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回歸教材之散文閱讀2025屆高三二輪考教結合回顧教材,溫故知新寫景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蘊寫人敘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議論說理散文→托物說理、直接說理→主旨即情趣理趣具體(景、物、人)抽象(文化、情感、態度、道理)散文的三大類型散文的文體特征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主題、意蘊等。“神聚”,指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明確而集中。散文的“神”整體統攝內容和形式的各個方面,因此在結構上往往需要有一條鮮明的線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貫串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選材和行文方式。“形散”指散文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行文方式靈活多樣,富于變化。可以融敘事、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與小說相比,散文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發展的全過程。以汪曾祺《泡茶館》為例探究散文文體特點散文講究“形散神不散”,請從“形散”“神聚”兩個角度對本文作簡要分析。形散:①取材自由/內容豐富,既寫到聯大學子、花生西施、紹興老板等各色人群,又有對當地民間日常生活、風土習俗的描繪;②描寫的空間地點自由多樣,既寫到鳳翥街的多家茶館,還寫到文林街的茶館;③運用的表達方式較豐富,有變化,既有記敘,描寫,也有議論。神聚:①主題明確集中。豐富的內容都是為體現“泡茶館對聯大學子的影響”的主題而服務;②線索清晰,貫穿全文。以空間的推移為線索,移步換景。散文閱讀需要特別關注的語句1.描寫主要事物或人物特征的語句2.描寫環境、次要事物或人物的語句3.形式特別或者意蘊豐富、有哲理的詞句4.反復出現、有轉折意味、具有概括性的詞句5.構思線索的詞句6.作者議論的抒情語句壹寫景抒情類散文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這類散文以描寫和議論抒情為主要表達手段,描寫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議論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進行人生道理的隱喻。它所描繪的景象往往是由多個意象構成的一幅幅畫面,營造出一定的藝術氛圍。主旨即物人相通處。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單元導語學習本單元的寫景抒情散文,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位,培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要關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和人生思考,體會作者觀察、欣賞和表現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手法;還要反復涌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①情景交融1.《荷塘月色》學習提示:重點學習作者如何寫景,如何在景物描寫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過比喻和通感來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點綴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結合,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①情景交融1.《荷塘月色》學習提示:重點學習作者如何寫景,如何在景物描寫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過比喻和通感來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明顯的對比,彎彎的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襯下,越發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寂靜;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①情景交融1.《荷塘月色》學習提示:重點學習作者如何寫景,如何在景物描寫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過比喻和通感來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有生動的擬人,那裊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致;運用了古典詩歌中常用的“通感”的藝術手法,把嗅覺和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模擬了香和光時斷時續、似有若無的形態,使難以描摹的感覺,通過另一種可感形象而具體化了。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考題①當一雙腳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時候,其實,那種心痛的感覺,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頭上。(2016年上海卷熊久紅《湖殤》)第①段中的比喻貼切形象,表現力強,請加以賞析。(3分)①這個比喻,將“一雙腳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時候的”感覺比喻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頭上”的感覺,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②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頭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覺,還有因為是自己的骨頭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③而一雙腳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時候,同樣不僅有腳底的疼痛,更有因為這湖的干涸是人類自己行為造成的而產生的悔恨心理。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考題磨墨時,細潤無聲,我卻聽到了墨與硯臺的喁喁細語。觸摸著徽墨的韻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著紙的紋理在翩翩起舞,“入紙不暈、書寫流利,濃黑光潔”。真想只做一個書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輕柔磨墨,從容鋪紙,蘸墨揮灑,過上一段墨落紙上蕩云煙的幽靜生活。(2016年天津卷石紅許《虹關何處落徽墨》)主要運用了擬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寫出了使用徽墨書寫時鮮活靈動的狀態,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對幽靜生活的向往。請賞析文中畫線句子。(5分)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考題④因水利而成為寶地,漂母曾在的岸邊常年稻花飄香。江淮熟,天下足。由此造就了一個富庶的天下糧倉.走過倉盈風雨橋,對面就是一個倉儲遺址,那里竟然有九九八十一座糧倉,可想當時的豐饒,如今,已看不到糧倉什么痕跡,只有一個牌子豎在那里,撫摸著牌子上的字,內心掩飾不住地激動,覺得摸到了歷史深處的芳香。(模擬試題 王劍冰《一條河的走向)賞析文中劃線句子。(3分)運用通感,“撫摸”“芳香”,由觸覺轉到嗅覺,由眼前聯想到大運河作為天下糧倉,稻花飄香的歷史,表達作者對大運河深厚文化底蘊的贊美。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①情景交融2.《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學習提示:都是古代寫景抒情的名篇,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體會兩篇文章中景與情的關系。如《赤壁賦》的第1段,寫的就是作者與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他們“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開闊的景象也使游人心胸舒暢,無拘無束,乘著一葉扁舟,越過那茫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駕風而行,恍惚間仿佛離開塵世,超然獨立;又像生出翅膀,飛升成仙。江水浩瀚,心胸廣闊,作者泛舟暢游之樂自筆下泉涌而出。作者以生花的妙筆,細致描繪了清風白露、月色天光的景象,抒發了賞玩之樂和開闊的胸襟,同時作者暢然的心情又融在對江上月出的描摹中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與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①情景交融3.單元學習任務:這幾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點,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赤壁賦》,分析文中的景與情是怎樣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興趣,可以選取文中的一個片段,擬寫視頻拍攝腳本,挑選合適的音樂和場景,制作一個小視頻。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考題2024 屆高三第一次學業質量評價(T8 聯考)語文試題現代文閱讀Ⅱ9.兩個文本都提到了“馬”對戰死或受傷的主人不離不棄的場面,深切動人。同學們準備要把這一場面拍攝成一個短視頻,由你負責擬寫視頻拍攝腳本,請根據文本內容填寫下面的表格。(6分)在撤退的過程中,父親爬山時從馬上摔下來,腿摔傷站不起來,“白馬圍著他打轉”在與土匪的戰斗中,巴圖、卻吉、杜楞扎那、東山四名蒙古族戰士犧牲,戰斗結束后他們的戰馬找不到主人,“慌慌張張地在隊伍里鉆來鉆去,見到人就聞腿聞胳膊,鬢毛如亂發撒在脖子上”人與馬之間生死相依。戰馬低頭嗅主人身上的血,不離開主人。他說:“戰爭啊,比電影看到的殘酷。”炮彈爆炸,四處是殘破的血肉。按理說動物應該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馬不離開自己的主人。我父親說:“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馬!”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考題2024 屆高三第一次學業質量評價(T8 聯考)語文試題現代文閱讀Ⅱ9.兩個文本都提到了“馬”對戰死或受傷的主人不離不棄的場面,深切動人。同學們準備要把這一場面拍攝成一個短視頻,由你負責擬寫視頻拍攝腳本,請根據文本內容填寫下面的表格。(6分)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②情理結合1.《我與地壇》學習提示:學習時要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文章在景物描寫和往事追憶中穿插了許多富有哲理的語句,這可以作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閱讀時要重點關注。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個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蜂兒、螞蟻、瓢蟲、蟬蛻、露水,何其渺小微弱! 然而它們都呈現了生命的姿態。它們在行動,“停”“想”“轉身疾行”;它們在體驗,“不耐煩”“累了”“寂寞”;它們在積蓄生命的力量,“支開翅膀”“蟬蛻”“摔開萬道金光”。生命的律動微弱而頑強,低調而豐富,無論多么纖細的主體都在努力證明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美麗,都在努力綻放。在這“另一個世界”里,這一切卑微的存在都在引導“我”勃發生命的共振,讓“我”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讓“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②情理結合2.《赤壁賦》學習提示:文章寫景充滿詩情畫意,并采用“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逐層闡述作者的觀點,思想認識逐步深化。閱讀時要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變化的脈絡,抓住文章寫景抒情、說理完美融合的特點,體會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赤壁之水月 歷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重點語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干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問”、“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擊空明兮溯流光” “月明星稀”“山川相繚”“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水月特點 空闊、瑰奇、壯美 虛幻、永恒、無盡 變與不變情感變化 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愀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喜而笑(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③文辭之美1.《荷塘月色》與《故都的秋》學習提示:學習時要關注兩篇寫景文章的語言藝術,可以從用詞、句式等方面來細細品味。如《故都的秋》開頭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頓,起到了舒緩節奏和營造氛圍的作用;《荷塘月色》善用疊詞,語言樸素典雅、準確傳神、貯滿詩意。閱讀時應多加體會。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示例:《故都的秋》原文中有“租”,“泡”,“一坐”“細數著”“靜對著”“我以為”“最好還要”等描寫“我”的動作和心理的詞語。這些動作和心理,可以看出作者賞秋人悠閑的神態,體現了作者是以一種賞玩、品鑒的態度面對眼前的秋景,作者也用這些詞語使眼前的秋景變成“我看到的”“我聽到的”的主觀之景。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③文辭之美單元學習任務:《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與地壇》描寫的是同一個城市的景物,呈現出多姿多樣的美。選取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反復朗讀,細加品味,寫一段評點文字。《荷塘月色》的色彩以“白”與“黑”為主,色彩濃重。在月色的映照下,荷塘及周邊的景物主要呈現出“白”和“黑”兩種彩色,且“白”得濃重,“黑”得濃重。寫白色時,白色的月光灑在荷塘上,荷花白而嬌、白而亮、白而凈;寫黑色時,“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黑的讓人心驚。評點要注意抓住關鍵詞,本段評點就是圍繞“色彩”逐步展開。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教材④審美心理游覽勝跡,登臨高山,常常能引發文人墨客的遐思,從而催生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赤壁是古代戰場,當年的“舶千里,旌旗蔽空”,引發無數人的懷古之情;泰山為五岳之尊,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符號,登臨賦詩者眾多。閱讀《赤壁賦》和《登泰山記》,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搜集一些寫赤壁或泰山的詩文,探討歷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一、寫景抒情類散文·銜接考題(安徽·貴州 2024屆九省聯考作文)我們身邊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民間技藝、藝術形式、民俗活動、節慶禮儀等,都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價值,凝聚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學校校刊準備開設“文化遺產”主題專欄并向同學們征稿,具體方向包括以下三種。1.向讀者介紹一項文化遺產。注意避免過于形式化的說明文風格,應注重其人文內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點突出。2.陳述某一項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在此基礎上,談一談對它的保護與傳承。3.通過講述你與某種文化遺產的故事,來展示這項文化遺產的魅力。請選定一個方向完成文章寫作。貳寫人敘事類散文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這類散文以敘述和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敘述多是日常生活較為平淡的人與事。主旨即對所寫人與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教材《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學習提示《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都是以寫人記事為主的紀念性散文。前者贊揚以劉和珍為代表的“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后者感嘆白莽、柔石等人的犧牲使“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兩篇文章都表達了對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對反動勢力的痛恨。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教材《記念劉和珍君》·學習提示《記念劉和珍君》“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達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許廣平《女師大風潮與“三一八”慘案》)。學習時,要注意概括劉和珍的有關事跡,梳理本文的情感發展脈絡,體會魯迅在字里行間表達的“至情”,以及對烈士犧牲意義的理性思考。文中很多語句值得反復品味,比如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又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等。這些都是理解本文思想與情感的切入點。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教材《記念劉和珍君》是一篇紀念英烈的悼念文章,包含了殘暴的政府、失格的文人、淡漠的庸人、奮進的猛士等諸多對象,所以作者思緒滔滔,情感復雜豐富。依托章節內容,嘗試梳理本文的情感發展脈絡。第一部分:紀念緣起第二部分:烈士事跡第三節:憶劉和珍 微笑溫和第四節:聽聞噩耗 慘象流言第五節:遇難經過 虐殺實錄第六節:徒手請愿 總結經驗第七節:死傷意義 激勵前行第一節:紀念死者 告慰亡靈第二節:喚醒庸人 牢記血債沉痛憤怒理智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教材文本:“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語句品讀:“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慘淡的人生”指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現實。“淋漓的鮮血”指為革命所要付出的血的代價。這樣的革命者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是因為他們一方面為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而哀痛,另一方面為通過奮斗犧牲來打破這黑暗,使民族擺脫苦難而感到幸福。這句話盛贊真正的革命志士能夠看清殘酷的黑暗現實,勇敢面對反動統治下的血腥屠殺,堅定地為推翻黑暗的反動統治而斗爭,英勇清醒、永不回避。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考題①黃昏時分夕陽的光芒,正從西邊的天空中潑灑過來,灑在前門的箭樓上,余光流瀉。②我可能還會在那個路口守候孩子放學,看到夕陽燃燒加拿大紅楓的情景。(模擬試題 肖復興《黃昏時分》)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6分)①“潑灑”指黃昏時夕陽的光芒充分照射,通過比擬手法,表現出夕陽鋪展的范圍之廣和毫不吝嗇的特點。②“燃燒”寫出晚秋時節夕陽下的楓葉鮮紅如火焰般跳動的狀態,運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夕陽照射在加拿大紅楓上產生的視覺效果。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教材《為了忘卻的記念》·學習提示《為了忘卻的記念》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而作,重點回憶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選取一些看似零碎卻很能表現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兩位烈士的崇高形象。文中的議論和抒情文字也非常精辟、感人,閱讀時要注意感受其表達效果。“慣于長夜過春時”一詩,感情深摯沉痛,與文中一些內容相互印證,不妨反復誦讀,深入體會。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教材青年作家 形象概括柔石 硬氣迂白莽 坦誠率真不怕犧牲追求自由與真理馮鏗 積極進取,革命精神堅強。由三位青年作折射出青年革命者共有的精神品質:為了國家與人民,為了自由與真理,英勇反抗、不畏犧牲、寧死不屈。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考題在作者筆下,友人L是一個怎樣的人?(2021年天津卷方齡貴《送一位遠征的友人——給到×北工作的的L》)相關語句 形象概括“祖國喂養我二十年,是為她出力的時候了”“我決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戰的事情;通過“如果我倒下來,請為我的光榮歡喜,節制你的悲哀,并設法通知我遠在松花江邊的家,告訴他們我躺在祖國的原野上了”可以看出,他對祖國懷有深厚感情,愿意為了祖國犧牲自我。 友人L是一個愛國的革命者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考題在作者筆下,友人L是一個怎樣的人?(2021年天津卷方齡貴《送一位遠征的友人——給到×北工作的的L》)相關語句 形象概括友人和“我”先是到了北京,后來又到了南京,“你總是惆悵地向遠遙望著,懷念烽煙的北國。江南的山水,你一點也不留戀,你只想呼吸離家較近一點的地方的空氣。你不能安于這種平靜的生活,終于在一個迷霧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邁開你的步子”“祖國在呼喚你,戰爭呼喚你。你為她的遠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熱情,隨著××訓練班去了” 友人不戀安逸,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二、寫人記事類散文·銜接考題在作者筆下,友人L是一個怎樣的人?(2021年天津卷方齡貴《送一位遠征的友人——給到×北工作的的L》)相關語句 形象概括后來“七七”事變,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亂,敵兵到處搜查,拘捕,風聲鶴唳。你呢,家里的接濟斷了,兩個銅板,到街上換一個燒餅,不是為了果腹,只是為了運動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著。有時連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兩口白開水”, 友人隱忍堅毅叁議論說理類散文三、議論說理類散文這類散文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但議論不是憑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開頭交代議論的由頭,或事,或物,然后逐層遞進式議論。主旨在物(事)與理相通處。三、議論說理類散文·銜接教材《一個消逝的山村》·學習提示馮至的《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專注于平凡的原生態描寫,追尋著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韻,頗有詩意。閱讀時要隨著作品的描寫發揮聯想,讀出景物描寫中蘊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中對人生、自然、歷史的思考,學習如何在描寫中融入想象與思考,讓文章富有內涵。三、議論說理類散文·銜接教材品讀全文,整合文中的想象內容,圈畫富有哲思的語句進行解讀,品味作者在描寫中寄寓的思考。聯想錨點 想象內容舊石路 曾經有過房屋,有過田園。溪流 情詩“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鼠麴草 村女牧羊。清晨山歌 彩菌點綴民族童話,滋養往昔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野狗嗥叫 如身在荒原,讓人想到海上的颶風,寒帶的雪潮。麂子嘶聲 一只鹿的傳說。三、議論說理類散文·銜接教材貳哲思語句:我在那條路上走時,好像是走著兩條道路:一條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條路是引“我”走到過去。舊石路品讀示例: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人類歷史的載體,承載著歷史的書寫和再現。作者在山村殘存的景象中,發現了這條從過去走到現在的路,打通了時空的阻隔,連接了現在與過去。作者也隨著路的延伸,思想從過去走到現在,發現縱然如今村民和動物都消逝,但山野仍風物猶存,依然傳遞著生命的信息,山村的過去和現在組成一個充滿意味的世界。人事變遷并沒有左右大自然生命的生生不息,歷史并不是消亡,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三、議論說理類散文·銜接教材哲思語句: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會兩樣。這些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它們一定也滋養過那山村里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吧。品讀示例: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斕,是大自然中生命的燦爛之美,采菌活動的熱鬧,是大自然滋養人類的饋贈之情。“滋養",是滋補,是養育,在身體和精神上不斷地提供補給,七十年前的村民受此恩賜,七十年后的現在村民依舊如此。跨越時間的長河,大自然滋養人類的生命、生活和心靈,無私且永恒。三、議論說理類散文·銜接考題洗 手 朱以撒 每一次要攤開這些漢畫像拓片閱讀時,我都要認真地洗洗手,擦拭干凈。其實指掌間已經很干凈了,也還是要自覺地進入這么一個程序,算是從內心對前人的作品表示敬畏,還有崇仰。這種習慣逐漸形成,對待古舊之物,大都如此。每一件古舊之物都有自己的氣息,冷清的、平和的、樸拙的,卻不會有時下這么些氣味。充滿欲望的手一天到晚都在觸摸著種種物質的皮表,要靜下來閱讀古帖古碑,慢慢地把玩一遍,還是需要洗一洗手,讓手的溫度冷卻一些一一一這很像一個長長的過門,很鄭重,很有必要。一個人在心理上做好了準備,接下來由手展開的動作就會把分寸掌握得很好,至少不會失手。精神潔癖——讓澄澈的水來過手,通常以此開始。生活習慣中對于洗手的要求,是在進食之前。一位農婦在不缺水的條件下讓孩子們洗手,可能沒有想到這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一種尊重……一年到頭的櫛風沐雨,終于修來了黃澄澄的果實。一個人把手洗凈了.坐在餐桌前,顯然是沉穩和端莊的。對勞動的果實抱有認真的態度,緩慢地品咂.神色越發爽朗。狼吞虎咽、風卷殘云也是一種態度,只是勞動果實的滋味未能被細致地感受,不克有些粗率。大凡有洗手這個程序,整個行為都會克制一些.徐緩一些,進程也更為細膩和雅致。三、議論說理類散文·銜接考題回老家時,我面對晚年的母親,會給她剪剪指甲。人老了,指甲也變了形態,如亂石鋪街,凹凸不平,連堅硬的指甲剪都有些吃不消。可是我別的做不了什么.就從剪指甲這等小事入手。剪完后母親總會催促我去洗手,順便把指甲剪也給洗了。在母親看來.一件事和一件事之間的過渡,應該用洗手來區別,以示結束和即將開始。母親總是把許多事情劃分得十分清楚,她是一個善于細化的人。炊爨、刷洗是一種動作,快,麻利。接下來把手洗凈,在狹窄的書桌前端坐,開始批改作業。清潔的手在作業本上移動,邊改邊把那些卷起來的邊角撫平。勤洗手是內心的需要,會更細膩一些,少一些粗率。在那些越來越熱的夏天,少年的我有很多時間都在田園里奔跑,掀動墻邊屋角的瓦礫,追捕蛐蛐,或者爬墻上樹,彈鳥捕蟬,弄得灰頭土臉。好在家中有兩口老井,水量充沛,隨時可以用清冽的井水沖洗。當雙手深入水桶的一剎那,腦袋清醒起來一一不能老是這樣子啊,應該要有一個新的走向了。三、議論說理類散文·銜接考題庸常日子里的忙亂雙手。每一日都在大量的撫摸之中。每一個被撫摸的對象都是有溫度的,冰冷的熱烈的、粗糙的細膩的,能感受到它們在節乞推移下的變化。如果沒有什么禁忌,面對物體,每個人都會生發出許多撫摸的欲望,撫摸使內心有了把握,判斷也隨之準確。我不知道一個人戴著手套,怎么可能感受毫端在宣紙上提按、快慢的回饋,一切行為還是略去一些裝飾才能存儲優雅。一個想親近古賢人的少年,吝惜自己的手,擔心墨汁弄黑了手.擔心冬日里的水過于寒冷,以為隔著薄薄的手套追尋古人并無不妥,實在是太自以為是了。一群人在看舊日字畫,一律戴上了手套。目光盡可以隨意,對一雙手卻提出了要求——必須隱藏在手套內部,以保證撫摸時的安全。這些手套百人戴千人戴,內部外部早已不潔.可是沒有辦法,規定如此死板。如果一個人洗凈了手,開合卷軸時,會對紙本的輕重、順逆分寸把握得默契一些,周全一些。凈手的低調而柔和的撫摸,被舊日的紙上紋路牽引著,進入內心最隱秘的深處。手套對于手來說,就是一層蒙翳,捂在里邊久了,蔫了,不活絡了,把它抽出來,洗洗,就生動起來。又一個夜晚到來。我先是洗了一次手,坐下來整理一篇文稿。然后又洗了一次手,站著臨寫《楊淮表記》里的幾個字。潔凈的手指靈動地引導著柔韌的羊毫,點線簡勁而出。我一直以為學書者不可不知漢隸,它是一個人筆下的筋骨,讓一個人行筆時有了底氣。接著,我又洗了一次手,意味著今夜的臨寫結束。結合全文,說明文中“洗手”的意蘊。(6分)洗手是向前人作品、自己勞動果實表達敬畏或尊重的方式;01洗手意味著做好準備,以便進入一種感知與體認事物的良好狀態;02洗手提醒人們結束和即將開始,并能促使人們思考新的生活方向。03三、議論說理類散文·銜接考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