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信息類文本閱讀技巧突破1復習目標1.清晰辨別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不同類型信息類文本,熟知每類文本的基本特征與結構范式。2.精準闡釋信息類文本中常出現的重要概念,如論點、論據、論證,以及不同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的內涵,并能結合文本分析其運用。3.迅速、準確地從文本中篩選出關鍵信息,包括核心觀點、重要論據、關鍵數據等,且能對冗余或干擾信息進行有效過濾。任務一:感 知 高 考(一)選材方面范圍拓寬且具綜合性:選材體現出跨學科的綜合性,涉及海洋命運共同體、古建筑修繕、論持久戰、登月等不同領域的內容,意在凸顯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特質,引導基礎教學打破學科壁壘,培育學生跨學科的意識和視野。自新高考以來,選材范圍不斷拓寬,涉及不同學科、貼近日常生活、反映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選文日益增多,文化色彩很濃的社科文則開始減少。4(二)任務與試題設計方面注重知識理解與運用:強化 “通過閱讀來學習”的理念,不僅考查信息的提取、理解等,更顯性考查對文本所傳遞知識的理解、運用等。如 2024 年全國甲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題組,以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為依托,讓學生對 “偷梁換柱” 的修繕方法有了逐層深入的認識,包括了解靜態知識、想象和表述施工要點、理解不同情境中變通運用該方法等。5(二)任務與試題設計方面強調情境化與遷移運用:題目允許學生進行主觀判斷,以材料為依托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性、批判性甚至是發散性思考,嘗試考查學生的思維方法。信息性閱讀試題中的探究類題目在有意識地走向文本外部的探究,要求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閱讀經驗,利用文本觀點來解讀題目情境中的觀點內容、新材料或應對生活化的具體場景問題。6(三)材料組織與呈現方面方式豐富多樣:多材料文本的呈現方式日益多樣且考慮閱讀規律,如主文本之后增加 “鏈接材料”;個別材料并不直接呈現,但題目需要學生回憶、關聯相關材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材料均作為正式閱讀文本呈現等。材料之間的關系及考查目標也更加多元,引導學生從多文本閱讀中獲得新的發現。7(四)能力考查方面突出綜合性與思維能力:考查學生的信息定位獲取能力、信息推理整合與邏輯推斷能力、信息評價運用能力等綜合能力。通過選擇題、主觀題等多種題型,從不同角度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分析、概括、探究等能力,還注重考查學生對材料中觀點與材料之間關系的分析和闡明,以及比較、概括多個文本信息,發現其內容、觀點、材料組織與使用等方面異同的能力。8任務二:怎么考是政治性論文的簡稱,指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性文章。政論文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學術論文選材類型是對當前發生的新聞及新聞中的事實發表見解的文章。時評書評是評論或介紹書籍,探求創作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的文章。10思考偷換概念、混淆是非、指代有誤、以偏概全、無中生有、混淆時態、關系錯位內容理解題 趨向觀點表述是否脫離原意,要點組合是否錯亂、論證前提是否有據、論證結論是否合理、論證過程是否符合邏輯思考趨向文意推斷題思考論證前提、論證立場、論證思路、論證層次、論證內容、論證方法、論證作用、論證意圖、論證旨歸常見題型論證分析題 趨向把握論證的內容和觀點,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分析比較論證的異同,解讀論證的意義,文本內容的引申和擴展思考趨向分析證價題分析新材料,解決現實問題。讀懂文中觀點——審清題干信息——解決現實問題(問在文本外,答在文本內)。思考趨向信息運用題11信息性閱讀一、選材特點(一)主題1.時評類A.創新轉型(實體書店、中醫轉型) B.熱點話題(疫情源頭、公共與個人健康)2.科技類A.語言景觀研究(公共語言標牌上語言的使用) B.自媒體短視頻研究 C.紀錄片的優劣3.傳統文化A.傳統中醫文化 B.黃河文化 C.紫禁城文化與發展 D.儒家文化的生態文明(二)形式1.名家時評(選一些學者的文章,此時往往出處即觀點)2.研究報告、專業科技網站,如《醫學教育網》3.報刊或訪談稿,關注大報,如《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國文化報》(三)注意1.一定注意文章出處,利于抓住中心觀點,掌握作者的情感傾向。2.掌握不同的文體特點,了解其語言特點,如新聞語言要求客觀、確切、簡練、樸實。名家時評注意各方觀點不可張冠李戴。12信息性閱讀二、趨勢預測1.人文藝術與理論研究。具有時代性地域性的人類活動,人類社會文化現象,能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如“中國畫”、“文學時空觀”等。2.社會生活與民生民情。如“非遺保護”、“冰雪運動”等,不回避社會熱點,能關注社會熱點話題,情系民生民情,促進社會和諧發展。3.大國重器與科技發展。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的國之重器,凝聚了中國智慧,詮釋了中國實力,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牽涉國脈國運,關系民族盛衰。如“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13任務三:四步讀文解題第一步看材料出處(摘編自):弄清材料的寫作對象和材料的大意。2023年新課標1卷 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2023年新課標2卷 1.摘自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2.摘編自費孝通《亦談社會調查》2024年新課標1卷 1.摘自毛澤東《論持久戰》2.摘編自榮維木《中國共產黨抗日持久戰的戰略與實踐》2024年新課標2卷 1.摘編自布萊恩·弗洛卡《登月》,袁瑋譯2.摘譯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3.摘編自吳偉仁《<月背征途〉推薦序》2025年八省聯考1.摘編自《<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前言》2.摘編自金秋鵬《中國古代的造船和航海》15第二步抓中心句(首尾段和各段的首尾句):明確觀點,疏通文本,為提取關鍵信息服務。以2024年新課標1卷材料二為例162024年新課標1卷 材料二第二段首先,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實施持久戰的外部原因。他說:“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他列舉了中日雙方“互相反對”的四個特點。除戰爭的正義、非正義,以及與此相關的寡助、多助問題外,他特別強調了敵強我弱和敵小我大的問題。日本的強,表現在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不能很快取得勝利。日本的小,表現在國度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這就決定了中國可以通過持久戰而最終打敗日本。172024年新課標1卷 材料二第二段但是,僅僅看到由客觀條件造成的抗日戰爭的持久性,還遠遠不是抗日持久戰的戰略思想。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因此他們對所謂“持久”的把握往往脫離實際,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國家的調停或干預。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思想,是建立在對與戰爭相關的一切外部與內部復雜因素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18第三步圈畫關聯詞(特別是假設、因果、轉折和條件這四類)1. 明確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順序。2. 對于段落內部的邏輯表達更清晰。3. 為選擇題選項的語言邏輯表述提供文本依據。以2024年新課標1卷材料二為例192024年新課標1卷 材料二第二段但是,僅僅看到由客觀條件造成的抗日戰爭的持久性,還遠遠不是抗日持久戰的戰略思想。蔣介石等人缺乏對中國與世界關系以及世界格局演變的辯證思考,因此他們對所謂“持久”的把握往往脫離實際,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國家的調停或干預。而中國共產黨的持久戰思想,是建立在對與戰爭相關的一切外部與內部復雜因素進行深刻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戰爭不同階段的關系、戰略持久與戰役速決的關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學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戰戰略,既不會因為一時順利而幻想“速勝”,也不會因為一時挫折而失去必勝的信心。20任務四:課堂訓練圈畫出下面這段文字的詞語(表達邏輯關系),辨別這兩段的段內邏輯評估某項發明的原創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獻證據,能證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屬于最早之一且獨具特色。為慎重起見,我們未推選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斷其科技內涵或原創性的發明。在推選的發明創造中,有些可能未持續發展或實用功能有限,卻體現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藝;還有些在技術的復雜性方面不甚突出,卻曾對文明進程產生較大影響。中華民族成就了諸多發明創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術出現在史前,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先秦兩漢是相當數量重要科技發明的形成期。盛唐的科技創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長期被認為偏安積弱的宋代卻擁有輝煌的創造發明。大約從元末開始,我國傳統科技進入緩慢發展階段,鮮有重大發明創造。這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22第一段(段內邏輯)首先提出評估某項發明原創性的標準,即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獻證據證明是世界最早或最早之一且獨具特色。接著基于 “為慎重起見” 這一前提,說明未推選因史料不足不易判斷科技內涵或原創性發明的情況。然后通過 “卻” 這一轉折詞,分別闡述了推選的發明創造中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有些發明雖未持續發展或實用功能有限但體現非凡智慧和技藝,“還有些” 表明并列關系,即另一種是在技術復雜性方面不突出但對文明進程產生較大影響的發明。整體是先提出標準,再說明未推選情況,最后闡述推選發明的不同特點,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23第二段(段內邏輯)先總體說明中華民族成就諸多發明創造并為人類文明作巨大貢獻。接著按照時間順序,依次闡述了史前時期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術對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影響;先秦兩漢是重要科技發明的形成期;盛唐科技創造不突出,宋代卻有輝煌創造發明;大約從元末開始我國傳統科技進入緩慢發展階段。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對不同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科技發明創造的情況進行敘述的邏輯關系。24第四步選項語言表達與材料的關系1. 選項中的闡述對象在文本中的具體體現。2. 選項中的邏輯表述與材料表達的關聯。以2025年八省聯考為例25第四步兩則材料的主要內容(材料一)1. 指出 “四大發明” 不足以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科技成就,評選出 88項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并分類為科學發現與創造、技術發明、工程成就三類。2.說明評估發明原創性要有可靠證據,未推選史料不足的發明,部分發明雖有不足但意義重大。3.梳理中華民族科技發明創造的發展歷程,如史前技術對文明形成重要,先秦兩漢是形成期,宋代輝煌,元末后緩慢發展。4.闡述我國科技史界注重探討知識創造傳播及科技與社會因素互動,以全球史視野考察中國傳統科技,“絲綢之路” 推動文明演進。5.強調科技史學科視角獨特,期待先賢智慧激勵當代創新。第四步兩則材料的主要內容(材料二)1. 講述舵的發展歷程,從利用篙和槳控制船行方向,到舵槳出現,再到真正的舵產生。2.說明舵的作用原理是利用船尾水流形成的舵壓及杠桿原理控制船行方向。3.指出舵最遲在東漢出現和使用,當時已是轉軸舵,有安裝舵把的洞孔。4.介紹舵的進一步演進,如垂直舵、升降舵、平衡舵、開孔舵等及其特點和優勢。5.表明我國是最早發明舵的國家,歐洲在十二世紀引入舵,為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創造了條件。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科技史研究的推進,需要突破“四大發明”這一提法的局限,全面考察中華民族的科技成就。B.中國古代科技創造在時間上并非均勻分布,先秦兩漢成果眾多,對推動中華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C.不同文明之間的科技交流,既有可能通過實物的形式,也有可能通過知識分享的形式來進行。D.“全球史視野”要求拓展科技史研究的范圍,例如將沿著“絲綢之路”進行的科技交流納入考察視野。28答案:B分析:材料一提到 “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術出現在史前,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先秦兩漢是相當數量重要科技發明的形成期”,但并沒有說先秦兩漢的科技創造對推動中華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選項 B 屬于無中生有。A 選項,材料一開頭提到 “‘四大發明’長期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標志,但它還不足以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的科技成就”,說明科技史研究需要突破 “四大發明” 的局限,全面考察中華民族的科技成就,A 項正確。C 選項,根據材料一 “科技知識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也可能是通過傳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國人向世界貢獻了多種作物栽培方法…… 也引種了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等作物” 可知,不同文明之間的科技交流可以通過實物(如作物)和知識分享的形式進行,C 項正確。D 選項,由材料一 “我們希望以全球史視野考察中國傳統科技……‘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與世界貿易交流的通道,也是科技知識傳播和互動的活躍區域” 可知,“全球史視野” 要求將 “絲綢之路” 的科技交流納入考察視野,D 項正確。29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當船只體積較小或者行駛于淺水區域時,使用舵來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槳并不具備優勢。B.廣州西漢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槳的形狀,說明劃水性能并非舵槳演變過程中的主要因素。C.垂直舵的產生是基于中國古代船舶獨特的尾部結構,因此它難以應用于古代其他地區的船舶。D.從升降舵、平衡舵、開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進時關注的主要問題是減少舵壓以便操控。30答案:B分析:材料二提到 “在廣州西漢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槳的形狀跟劃行用的長槳不同,槳翼短而寬,增大槳翼伸入水中的面積,增強了控制方向的性能”,這說明在舵槳的演變過程中,更注重控制方向的性能,而非劃水性能,B 項正確。A 選項,根據材料二 “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較小,一般利用篙和槳直接控制船行方向…… 隨著船只的活動范圍擴大到深水區域…… 槳要兼負推進和制導方向的職能,操縱起來就很不容易了…… 于是,槳分成兩種,一種專管劃行,一種專管控制方向。專管控制方向的舵槳逐漸從船舷移到船尾中央” 可知,當船只體積較小或在淺水區域時,主要用篙和槳控制方向,此時還沒有舵,A 項錯誤。C 選項,材料二只是說中國船舶獨特的尾部結構便于垂直舵的裝置,但不能由此得出它難以應用于古代其他地區的船舶,屬于過度推斷,C 項錯誤。D 選項,從升降舵、平衡舵、開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進時關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如升降舵是依據水的深淺調節舵的高低,平衡舵是使操縱更加輕便和提高控制航向的能力,開孔舵是轉舵省力且不影響性能,并非主要是減少舵壓以便操控,D 項錯誤。31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述和說明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運用作比較的方法,分析了中國古代科技知識輸出和引進的不同特點。B.材料二中以東漢陶船模型為例,說明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證了舵的產生時間。C.材料一主要按照邏輯順序展開,材料二則主要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說明。D.材料二中李約瑟的論斷,可以佐證材料一中關于科技知識傳播的觀點。32答案:A分析:材料一提到了中國古代科技知識的輸出和引進,但并沒有運用作比較的方法分析其不同特點,A 項錯誤。B 選項,材料二 “舵最遲在東漢已經出現和使用。由東漢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規則的四方形,面積比較大,跟舵槳已經沒有相似之處”,以東漢陶船模型為例說明早期舵的形制,同時也佐證了舵的產生時間,B 項正確。C 選項,材料一主要圍繞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的評選、發展歷程、研究視角等進行邏輯論述;材料二則按照舵的發展時間順序,從初期到東漢,再到后來的各種演變進行說明,C項正確。D 選項,材料二中李約瑟認為 “中國的發明,在十世紀末葉以前已經被引進阿拉伯文化區域”,這佐證了材料一中 “科技知識可能是通過傳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 這一關于科技知識傳播的觀點,D 項正確。33四步讀文方法總結一、看材料出處(摘編自)二、抓中心句(首尾段和各段的首尾句)三、圈畫關聯詞(特別是假設、因果、轉折和條件這四類)四、選項語言表達與材料的關系34任務五:課后讀文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