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費黨——王愿堅走進紅色作家王愿堅(1929-1991),山東諸城人,中國電影編劇、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報社任編輯和記者。王愿堅的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足跡》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寫作背景小說創作于“十七年文學”時期。“十七年文學”是指1949年至1966年這一階段的中國文學歷程。十七年文學特點非常鮮明,因為是建國之初,全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他的領袖是非常崇拜,思想積極昂揚。所以這一階段的作品題材大約有三個:歌頌、回憶、斗爭 。歌頌黨、領袖、社會主義、人民;回憶戰爭歲月,回憶苦難年代,回憶過去生活;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舊思想舊觀念作斗爭。本文屬于三大類題材中的“回憶”類題材作品。小說故事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北上長征,國民黨對紅軍進行了殘酷的圍剿,斷絕群眾資助紅軍的糧食來源,我黨在蘇區的革命工作遇到極大困難。《黨費》描寫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擊隊開展敵后戰爭時,一位女共產黨員繳黨費的故事。捕捉微畫面,定格美好鏡頭捕捉微畫面,定格美好鏡頭有讀者說:“這是我最近讀過的幾十個短篇中最使我感動的一篇。”小說中一定有一些觸動你的畫面或細節。請你選擇里面讓你感動的鏡頭,并說明理由。捕捉微畫面,定格美好鏡頭鏡頭選擇理由(第26段)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開,掏出了一個紙包。紙包里面是一張黨證,已經磨損得很舊了,可那上面印的鐮刀斧頭和縣委的印章都還鮮紅鮮紅的。打開黨證,里面夾著兩塊銀洋。她把銀洋拿在手里掂了掂,遞給我說……“磨損的黨證”和“鮮紅鮮紅的鐮刀斧頭和印章”形成對比,表明她作為黨員的火熱的心。“揭”“撕”“掏”等動作描寫,顯示出她鄭重的態度。捕捉微畫面,定格美好鏡頭(第32段)細長的脖子挑著瘦腦袋,有氣無力地倚在她媽的身上,大概也是輕易不大見油鹽,兩個大眼轱轆轱轆地瞪著那一堆堆的咸菜,饞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聽媽媽的哄勸,還是一個勁地扭著她媽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個空空的破壇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進壇子里去,用指頭蘸點鹽水,填到口里吮著,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媽一扭頭看見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籮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過來。動作、神態描寫。“倚”“瞪”“咂”等動詞表現出孩子對食物的渴望。黃新奪咸菜,展示出她為了黨、為了革命無私奉獻的精神。鏡頭選擇理由捕捉微畫面,定格美好鏡頭(第41、42段)黃新一把拉住我說:“人家來搜人,還不圍個風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隱蔽起來!”她一霎間變得嚴肅起來,板著臉,說話也完全不像剛才那么柔聲和氣了,變得又剛強,又果斷。她斬釘截鐵地說:“按地下工作的紀律,在這里你得聽我管!為了黨,你得活著!”她指了指閣樓說:“快上去躲起來,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動,一切有我應付!”神態、語言、動作描寫,生動地展現了在危難來臨之際,黃新的剛強果斷。體現了共產黨員剛毅勇敢和自我犧牲精神。鏡頭選擇理由捕捉微畫面,定格美好鏡頭鏡頭選擇理由(第53段)只見她扭回頭來,兩眼直盯著被驚呆了的孩子,拉長了聲音說:“孩子,好好地聽媽媽的話啊!”神態、語言描寫。黃新臨犧牲前的表現,展現了她偉大的母愛和對黨的忠誠,誓死也要保衛革命同志。表現黃新的臨危不懼,機智勇敢,從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感人鏡頭中,窺見黃新形象“你們可受了苦了;好的沒有,湊合著吃點兒吧!”她第一次與“我”接頭時,雖然自己已窮得揭不開鍋,但仍傾其所有地招待“我”。(第22段)在與黨組織失去聯系時,她始終懷有希望;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她對革命仍有堅定的信仰。(第20、24段)②堅毅樂觀,堅定信仰。①熱情質樸,無私赤誠。感人鏡頭中,窺見黃新形象她把丈夫送去參加紅軍,“并村”之后又積極組織地下活動。(第6段)③熱愛黨,忠于黨,視黨的利益高于一切。當白匪闖進門后,她用話語與敵人巧妙周旋,保護了革命同志。(46-53段)④聰明機智 ,堅決果敢。敵人知道了她的身份時,她毫無畏懼,毅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同志的安全。(51-53段)⑤臨危不懼,不怕犧牲。小說中如果刪去有關黃新孩子的內容好不好 為什么 情節---小說中寫黃新的孩子蘸鹽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現了在敵人封鎖以后,農村群眾生活的困苦。人物---黃新為了繳黨費,不給孩子吃咸菜,通過對比映襯側面表現了她對黨的忠誠。主旨---黃新認為餓了自己的孩子,吃飽了共產黨,就能夠救更多的孩子,“我”認為苦著自己也不能苦著孩子,都體現了共產黨人為真心為民的宗旨。壹叁貳文章標題《黨費》,從文章內容看應該是黃新同志的,卻是用“我”第一人稱來敘述,為什么?壹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貼近讀者,讓人感動。開篇用我繳黨費為引子,采用倒敘的方式引出故事,激發讀者興趣。貳用第一人稱敘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實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視角描寫了與黃新的兩次見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壓縮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場景、細節,凸顯人物形象叁最后通過第一人稱“我”為媒介,把自己對黃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對黃新的認識。理解標題含義小說中的“黨費”有幾層含義?“黨費”本義是指黨員按期向黨組織繳納的錢,它在文中的含義隨著小說情節的展開發生了多次變化:①最初指黃新上繳的兩塊銀洋;②后來指她千方百計組織群眾腌制的一筐咸菜;③最后指她為保護同志和黨組織而獻出的生命,她與敵人斗爭的大無畏精神就是最寶貴的黨費。不容忽視的“咸菜”小說中主人公黃新為什么把“咸菜”作為黨費上交?“咸菜”在當時有怎樣的價值?在“咸菜”極為珍貴的年代,黃新以“咸菜”充當黨費,并組織婦女一起腌制咸菜,是因為她想到了咸菜的實用,想到游擊隊缺鹽,表現出一個普通黨員與黨的關系,想黨之所想,希望為黨盡一份綿薄之力。文中有多處國民黨軍圍剿過后的環境描寫,有何特點?在文中分別有何作用?思考環境特點作用黑沉沉的,活像個亂葬崗子。只有個把白鬼有氣沒力地喊兩聲,大概他們以為根據地的老百姓都被他們的"并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這看來陰森森的村莊里還埋著星星點點的火種,等這些火種越著越旺,連串起來,就會燒起漫天大火的。(9)黑沉沉無聲無息陰森恐怖這是當時血雨腥風的社會現實的寫照,突出革命斗爭的艱苦卓絕,烘托了人物的為革命奮斗的崇高品質。這是一間用竹籬子糊了泥搭成的窩棚,靠北墻,一堆稻草搭了個地鋪,地鋪上一堆爛棉套子底下躺著一個小孩子……墻角里三塊石頭支著一個黑糊糊的砂罐子,這就是她煮飯的鍋,再往上看,靠房頂用幾根木棒搭了個小閣樓,上面堆著一些破爛家具和幾捆甘蔗梢子。(17)破敗貧窮環境特點作用把人物置身于惡劣的環境中,反襯黃新不顧自己,一切為了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的革命斗志,突出她崇高的犧牲精神。在黑暗中追尋信仰!主旨歸納小說描寫了一位年輕女共產黨員在敵后艱苦環境里的斗爭,為了繳納黨費和掩護游擊隊的同志,獻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個信仰堅定、斗爭頑強、勇于犧牲的共產黨員形象,贊美了她對黨的忠誠,謳歌了她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