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二輪復習突破】散文高考真題解析與解題技法歸納第一章一輪復習散文知識點回顧牢牢把握散文特征現代散文的“神聚”主要指的是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主題、意蘊等。高考散文選材特點1.取材對象是文化意味突出。多選擇文化含量豐富的社會現象或自然景觀,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跡,詠史懷人,闡發作者對此的認識和評價,有時在此基礎上聯系現實,借古諷今,引發人們對歷史、現實、人生、社會的深沉思考。2.文化意識強烈。即明確地從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識方面來表現對象。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獨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來解剖事物的特征和發掘現象的本質。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韻味,主要體現在語言風格上。掌握散文文本的“三步讀文法”1.落實“寫什么”——明確散文所寫內容(1)抓標題有的標題提供了文章的線索,隱含著寫作對象、寫作內容等信息,與作者的情感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快速閱讀散文,需要特別關注標題的作用。(2)找線索散文一般都有一條組織材料的線索,找到了這條線索,就能較容易地讀懂文章內容、手法,明確文章主旨。(3)理內容閱讀整篇文本,概括每個段落層次的含意,梳理出文本所寫的具體內容,這是解讀文本的關鍵環節。掌握散文文本的“三步讀文法”2.緊抓“怎樣寫”——把握散文藝術特色(1)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如散文的表達方式具體有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2)修辭手法的運用技巧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如散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擬人等;散文中的表現手法有對比、象征、襯托、抑揚等;行文(結構)技巧有設置線索、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照應題目、首尾呼應等。(3)散文的語言藝術一是從語言修辭手法、詞語錘煉、句式特點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效果;二是從語言風格方面賞析其特色。掌握散文文本的“三步讀文法”3.思考“為什么寫”——挖掘散文主題意圖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認識,即思想的升華。它傳達著作者的心聲,給人以啟迪,仔細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閱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體味作者所寄寓的情感旨趣。掌握散文文本的鑒賞重點之語言特色1.從表達方式和其它手法上分析:1)表達方式如側面描寫、細節描寫、敘事議論描寫相結合等;2)修辭如比喻、比擬、夸張、排比、象征、襯托、對比等。3)表現手法如動靜、視聽、虛實、色彩渲染等。2.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分析:疊詞、擬聲詞的使用朗朗上口,有音韻美;動詞、形容詞的使用準確鮮明、生動形象。3.長短句相結合,整散句相結合;4.從語言風格分析:如平實質樸、華麗典雅、清新自然、幽默諷刺、多用反語、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生動形象、富有情趣。5、從語體色彩上分析:多用口語,地域色彩鮮明;引用或化用詩句。第二章關于散文-我們的短板短板一混淆行文思路與散文線索,亂答一通。行文思路與散文線索的區別:1)思路是作者在寫作時為了深化和表達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維活動的線路。回答的是先寫什么、 后寫什么的問題。2)線索則是文章前后內容中都有的某個共同的東西,回答的是圍繞什么展開的問題。線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個參考,但兩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短板二對反復出現的句子不夠重視,無法理解作者的深意反復出現的句子的作用:(1)在內容上有突出內容(主旨)、強化感情等作用。(2)在結構上有交代線索、前后呼應等作用。(3)它在表達方式上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有強化或一唱三嘆的效果。短板三特定指向信息歸納概括類概括不準、要點不全——鉤玄提要,刪繁就簡“特定指向信息歸納概括類”是依據散文“形散神聚”的文本特征而命制的,概括散文的“形”或“神”,是散文的常考題型。短板四對散文的結構安排不夠清晰且熟練,容易被散文的“形散”繞暈。結構安排:①相承(承接、遞進):由敘事到議論或抒情、由寫景到議論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層層相遞。②相并(并列、對照):文章材料之間是平行的,它們之間或并列或對照。③相屬(總分、分總):先總說再分說,或者相反。第三章二輪復習散文題型的總結一、賞析文章的優點題答題角度:選材、構思、結構、內容、主旨、意蘊語言、藝術手法、與主題契合度等典型例題:本文是“長征精神贊”征文獲獎作品,請從語言與內容兩個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風格特點。(6分)語言表達:①“如虹豪氣”“彩練當空,神州大地舞翩躚”等詞語宏大壯闊,充滿豪情。②排比句、設問句等句式,使文章氣勢如虹,酣暢淋漓。敘述內容:③歷史與現實交織,時代與未來結合,描述宏觀概括。④贊頌革命先驅和偉大事業,筆調炙熱奮進,抒情奔放熱烈。二、散文的謀篇布局、構思特點題(一)文章的整體構思: 先考慮線索,結構,選材1、詳略安排:詳略、主次。2、行文順序:倒敘、插敘、平敘。3、線索設計:單一線索、明暗線索。4、特殊結構:回環復沓、形散神聚、點面結合。5、整體布局:總分模式、層層深入、一波三折、虛實結合、蒙太奇法。(二)文章的局部構思:照應、過渡、剪裁、伏筆(鋪墊)懸念、抑揚、銜接、對比(反襯)。三、散文的特征“形散神聚”題典型例題:《老屋后的槐花樹》9.請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散文“形散神聚”這一基本特征的。形散:可以從選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等角度去答。神聚:可以從線索、主旨兩個方面去答。【參考答案】(1)本文寫樹、寫人、寫生活,取材廣泛自由;寫現實、寫回憶、寫夢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思路靈活,結構自由;表現手法不拘一格,綜合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2)主題明確集中,抒發懷念之情;以槐花樹為線索,圍繞主題將相關的人、事串連起來。 四、散文與小說相結合,散文小說化特征題典型例題:這篇散文具有小說文體的特征,請結合本文內容說明其小說化特征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高蹺能手》無論是小說化散文還是小說散文化,主要可以從幾個角度去答:1)情節/沖突是否完整緊湊/是否被淡化;2)人物是否典型;3)環境描寫所占筆墨;4)語言風格;5)以敘事為主還是以寫景抒情為主……【參考答案】①敘事比較緊湊、完整,較為完整地記述了“高蹺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際;②矛盾沖突性較強。比如,“我”與造反派的沖突、與“高蹺能手”李槐的沖突,“高蹺能手”李槐與造反派的沖突、與“我”的沖突,以及“我”、李槐與整個社會環境的沖突等;③人物形象比較鮮明、突出。④小說技巧的運用,比如注重用細節和環境來塑造人物形象,用凝練、簡潔的"白描"傳達出復雜的人生況味等。 五、理解句子詞意題(類比小說題型,一樣的答題方法)常考詞語:1. 體現作者情感態度,表現主旨的詞語①本義入手,追根溯源②明確詞語地位③從相關句子尋線索。2. 運用了修辭的詞語(修辭義)①寫出詞語本義②聯系語境③瞻前顧后思深意④概覽全文看表里。3. 有特殊指代義的詞語(指代義)①先找出該詞語所在的具體的語句或者段落。②圈定特殊語境。③將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當。4. 文中反復強調的詞語:①鎖定有效閱讀區間②抓住關鍵詞句分析。5. 含義特殊活用的詞語:①根據本義,確定色彩②聯系語境,確定用法。③結合文意,答出深意。五、理解句子詞意題(類比小說題型,一樣的答題方法)常考句子:1. 含蓄句①聯系語境,揣摩句意。②揣摩語句的感情因素,需要聯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態度。③具體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別是語句中的關鍵詞。2. 修辭句①要確定描寫或陳述對象。②要明確語句所使用的修辭手法。③抓住語句中的關鍵詞,結合文意,理解語句內容。④語句“還原”,將手法句還原成沒使用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語句。3. 文眼句 4. 位置句 5. 結構句六、語言的整體風格題整體的語言風格:平實、清新、華麗、幽默、辛辣、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亦莊亦諧、口語化、生動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七、探究類試題1.探究散文的意蘊、啟示、感悟。2.探討散文的創作背景、意圖。3.對散文語段或主旨進行個性化解讀。【答題思路或要點】第一步,有的放矢,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第二步,聯系文本或實際,分層論述自己的觀點。第三步,總結自己的觀點。小結做題方法:(1)明確文體,推知思路。通過研判標題、瀏覽全文,大體確定散文的類型,依類型規律推知結構思路。(2)找出線索,梳理思路。(3)圈點勾畫,尋找標志。【重要詞語有:順序詞、時間詞、指代詞、類別詞、過渡詞及反復出現的同義或近義詞語。重要句子有:領起句、過渡句、呼應句、反復句等。】(4)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四章高考經典真題細讀再探究(2023·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5分)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巴 金①為了去看一個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寧鐵路上的旅客。三個朋友伴著我從匯成到公益,我們在火車里大概坐了三個鐘頭。時間很長,天氣很熱,但是我并不覺得寂寞。②南國的風物含有一種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顯出一種夢景般的美麗:那樣茂盛的綠樹,那樣明亮的紅土,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還有那明鏡似的河水,南國的鄉村,高聳的碉樓。雖然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們究竟是很平靜,很美麗的!③到了譚江,火車停住了。車輪沒有動,而外面的景物卻開始在慢慢地移動。這不是什么奇跡,這是新寧鐵路中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這里沒有橋,火車駛上了渡江的輪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讓輪船載著它慢慢地渡過江去。第1題A項:作者在寫南國的風物時,用了“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語言的節奏感符合火車行進時的動態感。第1題B項:作者認為車過潭江的部分是“新寧鐵路中的一段最美麗的,既在于這里風景的優美,更在于工程體現了機械的詩意說法正確。④我下了車,把腳踏在堅實的鐵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鋪著鐵軌,火車就躺在那上面喘氣。左邊有賣飲食的貨攤,許多人圍在那里談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過火車頭面前,到了右邊。⑤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訴我在這船上做工的人數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沒有看見這許多,有些工人在抬鐵鏈,有幾個工人在管機械。⑥在每一副機械的旁邊至少站得有一個穿香云紗衫褲的工人。他們管理機械,指揮輪船向前進。⑦看著這些站在機械旁邊的工人的昂頭自如的神情,我不禁從心底生出了感動。⑧四周是平靜的白水,遠處有樹有屋,江面很寬。在這樣的背景里顯出了管理機械的工人的雄姿,機械有規律地響著,火車爬在那里像一條被人制服了的猛蛇。⑨我看著這一切,在我的心里開始發生了對于這些工人的羨慕,我感到了一種詩情。我仿佛讀了一首真的詩,于是一種喜悅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戰抖的感情抓住了我。這機械的詩的動人的力量,比任何詩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⑩一般人以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綠水”“愛情”一類的東西才是詩的材料,把詩人當作很sentimental(感傷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完全不懂得詩,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 我不是詩人,但我卻相信真正的詩人一定認識機械的力量,機械工作的靈妙,機械運動的優雅,機械制造的完備。機械是創造的,生產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機械的詩才能夠給人以一種創造的喜悅。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機械、指揮輪船、把千百個人、把許多輛列車載過潭江的工人,當他們站在鐵板上面,機械旁邊,一面管理機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見輪船慢慢地逼近岸邊的時候,他們心里的感覺,如果有人能夠真實地寫出來,一定是一首好詩。 我在上海常常看見一些大廈的建筑,打樁的時候,許多人都圍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機械從高處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樁第1題C項:作者認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類的東西當作寫詩的材料,其實是不懂詩,依據是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第1題D項:“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是作者對詩的認識,也是他認為機械具有詩意的一個重要前提打進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聲音和動作都是有規律的。它們繼續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樁完全打進去了。四周的旁觀者的臉上都浮出了驚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跡。機械完成了奇跡,給了每個人以一種喜悅。這種喜悅的感情,也就是詩的感情。我每次看見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讀一首好詩。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廣州(有刪改)中國大國工程前十名包括:中國高速鐵路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長江三峽水電站、西氣東輸工程、特高壓輸電技術、洋山深水港、南水北調工程、青藏鐵路和港珠澳大橋。這些工程代表著中國的實力和成就,也是人類智慧和勇氣的體現。深中大橋建筑的美,機械的偉力與人力的神奇港珠澳大橋北盤江大橋機械是創造的,生產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機械的詩才能夠給人以一種創造的喜悅。“小蠻腰”廣州塔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跡。機械完成了奇跡,給了每個人以一種喜悅。這種喜悅的感情,也就是詩的感情。我每次看見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讀一首好詩。7.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在寫南國的風物時,用了“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語言的節奏感符合火車行進時的動態感。B.作者認為車過潭江的部分是“新寧鐵路中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既在于這里風景的優美,更在于工程體現了機械的詩意。C.作者認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類的東西當作寫詩的材料,其實是不懂詩,依據是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D.“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是作者對詩的認識,也是他認為機械具有詩意的一個重要前提。C 作者認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類的東西當作寫詩的材料,其實是不懂詩,是說人們對寫詩材料的選擇太狹窄,對詩人和詩歌的理解刻板化,好像一定要寫風花雪月才是詩,這些材料被用得太多以至于成了陳詞濫調,而不是說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所以C項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8.本文在寫“機械的詩”時再寫到工人,請簡要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6分)[參考答案]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內心的詩意與“機械的詩”相互映襯;②“機械的詩”需要工人的激發,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機械的詩”生成的條件。【補充答案】①機械由工人管理,機械的創造是在工人操作下完成的;②作者由管理機械的工人而感受到詩情,也就是機械的詩;③作者贊美機械的創造力,也就是贊美機械的管理者、操作者——工人,兩者有機融合在一起。9.這篇隨筆的最后一段跳轉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見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補充答案]①通過場景的轉換,表明“機械的詩”到處都存在,寫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過對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寫,進一步說明“機械的詩”的內涵,深化了主題;③由旅途見聞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充分發揮了隨筆自由靈活的特點。【參考答案】①最后一段跳轉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見聞,再次形象地說明機械的詩的魅力;②最后一段寫在上海見聞中感受到機械的詩,表明機械的詩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拓展文章的廣度,豐富其內容;③不同的勞動場景,給人們同樣的機械的詩意,由“我”一個人的喜悅,拓展到“許多人”的喜悅,這就深化了主題,說明生活中處處有詩意,表達作者對勞動者的贊美。謝謝欣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