是最開心的,它們互相追逐著,不時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戲,就像一個個調皮的孩子,真是惹人 。喜愛鐘愛三、詞語辨析1. 鐘愛·喜愛2. 飄零·飄落辨析 飄零:(花、葉等)墜落;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書面色彩更濃一些。飄落:飄著降落下來。使用對象范圍較廣。填空 ①無數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寫下你的名字,當雪花 時,就能將我的思念與祝福傳送給你。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獨 的枯葉,不知會落到誰家庭院。飄零飄落四、成語積累與辨析1.得魚忘筌·得意忘言得魚忘筌 得意忘言筌是用來捕魚的竹器,得到了魚,就忘掉筌。比喻達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來的憑借。 原意是言辭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辭。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說。辨析: .相互間存在的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得魚忘筌”強調忘了本?!暗靡馔浴睆娬{心照不宣。2.相去無幾: .1.“‘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苯Y合文章的有關內容,探究一下“藝術形象的領域”哪些因素使得“木葉”與“樹葉”產生了幾乎是一字千金的差別。答案:(1)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感彩;(2)詩人大膽地發揮創造;(3)抒情的特定場合。 (一)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分析詩歌同類現象;理解本文的語言與《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的區別。2.小組討論: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落紅”意象的藝術特點。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辛棄疾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墻。 ——武衍誰把青錢襯落紅,滿地無人掃。 ——舒亶落紅滿路無人惜,踏作花泥透腳香。 ——楊萬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答案:(1)從概念的暗示性上看,“落紅”強調狀態,更多的是一幅靜態畫面?!奥浼t”強調色彩,是凄美悲壯的意象,是懷著滿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將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的悲劇美。(2)從聯想意義上看,都有繁華落盡的憐惜與無奈,但從楊詩和龔詩看又多了一層自我犧牲、成就他人的意味。詩人們在傳承中又有所創新。3.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詩句,請查閱相關資料,探討這些詩句的意蘊。答案:(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析】《湘夫人》是寫湘君與湘夫人相約但最終未能相見的故事。這兩句描繪出一幅秋風輕吹,湖波微泛,萬木葉落的秋天圖畫,有著美麗凄婉、如夢如幻的意境。答案:(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x莊《月賦》【析】洞庭湖的湖面開始有了波紋,樹葉也漸漸開始掉落了。這是指秋天來了,一些該有的自然景象都開始出現了。這篇賦通過虛構曹植與王粲月夜吟游的故事,描寫了月夜清麗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當中的人們的種種情思,在敘事中透出怨遙傷遠之意,從而使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起來。答案:(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復帶秋風來。秋風來已寒,白露驚羅紈。節士慷慨發沖冠,彎弓掛若木,長劍竦云端。)——陸厥《臨江王節士歌》【析】這首詩刻畫了節義之士頂天立地的形象,由秋天的肅殺之景引出內心的慷慨之情,秋思與壯心相互生發,唱出了一曲悲壯的節士之歌。詩的開端即以木葉、江波、云山等景物組成一幅氣象開闊、氣韻凄清的秋景圖。詩歌的前半段著意渲染由秋景而生發的濃重秋思,筆調明凈,氣氛凄冷。答案:(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王褒《渡河北》【析】王褒原為南朝梁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故國的懷念。詩歌開頭兩句用“因物興感”的手法引出對江南故國的悠遠思念。黃河邊上的“木葉”在秋風中紛紛飄落,想來此時此刻,那浩蕩的秋風也同樣吹拂著江南的洞庭湖水……“還似”二字把詩人的懷念之情極其委婉地表達了出來。答案:(5)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屈原《橘頌》【析】“后皇”即后土、皇天?!皬品敝高m宜南方水土。徠,來。服,習慣、適應。此處詩意為橘樹是天地間最美好的樹木,只適應我們這片土地。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姿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情的贊美?!堕夙灐肥且皇自佄镌?作者借對橘樹的贊美,來頌揚堅貞不移的品格。答案:(6)桂樹叢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隱士》【析】桂花是與隱士相連的,有著“雖處僻遠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聞達的風格?!墩须[士》內容為陳說山中的艱苦險惡,勸告所招的隱士(王孫)歸來。答案:(7)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 但感別經時。)——《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析】春天來了,庭院中一棵奇異、珍貴、美麗的花樹,在雨水和陽光的滋潤下生長得花繁葉茂,充滿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這是一首描寫思婦折芳寄遠思懷游子的詩。由樹及葉,由葉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答案:(8)(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曲中無別意,并是為相思。)——蕭綱《折楊柳》【析】《折楊柳》,古《橫吹曲》名,南朝梁、陳和唐人多為傷春惜別之辭。葉子太密了,鳥飛起來就不方便;風如果吹得輕些,那么花就不會那么快落下來了。古詩中常以楊柳喻送別之事。答案:(9)(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歌竟長嘆息,特此感人多。)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陶淵明《擬古》【析】云間之月皎潔明亮,綠葉叢中繁花似錦,固然無比美好,但月盈必虧,花開必落,今日雖是花好月圓,但不久之后又當如何呢 這首詩運用比興的手法,感嘆好景不長、青春易逝。佳人酣歌,終將衰老;明月皎皎,將為云掩;灼灼葉花,終將凋零,所以詩人也不免自傷暮年之至。答案:(10)(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柳惲《搗衣詩》【析】水邊平地上的樹葉,紛紛飄落,山頭上的秋云,飄飛在空中。搗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搗衣料使之平軟的工序。 “亭皋”指水邊平地,暗指思婦所在的江南?!半]首”即山頭,暗指北方邊塞之地。上句實寫思婦搗衣時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詩句表達了思婦因無法及時將寒衣送給遠人而生的嗟嘆之情。答案:(11)(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沈佺期《古意》【析】深秋九月的搗衣聲,催落樹上的枯葉;丈夫守邊十年,她日夜懷想著遼陽。本詩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答案:(12)(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析】這首被前人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的詩,前四句寫登高所見,氣象蒼涼宏闊;后四句抒發感慨,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同時對淪落他鄉不勝傷感。頷聯一句一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已覺氣勢雄渾,而“無邊”與“不盡”則從空間和時間上向廣遠延伸,境界更見闊大,象征了十余年間人事代謝與歷史變遷。答案:(13)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仔拧栋Ы腺x》【析】落木,即凋零的樹木。 極浦,即最遠的水濱。如同凋零的樹木一般離開了洞庭湖,去往涔陽那最遠的水濱。賦中記敘了梁朝由腐敗、內亂到招致外敵入侵、最終滅亡的經過,大量運用典故,對故國的覆滅表示哀悼,同時也對自己被迫留仕北朝的境遇發出感嘆。答案:(14)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黃庭堅《登快閣》【析】遠望秋山無數,落葉飄零,浩渺的天空此時顯得更加遼遠闊大,澄凈如玉的澄江在快閣亭下淙淙流過,一彎新月,映照在江水中,顯得更加空明澄澈。答案:(15)(清晨發隴西,日暮飛狐谷。)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君去欲何之 參差間原陸。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吳均《答柳惲》【析】在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晨,詩人看到了一輪明月懸掛在空中,照著荒禿的層層高嶺,深秋微寒之風將層層高嶺之上樹的葉子吹落。這首詩是吳均的一首贈答詩。當時柳惲任吳興太守,離職時曾有詩贈給吳均,吳均也有答詩幾首,這首詩就是其中一首。該詩寫詩人與柳惲離別后,想象柳惲在行進中備受風霜之苦,表達友人離自己越來越遠的凄苦之情。答案:(16)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曹植《野田黃雀行》【析】這是一首寓言詩。前兩句以興起,“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是一種虛擬的景物描寫,表現了環境的兇險,渲染出悲涼的氣氛。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位掌權,殺了曹植的至交丁儀、丁廙,曹植卻無力相救。《野田黃雀行》所抒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悲憤情緒。此詩通過黃雀投羅的比喻,抒寫朋友遭難而無力援救的憤慨,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少年俠士的形象,寄寓詩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緒。全詩意象高古,語言警策,急于有為的壯烈情懷躍然紙上。答案:(17)(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欄久,黃蘆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周邦彥《滿庭芳》【析】周邦彥曾流宦多地,故多自傷身世之嘆。本篇抒寫羈旅游宦愁懷。上片描寫初夏景色,渲染梅雨季節的郁悶氣氛,在景物描寫中已寓有貶職謫居的哀怨之情。下片抒寫漂泊游宦的悵恨和無奈,詞中以“社燕”自況,喻長年羈旅漂泊,極恰切。答案:(18)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苤病睹琅?br/>【析】這是一首樂府詩。這首詩語言華麗、精練,描寫細致、生動,塑造了一個美麗又嫻靜的姑娘形象。此詩以絕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負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懷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長。答案:(19)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析】有分:有情誼。蔡家親:晉朝羊祜為蔡邕外孫,這里借指兩家是表親。此詩是作者因表弟盧綸到家拜訪有感而作。首聯是寫作者悲涼的境遇:年老獨居荒野,近無四鄰,孤苦無依,生活貧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一聯寫景抒情,把一位窮愁潦倒的白頭老人的形象刻畫得很生動。用樹之黃葉來比喻人之衰老。這里,樹作為環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后兩聯寫對表弟到來的感激,這是寫“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自己被貶沉淪,親人還來探望;但自己的處境不佳,又感到對不起親人,所以仍感慚愧。全詩語言樸實,語調低沉悲切,真實感人。答案:(20)日暮風吹,葉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民歌《青溪小姑歌》【析】日暮黃昏寒風起,樹葉也都飄然而去,樹沒了葉,那就和樹枝在一起。這里隱隱透出詩人的一種不屈精神,即不會因為孤寂隨便找個人引為知己。4.本文和《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在語言表達上有何不同 請簡要分析。答案:《說“木葉”》引用了大量的古詩詞,語言上富有詩情畫意,說理層層深入,非常透徹?!吨袊ㄖ奶卣鳌芬晃牡恼Z言除了具有一般論說類文章準確精練的特點,還呈現出明白曉暢、生動活潑、直觀形象、飽含感情等方面的特點,兼具科學論文的理性和文藝作品的美感。(二)本文作者不僅深諳詩歌的美學奧妙,而且在詩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引用了許多有關“木葉”的古詩。這樣不僅使文章有理有據,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令人讀之賞心悅目,同時受到美的熏陶。請你以“經典”為話題,運用引用的手法寫一個片段,語言要有文化底蘊。答案:(示例)信手翻開一本本古典詩詞,經典的力量無聲地抓住人的心靈:岳飛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邁者的氣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羈,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婉約者的柔情,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是相思者的哀怨……經典,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聲地流淌,用流行所無法企及的寧靜的力量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內在的魅力給予人們享受與思考。(江蘇卷)閱讀材料,完成題目。語言不夠“純凈”,據說是新詩的通病。然而將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爐,而使之產生渾然一體的美感效果,是詩歌藝術的可貴之處。我們并不認為詩和說話居于平等的地位。詩是經驗的藝術化的表現,不是日常會話的達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雖已僵硬難用,但在藝術品中,經詩人的巧妙安排,卻能“起死回生”,加強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藝術的生命,則盡管一首新詩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種“純凈”也只是“一貧如洗”的代名詞罷了。說坦白些,在文學的國度中,新詩人們是帶點貴族氣質的。我們寧愿自己的作品成為滯銷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為暢銷的、人人皆可入口、轉瞬又必吐出的牙膏。一旦超越了起碼的“純凈”之后,我們不難發現,文言宜于表現莊重、優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話則明快、直率、富現實感。許多意境,白話表現起來總嫌太直接、太啰唆,改用文言則可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藝術當然也追求和諧,但那應該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諧。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諧的整體,愈能以不類為類,愈能顯示作者藝術的精湛。愿“純凈主義”的信徒們多想一想。(節選自余光中《談新詩的語言》,有刪改)解析:材料第一段,“其次”前的文本主要意思是“詩是經驗的藝術化的表現,不是日常會話的達意”; “其次”后的文本主要意思是文言經詩人的巧妙安排,可加強美感。材料第二段,“藝術當然也追求和諧”前的文本主要意思是文言和白話各有優點;其后的文本主要意思是“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諧的整體,愈能以不類為類,愈能顯示作者藝術的精湛”。把前后內容的意思用精練的語言表述出來即可。[自我校對]答案:詩不是日常會話的達意;文言使用得好,可以增強美感;文言與白話各有優勢;藝術的精湛貴在調和不同的語言因素。作者反對“純凈主義”的理由有哪些 1.整體解讀,篩選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觀點、態度的語句。一般來說,論述文的標題、起始段落的中心句、主體重點段落的起始句和收束句、全文總結性段落的總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觀點、態度。整體閱讀時快速抓住這些語句,對于厘清文章內容要點或論點,把握文章內容的內在關聯,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2.分析文章的中心內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態度。作者寫文章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因而閱讀時,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是理解作者觀點、態度的關鍵。有時還需要對文中各段內容進行綜合分析,進而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3.分析文中材料,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論述文運用的材料有事實材料和征引的文獻資料,包括理論。這些材料,有的用來論證作者的觀點,有的用來發表某種見解,有的用來反駁某種主張。分析這些材料,正確理解其本身的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為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重要依據。4.從結構分析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觀點與結構的關系是互為依存的。我們可以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來把握文章思路。弄清引論部分提出了什么問題,中間的本論有哪些分論點,用了哪些材料,結論部分是如何收束、如何解決問題的。弄清文章結構,還要分析本論部分各段落中所用材料的關系,分析各段落間是并列、對照還是層進關系。弄清了文章的思路和結構,有助于把握文章闡述的主要觀點。5.分析作者對有關事物的評價,把握引述材料中隱含的作者的真實意圖。這一點是論述文閱讀考查的重點。閱讀時要在篩選、整合有關信息的基礎上,抓住作者評論或議論性的文字,推求材料與作者的觀點、態度之間的關系。6.通過對文中不同觀點、不同態度的比較,辨析作者的觀點態度。有兩種方法:(1)正反對比。通過上下文來對比兩者或幾者的觀點,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2)相似辨析。有些觀點不是明顯的對立關系,而是相容、相交、發展、遞進關系中的一種或幾種,需要仔細辨析。青與綠“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草與柳在古代詩詞中經常同時并提,要說明其間的緣故,根本上還是因為都涉及春天?!皸盍鴸|風樹,青青夾御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柳樹是代表著春風的,而草則又與春風共其命運?!俺靥辽翰?園柳變鳴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體現在草與柳的變化上。“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無的草的痕跡,便宣告了林 庚春天的來臨?!氨逃駣y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柳枝上剛萌發出點點的細葉,料峭的春風便已來到了人間。這個細葉,詩詞中又稱為“柳眼”,仿佛在說碧玉妝成的柳樹,忽然從睡夢中一覺醒來,睜開了眼睛,同時也就是春天的開始了。所謂“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草透出了綠意,柳睜開了眼睛,這是多么富于生機的綠色世界啊。世界是綠色的,可是詩人卻愛說“青青河畔草”“青青夾御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綠色,所謂“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可是卻非說“青青”不可。春天叫作青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而春游也叫作踏青,卻不說踏綠。春天喚作青陽,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稱為青年,那么到底是誰代表著春天呢 綠與青原是相近的顏色,所以青天又稱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綠。綠草可以稱為青草,綠柳卻不能稱為青柳,但是“天官動將星,漢上柳條青”卻又正是好詩?!按和砭G野秀”,這綠野卻很少稱之為青野。大概由于綠指的是具體的現實的世界,而青則仿佛帶有某種概括性的深遠意義。綠原是一種諧和的色調,在萬紫千紅的春天,綠乃是多樣統一的典范。而青則更為單純、凝凈、清醒、永久,松樹因此就都稱為青松。所謂“青山綠水”,何嘗不正是兩種性格的說明呢 這里或者會給我們帶來一點生活中的啟發嗎 誰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 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從現實到理想,從具體性到概括性,本來是綠的卻說成是青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青青。(選自《唐詩綜論》,有改動)文章由古代詩詞中的“草”“柳”經常并提的現象而引出春天和綠色,再由“綠色”引出“青”字,最后從“綠”與“青”中品味出美學韻味和文化內涵。全文邏輯結構較為嚴謹,逐層推進,引出主旨。文中大量引用的關于“青”與“綠”的古詩句,可以做引子,引出議論話題;可以作為例證,使分析有理有據;還可以調節文氣,增添文章的文化內涵。結尾巧妙化用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青青”,表達了人們希望“青山不改、青春常在”的美好愿望,語言活潑生動。品讀提示 從《說“木葉”》一文中,我們不難看出林庚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學詩歌的熟稔程度,很多詩句信手拈來,對每句詩的分析都細致入微,對其中任何一點情感的體會都細膩深刻,充分展現出林庚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然而,林庚先生的初衷并不在文學上,是偶然的興趣使他走向了詩歌的創作及研究之路。●我國科學家錢偉長記憶力極好,10歲時已能將《三國演義》倒背如流。1931年,19歲的錢偉長以歷史、國文兩科滿分的好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原本應該成為歷史學家或者文學家的錢偉長,卻因為“九一八”事變這一國家危難而意氣難平,決定棄文學理,讀物理系,以便學成之后能為中國“造槍造炮”。一學年的工夫,他便從物理僅考18分,追到各門功課成績都在70分以上,最后成為吳有訓教授的研究生。1946年,已憑“錢偉長方程”等出色成果獲得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研究員的錢偉長,毅然以探親為由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錢偉長以空前的熱情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事業。改革開放之后,64歲的他開始學習計算機,發明了漢字編碼法“錢碼”,成為計算機中文信息專家。到了70歲,他又當起了校長,成了大學管理者和教育家。有人統計,錢偉長在近20個學科或行業都做出過貢獻,這在我國科學家中十分罕見。有人尊稱他為“科學家中的超人”,也有人戲稱他是“改行專家”。晚年的錢偉長這樣告訴大家:“我沒有專業,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說“木葉”課件.ppt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說“木葉”課時評價作業含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