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文鑒賞、文言文閱讀)專題復習注意事項:1.本試題分古詩文鑒賞、文言文閱讀兩大板塊,總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卷前,務必將答題紙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3.所有答案都必須填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內,答在試卷上一律無效。第一部分 古詩文鑒賞一、(2023·福建·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下面小題。(5分)遙碧亭楊杰幽鳥①無心去又還,迢迢②湖水出東關③。暮云留戀飛不動,添得一重山外山④。【注釋】①幽鳥:鳴聲幽雅的鳥。②迢迢:水流綿長的樣子。③東關:關隘名。④暮云留戀飛不動,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還,戀山不動,遠望如山外又添一山。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什么情感?(3分)2.請發揮聯想與想象,描繪你從三、四兩句中體會到的情境。(2分)二、閱讀下面的詞,完成3—4題。(4分)減字木蘭花 姚江阻雨[明]趙寬寒風吹水,微波鼓作魚鱗起。白雨橫秋,秋色蕭條動客舟。疏鐘何處?知在前村黃葉樹。茅屋誰家?荒徑無人菊自花。3.“橫”與題目中的“阻”呼應,描繪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2分)4.從“寒風”“客舟”“荒徑”等意象營造出的意境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5-6題。(4分)秋霽①寄遠杜牧初霽獨登賞,西樓多遠風。橫煙秋水上,疏雨夕陽中。高樹下山鳥,平蕪②飛草蟲。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注釋】①霽:雨雪停止,天放晴。②平蕪:平曠原野。5.本詩寫“煙”著一“橫”字,《使至塞上》寫“煙”著一“直”字。請簡析這兩個字的表達效果。(2分)6.這首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分)四、(2023·貴州·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7-8題。(5分)漁家傲①[宋代]曹組水上落紅時片片,江頭雪絮飛繚亂。渺渺碧波天漾遠。平沙暖,花風一陣萍香滿。晚來醉著無人喚,殘陽已在青山畔。睡覺②只疑花改岸。抬頭看,元③來弱纜風吹斷。漁家傲[宋代]凈端斗轉星移天漸曉,驀然聽得鵜鶘叫,山寺鐘聲人浩浩。木魚噪,渡船過岸行官道。輕舟再奈④長江討,重添香餌為鉤釣,釣得錦鱗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漁家好。【注釋】①兩首詞均選自《全宋詞》。②覺: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無奈。7.下列情境在兩首詞中都出現的一項是( )(2分)A.夕陽西下 B.落英繽紛 C.船行江上 D.人聲鼎沸8.兩詞都表現了人物心境的變化。請你參照第一首詞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詞中人物心境的變化。(3分)示例:第一首詞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輕松;醒來之時風景改變,是疑惑;明白風吹纜斷,是恍然大悟。 五、(2023·湖南長沙·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5分)蘇武李白蘇武①在匈奴,十年持漢節②。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③。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④。渴飲月窟⑤冰,饑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⑥別。泣把李陵⑦衣,相看淚成血。【注釋】①蘇武:西漢時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②十年持漢節:“十年”指蘇武被扣押在匈奴前后共十九年,“漢節”指表示漢朝使節身份的符節。③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上林”指上林苑,漢武帝時修建的御苑:“書札”指書信:西漢朝廷假借在上林苑收到了蘇武的白雁傳書,以此要求匈奴放還蘇武等人。④絕:毫無希望。⑤月窟:指極寒之地。⑥河梁:橋梁。⑦李陵:西漢名將,出擊匈奴時戰敗投降;曾勸蘇武投降,沒有成功。9.下面對這首詩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A.“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寫蘇武被扣押匈奴十九年,始終不辱使命。表現了蘇武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的民族氣節。B.“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寫蘇武找到了和家人聯系的方法并經常“白雁傳書”。不僅體現了蘇武行事之周全,也表達出他思鄉之迫切。C.“渴飲月窟冰,饑餐天上雪”描繪了環境和天氣的惡劣,寫出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D.“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寫出歸途之遙遠,同時也表達出蘇武對生活多年的漠北產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感。10.請你說出對“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中“苦”的理解。(3分) 六、(2023·湖北黃岡·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6分)【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乙】望薊門①祖詠燕臺一去②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③曙色動危旌④。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⑤,論功還欲請長纓⑥。【注釋】①薊門:唐朝屯兵之地。②燕臺一去:一到燕地。③三邊:泛指當時東北、北方、西北邊防地帶。④危旌:高揚的旗幟。⑤投筆吏:指東漢人班超。他投筆從戎,后來因功封為定遠侯。⑥請長纓:纓,繩子。西漢人終軍曾向漢武帝主動請纓,出使南越,后常用來指請求殺敵或請求給予任務。11.請賞析【甲】詩三四句中的“鐘”和“割”這兩個字的妙處。(4分)12.兩首詩都緊扣“望”字,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請結合兩詩的最后兩句內容,說一說兩位作者分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2分)七、閱讀下面古詩,完成13-14題。(6分)【甲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 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乙詩】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明] 李攀龍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②迷。誰向孤舟憐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釋】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貶逐的官員,這里指明卿。13.乙詩“秋色遙看入楚迷”一句中哪個字最有意蘊?請簡析。(2分) 14.甲、乙兩詩的后兩句在修辭手法和情感表達上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4分) 八、閱讀古詩詞,完成15-16題。(6分)【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節選)唐·岑參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乙】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唐·高適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①。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②上秋帆遠③,白帝城邊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注釋】①謫居:貶官的地方。②青楓江:指瀏水,在長沙。③秋帆遠:指秋風吹著小舟,送友人遠去。15.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A.【甲】【乙】兩詩都是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皆為雙句押韻,都押“u”韻。B.兩詩都是送別詩,【甲】詩因朋友返京而送別,【乙】詩因朋友被貶外地而送別。C.【甲】詩中“飲”字寫出了中軍帳里設宴餞別的情景;【乙】詩中“問”字表現了作者對朋友的關心和安慰。D.【甲】詩中“風掣紅旗凍不翻”一句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手法;【乙】詩頷聯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峽中為荒涼之地。 16.【甲】【乙】兩詩表達的情感不盡相同,請具體分析其不同之處。(4分) 第二部分 文言文閱讀一、(2020·江蘇泰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14分) 容①幼穎悟,稍長,喜讀書。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騎射,然弗之好也。中統②初,以國師薦,入侍皇太子于東官,命專掌庫藏。每退③,即詣國子祭酒④許衡,衡亦與進之。至元七年,世祖駐蹕⑤鎮海,聞容知吏事,召至,命權中書省掾⑥。事畢復前職,以忠直稱。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撫慰新附之民。或勸其頗受饋遺,歸賂權貴人,可立致榮寵。容曰:"剝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還,惟載書籍數車,獻之皇太子。(節選自《元史·劉容傳》,有刪改)【注釋】(1)容:劉容。②中統:年號名。③退:這里指退朝。④國子祭酒:官名。⑤駐蹕(bi):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屬官的通稱。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容亦善騎射 然弗之好也奉旨使江西 惟載書籍數車2.下列各句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例句:撫慰新附之民A.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誡子書》)B.康肅笑而遣之 (《賣油翁》)C.聞之,欣然規往 (《桃花源記》)D.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標兩處)(2分)聞 容 知 吏 事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剝民以自利,吾心何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5.劉容有哪些優秀品質?請用你自己的話概括。(2分)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9題。(12分)【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乙】公孫儀①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魚,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常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選自《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注釋】①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遷就他人。6.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①蹴爾而與之 蹴______ ②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______③公孫儀相魯而嗜魚 嗜______ ④其弟子諫日 諫______7.下列加點字與“不如己之自為也”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 鄉為身死而不受 B. 故不為茍得也C. 以君為長者 D. 天子為動,改容式車。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4分)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②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9.聯系甲乙兩文,請說說公孫儀有怎樣的品質?(2分)三、(2022·江蘇鎮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12分)節度使王忠嗣,少以勇敢自負,及中一方,專以持重①中安邊為務,常曰:“太平之將,但當撫循②訓練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國之力以邀功名。”軍中日夜思戰,忠嗣多遣諜人伺其間隙,見可勝,然后興師,故出必有功。每互市,高估馬價,諸胡爭賣馬于唐,皆買之。由是胡馬少,唐兵益壯,與吐蕃戰。皆大捷。以部將哥舒輸為制使,李光粥為兵馬使。上③欲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險固,非殺數萬人不能克,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俟其有釁④,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將軍董延光自請將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助之。不得已奉語,而不盡副⑤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曰:“大夫⑥雖迫于制⑦書,實奪其謀也。然此天字意也,彼無功,必歸罪于大夫。”忠嗣日:“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乎!吾志決矣,子勿復言。”光弼曰:“向者恐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趨出。延光過期不克,言忠嗣沮⑧撓軍計。上怒,貶忠嗣漢陽太中。上以哥舒翰帥兵,攻石堡城,獲吐蕃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數萬,果如王忠嗣之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有改動) 【注釋】①持重:謹慎,穩重,②撫循,安撫慰問。③上,指唐玄宗,④釁:縫隙,同隙,破鍵,⑤副:相稱,符合。⑥大夫:中唐以前,稱將帥為大夫。⑦制:專王的命令,⑧沮:膽止。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①唐兵益壯 ( ) ②不如俟其有釁 ( )③實奪其謀也 ( ) ④向者恐為大夫之累 ( )1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4 分)①諸胡爭賣馬于唐,皆買之。(2分)②忠嗣豈以教萬人之命易一官乎! (2分)12.哪些事情表現了王忠嗣以“持重安邊”為首要任務 請簡要概括。(2分)13.本文多處使用對比或襯托的寫法來突出人物形象。請舉一例并加以說明。(2分)四、(2022·江蘇揚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題。(12分)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樂①中,父亮為金山衛百戶。祥年十四,被倭掠。國王知為中國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貴。遂仕其國,有妻子,然心未嘗一日忘中國也。屢諷王入貢。宣德②中,與使臣偕來。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釁痛心,流離困頓,艱苦萬狀。今獲生還中國,夫豈由人。伏乞賜歸侍養,不勝至愿。”天子方懷柔遠人,不從其請,但許給驛暫歸,仍還本國。祥抵家,獨其母在,不能識,曰:“果吾兒,則耳陰有赤痣。”驗之信,抱持痛哭。未幾別去至日本啟以帝意。國王允之,仍令入貢。祥乃復申前請,詔許襲職歸養。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華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聞者異之。 (選自《明史·孝義》)【注釋】(①永樂,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年號。②宣德,明第五帝宣宗朱瞻基年號。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①父亮為金山衛百戶 ②屢諷王入貢 ③則耳陰有赤痣 ④聞者異之 15.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2分)未 幾 別 去 至 日 本 啟 以 帝 意16.翻譯句子。(4分)(1)遂仕其國,有妻子,然心未嘗一日忘中國也。(2)祥乃復申前請,詔許襲職歸養。17.作者肯定了麹祥的哪些品質?(2分)五、(2022·山東臨沂)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題。(9分) 張蕓叟①初游京師,求謁先達之門,每聽歐陽文忠公、司馬溫公、王荊公之論,于文史為多,唯歐陽公多談更事。既久之,不免有請“大凡學者之見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為欲聞者②。今先生多教人更事,所未諭也。”公曰:“不然。吾子③皆時才,異日臨事,當自知之。大抵文學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④。吾昔貶官夷陵,彼非人境也。方壯年,未厭學,欲求《史》《漢》一觀,公私無有也。無以遣日,因取架閣陳年公案,反復觀之,見其枉直乖錯⑤,不可勝數。且夷陵荒遠偏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矣。當時仰天誓心曰,“自爾遇事,不敢忽也。'迨”⑥今三十余年,出入中外⑦。忝塵三事⑧,以此自將⑨。今日以人望我,必為翰墨致身;以我自觀,亮是當年一言之報也面⑩。”是時,老蘇父子間亦在焉,嘗聞此語。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或問之,則答曰:“我于歐陽公處學來。 (選自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有改動)【注釋】①張蕓叟官至吏部侍郎,是歐陽修的晚輩。②“莫不”句沒有不把道德文章作為最想聽的。③吾子:對別人的一“種尊稱。④及物:造福社會。⑤枉直乖錯:冤屈錯誤⑥迨(dài)至,到。⑦出入中外:指在朝廷和地方擔任官職。⑧忝(tiǎn)塵三事:很慚愧位列三公。⑨以此自將:拿這句誓言自勉。⑩亮是當年一言之報也:亮,通“諒”,確實。報,回應,應合。1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3分)(1)不免有請( ) (2)所未諭也( )(3)嘗聞此語( )19.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2分)A.學者之見先生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B.無以遣日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C.我于歐陽公處學來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D.或問之,則答曰 不效,則治臣之罪(《出師表》)20.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方壯年,未厭學,欲求《史》《漢》一觀,公私無有也。作者在文末寫“其后子瞻亦以吏能自任”有什么用意(2分)答案(古詩文鑒賞、文言文閱讀)第一部分古詩文鑒賞1.第一問:幽鳥、湖水、暮云、重山等。(2分)第二問:表達了沉醉山水的愉悅和閑適自得之情。 (1分)【解析】本題考查詩歌內容和情感的分析。第一問:結合“幽鳥無心去又還,迢迢湖水出東關。暮云留戀飛不動,添得一重山外山”句可知,寫了幽鳥、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問。這首詩的大意是:從幽深林中無心飛去的鳥兒,不知為什么又飛了回來。但見茫茫碧綠湖水,遠遠地流出東關之外。也許是暮云留戀這秀麗的青山,在山邊不再飛動,遠遠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暮云本無情,詩人卻想象其有情,不然為何不飛動呢?把輕浮流動的云寫得如此深沉凝重,別有一種韻味。幽鳥去又還,暮云飛不動,這些景物都富有人情,從側面烘托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和閑適自得之情。2.示例:比我更喜歡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駐,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溫柔的新山。(2分)【解析】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暮云留戀飛不動,添得一重山外山”句的意思是:也許是暮云留戀這秀麗的青山,在山邊不再飛動,遠遠望去,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夕陽落山,暮色漸重。天邊的云彩好象留戀這美麗的晚景似的紋絲不動,在那遠山之外似乎又增加了一層山巒一般。詩句描狀暮色中的白云。暮云本無情,詩人卻想象其有情,不然為何不飛動呢?正因其不動,才會有后句,使人錯認是一層遠山。把輕浮流動的云寫得如此深沉凝重,別有一種韻味。從后句又可看出云在天邊地平線上不高之處悠游、徘徊,其形狀起伏不平,儀態萬千,像一重新的山一樣。3.客子蒼涼秋雨中思歸的景象。(2分)【解析】本題考查詩文理解。根據題目“姚江阻雨”,聯系詞文“白雨橫秋,秋色蕭條動客舟”可知,本欲渡江卻為茫茫秋雨所阻隔,客子只好泊船靠岸。客子觀雨思歸,描繪出客子蒼涼秋雨中思歸的景象。4. 羈旅愁思 凄涼寂寞(2分)【解析】本題考查作者情感。“寒風”“荒徑”是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凄冷的風,荒涼的小路,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圍;“客船”暗示作者羈旅他鄉不得歸的游子;荒涼寂靜之景不禁使客子漂泊他鄉內心滿是惆悵,內心凄涼寂寞,滿是羈旅愁思。5.“橫”寫出了“煙”的范圍之廣,化抽象為具體,渲染了縹緲朦朧的范圍。“直”寫出了“煙”的勁拔堅毅之美。(2分)【解析】本題考查詞語賞析。答題思路:把握詩句意思,進而準確理解詞語所修飾對象的某個特點。“橫煙秋水上”的意思是廣闊的煙霧在秋水之上彌漫著。“橫”和“豎”相對應,“煙”本身是無形的事物,用“橫”字賦予煙以具體的形態,同時也寫出了煙是大片大片的,寫出其范圍之廣,大片的煙霧在秋水上彌漫,營造了一種朦朧、縹緲的氛圍。“大漠孤煙直”的意思是廣闊的大漠上一束青煙筆直向上,寫出了煙的具體形態,寫出煙的勁拔的姿態,“直”有堅毅、正直的含義,這里寫出了煙的堅毅。故“直”寫出了煙的勁拔堅毅之美。6.表達了作者對遠方故人的思念之情。(2分)【解析】本題考查主旨。題目“秋霽寄遠”意思是秋天雨停了,天放晴,寫詩寄給遠方的人。前三聯主要是寫景,最后一聯抒情。“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的意思是只應該等待明月,即使千里之外,也和你共享同一輪明月。遠隔千里,共賞明月,看出對對方的思念,故這里表達作者對遠方之人的思念之情。C (2分)【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句內容。第一首詞的意思是:水面上漂浮著不時墜落的片片紅英,天空里飛揚著雪花般的散漫柳絮。啟眼望去,碧波蕩漾,遠浮天際;平地沙面也被春陽曬得暖烘烘的;江風還送來芳馥襲人的蘋花香氣。這位漁民大概是把魚賣掉以后,取下幾文錢買了二兩燒酒慰勞自己,好一陣子才醉醺醺地準備放船回家。誰知上船倒頭便睡,也沒個人來喚他,直睡到天色將晚,太陽早落在半山坡了。他分明記得泊船時岸邊原有開著的花,現在卻不見了。抬頭仔細一看,原來不是花被移走改了岸,而是自己年久失修的弱纜被風吹斷,讓船兒在江上自由漂蕩著呢!所以第一首詞出現的情景有:夕陽西下、落英繽紛、船行江上。第二首詞的意思是:拂曉時分,晨曦微現,月亮星辰逐漸暗淡,忽然聽見遠處傳來鵜鶘的鳴叫。山寺的鐘聲悠揚回蕩,人聲鼎沸。聽著木魚發出的聲音,撐著船從官道渡過。乘一葉扁舟,垂釣長江水面。風平浪靜,波瀾不驚,魚餌清香飄散,引得魚兒紛紛上鉤。眼見收獲滿滿,魚蝦滿簍,不由高興得哈哈大笑:還是做一個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漁夫好啊!所以第二首詞出現的情景有:船行江上,人聲鼎沸。所以兩首詞中都出現的情景是:船行江上,故選C。8.第二首詞中人物釣魚至曉,突聞聲音喧擾,是煩躁;換地添餌重釣,是無奈;釣的魚兒船里跳,是興奮;呵呵笑,思量漁家好,是滿足。(3分)【解析】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心情變化。這首詞寫的是漁人,即漁翁的生活。夜釣的生活獨具魅力,天亮后人聲喧動,但只要有良好的心態,釣翁很快又能獲得曠達的胸懷和充分的心理滿足。根據“斗轉星移天漸曉”可知,漁翁夜釣到天亮,而天亮后“鵜鶘叫”“山寺鐘聲人浩浩”忽然聽見的鵜鶘叫聲和山里寺廟傳來的敲鐘聲以及前來祭拜的人發出的嘈雜聲音,讓他覺得連敲木魚的聲音都是“噪聲”,心情也是煩躁的;從官道穿行而過,換了個地方,只能長江上乘著輕舟去垂釣,一個“奈”字,體現出漁翁的無可奈何。“重添香餌為鉤釣,釣得錦鱗船里跳”,重新添了魚餌后,引得魚兒紛紛上鉤,魚多得都往船上跳了,所以此時漁翁的心情是高興,愉快的。最后發出感嘆“思量天下漁家好”,想來想去,還是做一個自由自在的漁夫好啊,體現出漁翁對自己有限自由生活的滿足之情。9.A(2分)【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意。B.“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意思是他利用白色大雁傳信息,飛到了漢武帝的上林苑。再結合注釋“西漢朝廷假借在上林苑收到了蘇武的白雁傳書,以此要求匈奴放還蘇武等人”可知,“蘇武找到了和家人聯系的方法并經常‘白雁傳書’”錯誤;C.“渴飲月窟冰,饑餐天上雪”意思是渴了就飲用寒冷的冰窖水,餓了就食用天上的飄雪。是寫蘇武的艱苦,“寫出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錯誤;D.“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意思是終于在漢武帝的關懷下,蘇武可以從遙遠的漠北回歸長安了,他和李陵臨河訣別,愴惻心欲絕。是寫和李陵的依依不舍,“表達出蘇武對生活多年的漠北產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感”錯誤;故選A。10.①邊地環境惡劣之苦; ②歸鄉無望之苦(4分)【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意。“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意思是:他在遙遠的北方牧羊,艱苦萬分,回歸家鄉的心如同西落的太陽,幾乎要絕望。“牧羊邊地苦”寫出邊地環境惡劣之苦,“落日歸心絕”寫出歸鄉無望之苦。“鐘”字使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大自然賦予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3分)【解析】考查對詩句的賞析。“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鐘”有“聚集、匯集”之意,將大自然人格化,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割”有“割斷”之意,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運用了夸張的手法,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12.【甲】詩結尾兩句既寫出了作者對泰山高大雄偉的喜愛,也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乙】詩結尾兩句表現了詩人投筆從戎、平定邊患、為國立功的壯志。(2分)【解析】本題考查對比閱讀、情感主旨。【甲】詩結尾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本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寫詩人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現出詩人對泰山的喜愛;將泰山與眾山進行對比,凸顯出泰山巍峨高大,然而作者不懼艱險打算登上泰山之巔,表現了詩人不怕艱難險阻,敢于攀登絕頂,志向遠大,具有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乙】詩結尾兩句“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意思是:少年時雖不像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愿請纓。聯系注釋“投筆吏:指東漢人班超。他投筆從戎,后來因功封為定遠侯”“請長纓:纓,繩子。西漢人終軍曾向漢武帝主動請纓,出使南越,后常用來指請求殺敵或請求給予任務”可知,末聯連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投筆從戎”,東漢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嘆說,大丈夫應該“立功異域”,后來果然在處理邊事上立了大功。第二個是“終軍請纓”,終軍向皇帝請求出使南越說服歸附,為表現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他請皇帝賜給長帶子,說是在捆南越王時要用它。祖詠運用典故表現了自身也能夠像班超一樣投筆從戎,為國效力,建功立業;也希望像終軍一樣平定邊患,實現抱負。據此概括作答即可。13.該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為辨認不清。“迷”寫出了地方的遙遠,遠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這里表現出對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貶到那么遙遠的地方去。(2分)【解析】本題考查字詞賞析。首先“秋色遙看入楚迷”大意為“秋天的景色進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顯和清晰了”。在這里其實是想說路途的遙遠,讓詩人無法目送朋友這么遠。所以表達出的是詩人對于朋友的不舍和關心。14.修辭:運用了擬人修辭。甲詩把月亮當作人去寫;乙詩把白云當作人去寫。情感:甲詩將月亮當作人,月亮送朋友離開,其實是表述了詩人對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詩把白云當作人,寫白云送朋友,同樣表達了對于朋友的不舍。(4分)【解析】本題考查詩詞比較。【甲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大意為“我將自己的憂愁和擔憂之情寄托給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邊”,由此我們知道這是將月亮當作人去寫的,表達出詩人對于朋友的思念和擔憂之情;同樣【乙詩】“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為“誰會可憐被驅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這一句也是把白云當作人,會護送朋友去江西,這也是表達了詩人對于朋友的不舍和擔憂。15.A(2分)【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A.有誤《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屬于歌行體古詩,并不是七言律詩;故選A。16.甲詩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惆悵之情;乙詩情誼真摯,表現了對友人的寬慰勉勵之意,表達了樂觀積極的情感。(4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與掌握。【甲詩】“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表現軍中苦寒。“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盡管依依不舍,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詩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轉峰回,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一個“空”字將詩人孤寂的形象表現出來,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不舍、對友人長途跋涉的牽掛以及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乙詩】首聯詩人抓住二人都是被貶的遭遇,“嗟君此別意何如”從深表關切的問句開始,表達了對李、王二少府遭受貶謫的同情,以及分別的惋惜。“衡陽歸雁幾封書”寫出路途遙遠不能傳信的歸雁之景,表達對友人前行的擔憂。“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秋高氣爽、一洗煩惱,古木參天,枝葉扶蘇獲得精神的慰藉,詩人以想象風景名勝之美來表達對二人的安慰之情。“暫時分手莫躊躇”意思是說:這次外貶,分別只是暫時的,你們不要猶豫不前,將來定有重歸之日,不要煩惱悲傷。詩人對李、王二少府貶謫的愁怨和惜別的憂傷,進行了語重心長的勸慰,勸慰二人盡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還,表現了對友人寬慰勉勵之意,表達了詩人樂觀積極的感情。第二部分 文言文閱讀1.擅長 不 出使 幾(指多)(4分)2.A (2分)解析:A中“之”與例句中的“之”均為“的”;B中“之”:代詞,他;C中“之”:這件事;D中“之”:動詞,到3.聞/容/知吏事(2分)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剝削人民來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2)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5.忠心耿直,寬愛百姓,公正廉明,不巴結權貴,有很強處理事務的能力。(2分)【譯文】 劉容自幼聰敏,稍大就喜讀書。(當時)國家平常的風俗是崇尚武風,劉容也善騎射,可是這并不是他的愛好。中統初年,受國師推薦入東宮侍奉太子,專掌管府庫。每次退朝,就去拜訪國子祭酒許衡,許衡也與他一起進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鎮海,因聽說劉容熟習吏治,召他至鎮海,命他暫為中書省官員。事畢仍復前職。其為人以忠心耿直著稱。至元十五年,劉容奉旨到江西去撫慰新附之民。有人勸他受納饋贈,回去好賄賂權貴,可立刻榮華富貴。劉容說:“剝削人民以自利,我心不安。”事畢回京,只帶書籍數車獻給皇太子。6.①. 踩踏 ②. 同“德”,感恩、感激 ③. 很喜歡(喜好) ④. 規勸 (4分)7. B (2分)8.①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羞惡廉恥之心)。②這是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4分)9.公孫儀能夠不失羞惡之心,清醒自律,保有清正廉明的品行。(2分)【譯文】 公孫儀在魯國做宰相,并且特別喜歡吃魚,國人獻給他魚,他卻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么 "他回答說:"我正因為愛吃魚,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們獻給我的魚,我就必定要遷就于他們;遷就于他們,就必定會歪曲法律,就會被免去宰相,這樣我就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 雖然(我)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盡管(我)愛吃魚,但別人不用送給我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這是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這是告訴人們,依靠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辦事。10.①更加②等候,等待 ③改變④從前,往昔(4分)11.①各地(或“許多”)胡人都爭著把馬賣給唐軍(或“唐朝”“唐人”),唐軍(或“唐朝”“唐人”)把馬全都買下。②我怎么能夠用幾萬人的生命來換取我一個人的官位呢!(4分)12.(1)何機興師,出必有功;(2)高價買碼,唐兵益壯;(3)反對攻打吐著,認為得不償失。(意思對即可)(2分)13.不設統一答案。示例一:軍中土車為了功名.求戰心切與王忠嗣派人反復偵察、見機出兵形成對比,突出王忠制的謹慎穩重。示例二王忠洞反財攻打石堡城與董廷光主動請求率兵攻打形成對比,體觀出王忠刷對士兵生命的關愛。示例三:哥舒輸率兵攻打的結果,村托王忠刷預估攻打石堡城會損失巨大,得不償失的確,突出王忠嗣高瞻遠矚,料敵如神。示例四:李光粥對王忠副態度的轉變側面村托王忠刷始終不愿用數萬人的生命來保全官職,突出王忠嗣的正直善良。(2分)【譯文】節度使王忠嗣,年輕時就以勇敢而自負,等到鎮守一方,專把謹慎維護邊疆安定作為首要任務,常常說:”和平年代的將帥,只要安撫訓練士率就可以了,不要(通過)耗費國力來求職功名。”軍中將士,日夜思戰,王忠嗣就派遣暗探偵察敵人的動靜,見有機可來,戰而能勝,然后才出兵,所以出兵必有戰功。每當與胡人貿易時,都高估馬價。各地胡人都爭著把馬賣給唐軍,唐軍把馬全都買下。因此胡人馬少,而唐朝的軍隊更加強壯。與吐蕃戰斗,唐朝都大獲全勝。任命部將哥舒翰為副使,李光弼為兵馬使。玄宗想讓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所占領的石堡城,王忠嗣進言道。“石堡城堅國,不犧牲幾萬人不能攻克,我感怕所得不如所失。不如等有機可束時,然后再攻取。”玄宗很不高興。而將軍董延光卻主動請求率兵攻打石堡城,玄宗就命令王忠嗣助戰。王忠嗣不得已只好奉詔命,而實際上卻不完全按董延光的想法辦事,所以董延光怨恨他。李光弼對王忠嗣說:你雖然為皇上的詔令所逼而出兵助戰,實際上改變了他的決策。但是攻打石堡城是皇上的主意,董延光無功,必然要歸罪于休。”王忠嗣說:“我怎么能夠用幾萬人的生命來接取我一個人的官住呢!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再多說了。”李光弼說,“以前我是恐怕因你而受到連累,所以不敢不說。現在看到你能夠像古代的賢人那樣做事,不是我這種人比得上的。”于是恭敬地邁著小步快速退出。董延光超過期限還沒有攻下石堡城,就上言說王忠嗣阻撓軍令。玄宗大怒,貶王忠嗣為漢陽太守。重家命令哥舒輸率兵,去攻打石堡城,俘虜了吐蕃四百人,而唐朝的士率死了數萬。果然像王忠嗣所說的那樣。 14.擔任;勸諫;暗面、背面;以……為異(4分)15.未幾別去 / 至日本/ 啟以帝意(2分)16.(1)于是在那個國家(倭國)做官,有了妻子、兒女,但是內心不曾有一天忘記中原祖國。(2分)(2)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請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親),皇帝下詔允許他承襲父親的職位歸養家中。(2分)17.作者贊美了麹祥矢志不渝、熱愛祖國、恪守孝道的優秀品質。(2分)【解析】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時要結合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行分析。由“遂仕其國,有妻子,然心未嘗一日忘中國也”可知,雖然麹祥遭到倭寇的擄掠,但他一心想著自己的祖國,并且從未忘記祖國,可見他熱愛自己的國家;由“屢諷王入貢”“伏乞賜歸侍養,不勝至愿”“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華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可見與母親分離二十年,麹祥一直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國,并且多次尋找機會回到中原,可見他堅守志向,矢志不移;由“伏乞賜歸侍養”“祥乃復申前請,詔許襲職歸養”可見,麹祥多次請求回去侍養母親,這說明他孝順,雖遭擄掠但仍恪守孝道。據此分析,概括麹祥的品質即可。【譯文】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樂年間,他的父親麹亮擔任金山衛百戶。在麹祥十四歲的那年,麹祥被倭寇擄走。倭國國王知道他是中原人,詔令他在身邊侍奉,把他改名元貴。于是他在倭國做了官,有了妻子和兒女,但(麹祥)內心沒有一天忘記自己是中原人。(他)多次勸諫倭國國王(讓他)到中原進貢。宣德時期,(他)與倭國使臣一起到明朝來。向皇帝上疏說:“我曾經遭到倭寇的擄掠,處于嫌疑危難之中自責心痛,流離失所困頓不堪,非常艱苦。現在能夠活著回到中原,怎么還能任由別人安排。我請求您讓我回家侍奉父母,(我)沒有比這更大的愿望了。”皇帝正用恩德使遠處的人來歸附,不恩準他的請求,但是然他回驛站后可暫且歸家,(然后)仍然返回倭國。麹祥回到家里,只有母親在家,(母親)已不認識他,說:“果真是我的兒子,就是(他)耳后有赤痣。”驗證以后果然有,(母子)抱頭大哭。不久告別(母親)離開,到了日本,(向倭國國王)陳述明朝皇帝的意思。倭國國王應允了他,仍讓他進貢。麹祥就再次(向朝廷)請求之前的愿望(侍奉母親),皇帝下詔允許他承襲父親的職位歸養家中。他和母親失散二十多年,又有華夏和蠻夷的限制,最終能夠實現他當初的意愿,聽到的人都認為這件事很奇異。18.請: 問詢, 請教 (2) 諭: 理解, 明白 (3) 嘗: 曾經 (3 分)19.B(2分)20.(那時我)正年輕,不滿足于學習,想找來《史記》《漢書》閱讀,但公家私人都沒有。 (2分)21.以蘇軾的為官成就表現出歐陽修“多談吏事” 對晚輩的深遠影響,從而表明“多談吏事”(為官之道)的必要性。 (2分)【譯文】張蕓臾最初到京城,拜見前輩官員,常聽歐陽文忠公(修)、司馬溫公(光)、王荊公(安石)等人的議論,在道德文章方面為多,只有歐陽公多講居官的事情。時間久了免不了就問他:‘凡是讀書人來見先生,沒有不想聽道德文章的,現在先生教人最多的是居官的道理,這是我不明白的。’歐陽公說:‘不是這樣,你是現時的人才,以后作官理政,就會知道。大凡文學只能提高自己自身修養,處理政事則能造福社會。我過去貶官到夷陵,那里不是一般人所能生活的地方。那是我正在壯年,不滿足于學習,想找《史》、《漢書》看看,公家私人都沒有。無法打發日子,此去取架上的舊案卷宗,反復閱讀,見里邊判冤枉判差錯的,數不勝數,把理屈作為理直的,違反法律拘私情的,害死親人破壞道義的,什么樣的都有。荒遠偏小的夷陵尚且如此,整個天下的弊端就可想而知了。當時仰望蒼天發誓,從此為官處事,不敢有絲毫疏忽。至今三十多年,不論在京城還是在外地,擔任了重要官位,始終拿這句誓言律己。現在在別人看來,認為我一定是通過詩文提高自己的。在我自己看來,其實是實踐當年的一句誓言。’”張蕓叟又說:“自從聽了歐陽修這些話,我到老也沒有忘記。”當時,老蘇父子三人當中,也有人在場,曾聽說過這些話。那以后,蘇軾也以做一個稱職的官吏自勉,有人問他,他就回答說:“這是我從歐陽修那學來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