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2025年語文中考復習專題九 文言文閱讀(5)模塊三 古詩文閱讀 核心知識點《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文解析課文原文 譯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啊。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啊,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啊,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課文原文 譯文施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如果)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主旨歸納:本文論述了戰(zhàn)爭中民心向背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zhàn)爭勝利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藝術(shù)特色:論證邏輯嚴密,事例論證、道理論證,說服力強,語言富有氣勢。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針對訓練【乙】政①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②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③,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④之。……故從其四欲⑤,則遠者自親⑥;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⑦者,政之寶也。(節(jié)選自《管子·牧民·四順》)[注釋]①政:政令。②佚樂:使……安樂。③危墜:危亡。④生育:使……生養(yǎng)繁息。⑤欲:欲望,⑥親:親近。⑦予之為取:給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腰白玉之環(huán)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C.委而去之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D.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 一狼仍從【解析】A項中的“環(huán)”的意思分別是包圍,圍繞/環(huán)形的玉;B項中的“池”的意思分別是護城河/池塘;C項中的“委”的意思都是放棄,舍棄;D項中的“從”的意思分別是順從,聽從/跟從,跟隨。故選C。C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環(huán)而攻之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錢覆其口C.民惡貧賤,我富貴之 前人之述備矣D.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 不效,則治臣之罪【解析】A項中的“而”的意義和用法分別是表順承,且/表轉(zhuǎn)折,卻;B項中的“以”的意義和用法分別是介詞,憑借/介詞,用;C項中的“之”的意義和用法分別是代詞,他們/助詞,的;D項中的“則”的意義和用法都是連詞,那么。故選D。D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所以明白給予就是取得的道理,是治國的法寶。4.兩文都圍繞 “民心”展開議論,甲文強調(diào)(1)“_______ ”(用原文語句回答)比 “天時”“地利”更重要;乙文認為 (2)“____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就可以贏得民心。“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光輝歷程啟示我們: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親民要有真感情,愛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什么主張與“執(zhí)政為民”思想是相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和從其四欲《孟子》三章·富貴不能淫◆課文解析課文原文 譯文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子/未學禮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 他孟子說:“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沒有學過禮嗎 男們一發(fā)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就會戰(zhàn)事停息,子成年行冠禮時,父親教導他;女兒出嫁時,母親教導她,天下太平。”送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婦女之道。大丈夫應(yīng)該住在天下最寬敞的住宅‘仁’里,站在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義’上。得志的時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主旨歸納:孟子通過批駁景春的觀點,具體闡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什么境遇,都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為人不失節(jié)操。 藝術(shù)特色:批駁觀點,有破有立。類比說理,排比增強氣勢。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選自《孟子·富貴不能淫》)◆針對訓練【乙】崔杼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劍既在心,維③子圖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義也。曲刃鉤之直兵摧之嬰不革⑥矣。”崔杼將殺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無道而殺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選自《晏子春秋》,有改動)[注釋]①既:即,便。②脰(dòu):頸。③維:語氣詞,不譯。④回:轉(zhuǎn)變,改變。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變。⑦為:算作。算是。1.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A.崔杼謂晏子曰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愛蓮說》)B.子以子之君無道而殺之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C.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D.以順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韓愈《馬說》)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辨析。A項的“謂”的意思分別是告訴/認為;B項的“道”的意思分別是道義/途,路;C項的“誠”的意思都是的確,實在;D項的“以”的意思分別是把/按照。故選C。2.將選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得志,與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用刀威逼我,讓我放棄自己的意志,這不是勇敢。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曲 刃 鉤 之 直 兵 摧 之 嬰 不 革 矣//4.乙文中的晏子就是甲文孟子所說的“大丈夫”。請結(jié)合乙文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概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杼以共同管理齊國的好處來引誘晏子,晏子卻不被迷惑;崔杼威脅要殺死晏子,晏子也不屈服。可見晏子是一個有氣節(jié)的人,符合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的精神氣度。5.甲文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做類比,指出公孫衍和張儀的本質(zhì);乙文崔杼釋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訴他晏子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有道之士妾婦之道《孟子》三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解析課文原文 譯文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從田野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任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召為相,百里奚從集市中被贖出而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讓他內(nèi)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課文原文 譯文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流露在言談中,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一個國家)在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部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了解到這一切之后,就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享樂之中可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主旨歸納:孟子列舉六個出身低微而終擔大任的名人的事例,闡明憂患和磨難可以使人奮發(fā)有為的道理,論述安樂致國滅亡的事理,進而論證觀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藝術(shù)特色:事例論證,道理論證,排比增強氣勢,說服力強。【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針對訓練一、(2022·廣西柳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乙】上①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猶宜將護。儻②遽③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shù)聞卿輩諫爭也。”魏征曰:“內(nèi)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選自《資治通鑒》)[注釋]①上:皇上,這里指唐太宗。②儻:倘若。③遽(jù):迅速。1. 下列各組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行拂亂其所為 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小石潭記》)B. 曾益其所不能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核舟記》)C. 猶宜將護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 故欲數(shù)聞卿輩諫爭也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孫權(quán)勸學》)【解析】A.拂:違背/飄拂;B.曾:同“增”,增加/竟然;C.將:扶,持/將要;D.欲:都是“想要”的意思。D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于”的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A.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穿井得一人》)B.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也》)C. 欲報之于陛下也 (《出師表》)D. 皆以美于徐公 (《鄒忌諷齊王納諫》)【解析】題目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介詞,在,給”的意思。A.介詞,向;B.介詞,從;C.介詞,在,給;D.介詞,比。C3.下列對甲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B.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C.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D.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A【解析】語句“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意思是: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根據(jù)句意,正確的句讀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4.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A.甲文蘊含深刻道理,告訴我們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發(fā)展,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頹廢死亡。B.乙文唐太宗雖然身處太平盛世,但他能時時保持小心謹慎,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希望能經(jīng)常聽到大臣的諫言。C.甲、乙兩文都談及國家治理之道。甲文側(cè)重議論,表達孟子鮮明的觀點;乙文側(cè)重描寫,通過語言描寫表達唐太宗的治國思想。D.甲從國家到個人,論證經(jīng)受磨煉的好處,最終提出中心論點;乙文從治病到治國,表明雖然國家強大了,但國君仍要居安思危。【解析】甲文是“從個人到國家”進行論證,不是“從國家到個人”進行論證的。D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fā)政舉事,無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數(shù)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nèi)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苦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2)衡于慮 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于鄙 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卒得反國 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終(終于,最后)使……痛苦通“橫”,梗塞、不順邊境(邊遠的地方)2.下面對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從個人和國家兩個不同角度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B.文章開篇以六位先賢的經(jīng)歷證明:只有出身貧賤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C.文章列舉事例和闡述道理相結(jié)合,逐層推論,結(jié)構(gòu)緊湊,論證縝密。D.本文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對今天的寫作仍具借鑒意義。【解析】B項中“只有……才……”的表述過于絕對,并非孟子的本意。B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內(nèi)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臉色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朝廷內(nèi)外都不能使我聽到我的過失?因此發(fā)展到了這個地步!4.結(jié)合甲、乙兩文,請你概括宋昭公“離國家失社稷”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諂諛者眾”,無“法家拂士”。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