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3張PPT)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今天,我們學習的五首詩詞曲,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讓我們漫步于古詩苑,含英咀華,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接受一次美的洗禮。新課導入《詩詞曲五首》第二十三課學習目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十五從軍征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過零丁洋山坡羊 潼關懷古1.了解詩詞曲不同體裁的特點。2.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3.理解作品的內涵,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樂府詩集》十五從軍征課程導入從古至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就一直存在著戰爭,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組圖片,我想請同學們一起來觀看。課程導入聲聲炮響,厄運降臨:流血,死亡,毀滅。多少絕望,多少悲傷,多少撕心裂肺地哀號……美麗的城市陰霾重重,繁華的都市廢墟片片!課程導入看完了這組圖片,你想說些什么 戰爭是無情的,是殘酷的,戰爭是可怕的,它給世人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它讓多少人流離失所,讓多少人家破人亡啊。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和戰爭有關的古詩——《十五從軍征》,讓我們通過這首古詩去感受戰爭給人們造成的苦難。漢朝時,北部邊界時常受到匈奴的威脅,戰亂頻繁。統治階級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幾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這首詩就寫了一個老兵回家后見不到親人的痛苦經歷。背景鏈接樂府: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并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多收錄在宋人郭茂倩匯編的《樂府詩集》中。《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南北雙璧”。最大的特點:敘事性強,語言樸素自然。文體知識松柏冢累累狗竇雉舂谷羹飯飴zhìzhǒnɡlěi lěidòuchōnɡɡēnɡyí字詞運用字詞釋義道逢: 阿:冢累累: 狗竇:雉: 旅谷:井: 旅葵:舂谷: 持:羹:一時: 飴:在路上遇到。用在某些稱謂或疑問代詞等前面,沒有實在意義。墳墓眾多的樣子(一個連著一個)。給狗出入的墻洞。野雞。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經播種而生。野生的葵菜。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食物,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同“貽”,送給。一會兒。拿著。用杵臼搗去谷物的皮殼。這里指井臺。借助注釋,理解詩意。1.再讀詩歌,思考這首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請簡要分析。返鄉經歷: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盼歸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喜憂)希望落空(憂)徹底失望(悲)悲哀流淚,心茫然(悲)新課講解2.簡述“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有何含義?詩中的“十五”“八十”寫出了什么?開頭兩句,統攝全詩,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運用夸張的手法,說明主人公從軍時間之長,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新課講解3.賞析: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老兵在回鄉的途中就打聽家中的情況,表現出老兵久別家鄉,急于了解家中親人的狀況。4.名句賞析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作者沒說室內無人,而是描寫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老兵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煢煢,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沒有直接抒寫渲染感情,作品卻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強烈的抒情效果。新課講解5.主人公年邁力衰歸來,看到自己的家變成了什么樣子?老人心情是怎樣新課講解所見遠松柏冢累累近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悲傷他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內心的痛苦。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6.在這樣的一個家中,從軍歸來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7.面對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動作描寫,進一步抒發了老兵心中的悲哀。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新課講解8.本詩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實?揭露了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迫害。新課講解課堂小結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的樂府民歌,詩中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個應征多年的老兵的回鄉見聞。運用語言、動作描寫,描繪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慘遭遇,流露出對當時兵役制度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苦難,以及亂世中人們對戰爭的厭惡。這首詩以第一人稱敘述,著力渲染了老兵的不幸遭遇和內心無法忍受的悲痛。“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以問話的形式點明老兵已是家在親人亡。 以敘述抒發所見所感。寫作特色詩中寫老兵回家后的境況:“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這段環境描寫將老兵家中的悲涼凄慘表現得淋漓盡致。 用環境刻畫人物形象。課堂小結十五從軍征從軍之久:十五從軍,八十始歸回家所見遠望:松柏冢累累近看狗竇兔入、梁上雉飛中庭生谷、井上生葵處境心情羹飯熟 飴阿誰東向看 淚沾衣兵役殘酷戰亂頻繁災難深重課堂小結將《十五從軍征》改寫成一個故事。作業設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唐)情景導入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例子嗎?情景導入作者簡介岑參(715——770)南陽人,他是唐代“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岑參早年的詩以風華綺麗見長。由于后來歷參戎幕,往來邊塞,其詩多寫過塞風光和軍旅生活,風格為之大變,其詩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思想。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歸京,岑參便寫下了這首詠雪送別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一首雪中送別詩。唐玄宗天寶十三年( 754 ),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歸京, 岑參便寫下了這首詠雪送別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一首雪中送別詩。背景鏈接邊塞詩: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或對戰爭的厭惡之情。文體知識珠 簾zhū lián羅 幕狐 裘錦 衾都 護瀚 海闌 干羌 笛風掣luó mùhú qiújǐn qīndū hùhàn hǎilán gānqiāng dífēng chè字詞運用朗讀感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讀準節奏疏通詩意北風席卷大地,連白草也被吹折,塞北一帶的天空,剛到八月就下起了大雪。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千樹萬樹梨花盛開。雪花飄進了用珍珠綴成的簾子,打濕了用絲綢制作的帳幕,穿著狐裘衣服也不覺得暖和,織錦被都顯得單薄了。將軍都護的手凍得拉不開角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戴。沙漠上縱橫交錯地結著百丈厚的冰層,萬里長空凝聚著暗淡的陰云。在主將的營帳里擺設酒席宴請要返京的武判官,席間彈起胡琴、琵琶,吹奏羌笛來助興。傍晚時分,領兵將帥的營門外,大雪紛紛飄落,狂風拉扯著被凍住的紅旗,絲毫無法飄動。在輪臺的東門送你返回京城,離別的時候大雪蓋滿了天山道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經看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蹄的印跡。借助譯文讀背理解詩歌白 雪 歌送 武 判 官 歸 京漫天大雪圖(前10句)大雪紛飛遍地銀妝雪天奇寒難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慘淡雪中送別圖(后8句)設宴餞別寄寓感慨依依惜別無限惆悵描寫邊地奇異風光,熱愛邊塞風光,頌揚將士堅強意志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抒發無限惆悵之情這首詩從內容上寫了哪幾個方面?表現了怎樣的環境?抒發了詩人怎樣情感?新課講解這首詠雪送別詩,前十句從不同側面寫雪,后八句寫送別。全詩以“雪”為線索,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情景交融。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新課講解2.哪一句詩在文章中起到過渡作用 (從雪景過渡到送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1.由詩歌的標題猜想此詩的內容由哪兩部分組成的 一部分是詠雪;一部分是寫送別。3、概括詩人描繪了哪些場景?奇麗雪景、軍中苦寒、冰天雪地、帳中餞行、東門送別。新課講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喻的本體是雪,喻體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貼切,不僅寫出了雪的潔白,富有動態感和立體感,同時也使人仿佛聞到陣陣花香。作者將肅殺寒冷的冬雪當做春光來欣賞,想象奇特,給人一種欣喜和暖意。北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一個“卷”字, 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4.詩句探究新課講解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既展示了冰天雪地、萬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別的場面。用夸張的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勒出邊塞的景色,用擬人的手法,寫云的昏慘之色,看似寫景,實為寫情,一個“愁”一個“慘”透露了詩人為送友人而產生的愁悶的情緒,為餞別渲染了氣氛。表現出雪天的奇寒用“狐裘、錦衾、角弓、鐵衣”這些邊塞將士身邊的物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既表現了邊塞軍營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又從側面烘托出邊塞的嚴寒。新課講解5.“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在營帳中大擺筵席,開懷暢飲,氣氛融洽,表現出送別的熱烈與隆重。這兩句詩緊扣詩題,連舉三種樂器,以借代的方式,寫出了送別宴會上的熱鬧情景。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精讀細研6.“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這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認為哪個詞用得好,好在哪里?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里,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新課講解“掣”字用得十分準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滿天山路”既表現出風雪之猛,路之難行,又傳達出詩人對朋友的關切和擔憂。7.詩歌最后四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新課講解此詩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卻充滿奇思異想,并不令人感到傷感。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全詩內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漫天大雪圖前10句雪中送別圖后8句描寫邊地奇異風光抒發無限惆悵之情課堂練習※運用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描述了邊塞雪來的快,下的大,邊塞奇異的風光及氣候特點,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情調的句子是:※過渡句,夸張的手法描述了沙漠冰封,萬里云凝的塞外天地(寫北地荒寒,使人不勝苦處)的句子是:※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相仿,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十五從軍征》,了解了漢朝兵役制度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也學習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領略了邊塞地區壯美的雪景,感受了岑參與友人的離別之情。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過零丁洋》和《山坡羊·潼關懷古》,接著領略古代詩歌的魅力。新課導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作者簡介辛棄疾,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風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寫作背景辛棄疾身處南宋偏安的時代。當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積極 抗爭,收復國土已渺無希望。辛是主戰派,一生積極從事抗金事業,但無法施展抱負。京口,今江蘇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宋開禧元年,當時作者在鎮江知府任上,當他登臨京口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便寫下了這首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牌名題目有所感慨晉蔡謨筑樓北固山上,稱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蘇鎮江北固山上,北臨長江,又稱北固亭。新課講解神州shén zhōu風光 fēng guāng興亡xīng wáng兜鍪dōu móu天下tiān xià敵手dí shǒu zhòng móu 仲謀字詞運用上片寫景:望神州、北固樓、千古事、長江流;下片懷古:萬兜鍪、戰未休、誰敵手、孫仲謀。新課講解朗讀感知讀準節奏 領悟感情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南宋)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dōu móu),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一問:悲倒裝句,神州何處?1.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慨雄壯,意境高遠,沉郁頓挫。不失為千古唱,亦可見辛棄疾手筆之大氣。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望神州何處?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叩天一問,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新課講解疏通文意參考譯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地區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千百年來,這里不知經歷了多少興盛與衰亡?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年輕時就統率千軍萬馬,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有曹操和劉備而已。(曹操率大軍南下,見孫權的軍隊軍容整肅,感嘆道:)“生兒子應該像孫學一樣。”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二問:嘆運用設問,自問自答。這一問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三問: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贊異乎尋常的第三次發問,不惜以夸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詩人對朝廷的不滿。新課講解2.詞的上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登樓遠望,不禁引發了千古興亡之感。其中“何處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興亡多少事”一句,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問答具有強烈的抒彩,而詞人胸中翻滾的無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新課講解“戰未休”含義深刻, 實寫史事,卻借孫權諷刺南宋王朝。孫權雄踞東南,征戰不休,從未向誰低頭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諷刺之意溢于言表,卻又含蓄深沉。3.說一說:下闕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用典:借對青年孫權英雄有為、不懼強敵的盛贊,諷刺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祿無能、怯懦茍安,委婉地暗示了對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滿,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新課講解課堂小結這首詞融經鑄史,借古諷今。作者通過稱贊孫權為天下英雄,諷刺了他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強烈不滿,也流露出他強烈的愛國情懷。詞人注意融古人語言入詞,活用典故成語,如“生子當如孫仲謀”,借曹操之口,借古諷今,諷刺當朝主議的大臣們。由辛棄疾口中說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呼聲。 借古諷今。課堂小結詞作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悲愴雄壯,有強烈的抒彩。意境高遠,風格明快,同時做到了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結構新穎。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上闋寫景望神州北固樓千古事長江流下闋懷古萬兜鍪戰未休誰敵手孫仲謀感慨興衰贊美孫權諷刺當朝課堂小結了解辛棄疾的有關文學常識,積累名句。作業設計過零丁洋——文天祥作者簡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宋末民族英雄,著名愛國詩人。他二十歲即中進士,作品集有《指南錄》《指南后錄》《吟嘯集》《文山全集》。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后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后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這首詩是作者在第二年正月經過零丁洋時寫的,里面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當時元軍的都統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寫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堅決拒絕,并寫了《過零丁洋》這首詩作為回答。《過零丁洋》這首詩意境雄渾,氣勢豪邁,是一首大義凜然的正氣歌,飽含著愛國主義激情,通過自述國破家亡的境遇,抒發了他以身殉國的決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寫作背景遭逢zāo féng干戈gān gē寥落liáo luò破碎飄絮pò suìpiāo xù浮沉fú chén惶恐huáng kǒng字詞運用朗讀感知過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2.頷聯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新課講解3.理解頸聯中“惶恐”“零丁”含義。 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可見,詩中“惶恐”、“零丁”具有雙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直抒胸臆,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加強語氣,表明自己為國捐軀、舍生取義的意志和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崇高氣節,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新課講解《過零丁洋》是文天祥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人生壯歌,慷慨悲壯、氣吞山河。人固有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 一片愛國的丹心將永垂史冊!這首慷慨激昂的詩歌激勵了無數的仁人志士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全詩也因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收尾而成為千古名作。課堂小結詩人選取了自己一生中幾個關鍵的片段,回顧了自己的身世和經歷,高度概括了個人的生平遭遇和國家局勢,表達出詩人慷慨激昂、忠心耿耿的崇高氣節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悲壯激昂,高度概括。課堂小結詩歌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一是在詩人20歲時,通過科舉考試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抗元。頷聯寫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朝廷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時憂念戰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尾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全詩概括了詩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敘事、抒情和言志為一爐,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敘事與抒情、言志融為一體。過零丁洋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明經出仕 積極抗元形勢險惡 境況危苦(對偶)山河破碎 形勢危急(比喻)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主旨)舍生取義視死如歸課堂小結你知道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嗎 你還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透著錚錚骨氣的詩句 請同學們課后搜集整理。作業設計山坡羊 . 潼關懷古——張養浩作者簡介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元代濟南人。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遭罷免。后來又做了禮部尚書。由于他無意做官,終于辭官歸隱。直到關中大旱時,他才出任陜西行臺中丞,致力于抗旱救災。到任僅四個月,就因勞累過度而死。他的散曲很多是寫歸隱生活的,同時寄寓對時政的不滿,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稱。有《云莊集》等。 這首小令是作者就任陜西行臺中丞途經潼關所作,潼關位于東西兩京(洛陽、長安)之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常觸動途經者的懷古情思,加上他目睹了人民的苦難,于是寫下了這篇作品。寫作背景這首小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歷二年在就任陜西行臺中丞的途中所作。天歷二年,陜西大旱,作者被召為陜西行臺中丞,途徑潼關,潼關位于東西兩京(洛陽、長安)之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常觸動途徑者的懷古情思,加上他目睹了人民的苦難,于是寫下了這篇作品。 繼唐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于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于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元 曲文體知識fēng luán峰巒bō tāotóng guān lùchóu chújīng xínggōng què波濤潼關路躊躇經行宮闕字詞運用曲牌名題目山坡羊·潼關懷古意思是憑吊古代遺跡,追懷古人古事,抒發作者的情懷。1.反復朗讀課文,說說這首小令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幾層,每一層寫的是什么。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第一層:潼關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層:由地勢險要轉入懷古情思。第三層:表達對百姓疾苦的無比憤慨和深切同情。新課講解2.從用詞和修辭的角度賞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一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新課講解山河表里潼關路。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潼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之處,黃河奔流其間,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可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作者下文的感慨。作者遠望長安,往日輝煌的西都,如今卻是一片荒涼,頓生悲哀傷感之情。3.“望西都,意躊躇”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4.怎樣理解“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寫出了朝代由盛到衰的變化,其間必有無數悲戚的歷史,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躍然紙上。新課講解5.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興,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宮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發,民不聊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刻而警策,揭示了一個歷史規律:不論朝代“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6.這首曲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這首散曲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統治階級殘暴貪欲的痛恨和對勞動人民所受苦難的同情。新課講解課堂小結本文是一篇懷古抒懷之作,通過描寫潼關地勢的險要和朝代的興衰,表達了作者對在苦難中掙扎的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和對歷代統治者的譴責。山坡羊 潼關懷古潼關山:峰巒如聚(視)水:波濤如怒(聽)雄偉險要兵家必爭懷古望:西都意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做了土戰爭連連改朝換代主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人民疾苦憂慮國計民生(寫景)(抒情)(議論)課堂小結再見!課程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