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8 時間的腳印作者:墨劍飄雨陶弘景走近作者陶世龍,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5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他主要寫作普及地質(zhì)礦物知識的文章,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著有《變幻多彩的地球》《打開地下寶庫的鑰匙》《我們居住的星球》等。本文選自《時間的腳印》。科普作家陶世龍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參加工作后長期與地質(zhì)學科打交道,在國家推動科學普及和科學大眾化的倡導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寫作,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較多。這篇科普文章以記錄時間的方式為切入點,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巖石的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創(chuàng)作背景讀一讀撣 蹤跡 裝置 烘烤腐蝕 沙礫 山麓 溝壑龜裂 帷幕 海枯石爛dǎnzōngzhìhōngfǔ shílìlùhèjūnwéilàn海枯石爛:直到海水枯干,石頭粉碎,形容經(jīng)歷極長的時間(多用于誓言,反襯意志堅定,永遠不變)。腐蝕: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如鐵生銹。溝壑:山間的流水溝。沉淀:溶液中難溶解的固體物質(zhì)從溶液中析出。龜裂:裂開許多縫子。詞義理解文章結構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第一層(5--21) :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第二層(22--25):講了巖石的幾種情況。第三層(26--29):介紹化石對時間的記錄。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第一部分(1-4) 整體感知1、5、7、11、13、18、22、24、27獨立成段的單句有提示重點內(nèi)容、標示層次結構等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晰。請你找出本文中獨句成段的段落,并說說它們的作用。整體 感知段落 作用第1段: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強調(diào)說明了時間流逝的自然規(guī)律,引出下文對時間蹤跡的記錄。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承上啟下,由人類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巖石記錄時間方式的探尋。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引出下文雨水、海水和冰河對巖石的破壞。過渡:引出下文巖石“毀滅”的過程。第11段: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巖石內(nèi)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段落 作用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補充說明生物對巖石的破壞。第18段:經(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過渡:承上,收住有關巖石自身解體與新生的話題;啟下,引出下文有關巖石上歷史痕跡的解讀。第22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總結了巖石“毀滅”之后再度“新生”的過程。段落 作用第24段: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承接上文,得出結論:巖石可以記錄地殼活動。第27段: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過渡:承上,點明化石的作用;啟下,進一步說明化石是怎樣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的。 “時間的腳印”就是地球變遷留下的印跡,是本文的說明對象。 說時間有腳印是擬人,把時間比成腳印是比喻,本文標題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抽象的時間,具體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讀者,使讀者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以《時間的腳印》為題目有什么好處?墨劍飄雨liyongqiang李永強品味第一部分時間伯伯,你是最偉大的旅行家,你從不猶豫你的腳步,你走過歷史的每一個時代。——高士其《時間伯伯》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詩?開篇引用高士其的詩,把時間擬人化,一方面與題目相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zhì)時間,更切合讀者的實際生活,吸引讀者閱讀興趣。2.人類和大自然分別是用什么來記錄時間的?人類:鐘表和日歷;銅壺滴漏大自然:巖石銅壺滴漏水從一個銅壺緩緩地滴進另一個銅壺,時間過去了,這個壺里的水空了,那個壺里的水卻又多了起來。時間是看不見的,但是我們用水滴記下了逝去的時間。小知識3.第4段介紹北京故宮的“銅壺滴漏”的內(nèi)容,是否偏離主題?為什么?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巖層是大自然中保存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方式中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人類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二者相互補充,使說明更具體。1.閱讀第巖石的運動規(guī)律是什么?被破壞被搬運、堆積重新生成巖石品味第二部分2.閱讀第7—18段,說說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破碎分裂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淀、重壓、膠結新巖石3.文章講巖石的破壞,提出了哪些因素?炎熱的陽光嚴寒的霜雪風雨空氣和水中的酸類人為因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4.讀第19—21段,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判斷時間的?巖層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順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大自然是怎樣記錄地殼的運動?1、21段,地殼運動,原本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但是層與層之間的順序還不致打亂。2、23段,礫巖的形成。地殼下沉,原本靠岸的地方變成海洋中心,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邊留下了。5.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記錄了地殼的活動。說明了地球的變化。記錄了古代生物的狀況。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記錄了自然界轉(zhuǎn)瞬即逝的活動。6.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三葉蟲化石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化石去思考大樹木化石長毛獸化石寒武紀石炭紀第四紀海洋寬廣氣候溫暖潮濕氣候寒冷三葉蟲化石讀懂“時間的腳印”有什么重大意義?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認識地球的發(fā)展過程,增長知識;還在于幫助我們找尋地下的寶藏,為人類造福。品味第三部分1.作者在文中多處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同學們試著找出幾個并分析其作用。整體歸納探究(1)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打比方把冰河的移動比作鐵掃帚掃過地面,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冰河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之大。(2)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nèi)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zhì)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舉修蘭新鐵路的例子,具體說明人類對巖石的巨大破壞作用。舉例子(3)在山麓、溝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較低洼的地方,有許多泥沙不斷地被留下來,它們填充著湖泊,墊高了河床。我國洞庭湖的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就是有許多泥沙沉淀下來的結果。舉黃河水變渾濁、洞庭湖面積逐漸縮小的例子,具體說明水在巖石移動中的作用。舉例子(4)在特殊的情況下,某些生物的尸體竟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如北極凍土帶中的長毛象、琥珀中的昆蟲。通過舉北極凍土帶中的長毛象、琥珀中的昆蟲等例子,說明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被保存下來,有著豐富的記錄。舉例子(5)例如,很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了一種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它告訴我們,在6億多年前到5億多年前的那個叫作“寒武紀”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寬廣。舉海洋生物三葉蟲化石的例子,說明了化石是歷史的證人,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舉例子(1)大塊的石頭破碎成小塊的石子,小塊的石子再分裂成細微的沙礫、泥土。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2.作者在行文中多處運用修辭手法,使說明更生動形象。請同學們找出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三個句子構成排比,生動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幾種自然力的氣勢。“爬來了”也是一種擬人化的表述,增強了“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xiàn)了它勢不可當?shù)耐Α?br/>排比(2)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笨重的石塊“跑不遠”,輕小的沙礫去“旅行”,以擬人化的手法,生動有趣地寫出了巖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運。擬人(3)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像書頁一樣”,把巖石最初生成的狀態(tài)比作書頁,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巖石形成之初的狀態(tài)。“躺”字以擬人化的手法說明巖層的生成狀態(tài),化動為靜,準確而形象地說明了巖石新生的過程。比喻擬人本文作者以充滿智慧的筆觸,將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原因以及怎樣記錄時間向我們進行了介紹,并以豐富的實例和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引起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啟示人們珍惜時間,并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讀懂大自然的記錄,造福人類。課文主旨古代計時器日 晷(ɡuǐ)一種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jù)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shù),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積累拓展圭 表一種度量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圭表和日晷一樣,也是利用日影進行測量的古代天文儀器。漏 壺古代計時的器具,用銅制成,分播水壺、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底部均有小孔,可以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有刻度,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shù),用以表示時間。也有不用水而用沙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