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評價作業(十二)(一)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她是一個封建社會勤勞能干的勞動婦女,最后凄慘地死去的原因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 )。 她的悲劇是從死了丈夫開始的,這次不幸成了她生命歷程中屢次遭受打擊的根源。初喪丈夫的祥林嫂① ,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自信。她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到魯鎮做工;被婆婆強行拖回,在② 的打鬧中嫁與賀老六為妻,不料賀老六得傷寒死了,兒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這些連續的不幸使祥林嫂失去依靠;她的大伯趁機收走了她的屋子,把她推向了命運的深淵。她二次到魯鎮,置身于社會倫理之中,飽嘗世人的③ 、屈辱冷落,在④ 的日子里漸漸絕望,最終淪為乞丐,凍死在天地圣眾歆享牲醴和香煙的祝福聲中。 祥林嫂是舊社會廣大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慘命運是封建社會中缺乏反抗精神的下層婦女共同命運的真實寫照。1.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解析: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兩處語病,一是語序不當,“一個”的位置不當,應放在“封建社會”后面;二是句式雜糅,“原因”和“由于”重復,刪去“的原因”或“由于”。答案:她是封建社會一個勤勞能干的勞動婦女,最后凄慘地死去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或:她是封建社會一個勤勞能干的婦女,最后凄慘地死去的原因是黑暗的封建制度。)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她是封建社會一個不幸的勞動婦女B.她的人生悲劇給我們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C.我們對她的人生悲劇進行了多方面的思考D.她是一個很值得大家同情的人解析:補寫時注意和下文中“悲劇”相照應。A、D兩項和后文沒有關聯。C項陳述的對象“我們”和語段表述的主體不一致。答案:B3.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解析:第①處,根據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家時的工作狀態,此處可填“精明強干”。“精明強干”,機警聰明,辦事能力很強。第②處,根據語境“強行拖回”“打鬧中”,此處可填“沸反盈天”。“沸反盈天”,形容極度喧鬧,亂成一片。第③處,根據語境“屈辱冷落”,此處可填“冷嘲熱諷”。“冷嘲熱諷”,用尖酸刻薄的語言進行譏笑及諷刺。第④處,語境指祥林嫂漸漸絕望,此處可填“百無聊賴”。“百無聊賴”,指精神上無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沒意思。答案:(示例)①精明強干 ②沸反盈天 ③冷嘲熱諷 ④百無聊賴(二)閱讀理解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理水(節選)魯 迅當兩位大員回到京都的時候,別的考察員也大抵陸續回來了,只有禹還在外。他們在家里休息了幾天,水利局的同事們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們接風。這一天真是車水馬龍,不到黃昏時候,主客就全都到齊了,院子里卻已經點起庭燎來,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門外虎賁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齊咽口水。酒過三巡,大員們就講了一些水鄉沿途的風景,蘆花似雪,泥水如金,黃鱔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來的民食來,都裝著細巧的木匣子,蓋上寫著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體,有的是倉頡鬼哭體,大家就先來賞鑒這些字,爭論得幾乎打架之后,才決定以寫著“國泰民安”的一塊為第一,因為不但文字質樸難識,有上古淳厚之風,而且立言也很得體,可以宣付史館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陣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漢,面目黧黑,衣服破舊,竟沖破了斷絕交通的界線,闖到局里來了。衛兵們大喝一聲,連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擋住他們的去路。“什么 ——看明白!”當頭是一條瘦長的莽漢,粗手粗腳的,怔了一下,大聲說。衛兵們在昏黃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舉戈,放他們進去了。這時候,局里的大廳上也早發生了擾亂。大家一望見一群莽漢們奔來,紛紛都想躲避,但看不見耀眼的兵器,就又硬著頭皮,定睛去看。奔來的也臨近了,頭一個雖然面貌黑瘦,但從神情上,也就認識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隨員。這一嚇,把大家的酒意都嚇退了,沙沙的一陣衣裳聲,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徑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并不屈膝而坐,卻伸開了兩腳,把大腳底對著大員們,又不穿襪子,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隨員們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 ”一位大膽的屬員,膝行而前了一點,恭敬的問。“你們坐近一點來!”禹不答他的詢問,只對大家說。“查的怎么樣 ”大員們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覷,列坐在殘筵的下面,看見咬過的松皮餅和啃光的牛骨頭。非常不自在——卻又不敢叫膳夫來收去。“稟大人,”一位大員終于說。“倒還像個樣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產不少;飲料呢,那可豐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實,他們是過慣了的。稟大人,他們都是以善于吃苦,馳名世界的人們。”“卑職可是已經擬好了募捐的計劃,”又一位大員說,“準備開一個奇異食品展覽會,另請女隗小姐來做時裝表演。只賣票,并且聲明會里不再募捐,那么,來看的可以多一點。”“這很好。”禹說著,向他彎一彎腰。“不過第一要緊的是趕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學者們接上高原來。”第三位大員說,“學者們有一個公呈在這里,說的倒也很有意思,他們以為文化是一國的命脈,學者是文化的靈魂,只要文化存在,華夏也就存在,別的一切,倒還在其次……”“他們以為華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員道,“減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況且那些不過是愚民,那喜怒哀樂,也決沒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知人論事,第一要憑主觀。例如莎士比亞……”“放他媽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卻大聲的說道:“我經過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確是錯誤了。以后應該用‘導’!不知道諸位的意見怎么樣 ”靜得好像墳山;大員們的臉上也顯出死色,許多人還覺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請病假了。“這是蚩尤的法子!”一個勇敢的青年官員悄悄的憤激著。“卑職的愚見,竊以為大人是似乎應該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須白發的大員,這時覺得天下興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橫,置死生于度外,堅決的抗議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老大人升天還不到三年。”禹一聲也不響。“況且老大人化過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天的息壤,來湮洪水,雖然觸了上天的惱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淺了一點了。這似乎還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須發的大員說,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兒子。禹一聲也不響。“我看大人還不如‘干父之蠱’,”一位胖大官員看得禹不作聲,以為他就要折服了,便帶些輕薄的大聲說,不過臉上還流出著一層油汗。“照著家法,挽回家聲。大人大約未必知道人們在怎么講說老大人罷……”“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評的好法子,”白須發的老官恐怕胖子鬧出岔子來,就搶著說道,“別的種種,所謂‘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壞在這一點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說我的爸爸變了黃熊,也有人說他變了三足鱉,也有人說我在求名,圖利。說就是了。我要說的是我查了山澤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見,已經看透實情,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非‘導’不可!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舉手向兩旁一指。白須發的,花須發的,小白臉的,胖而流著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員們,跟著他的指頭看過去,只見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東西,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的一樣。(有刪節)4.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有誤的一項是( )A.第一段中,洪災中的民間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員們轉化為“水鄉沿途的風景”等談資,這不僅是諷刺,更是憂憤。B.魯迅善以細節傳神,文中寫胖大官員臉上“流出著一層油汗”,與寫祥林嫂“眼珠間或一輪”一樣,都是以外在細節刻畫人物內在特征。C.針對禹提出的“導”的治水方法,眾大員軟硬兼施,口口聲聲“老大人”,是以所謂“孝”給禹施壓,實質上還是反對禹的變革。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時裝表演”“摩登”等現代詞語,以游戲筆墨顛覆了“大禹治水”的嚴肅性與真實性,從而傳達出歷史的虛無感。解析:文中使用的“水利局”“時裝表演”“摩登”等詞語,使文本表述呈現出荒誕怪異的效果,魯迅用這種方式將小說與歷史有機地嫁接起來,不是傳達“歷史的虛無感”,而是要更深刻地展示出歷史的內在復雜性。答案:D5.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請談談本文是如何具體塑造這樣的“中國的脊梁”的。答案:①形象描寫。將禹及其隨員描寫為“乞丐似的大漢”,寫出艱苦卓絕的實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寫。文中的禹堅毅寡言,一旦說話,則剛正有力。③對比手法。始終在同眾大員的對比中塑造禹及其隨員,從而凸顯其“中國的脊梁”的形象。6.《理水》是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一篇,請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簡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據,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獻,富有歷史韻味;②“新編”表現為新的歷史講述方式,如虛構細節、摻入現代詞語、使用雜文筆法,作品充滿想象力及創造性;③對“故事”進行“新編”,著眼于對歷史與現實均做出觀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PAGE(共44張PPT) 第六單元 文學閱讀與寫作12 祝 福1.速讀課文,梳理小說情節,了解文章內容。2.細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提升小說鑒賞的能力。3.探討環境描寫的作用,概括作品主題。 文本知識解讀一、走近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學醫,后從事文學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合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二、探究背景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看到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被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的驅使下,1924年2月7日魯迅先生創作了這篇小說。三、結構脈絡四、拓展知識根據下面的示例,搜集與本課有關的知識。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地的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你搜集的內容: .dùnxuānléngtàgàisǒngchóu chúmiùyǎnrùjièháijiáàoháobí qixùxùnwéishànzhèngjuézǐpiēniùcùkǎnxīnlǐzhēngzhènghèxiàjiànjiānyèyànyān靄藹詫咤惴惴揣瑞跚珊姍姍三、詞語辨析1.畢竟·究竟辨析 “畢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結論,強調事實或原因,有加強語氣的作用。“究竟”表示追根究底,用于疑問句,語氣不肯定。“究竟”可兼作名詞,表示原委和結果。填空 ①妹妹在期末考試中,數學只考了43分, 該怎么辦呢 ②這本書雖然有缺頁,但 是珍本呀!究竟畢竟2.簡捷·簡潔辨析 “簡捷”指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有時指行動、方法、手續等簡便快捷。“簡潔”指(說話、行文等)簡明扼要,沒有多余的內容,側重于干凈整潔,不啰唆,不拖泥帶水。填空 ①這篇作文,寫得 流暢,不蔓不枝,中心突出,堪稱范文。②為了尋找一種 、迅速的勘查和探礦方法,專家團隊在多處礦山進行了測驗。簡潔簡捷4.沸反盈天·沸沸揚揚“沸反盈天”多用來形容又吵又鬧。“沸沸揚揚”主要表示人們議論多。形容人度量大。現寫作“寬宏大量”。精神無所依托,感到非常無聊。無路可走,無處投奔,比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形容處境極端困難。四、成語積累與辨析1.看到《祝福》這個標題,你想到的和本文所寫的內容是否一樣 小說的故事情節大體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幾部分組成,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速讀課文,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完成下面的表格。(一)速讀課文,了解題目的含義,概括小說情節。情節 內 容序幕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尾聲答案:不一樣,這里的“祝福”指的是春節時的一種祭祀活動。情節 內 容序幕 魯四老爺與祝福景象(開始至“我明天決計要走了”)開端 祥林嫂來到魯鎮(“她不是魯鎮人……不久也就忘卻了”)發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只有四嬸……四嬸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高潮結局 祥林嫂再到魯鎮(“但有一年的秋季……那我可不知道”)祥林嫂寂然死去(“況且,一想到……至此也聯成一片了”)尾聲 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最后一段)答案:倒敘。作用:造成懸念,引人入勝;營造悲劇氣氛,奠定悲涼基調;突出祥林嫂與魯四老爺的矛盾沖突;突出反封建的主題。2.作者在小說的情節結構上采用了何種順序 有什么作用 答案:(二)細讀課文,試找出文中對祥林嫂肖像、語言和動作描寫的語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點。1.分析文中對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完成下面的表格。肖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臉色 青黃 青黃 黃中帶黑兩頰 紅的 消失了血色 瘦削不堪,消盡了悲哀的神色眼睛 順著眼 順著眼,有淚痕,無精神 眼珠間或一輪肖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臉色 黃中帶黑兩頰 眼睛 順著眼 答案:這些描寫,準確地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形象地展示了其人生軌跡和悲慘命運。2.三次肖像描寫有何作用 3.祥林嫂“我真傻,真的……”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現,有何作用 答案:表現了祥林嫂受到生活重創后難以自救的精神狀態,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深化了小說主題。答案:第一次,“訕訕的縮了手”“疑惑的走開”;第二次,“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失神的站著”。作用:表明祥林嫂在失去最后希望之后精神已經崩潰,為祥林嫂之死埋下了伏筆。4.找出文中兩次祭祀時對祥林嫂神態、動作的描寫,說說其作用。5.請概括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答案: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對生活要求不高,卻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她深受封建禮教思想毒害,最終被社會所吞噬。(三)細讀課文,分析文中次要人物。1.作者用哪些描寫手法來刻畫魯四老爺這個人物 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案:(1)間接描寫。通過對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點明了魯四老爺的身份(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衛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惡本質,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2)直接描寫。①動作描寫,表現在祥林嫂被搶走的這件事上。a.當祥林嫂的婆婆一邊搶人一邊來領工錢時,魯四老爺把祥林嫂一文也沒有用的工錢全交給了她婆婆。與此相對照的是對被壓迫的寡婦祥林嫂的冷酷無情。b.祥林嫂曾那樣辛勤地為魯家勞動過,可當她遭到厄運時,魯家卻無動于衷,連祥林嫂走沒走、怎么走的,都毫不過問,只是到了正午,四嬸肚子餓了,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時拿走米和淘籮,于是傾巢出動“分頭尋淘籮”(第44段);連平時擺派頭、端架子的魯四老爺都“踱出門外”“直到河邊”,等看見淘籮“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邊還有一株菜”時,這才放心。這場虛驚,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統治者的眼里,一個勞動婦女的命運都不如一個淘籮、一株菜,魯四老爺冷酷殘忍的嘴臉躍然紙上。②語言描寫:在祥林嫂的問題上,魯四老爺一共開過六次口,說了百十來個字,卻把他反動、頑固、虛偽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征揭露得淋漓盡致。作為這六次開口背景的是魯四老爺虛偽寒暄后的“大罵其新黨”,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開口的根源。魯四老爺是當時農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舊有的封建制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2.“柳媽”這一形象有何特點 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答案:柳媽是一個“吃素戒殺”的人, 從她的政治、經濟地位來說,她與祥林嫂一樣,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也是個被壓迫、受剝削的下層人物。但由于封建倫理觀念、迷信觀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劇命運中,她卻又不自覺地扮演著“幫兇”,甚至“劊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著祥林嫂往死路上走。因此,柳媽既是一個可憐、可悲的人物,也是一個可惡、可恨的人物。3.簡略分析“我”這個人物形象在小說中的作用。答案: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問題,之所以做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四)小組討論,分析對“祝福”場景的描寫和小說的主題。1.作者把祥林嫂悲劇人生的幾次重大變化,都巧妙地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環境里,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請從文中找出這三次描寫,思考其作用。答案:第一次是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狀況: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表現出強烈的宗法思想和禮教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來描寫。祥林嫂的慘死與“天地圣眾”“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吃人本質的揭露,首尾呼應,結構完整。2.請結合文章內容,小組討論,分析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答案:祥林嫂的婆婆、魯四老爺、四嬸、柳媽和魯鎮的人,都有罪責。生活在祥林嫂身邊的人們,誰也無意逼死祥林嫂,但確實是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絕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教,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這些人,又在不自覺地害別人,他們不約而同地織成了一張無形的大網,吞噬著像祥林嫂一樣善良的、不幸的弱者。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所以,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就是封建禮教。封建禮教是殺害祥林嫂的元兇。(五)祥林嫂生活在一個那樣冷漠的世界,即使連遭厄運也沒有人給她溫暖的笑容。請以“拒絕冷漠”為話題,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答案:(示例)不要為善行設置語境,不要為冷漠尋找借口。我們看到,一個個青春洋溢的大學畢業生,背起行囊,毅然踏上風雨支教路;我們看到,退役軍人呂保民在菜市場偶遇歹徒,挺身而出,和熱心市民聯手將其制服;我們看到,在重大交通事故現場,千萬群眾趕來救援獻血……社會由“我”組成,風氣由“我”構建,拒絕冷漠,從身邊做起。讓我們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關心;少一份仇視,多一份善良;少一份批判,多一份行動。用自己的關懷,讓世界更美好!(重慶卷)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題目。東壇井的陳皮匠何 曉①一個地方只要歷史長了,就會產生些離奇的故事。②古城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當你花費了比去歐洲還要多的時間,從大城市曲里拐彎地來到這里時,疲憊的身心會猛然因眼前遠離現代文明的古奧而震顫:唐宋格局、明清街院,這化石一樣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著秦瓊尉遲恭的老木門后面,都有一個傳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個迎面過來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著只有在這樣的古城里生長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個绱鞋掌釘的小皮匠。③沿襲著“食不過午”老規矩的,似乎只有傳統小吃。但古城里曾經嚴格遵守另一種做生意“時不過午”老規矩的,卻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東壇井的陳皮匠。④東壇井是一條老街,街頭有一口叫東壇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現在是文物,周圍砌了臺子,被重點保護了。陳皮匠的家就是陳家大院子,在老井東邊,大院有兩套天井一個后花園,一棟小巧的繡樓,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書室。陳家大院子的正門在與街面丁對著的巷子里,除了家人進出,平時總關著。隔了街道,皮匠的攤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從十九歲開始就在那里擺攤,沒人說他不能在那里擺攤,他是這條街上最正宗的土著。⑤皮匠的手藝好,補的鞋既巴適又牢實。了解他的人都說:可惜喲,一個老高中生,靈巧得能繡花,隨便做啥也能成氣候嘛,去當皮匠。皮匠才不這樣想,他悠閑自在地守在攤子上,不管生意好壞,中午十二點都要準時收攤。他上午掙了多少錢,下午就要買多少錢的書。古城收售舊書和收藏舊書的人,都認得他,曉得他在意哪一類書,只要看到他來了,立馬抱一摞出來任他選。錢不夠,也沒關系,第二天拿來就是了。古城的人都愛老書,或者自己讀,或者倒來倒去當古董賣。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書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從不過問。要休息的時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漢,等你哈。皮匠聽了,先咳嗽一聲,然后才出來。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這樣,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靜——直到上個月皮匠的女兒回來。⑧女兒是在上飛機的時候才打電話說要回來的。黃昏時,女兒回來了,后面還跟了一個干巴老頭。女兒一進屋就介紹說:這是我的導師,歷史學家牟漢達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們的族譜。⑨皮匠一聽來人是歷史專家,心里就已經有數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兒陪著教授在藏書室里整整待了六個小時。這六個小時里,從《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人軼事匯編》《宋史選舉志》到《南充史志》《保寧府志》《將相堂記》《重修三陳書院記》《陳氏家譜》……教授一直在翻書,皮匠的女兒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問。⑩他們終于從藏書室里出來時,教授說:你已經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應說:我這一輩子,就等這一天哩。 數月后,一篇學術論文震驚了整個歷史學界:《南宋三陳故里之重考》。而同時被震驚的還有古城的官員、文人和實業家:那么著名的歷史人物原來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傳、發現、挖掘的熱浪,無限的商機突然擺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變得瘋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導游帶來參觀陳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說客擁來勸皮匠合伙開發陳家大院……皮匠想:這東壇井陳家大院的大門,怕是再也關不上了。 收到女兒寄回的報紙、雜志,皮匠認認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論文和與論文相關的評論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業,把家里的藏書整理出來,重新造冊,一一核對之后,全部送給了牟漢達教授。 從此,陳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樣,下午也要補鞋了。(有刪改)文中第②段的環境描寫,突出了古城怎樣的特點 這對塑造陳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解析:第②段的環境描寫屬于社會環境描寫,可抓住一些關鍵字眼進行分析。“遠離現代文明的” “古奧” “唐宋格局” “明清街院”“五千年的大家族”,這些詞句表現出來的正是古城的文化傳統和豐厚的歷史底蘊。寫這些自然是為塑造陳皮匠這個人物形象服務,也為陳皮匠的活動提供一個社會環境依據,為表現文章的主題服務。[自我校對]答案:①突出了古城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②為陳皮匠鮮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環境依據。分析社會環境描寫作用的五個角度:1.從“時”的角度思考:“時”泛指時間,具體指時代背景、寫作時間,也指自然環境中的時令節氣。2.從“地”的角度思考:“地”泛指地點,具體指“場所”“地域”等,看看它們呈現出怎樣的特點。3.從“人”的角度思考:“人”指人物,主要指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角度分析。人際關系是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虛化的社會分析小說中社會環境描寫的作用環境,通過厘清人物之間的關系,判斷人際關系是友善的還是緊張的、冷漠的等等。4.從“事”的角度思考:“事”指事件、情節,主要指從情節發展過程中、生活工作狀態中分析概括。5.從“景”的角度思考:“景”指景物,主要指從景的“形、聲、色”所描寫的自然環境中分析暗示的社會環境。永遠的孤獨者——魯迅有人說,魯迅可以“下課”了,當今的中國已經不再需要魯迅了。這樣的叫囂使我們想起另一種形態的狂人。“中國不需要魯迅”就像是說我們不再需要醫生和醫院。這種說法簡直是囈語妄言!魯迅是永遠的清醒者,他是一百年前的孤獨者,一百年后他又陷入更深的孤獨,也許孤獨是偉大的哲人的宿命。他劍一樣的目光早已穿越了階級和時代,然而他又總是被貼上階級與時代的標簽。董一菲夏瑜是秋瑾,更是魯迅自己。他是先覺者,戴著荊棘之冠走向受難之路,而向他投來石塊和泥巴的卻是那些他為之舍生忘死的“人民”。魯迅以吶喊喚醒那些沉睡的人性,他的筆直指人性之惡。當“五四”狂飆突進的時候,當民族精英為“科學、民主”奔走呼號的時候,魯迅深邃的目光投向遙遠的未來。在那樣的暗夜,他思考的是“科學、民主”之后的事情,他追問的是娜拉出走以后的人生。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帝制,然而那些沉潛的規則習慣仍在,民族的劣根性還在,人性的惡更是難以剔除。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過去在,今天猶在。魯迅說:“慣于長夜過春時。”魯迅說:“風雨如磐暗故園。”魯迅說:“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的遺體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書“民族魂”。和孩子們一起走進先生的《祝福》,我們一起思考它當下的意義。祥林嫂兩次喪夫一次失子,這人生的創痛都是表象,祥林嫂的另一個名字就是弱者、不幸者。然而我們這個所謂的文明的人類給予了她什么呢 魯迅拷問的是人類的靈魂,也是他自己的靈魂。孩子們寫下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雖然稚嫩卻有溫度。我想起郁達夫的沉痛之語: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有改動)魯迅的文章不追求華美的辭藻,不苛求驚心動魄的情節,從來只求那平淡中的絲絲動人。他借瘋人說話,卻句句在理,讓人在笑過之后不由得感到那字里行間的諷刺力量。魯迅是我們民族魂的象征,這樣一個“民族魂”,我們不能舍棄!品讀提示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從1912年5月(魯迅31歲)初到北京工作,至1936年10月(魯迅55歲)在上海病逝,這24個年頭中,魯迅都會拿出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收入專門用來購置圖書。可見讀書、購書、寫書、教書,是魯迅最強烈最持久的愛好。圖書,是魯迅最珍惜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他的著作如《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參考了數量驚人的古籍文獻,大半出于他精心搜集的藏書。他還利用藏書和借書編輯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他為了翻譯一些外國文學作品,預先購置了大量參考書籍,甚至委托朋友們從歐洲、日本購買外文原版。……《魯迅日記》24年的書賬,詳細記載了他平生購置并保藏了9 600多冊書籍和6 900多張古文物拓片,共16 500多件。●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一個偉大的靈魂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停止思考,永遠閉上了眼睛。然而——80多年過去了,人們無時無刻不沐浴在他思想的光輝里。他一生戰斗不息,以筆為槍,不倦地向舊勢力發出挑戰;他俯首甘為孺子牛,對青年人總是無私地呵護。人們誦讀他的著作時時常感到驚悚,因為在作品里人物的身上經常發現自己的影子。它們像皮鞭一樣拷問著人們的良知,仿佛“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教人慚愧,催人自新。詩人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廣大的人民心里,魯迅代表了民族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第12課祝福課件.ppt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第12課祝福課時評價作業含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