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第二單元單元研習任務1.通過研讀經典作品,深入理解魯迅、沈從文等作家對普通民眾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刻畫,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2.借助舉辦讀書研討會,分析現當代文學的特點與作家的創作風格,提升文學鑒賞與交流表達能力3.結合文本實例,探究現當代文學的語言表達技巧,鍛煉文字鑒賞與寫作能力,提升文學素養在時代的長河中,文學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的變遷與人們的精神世界。魯迅以如椽巨筆剖析國民靈魂,沈從文則用詩意文字描繪湘西世界的純凈與美好,徐志摩用浪漫筆觸勾勒康橋的柔美。這些現當代文學作品,不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時代的記錄。讓我們走進這些作品,探尋現當代文學的獨特魅力,開啟本次現當代文學的學習之旅。 新課導入任務一 經典作品剖析 1.通讀《阿Q正傳》,思考魯迅“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的創作動機。針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不同觀點,在老師指導下搜集相關評論,形成自己的見解,并與同學討論交流。 創作動機:魯迅生活在社會動蕩、民眾思想麻木的時代,他試圖通過文學作品揭示國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療救的注意,喚醒民眾。 對“精神勝利法”的看法:阿Q的“精神勝利法”既是特定時代民族落后“國民性”的集中體現,反映了當時民眾在封建壓迫下的自我麻醉;從人類普遍心理角度看,也是人們在面對無法改變的困境時,尋求心理平衡的一種精神反應。 2.依據汪曾祺對《邊城》的評價,結合自身閱讀感受,循著感觸最深的一點進行思考。搜集相關評論,以《<邊城>中的“矛盾”》為題撰寫發言提綱,在班級或小組內交流。 《邊城》的生活是真實的,同時又是理想化了的,這是一種理想化了的現實;《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隱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邊城》描繪的湘西生活充滿自然美與人性美,是理想化的現實。但故事結局翠翠的等待,又隱伏著悲劇感。如文中描繪邊城寧靜的生活,與翠翠愛情的悲劇形成對比,體現了美好與無奈的矛盾。發言提綱可從自然環境與人物命運、人性美好與現實殘酷等方面展開論述。 任務二 籌備 讀書研討會方向一:探討中國現代文學“感時憂國”的特點 聯系讀過的現代文學作品,尤其是本單元作品,判斷是否贊同“感時憂國”這一概括,并闡述理由。整理觀點,準備在讀書研討會上發言。 贊同這一概括。以本單元作品為例,《阿Q正傳》通過刻畫阿Q這一形象,揭示社會的病態,喚起民眾覺醒;在現代文學發展歷程中,眾多作家關注國家命運和人民悲歡,如老舍在《駱駝祥子》中,通過描寫祥子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舊中國城市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 方向二:剖析作家創作風格 選擇一位本單元自己喜歡的作家,拓展閱讀其作品,從寫作理念、藝術特色、語言風格等方面選擇其一深入分析,形成個人見解,參與全班研討交流。 以徐志摩為例,其寫作理念追求愛、自由與美。在藝術特色上,善于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比喻,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賦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情感;語言風格清新自然,節奏明快,富有音樂性,如《再別康橋》,讀來朗朗上口。 任務三 語言鑒賞札記創作 結合本單元課文中的精彩語句,如《阿Q正傳》中“飄飄然”的運用、徐志摩對潭水的獨特比喻等,從用詞、修辭、句式等角度選擇一個切入點,探究語言表達技巧,撰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語言鑒賞札記。完成初稿后,小組內互評,修改完善。 以賞析《阿Q正傳》中“飄飄然”一詞為例:“飄飄然”多次出現,生動地描繪出阿Q在取得“精神勝利”后的得意忘形。從用詞角度看,該詞簡潔且極具表現力,僅三個字就將阿Q那種自我陶醉、忘乎所以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從人物塑造角度,“飄飄然”的反復使用,強化了阿Q的性格特征,使讀者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更深刻的認識,展現出魯迅用詞的精妙。 文學作品中,精妙的語言表達宛如熠熠生輝的星辰,照亮讀者的心靈世界,使作品歷經歲月洗禮,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從魯迅《阿 Q 正傳》中對 “飄飄然” 的精妙運用,到徐志摩在《再別康橋》里對潭水的獨特比喻,諸多經典文本在語言表達上為我們提供了無盡的學習寶藏。現在,就讓我們從用詞、修辭、句式等角度,探尋這些經典文本中的語言密碼。 范文示例一、用詞:精準凝練,形神兼備 在《阿 Q 正傳》里,“飄飄然” 一詞將阿 Q 獲得 “勝利” 后的得意之態刻畫得入木三分。當阿 Q 在與別人的沖突中,憑借著精神勝利法獲得了虛幻的 “勝利” 后,“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這一詞語看似簡單,卻有著難以言喻的表現力。它不僅生動地描繪出阿 Q 的身體狀態,仿佛因得意而腳步輕浮,更深刻地揭示了其精神世界的空虛與愚昧。魯迅通過這一精準的用詞,用極少的筆墨,將阿 Q 那種自我陶醉、盲目自大的性格特點鮮活地展現出來。這種用詞的藝術,提醒著我們在寫作時,要深入挖掘詞語的內涵,選擇最恰當的詞匯,用簡潔的文字傳遞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思想。 二、修辭:匠心獨運,意境深遠 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寫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作者將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陽中的新娘,新穎而獨特的比喻,瞬間賦予了金柳鮮活的生命力與浪漫的色彩。金柳的柔美與新娘的嬌羞、美麗相互映襯,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此外,“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招搖” 一詞將青荇擬人化,使其仿佛在向詩人熱情地招手,生動地描繪出康河的生機勃勃,也側面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愉悅與對康橋的喜愛。在寫作中,巧妙運用修辭,能夠打破常規的表達方式,為文章增添獨特的韻味與感染力。 三、句式:靈活多變,節奏和諧 經典文本在句式運用上往往靈活多變,通過長短句結合、整散句交錯,營造出獨特的節奏感與韻律美。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魯迅寫道:“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這部分內容中,作者運用了短句與長句相結合的方式,開篇兩個短句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簡潔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對反動勢力暴行的憤怒與譴責。隨后的長句則深入剖析了社會現狀與民族的危機。而 “沉默啊,沉默啊!” 這一反復句式的運用,不僅強化了作者的情感,更在節奏上形成強烈的沖擊,引發讀者的共鳴。在我們的寫作中,合理運用不同的句式,能夠使文章張弛有度,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經典文本中的語言藝術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通過對《阿 Q 正傳》《再別康橋》等經典作品在用詞、修辭、句式等方面的探究,我們深刻體會到了語言表達的無窮魅力。在今后的寫作與閱讀中,我們應不斷學習經典,汲取其中的精華,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用生動、準確、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書寫自己的精彩篇章。本次學習圍繞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品展開,通過對《阿Q正傳》《邊城》等作品的研讀,我們深入了解了作家對民眾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刻畫。在讀書研討會籌備過程中,分析了現當代文學的特點與作家創作風格。語言鑒賞札記的創作,提升了我們對文學語言的鑒賞能力。在我們生活中,應當持續關注現當代文學,汲取文學養分,提升文學素養,傳承和發揚現當代文學的精神內涵。1.現當代文學作品在當今社會有哪些新的價值與意義?小組討論,形成書面報告。2.嘗試將現當代文學作品改編成劇本、短視頻等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創意成果。1.現當代文學作品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認識自我,培養審美能力,提升文化自信。例如,組織現當代文學讀書分享會,在學校廣播中開設文學賞析欄目,讓更多人接觸和了解現當代文學。 2.將《邊城》改編成短視頻,通過畫面、音樂等形式,展現邊城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情感,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作品魅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