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5張PPT)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應用: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積累并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識,理解句子含義。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作者觀點,學習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的結構。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習本文結構嚴謹、說理透徹的特點,掌握本文的反駁方法及語言藝術。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王安石批駁 “致怨”之名所展現的改革家不計得失、一往無前的情懷,感悟宋代文人“心懷天下”“和而不同”的君子風范。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對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不應盲目效法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導入新課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作者簡介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寫作背景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一再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條駁斥對方對新法的責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你變法,讓官難當,沒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錢呀!我不同意。宋神宗王安石變法主要內容一覽表項目 目的 措施 內容 作用富國之法 改變積貧局面 均輸法 設“發運使”,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場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 在開封設“市易務”,出錢購買滯銷貨物,短缺時再賣出 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縱市場,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 青黃不接之時,政府借錢或糧食給農民 限制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 納錢代役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 鼓勵興修水利 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方田均稅法 清丈土地,收取賦稅 限制了隱田漏稅行為,增加了政府收入強兵之法 改變積弱局面 將兵法 在各路段設負責操練軍隊的將官 提高軍隊戰斗力保甲法 把農民編為保甲進行軍事化訓練 維護了秩序,兵農合一答:答復、回復。司馬:復姓,即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諫議:指“諫議大夫”這個官職。書: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文題解讀答司馬諫議書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王安石和司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敵,兩人的政治主張針鋒相對,彼此都認為對方的執政方針荒謬至極。王安石大權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正因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沒有因為大權旁落而陷入悲慘境地,反而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吟詩作賦,錦衣玉食。“政敵”與“諍友”宋神宗死后,司馬光擔任宰相。皇帝詢問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司馬光說:“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皇帝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馬光預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會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書,告訴右相呂公著:“介甫文章節義,過人之處甚多……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世,反復之徒必詆毀百端,光意以謂朝廷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 。”諫言 強聒 煙囪 鹵莽希冀 羽翼 復辟 辟邪說難壬人 體恤 盤庚 胥吏度量 揣度 膏澤 會晤jiànqiǎng guōcōnglǔ mǎngjìyìbìpìnàn rénxùgēngxūdùduógāowù讀文正音第1段某啟①:昨日蒙教②。竊③以為與君實游處chǔ④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⑤不合,所操⑥之術⑦多異故也。某啟①:某,草稿中代指本人的名字 ;啟:陳述,稟告。蒙教②:承蒙您賜教。蒙,敬辭,承蒙。竊③:謙詞,私下。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游處④:同游共處,交往。每⑤:常常。操⑥:持。術⑦:方法、主張。初讀釋義雖欲強qiǎng聒guō①,終必不蒙②見③察④,故略⑤上報⑥,不復一一自辨⑦。強聒①:勉強嘮叨,這里指勉強解釋。蒙②:敬辭,承蒙。見③:介詞,表被動,“被”。雖然想要勉強勸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理解,所以只簡單的給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分辯。察④:知曉,理解。略⑤:簡單地。上報⑥:敬辭,寫回信辨⑦:同“辯”,分辯。重chóng念①蒙君實視遇②厚,于反覆③不宜鹵lǔ莽④,故今具道⑤所以⑥,冀jì⑦君實或見恕⑧也。重念①:又考慮到。視遇②:看待,對待。反覆③:指書信往返。鹵莽④:粗疏草率。鹵,同“魯”。具道⑤:詳細地說。道,說、講。后來又考慮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所以我現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吧。所以⑥:……的原因。冀⑦:希望。見恕⑧:原諒我。賓語前置。見,用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如:見教,見諒,見笑。1.請同學們齊讀本段,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簡要概括。第一段:闡明寫信原因和目的。寫信原因昨日收到來信所持政見不合矛盾不可調和蒙受君實厚待寫信目的具道所以,冀或見恕回應司馬光來信抨擊陳說推行新法之緣由2.本段措辭有何特點?體現了王安石怎樣的形象?措辭彬彬有禮(蒙教,上報,見恕……)——有禮節——有風度——有風骨②語調含蓄委婉(雖欲強聒,不宜鹵莽,或見恕……)③話里暗藏鋒芒(終必不蒙見察)第2段蓋儒者①所爭,尤(特別、尤其)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②見教③者,以為④侵官⑤、生事、征⑥利、拒諫jiàn⑦,以致⑧天下怨謗bàng⑨也。儒者①:讀書人。所以②:用來……的。見教③:指教我。見,用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以為④:認為。侵官⑤:侵奪原來官吏的職權。征⑥:求。拒諫⑦:拒絕規勸。以致⑧:因而招致。怨謗⑨:怨恨非議。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大概我們讀書人所要爭論的,特別是在“名稱”(概念、理論)與“實際”是否符合上。“名稱”與“實際”的關系明確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確的認識了。如今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議。某則以謂①受命于②人主③,議法度而修之于④朝廷,以授⑤之于有司⑥,不為wéi⑦侵官;舉⑧先王之政,以⑨興利除弊⑩,不為wéi生事。以謂①:以為,認為。于②:介詞,從。人主③:君主。于④:介詞,在。授⑤:交給。有司⑥:負有專責的官吏。不為⑦:不是,不算。舉⑧:施行。以⑨:連詞,表目的,來。興利除弊⑩:興辦有利的事業,除去弊端。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開議訂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給有關部門官吏去執行,這不屬侵犯官權;施行先皇的政治主張,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端,這不是惹是生非。為wèi①天下理財②,不為wéi征利;辟pì③邪說,難nàn④壬rén人⑤,不為wéi拒諫。至于怨誹fěi⑥之多,則固⑦前⑧知其如此也。為①:介詞,替,給。理財②:整頓財政。辟③:批駁。難④:排斥。壬人⑤:善于巧言獻媚、不行正道的人。怨誹⑥:怨恨非議。固⑦:本來。前⑧:預先。替國家理財政,這不是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1.請同學們齊讀本段,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簡要概括。本段作者從“名實相符”的論事原則出發,反駁司馬光對變法的指責。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名實之辯名指名稱,形式。實指實際內容。名實之辯是中國哲學史和邏輯思想史上對名實關系的研究和爭論。名正則言順而事行。在《答司馬諫議書》中:名:司馬光給新法冠上的罪名實:王安石變法的實際內容(性質)司馬光(名)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天下怨謗受命于人主議法度修之授之于有司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為天下理財辟邪說難壬人固前知其如此王安石(實)2.請同學們誦讀本段,思考:王安石是如何一一反駁司馬光的觀點的?王安石的反駁有何特點?司馬光言辭攻擊指責非難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駁司馬光的觀點?②先駁“侵官”:指出變法是 “受命于人主”,自己與大家在朝廷公開地議論修訂,負有專責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受—議—授”使新法從決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順。(辨析概念)③次駁“生事”:“舉先王之政”是理論根據,“興利除弊”是根本目的。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是沿襲美政),下利國家百姓,不是“生事擾民”。(改換概念)①在辯駁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實問題”,確定辯駁的理論根據;立于高處,揭露事情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為變法正名。(辯駁前提)⑥最后講到“怨誹之多”: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語帶過,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⑤然后駁“拒諫”: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因此,“辟邪說,難壬人”,遠離奸佞小人,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辨清對象)④再駁“征利”: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為國謀利)。根本出發點正確,“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擴展概念外延)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駁司馬光的觀點?《答司馬諫議書》是一封書信,更是一篇駁論文,去掉開頭、結尾的客套話,論證的核心部分就是中間兩段,這其中的結論很簡單,就是“司馬光你錯”,當然王安石沒有明說。請大家在第二段中找一找論證的大前提,小前提分別是什么,理一理王安石駁論的思路。合作探究王安石認為,司馬光指出的“王安石變法的錯誤”應該名實相符,即“罪名”應該符合“罪行”。《答司馬諫議書》是一封書信,更是一篇駁論文,去掉開頭、結尾的客套話,論證的核心部分就是中間兩段,這其中的結論很簡單,就是“司馬光你錯”,當然王安石沒有明說。請大家找一找在第二段中論證的大前提,小前提分別是什么,理一理王安石駁論的思路。合作探究大前提:名實要相符小前提:變法的“罪名”與“罪行”相符才是正確的:侵官: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生事: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征利:為天下理財。拒諫:辟邪說,難壬人。結論: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名實不符——司馬光你錯了。未侵官,名實不符未生事,名實不符未征利,名實不符未拒諫,名實不符反駁!演繹推理思路清楚,邏輯明晰。抓住實質,高處著眼。言辭銳利,氣勢逼人。辯駁特點作者從“名實相符”的論事原則出發,先立后破,反駁司馬光對變法的指責,突出自己的觀點:“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第3段人習于茍且①非一日,士大夫多以②不恤xù③國事、同俗④自媚⑤于⑥眾為善⑦,上乃⑧欲變此,而某不量⑨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⑩而不洶洶然 ?茍且①:得過且過,沒有長遠打算。以……為②:把……作為。以,介詞,把。恤③:顧念,憂慮。同俗④:附和hè世俗。媚⑤:形→動,獻媚。于⑥:介詞,向。善⑦:形→名,好事。乃⑧:于是,就。量⑨:估計,衡量liáng。何為⑩:為什么。賓語前置。洶洶然 :聲勢盛大或兇猛的樣子。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陛下來抵制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gēng之遷,胥xū怨①者民也,非特②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③dù,度duó④義⑤而后動,是⑥而不見可悔⑦故也。胥怨①:相怨。多指百姓對上的怨恨。特②:僅,只是。度③:計劃。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這是他認為正確,并且看不出有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緣故啊。度④:估計,考慮。義⑤:適宜。是⑥:認為正確。可悔⑦:值得反悔的地方。可,值得。如君實責我以①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②,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③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④。以①:介詞,因為。膏澤斯民②:施恩惠給人民。膏澤,名→動,施恩惠。事③:名→動,辦理。知④:領教。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陛下干一番大事業,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說我現在應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成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盤庚遷殷是指盤庚繼位后,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同時在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等為爭奪王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自盤庚遷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盤庚遷殷請同學們誦讀本段,思考:王安石發動變法的客觀因素有哪些?他引用“盤庚遷殷”的史實,是為了表達什么內容呢?客觀因素:人習于茍且非一日(百姓)士大夫多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官員)上乃欲變此(皇上)運用舉例論證,以盤庚遷都為例,說明“怨誹之多”并不是評定是非的唯一標準,論證了當前變法的合理性與正義性,只要確認自己做得對,就不會因為別人的毀謗而放棄推行新法;也表明自己也會如盤庚一樣毫不退縮,會力排眾議,堅持變法,表達了自己堅持變法的決心。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不是向司馬光認錯。王安石認為自己“錯”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普澤斯民”。由此可見王安石不僅沒有因改革“認錯”,反而認為自己改革還不夠堅決,不夠迅速,不夠徹底。王安石第三段:闡述變法的原因,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表明堅持改革的決心。冬天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是王安石在向司馬光道歉認錯嗎?無由①:沒有機會。會晤②:相見,會面。不任③:不勝。區區④:小,用作自稱的謙辭。向往⑤:仰慕。第4段無由①會晤wù②,不任③區區④向往⑤之至!沒有機會(與您)見面,內心實在仰慕到極點。文本小結答司馬諫議書1.開門見山交代原因和目的2辯駁謬論立論明名實侵官生事征利拒諫3.表明決心不為流俗所動怨謗4.書信常規的結尾分論本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論。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謬論,從而批駁了保守派不恤國事、墨守成規的弊端,表現出作者堅持改革、敢想敢為、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以及堅持變法的堅決態度。比較鑒賞1.《諫太宗十思疏》與《答司馬諫議書》兩篇文章雖然文體不同,但都是在勸說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這兩篇文章闡釋觀點的方法有何不同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疏,目的是勸說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為了讓唐太宗接受自己的勸諫,魏征巧設比喻,婉轉地告訴皇帝想長治久安,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其次,在勸說過程中,魏征感情真摯,語言得體。在勸諫唐太宗克服貪圖享樂的思想時,時刻沒有忘記自己臣子的身份,時刻尊重皇帝的身份,甚至為了抬高皇帝不惜貶低自己,表明自己的觀點時稱自己“下愚”,尊稱皇帝為“明哲”,態度謙恭而通達,合情又合理。并且為君分憂,為皇帝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向皇帝提出“十思”并設想了施行“十思”的美好前景。總之,魏征勸說唐玄宗是委婉含蓄,循循善誘,讓唐太宗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觀點。《答司馬諫議書》是王安石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的指責,駁斥司馬光的回信,語言雖委婉,但柔中有剛。王安石禮貌問話后,直接點明“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明確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在論證自己觀點的過程中,對司馬光所指責的罪名一一進行反駁。王安石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則氣盛。第二,擅于排比,連用排比駁斥對方,勢如破竹,無可阻擋。第三,擅用反語,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氣盛言宜,鏗鏘有力,強調堅持改革的決心不可逆轉。總之,王安石在闡明觀點時,氣勢磅礴,寓剛于柔,觀點明確,論說有理有據,讓對方不得不信服。2.《諫太宗十思疏》寫于唐王朝國力上升的階段,側重建議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馬諫議書》寫于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時代,強調臣子如何幫助君主“除弊”。不同的兩篇文章,有哪些相同之處呢?都直面現實問題,不避閃不后退,勇于擔荷,躬身入局。都立足于為國為民,不懼犯逆“龍鱗”,不惜超越友情。都具有直擊人心的力量。語言委婉、循循勸慰是一種力量,理足氣盛峻切堅定也是一種力量。拓展延伸1、結合歷史背景,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作為“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哪些人格精神?(討論發言)?(1)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權貴們“洶洶然”又如何?為了天下黎民,他毅然站在了大地主大富豪以及權貴的對立面,哪怕落得群情憤激,罵名無數也毫不在乎,這正體現了他的擔當精神。(2)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文章充分體現了王安石敢于沖破儒家“天不變,道亦不變”等傳統觀念的革新精神。拓展延伸結合歷史背景,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作為“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哪些人格精神?(討論發言)?(3)務實有為的實干精神。“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對于尸位素餐這種現象的反對態度正體現了王安石的實干精神。王安石關于為官必須“大有為”,必須“膏澤斯民”的觀點也反映了為官從政的一種實干精神。(4)追求真理的無畏戰斗精神。“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自己認為對的,就勇敢去做,絕不后悔,這體現了王安石追求真理的大無畏精神。拓展延伸2、小李所在班級的氛圍比較沉悶,大部分同學按部就班,三點一線,而小李卻與大家格格不入,他因“狂、野、傲”而備受非議。他喜歡高談闊論、說古評今,喜歡不拘一格、參加有挑戰性的活動,喜歡指出課文的不足。如果你是小李,面對大家的責難,請你借鑒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的批駁方式,寫一個片段,為自己辯駁。拓展延伸(示例)親愛的同學們,客觀評價一個人,是否應將他的表面行為與他內在的追求結合起來評判才公允呢?你們將“狂、野、傲”的帽子戴在我頭上,真真是誤解我了。我喜歡高談闊論、說古評今,是希望在評說中走近事實,尋找真知與真相,這是“真”不是“狂”;我喜歡不拘一格、參加有挑戰性的活動,是希望突破自我,發掘潛能,這是“突圍”不是“野”;我喜歡指出課文的不足,是因為我不迷信權威,讓自己葆有質疑的品質,這是“理智”不是“傲”。如果平時我的態度有失謙恭,而讓大家有所誤解,這是我的不是;如果要讓我墨守成規、人云亦云,做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那我是萬萬不會如此的。平時如有得罪,還請多多包涵。1.不復一一自辨 2.于反復不宜鹵莽 通假字通“辯”,辯解通“魯”,粗魯文言梳理古今異義 1.故略上報 古:寫回信。今:向上級匯報。2.于反復不宜鹵莽古:書信往來。今:多次重復。 4.故今具道所以古:……的原因。今:連詞,表結果,所以。5.今君實所以見教者古:用來……的。今:連詞,表結果,所以。 6.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古:謙詞,用于自稱。今: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謗也古:因而招致。今:連詞,表結果。1.以膏澤斯民2.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3.同俗自媚于眾為善4.以興利除弊詞類活用名→動,施加恩惠名→動,做形→動,獻媚形→名,有利的事業 / 有害的事情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胥怨者民也。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 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文言句式賓語前置“……也”表判斷“為”表判斷“……者,……也”表判斷狀語后置“為”表判斷狀語后置見:① 冀君實或見恕也② 見漁人,乃大驚③ 于是人朝見威王④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⑤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⑥ 風吹草低見牛羊一詞多義第一人稱代詞,我動詞,看見動詞,拜見動詞,召見介詞,表被動,譯為“被”通“現”,出現 見1.動詞,看見2.名詞,見解,見識3.用在動詞前面表示被動,“被”4.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自己怎么樣,“我”5.通“現”,出現 (圖窮匕見)以:① 以致天下怨謗也② 以授之于有司③ 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④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⑤ 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連詞,表結果,譯為“因而”連詞,表目的,譯為“來,以便”介詞,把介詞,表原因,因為動詞,認為為:① 不為侵官② 為天下理財③ 同俗自媚于眾為善④ 未能助上大有為⑤ 守前所為而已 ⑥ 邯鄲為郡動詞,變成判斷動詞,是介詞,替,給動詞,當作名詞,作為動詞,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