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高一―統編版―語文―第七單元赤壁賦第二課時第4、5段:賓主同歡之喜第4段文言知識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 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 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 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 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br/>1.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逝去的(水)像這樣(不斷流去永 不復返),而并沒有流去。2.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月亮)像這樣時圓時缺,卻 終究沒有增減的變化。3.雖:即使4.是:這;適:享有①從變與不變的角度 水 變 ——逝者如斯 不變——未嘗往也 ②從取與不取的角度 月 人 盈虛者如彼 ——生老病死 卒莫消長也 ——代代相承 正視現實 把握當下 寄情山水 及時行樂人生短暫 隨遇而安不取——非吾所有 取 ——與子共適4.蘇軾是如何勸慰和說理的?第5段文言知識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 不知東方之既白。1.洗盞更酌:更,再。洗凈杯子,重新斟酒。2.相與枕藉:互相枕著墊著。3.既白:已經發白,已經天亮了。既盡、狼藉——“無秩序 ”的暢飲5.結尾有怎樣的韻味?枕藉、不知——“不設防 ”的酣眠盡情享樂、賓客同歡曠達人生觀的實踐探究研討探究1.首尾兩段同寫“樂”,有什么區別 首段之“樂”——月夜泛舟之樂,重感官審美的愉悅尾段之“樂”——精神暢游之樂,重哲理思考的超越探究1.首尾兩段同寫“樂”,有什么區別 探究2.你認為當時真有這樣一場主客問答嗎? 他們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有什么不同?賦體傳統表現手法,假托一個“客”來作 為議論的對立面一沉郁,一曠達;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主與客是一個人思想矛盾的兩個方面。 客是現實的感受和苦惱,而主是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后的哲學領悟。探究2.你認為當時真有這樣一場主客問答嗎? 他們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有什么不同?主客問答 抑客申主思。《赤壁賦》 語句情思儒家思想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 天 一方以美人比君,可見忠君之殷切;情懷幽怨, 思為世用,建功立業,成就人生道家思想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 而登仙渴望憑虛御風,超塵出世,順乎自然,獲得 精神的超脫主客問答,儒道對話探究3.“主客問答”是賦體文章的特色,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對話,是蘇軾內心兩個 自我的辯論。仿照示例,從文中各找一處體現儒道思想的語句,并體會蘇軾的復雜情《赤壁賦》 語句情思儒家思想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 天 一方以美人比君,可見忠君之殷切;情懷幽怨,思為世用,建功立業,成就人生儒家思想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固一世之雄也禮贊三國英雄,渴望建功立業,成就人生道家思想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 而登仙渴望憑虛御風,超塵出世,順乎自然,獲得 精神的超脫道家思想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 莫取,是造物者之無盡藏, 吾與子之所共適正視不自由的現實,寄情山水,及時行樂探究3.“主客問答”是賦體文章的特色,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對話,是蘇軾內心兩個自我的辯論。仿照示例,從文中各找一處體現儒道思想的語句,并體會蘇軾的復雜情思。良辰美景樂事賞心英雄安在、世事無常 人生短暫、個體渺小 登仙乏術、理想幻滅 變與不變 樂觀曠達 取與不取 及時行樂月下泛舟之樂主客問答之悲賓主同歡之喜課堂小結由樂轉悲因悲生悟課堂拓展【問題一】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士子面對宇宙和歷史時,都 有過與客人類似的悲嘆,你能舉出這方面的文句嗎?【解題關鍵】本題是對課文的拓展延伸,考察情感鑒賞、古詩文積累。【思路引領】1.把握文中客之“悲”的內涵。2.關聯相關情感主題的詩文。【參考答案】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許 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 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 操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韋莊【問題二】赤壁是古代戰場,當年的“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引發無數 人的懷古之情,搜集寫赤壁的詩文,探討文人寄托在赤壁上的不 同情思,以及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李白《赤壁歌送別》杜牧《赤壁》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后赤壁賦》蘇轍《赤壁懷古》文天祥《讀赤壁賦前后二首》何景明《題蘇子瞻游赤壁圖》袁枚《赤壁》【解題關鍵】本題是對課文的拓展延伸,考察情感意蘊和 對文化意義的探究。【思路引領】1.搜集相關資料,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2.歸納不同詩文主要的情感意蘊。3.探究景物描寫背后的文化觀念。【參考答案】中國古代文人在赤壁上寄托的情感主要有三種:禮贊赤壁風景,崇拜三國英雄,追慕東坡之風。這些不同情思,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道互補思想的具體體現。三國英雄崇拜體現儒家建功立業思想,禮贊江山勝景和追慕東坡之風則體現寄情山水、適時歸隱、全身而退等道家思想。文人們在赤壁上寄托的情感正是儒道互補思想的表征,這些思想互為補充、彼此相濟,共同融會于傳統文人的內心,使得他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居廟堂之高而不自矜,處江湖之遠而不自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既現實又飄逸,既穩重又灑脫,具備了寵辱偕忘、圓融自足的人格。這些美好的品性代代相傳,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程。謝謝收看!(共20張PPT)高一―統編版―語文―第七單元赤壁賦(第一課時)導入新課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 ——蘇軾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 秋冬,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下了兩篇 游記,本文是第一篇,又稱前《赤壁賦》。關于“賦”賦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萌生于戰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其特 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鋪陳文采,抒寫情志)”。內容上,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語句上,句式錯落而追 求駢偶;語音上,要求聲律協調。整體感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有關情感的字詞,說一說全文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一 (1) 月下泛舟 樂(樂甚)二 (2~3) 主客問答 悲(愀然、哀、悲)三 (4~5) 賓主同歡 喜(喜而笑)第1段:月下泛舟之樂第1段文言知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 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1.既望,陰歷每月十五為望,通常農歷每月十六為既望。而農歷月初的第一 天叫朔;陰歷每月末的一天叫晦。2.屬:勸人飲酒3.少焉:一會兒。焉:語氣助詞。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縱,放任。如,去、往。任憑小船飄去, 越過那茫茫的江面。5.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乎,形容詞詞尾,……的樣子。馮,同“憑”,乘。 虛,太空。浩浩然好像要凌空駕風而行。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美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樂事: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賞心: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1.第一段描繪了怎樣的景?蘇軾和客人因何 而樂?朦朧夢幻 遼闊曠遠 澄明空靈蘇暢陶醉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情景交融樂第2、3段:主客問答之悲第2段文言知識: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 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婦。1.渺渺兮予懷:我的思緒飄得很遠很遠(主謂倒裝)。2.客有吹洞簫者:有一個吹著洞簫的客人(定語后置句)。3.擊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指江面浮動的月光。船 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行。4.不絕如縷:絕,斷;縷,細線,比喻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兒就要斷了,形 容聲音細微悠長。5.舞、泣:使起舞、使哭泣。從簫聲中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與蘇軾被貶黃州后的心境相契合。從歌聲中來——“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暗含著 理想遙不可及、思君而不能見的失意。2.蘇子的“愀”從何而來?第3段文言知識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 , 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 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 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1.危坐:端坐。2.何為其然也:為什么這樣呢?簫聲為什么這樣悲涼呢?3.下江陵:攻下4.順流而東:向東進發英雄安在、世事無常 人生短暫、個體渺小登仙乏術、理想幻滅3.客人因何而悲?悲英雄安在、世事無常 人生短暫、個體渺小 登仙乏術、理想幻滅吊古傷今之悲課堂小結良辰美景 樂事 賞心月下泛舟之樂由樂轉悲課堂拓展【問題一】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而今安在哉?B.何為其然也?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題關鍵】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和用法。【參考答案】D,D項為被動句,其他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問題二】第2段作者是如何形容簫聲的?【解題關鍵】本題考查概括內容和鑒賞文章的能力。【思路引領】1.概括描寫了簫聲的什么方面什么特點。2.指出表現這些內容和特點的手法。【參考答案】作者從三個角度描寫簫聲:用“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直接表現簫聲的凄涼哀怨,用“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描寫簫聲細長悠遠的余音,用“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表現簫聲感人的效果。其中第一二個角度是實寫,第三個角度是想象虛寫,這一段文字還借助于夸張、比喻等手法,把簫聲 的悲咽低回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七單元《赤壁賦》第一課時 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統編版上冊.pptx 第七單元《赤壁賦》第二課時 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統編版上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