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4張PPT)2025年語文中考復習專題六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模塊二 現代文閱讀 聚焦中考01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近年來涌現的新題型,涉及面較廣,有文字類、圖表類、圖畫類、圖示類和綜合類,考查形式多樣。中考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概括、分析、交流等綜合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備考時,學生要做到:1.掌握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的知識要點。2.熟悉非連續性文本的特點與常見分類,了解每種類型的非連續性文本的讀取方式和技巧。3.多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核心知識點02一、概述非連續性文本指在承載特定主題的前提下,由多種類型的文本構成的連貫而完整的意義系統;其“非連續性”主要表現在“不連續的篇章形式”或“語義邏輯間斷的文本內容”兩個方面。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題是近年來中考語文命題的熱點題型,相對于由句子和段落構成的小說、散文等連續性文本,它通常會圍繞一個主題,把相關的文字材料、圖片、表格等相關材料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過閱讀分析、比較研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出來。二、特點1.考查形式靈活多樣。非連續性文本蘊含豐富的信息資源,數據表格、圖表和曲線圖、圖解文字、憑證單、使用說明書、廣告、地圖等,皆可以入題。其話題鮮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強,題目設置機動靈便。2.具有較強的探究性。閱讀材料有的內容相似但體裁不同,有的內容不同但體裁相同,有的題材、體裁都不相同,跨度較大。明顯的信息容易獲取,而分辨隱含信息較為困難,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負載信息的關鍵詞句,快速梳理、汲取與閱讀目的相關的有效信息。3.內容具有時代性。在主題上較集中,角度多元,但問題聚焦,主題具有集中性。材料一般都散發著時代的溫熱,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體現閱讀與生活聯系日益緊密的特點。4.注重個性閱讀體驗。考生閱讀材料時,要求具有一定的轉換認知能力,即必須聯系積累的知識經驗及生活體驗去解釋文本的意義,注重考查個性思考和判斷能力,要求結合自己的體驗和認知對文本的形式和內容做出反思與評價。三、常見類型1.文字類由純文字組成,但這類文本往往有別于中心明確、意思完整的連續性文本,一定程度上屬于非邏輯性文字,如新聞、網站論壇、留言、截取的片段、材料、說明書、對聯、頒獎詞、口號、標語、留言條、證書等。2.表格類以統計表為主,由標題、統計對象、統計類目、統計數據等幾個方面信息組成。需要讀者將這些信息綜合理解、分析、歸納,甚至做出適當推理判斷,才能獲得相應的結論。分析、歸類、比較、綜合后,才能發現表格中的關鍵信息。3.圖形類包括統計圖、示意圖、設計圖、地圖等,往往沒有文字或配有少量文字,既需要能從圖中讀取看到的表層信息,又需要透過對已知信息的綜合分析得出更多有用的信息。4.圖畫類圖畫含漫畫、插圖、標志性圖案等。圖畫大多是與文章內容相匹配的信息,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形式呈現。標志性圖案往往是對信息的濃縮與簡化,如校徽、節水標志等。5.憑單類大部分是賦予持有人特殊服務權利的單子,也有的是傳遞信息的單子,如車票、門票、電影票、學生胸卡、個人名片、收據、購物清單等。考點攻堅03考點1 內容辨析◆備考指導1.解題基本步驟:(1)找尋。結合選項,找到與選項內容相對應的句子。(2)對比。比較原文與選項,看表述與原文是否嚴格一致。(3)敲定。結合題干,看選擇的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確定答案。注意:要關注容易被忽略的表修飾、限定的詞語,如時間、數量、程度等詞語,關注作者意愿(肯定與否),關注范圍的大小、事件的因果,等等。2.常見錯誤類型:(1)范圍不清。增加或減少某些字,擴大或縮小說明范圍。(2)偷換概念。在解釋概念或轉述原文時,用似是而非的詞語或句子代替正確的,造成意思的改變。(3)張冠李戴。將此一事物的特征轉移在另一事物上,弄錯了對象或事實。(4)因果混亂。把兩個沒有因果關系的事物硬說成因果關系,或者互換因果關系。◆強化訓練(2023·云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材料一】“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糧食是歷史深層的決定因素,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各個國家歷朝歷代的首要之事,糧食也是文明的根基與源頭。糧食的影響無處不在。縱觀世界,人類主要有兩大糧食作物——水稻與小麥。從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來看,水稻比小麥占優勢。當前在中國, 水稻可從海南島種到黑龍江,種植區域更廣。從食用情況來看,稻米食用比小麥方便,稻谷脫殼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麥一般得脫殼后加工成面粉才拿來食用。小麥不大可能做成“米飯”,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摘編自岳玉峰《中國水稻史話》)【材料二】中國的飲食當中,最平常也最離不開的食物就是五谷。據記載,古代“五谷”之說始于春秋戰國,后來逐漸約定俗成,“五谷”指稻、黍、稷、麥、菽五種作物,分別對應著今天的水稻、黃米、小米、小麥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兩千多年,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常常因時而異。但水稻作為華夏民族主要糧食的地位始終得以維持。漢朝時期,中原及關中是當時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時各地區人口的多少與當地的糧食產量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當時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總產量遠不及北方的主要作物——小米。唐代開始,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糧食作物的寶座。宋真宗年間,從越南引進的優質水稻品種——占城稻在江淮引種成功,而后在東南各省普遍栽種,提高了糧食的總產量,并得以供養宋朝末年創紀錄的1億人口。水稻作為首要糧食作物的地位終于得到徹底鞏固。到明代,人們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說,可見水稻在糧食供給中的重要地位。后來,隨著人口的遷徙和墾荒的推進,水稻“南征北戰”,從“蘇湖熟”到“湖廣熟”,從“北大荒” 到“北大倉”,一個個小故事記錄了水稻與區域文明發展之間的關聯。水稻不僅是續命養身的第一大主題, 還是孕育中華文化和塑造中華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萬年稻作史的中國,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無處不在。稻米文化不僅養成了今天中國人的許多生活習性,更培養了今天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摘編自程強《水稻之中華文明》)【材料三】 2022年中國稻谷、小麥、大豆種植面積及產量統計表(注: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 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下列說法與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D )A.糧食的影響無處不在,它既是歷史深層的決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與源頭。B.小麥一般得脫殼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脫殼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C.漢朝時期江南人口稀少,盡管當時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總產量遠不及小米。D.占城稻引種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創1億紀錄,占城稻由此成為首要糧食作物。【解析】結合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占城稻在江淮引種成功,而后在東南各省普遍栽種,提高了糧食的總產量,并得以供養宋朝末年創紀錄的1億人口”可知并非是“占城稻引種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創1億紀錄”,此項強加因果。(2)下列對材料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A.開頭介紹五谷概念的形成過程,是為了引出五谷種植時間的具體內容。B.加點詞語“據記載”表明“五谷”之說有史料依據,體現語言的嚴謹。C.畫線句運用引用的說明方法,說明水稻在明代糧食供給中的重要地位。D.材料按照時間順序,說明不同時期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解析】材料二開頭介紹五谷的概念,是為了引出“水稻作為華夏民族主要糧食的地位始終得以維持”。(3)為什么說“食以稻為先”?請根據以上三則材料概括原因。【答案】①水稻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性更強,種植區域廣;②稻米的食用比小麥方便;③水稻是第一大主糧,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作用;④如今我國的稻谷單產量高,更能滿足國民的糧食需求。【解析】非連續文本是近年新增題型。圍繞某一個話題或主題,將不同角度的材料羅列堆砌在一起;或者以某一個材料主打,在其后鏈接相關的非連續性片段材料作為拓展補充;或者提供觀點、態度或價值取向迥然不同的兩則材料, 使互相比照的兩個板塊進行解讀思辨;或者圍繞著某一個專題文本進行考查。因此下面我們將一一進行知識和考點的講解和突破。考點2 文體知識辨析[文體知識]1.說明方法及其作用2.說明順序3.說明文結構4.說明文語言特點◆備考指導這一考點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查的內容包括說明文的結構、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以及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備考時,學生要重視對說明文文體知識的梳理與再復習,重點掌握識別說明方法的技巧。◆強化訓練(2022·湖南)下面對本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 )A.開篇自問自答,點明在大自然中保存有時間的記錄,從而引出地質學上的 “時間”。B.第⑤段用列數字、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說明巖石形成緩慢,巖層順序往往會被打亂。C.第⑦段加點詞“很可能”是對從前這里有冰河經過表示猜測,體現用詞準確、嚴謹。D.本文是事理說明文,運用邏輯順序,詳盡解析了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脈絡清晰。【解析】結合“由于地殼的運動,原來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層與層之間的順序還不致打亂,根據這些我們仍然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分析,可知B項錯誤。考點3 信息提取與概括◆備考指導在信息提取方面常見的題干設問有: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的特點、功能、影響。2.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紹了關于××的哪幾個方面內容 在信息概括方面常見的題干設問有:1.根據上面的材料,概括走紅的原因。2.請結合上文知識解釋法則的合理性。針對上述的題干設問方式,學生在備考時要通過練習掌握一些方法。縮寫是培養信息提取與概括能力的重要方法。縮寫訓練先從縮寫句子開始,將結構復雜的句子,去掉限制、修飾和補充說明的部分,保留主干,但不改變句意,進而進行段落和全文縮寫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平時應注意學習的縮寫方法有:1.摘錄法,指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點,摘錄原文重要語句,適當增加銜接語連綴成文。2.刪除法,指刪除次要內容,保留主要內容。分清主次,抓住重點。3.概括法,指采用歸納總結的方法把原文中相關段落連綴成簡要的幾句或一句話。把段縮成句,把長句縮成短句,等等。務必使縮寫后的內容盡量保留原意,中心明確,結構完整,語言流暢。◆強化訓練(2024·齊齊哈爾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題目。【材料一】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但對于大熊貓而言,它居無竹不要緊,食無竹卻不得了。它成為“竹林隱士”并非因為喜歡竹林的清雅,而是為了以竹為食。在大眾眼里,大熊貓只以竹子為食, 其實倒也不然。從能量供應角度來說,竹子是一種極為低效的食物,因此大熊貓一遇到機會,還是要“開開葷”的。曾經,人們多次在四川省樂山市峨邊縣發現有大熊貓進入村落羊圈捕食山羊和綿羊。這樣一來,在“大熊貓以竹子為食”這句話前,就必須加上“一般”這樣的限制詞。此外,在生物分類上,大熊貓畢竟是食肉類①的一員,且不說它的遠古祖先是名副其實的食肉類動物,就算從現在大熊貓的身體構造上來看,其進化過程中仍保留祖先的一些特點。譬如,大熊貓有著鋒利的犬齒和裂齒,這是大熊貓撕食肉類所必備的牙齒, 跟獅子的牙齒類似,而與食草動物牛羊的牙齒明顯不同。而且,大熊貓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強壯的角質爪,與黑熊類似。【注釋】①食肉目,是哺乳綱下的一目,食肉目動物俗稱猛獸或者食肉獸。(摘編自郭曄旻 《“竹林隱士”的飲食生活》)【材料二】人們喜歡大熊貓,不僅因為它們的外形、動作可愛,可能還有一些別的因素。譬如在動物園觀賞大熊貓時,就能發現它們只要醒著就總在玩耍,一會兒在木梯、樹木上爬上去趴下來,一會兒抱著輪胎滾來滾去。事實上喜歡玩耍是大熊貓的天性, 野生大熊貓在吃飽喝足后就會進行各種游戲,甚至有時會下山跑到村子里拿當地農戶的水桶器皿當玩具玩。在可愛憨厚的外表之下,大熊貓也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因為自身各種特化生態特性以及疾病困擾,野生大熊貓生存艱難。20世紀80年代初,在四川曾出現因箭竹大面積開花枯死而導致大熊貓的食物大量減少的情況,這這使大熊貓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大熊貓一天要吃掉大量竹子, 但以竹子為主食的習性其實給它們的腸胃帶來相當大的壓力。一方面竹子纖維多,不太容易消化;另一方面由于竹子營養成分相對較低,大熊貓需要大量進食才能維持生存,因而又加重了腸胃的負擔,使得腸胃疾病成為它們的常見疾病之一,特別是腸扭轉、痙攣等疾病成為青壯年大熊貓的高發病之一。而呼吸道疾病也是大熊貓幼齡和老齡時的常見病,每當春秋氣候突變時,它們就容易感染。寄生蟲感染也是困擾大熊貓的疾病之一。野生大熊貓蛔蟲感染概率幾乎達到100%,這種感染對它們的危害最大。相關專家調研發現,野生大熊貓寄生蛔蟲的數目在100條以下屬于輕度感染,重度感染的大熊貓體內蟲體數量可達300條以上, 嚴重的甚至可導致死亡。除蛔蟲外,蜱類寄生蟲也是野生大熊貓身上常見的寄生蟲,其中血蟬危害較大,感染率達到100%,會導致大熊貓消瘦、營養不良。(摘編自李思達《“國寶”大熊貓的動物習性和特點》)【材料三】1.結合材料一、材料三,請從身體構造角度概括大熊貓屬于食肉目的原因。【答案】①大熊貓鋒利的犬齒和裂齒,有助于撕食肉類。②大熊貓的指和趾的末端有強壯的角質爪,有利于捕食動物。③大熊貓有發達的咀嚼肌肉,咬合力驚人。【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信息的概括和提取能力。首先,根據題干篩選出關鍵詞“材料一”“材料三”“身體構造”“屬于食肉目的原因”。其次,閱讀文本,找出文本與題干關鍵詞之間的聯系,幫助快速篩選、提取和概括關鍵信息。“材料一”“材料三”給出文本閱讀的范圍,將閱讀內容圈定在兩則材料中。“身體構造”“屬于食肉目的原因”指向答題角度和答題內容,提示在閱讀文本時提取與大熊貓身體構造相關的信息,找出大熊貓身體構造和食肉目歸屬的關系。根據材料一第②段“此外,在生物分類上, 大熊貓畢竟是食肉目的一員,且不說它的遠古祖先是名副其實的食肉類動物,就算從現在大熊貓的身體構造上來看,其進化過程中仍保留祖先的一些特點。”一句中,關鍵詞“食肉目的一員”“身體構造”給出提示,關注后續文本“大熊貓有著鋒利的犬齒和裂齒,這是大熊貓撕食肉類所必備的牙齒,跟獅子的牙齒類似,而與食草動物牛羊的牙齒明顯不同。而且,大熊貓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強壯的角質爪,與黑熊類似”,從中可以得出兩條關鍵信息,即①熊貓有著鋒利的犬齒和裂齒,這是大熊貓撕食肉類所必備的牙齒;②大熊貓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強壯的角質爪。其中“而且”表遞進關系,提示關鍵信息有兩條,防止信息提取缺失。根據材料三生物學家的提到“吻部有發達的咀嚼肌肉,咬合力驚人”看出與“食肉目”相關,也可以提煉出關鍵信息。【答案】示例:①提供適合大熊貓玩耍的設施或玩具。②保證竹子的數量充足。③適當投放適合大熊貓食用的肉類食物。④監測大熊貓的健康狀況,發現疾病及時治療。2.如果你是大熊貓保護志愿者,請根據材料,提出幾點保護大熊貓的建議。考點4 圖文匹配◆備考指導1.圖標類第一步認真審題,整體把握題旨。審題包括審題目的要求、圖表的標題和具體內容。要認真讀懂圖表的內在含義、參透題旨,特別注意題干中暗示的答題方向和角度,通過整體閱讀,搜索有效信息。第二步細看圖表,觀察表格中數據的變化。將圖表中涉及的比較對象、比較角度或項目、各種數據及其變化特點仔細進行對比分析,“橫向+縱向”雙向觀察,關注數據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第三步關注圖表細節。圖表中的“注”“說明”往往起提示作用,對準確讀圖表有很大的幫助。第四步歸類別,準備概括。在分類統計的基礎上,要把相似或相近的內容加以歸類,合并同類項,對答案進行“瘦身”。同時,注意題干字數要求,盡量用原材料中的字詞概括,概括時盡量不加修飾語。答題步驟:圖表—觀察解讀—分析理解—歸納概括—文字表達。2.圖畫類第一步觀察畫面,弄清構圖要素。抓住畫面要素,包括主體、背景、人物、話語、標題等。第二步抓住特征,客觀描述畫面。根據畫面特征說明,不可脫離圖文信息去異想天開地添枝加葉。第三步注意說明順序。注意運用一定的說明順序,按順序依次描述畫面的內容。答題規范:①圖標、圖畫說明——這是一幅“……”的圖畫,畫面的中間/畫面的主體是……畫面左面是……右面是……前面是……后面是……上方是……下方是……②圖標(徽標)、畫面賞析——這是一幅以……為主題的圖標(徽標)或圖畫+介紹畫面+該圖標(徽標)或畫面的寓意是……表達了……的祝愿(體現了……的希望)。3.漫畫類要先認真觀察畫面的內容,找出其諷刺、頌揚的對象或行為,要學會由實及虛,由表及里,挖掘隱含信息;再進一步提煉概括畫面所揭示的主題。注意語言要簡明,一般可選用“贊揚”“諷刺”“揭露”“批評”等詞語作為概括寓意的謂語中心詞。答題規范:漫畫寓意揭示——敘述畫面內容(如有標題,一定要寫出來)+揭示漫畫主題+指出諷刺(或頌揚)的對象或行為。4.流程圖第一步審題干,抓要點。審清題干,抓住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找到表述主體或中心內容,明確表述的對象及要求。第二步理概念,明作用。①方框中的信息屬于關鍵概念,是流程圖中的關鍵環節,表述時不能遺漏。②帶箭頭的橫線展示事件發展的趨勢或動作行為的走向。③橫線上信息屬于概念間關系發生的方式,起過渡和連貫作用。第三步理層次,明順序。觀察流程圖:理清層次關系,分析各環節或概念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用過渡詞或關聯詞。第四步暢表達,全信息。分析流程圖,按要求和趨勢或走向選擇準確的詞語表述信息,注意不要遺漏關鍵詞或環節,注意字數限制。5.示意圖第一步根據圖中箭頭及方向標等指示,分清東西南北、前后左右。第二步認識到達目的地需要經過哪些地方,這些地方之間到達目的地需要經過哪些地方,這些地方之間的方位又是怎樣的關系。第三步弄清楚上述兩個方面后,再用簡潔、流暢的語言清楚表達信息。◆強化訓練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數據來源: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提高校內教學質量,同時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大部分受訪家長表示支持。B.對于提高校內教學質量,同時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受訪家長表示不確定的比反對的要多。C.對于減少機械重復地刷題,減輕孩子作業負擔,大部分受訪家長表示支持。D.對于減少機械重復地刷題,減輕孩子作業負擔,受訪家長表示不確定的與反對的一樣多。“雙減”政策出臺后,受訪家長的態度調查圖D【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A、B、C三項正確。D項有誤,從圖中可以看出,對于減少機械重復地刷題,減輕孩子的作業負擔,受訪家長表示不確定的比反對的要多。并不是“受訪家長表示不確定的與反對的一樣多”。故選D。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