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唐三詩首杜甫吏壕石杜甫當 勝 煙頂 絕 滿凌 柳 會時 恨 相別 見 鳥驚 難 心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漫游生活,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詩歌抒發了作者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后,“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杜甫被押送到淪陷后的長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詩歌展示出詩人憂心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情感。新課導入作者簡介杜甫,字 , 代偉大的 詩人,他的詩作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 “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稱為 “ ”。因一度在長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稱“ ”,世稱“ ”。子美唐現實主義詩史詩圣少陵野老杜少陵學習目標1.了解與詩人有關的文學常識,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中描述的社會現實。(重點)2.感受古體詩在句式、用韻方面的特點,品味敘事詩語言的特點。(難點)3.感受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培養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重點)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 /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háoyúyèshùqúnyù讀民生疾苦暮 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 逾 墻走,老婦出門看。投宿越過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來抓人。老頭兒越墻逃走了,老婦人出門察看。讀民生疾苦差役大聲吆喝多么兇狠!老婦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聽見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我的)三個兒子都在鄴城防守。一個兒子(托人)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最近陣亡?;钪娜斯们一钜惶焖阋惶?,死去的人生命永遠結束了!吏呼 一何 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 前致詞 :三男鄴城 戍 。一男 附書至 ,二男 新 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 已 矣!多么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防守捎信回來最近停止,這里指生命結束讀民生疾苦室中更無人,惟有 乳下孫 。 有孫母未 去 ,出入無 完裙 。 老嫗 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還在吃奶的孫子沒有離開老婦跟從還能夠完整的衣服回去應征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還在吃奶的孫 子。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出出進進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婦(我)雖年老力衰,(但 )請允許我連夜跟你們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服役,還能夠為軍隊準備早飯。讀民生疾苦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消失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指詩人登程趕路夜深了,說話聲消失,隱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聲。天亮登程趕路的時候,(我)只同那個返回家中的老頭兒告別。讀民生疾苦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嘗試將以下課本劇補充完整,添加符合人物形象的動作、神態、語言等舞臺說明,完成后和老師一起將當時的場景還原出來。曉可憐之處旁白:公元758年的某天傍晚,門外的狗忽然大聲地吠起來,緊接著是一陣急促激烈的敲門聲,伴隨著差役兇狠的叫門聲。準備睡覺的老翁從床上一躍而起,翻墻逃走,老婦顫顫巍巍地打開門......官吏A(神態:兇狠暴躁):磨磨蹭蹭半天才開門!你家里男人呢?老婦(神態/動作:①_________):我家里只有我了!我的命太苦了!官吏B(神態:不耐煩):別廢話,這世道誰不苦!快把你兒子都叫出來!老婦(神態/動作:②____________):大人,你且聽我說。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吏C(神態/動作:④_________):你兒子的死活不關我的事?,F在戰事緊張,你家里除了你兒子沒有其他人了嗎?快點交出來,否則對你不客氣!老婦(神態/動作: ⑤_________):大人,真的....真的沒有其他人了!顫抖著身體哭哭啼啼地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兇神惡煞畏畏縮縮曉可憐之處旁白:這時屋內傳來嬰兒啼哭的聲音。官吏A(動作:憤怒地指著老婦):屋里明明有人,你竟然敢騙我,快點把人叫出來!老婦(神態/動作:雙手合十懇求):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吏B(神態:惡狠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婦(神態/動作:⑧__________):大人,要不你們把我帶走吧。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我不管這么多,反正今天你必須交出一個人跟我走無奈地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曉可憐之處時間暮經過起因地點石壕村人物吏、老婦、老翁結果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 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聽婦前致詞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2.這是一首敘事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結合文章內容完成表格(用文中詞語或句子)。曉可憐之處曉可憐之處3.結合表格內容,用杜甫的口吻復述故事。公元758年的某天傍晚,我.......“苦”4.詩人在寫這首沉重、悲哀的詩歌的時候,其實也把一個能夠體現人生味道的詞放在了詩句中,你們找到了嗎?“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但苦,而且苦的無以復加,苦不堪言!5.透過這首詩歌,我們應該讀出什么感情?沉重悲哀觀社會現實6.老婦的“苦”體現在何處?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喪子之苦——困窘之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應征之苦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觀社會現實7.在整件事的過程中,您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婦和一群怎樣的官吏?A: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B:暮投石壕村,有吏來征人。“夜”字寫出時間反常,說明捉人之事經常發生,人們避之不及。“捉”字寫出差役強迫百姓當兵。官吏兇狠狡猾怒老婦苦觀社會現實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呼”、一“啼”,一“怒”、一“苦”,突出了官吏的暴戾蠻橫。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獨”暗示老婦已被抓走,側面寫出了官吏的冷酷無情。冷漠無情觀社會現實除了乳下孫,老嫗還在保護誰?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杜甫《兵車行》老婦出門之前,會不會留話給老翁?她會說些什么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杜甫《垂老別》觀社會現實通過杜甫的描述,我們透過他的雙眼看到了:征兵制度下百姓苦難的命運官吏征兵時的兇橫、蠻橫、冷漠面對此情此景杜甫沒有替老婦求情,當老婦被帶走時是否也未出面阻止,是否真的和那些捉人的官吏一樣冷漠無情?悟仁者情懷助讀材料一:公元758年冬末,為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一萬圍攻安慶緒所占領的鄴郡,勝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于唐軍內部矛盾重重,指揮不統一等,加上史思明援軍的夾擊,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大敗,郭子儀等退守河陽。在當時的背景下,民不聊生。一方面,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國難當頭,唐朝統治者卻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上部推向人民,要錢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的社會中尖銳地存在著。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平叛戰爭,保衛自己的故土家園。悟仁者情懷助讀材料二:公元758年6月,宰相房琯遭罷免,他為房琯說話,奉行他的本職工作,結果肅宗皇帝大怒,不僅貶了房琯,還將杜甫貶作“華州司功參軍”。這個官職助理華州州官掌管官員、考課、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筮、喪葬等事,他由中央官被貶作州官了。助讀材料三:杜甫晚期組詩代表作有《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以及《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尤其是“三吏”、“三別”集中體現了安史之亂后國勢的衰敗和百姓的悲苦生活,詩歌中充斥著詩人對國勢的擔憂,對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和憐憫。悟仁者情懷觀點一:杜甫當時被貶為華州司功參,位卑權低,掌管不了征兵事宜,因此他即使想阻止也無能為力。站在國家層面,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義之戰,詩人作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勝。站在百姓層面,戰爭帶來的災難,官吏的蠻橫脅迫,讓他深感同情卻又無可奈何。杜甫心中矛盾又無奈,只能隱藏在背后,冷靜地敘述故事,甚至在夜里獨自哭泣。(時代苦)(百姓苦)(作者苦)觀點二:悟仁者情懷這些年,杜甫都做些了什么?困居長安時目睹國都破敗之景他悲嘆漂泊西南時深夜輾轉難以成眠他慨嘆回鄉探親時看到驕奢淫逸的權貴們他怒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 惆悵難再述。茅屋漏雨長夜沾濕他喊出壯語豪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悟仁者情懷他并不是什么都沒有做。他始終有一顆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心,這就是杜甫的偉大,這就是詩圣的情懷。杜甫: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同學們,希望你們:將愛國融入滾燙的血液中,把愛國外化于日常行為上,讓愛國演化為潛在的素質,做一名心懷祖國的好少年!悟仁者情懷文章主旨這首詩通過寫詩人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兇橫殘暴。這首詩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亂” 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本詩以“獨與老翁別”結尾,含蓄地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達了詩人對這災難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