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11 山地回憶孫犁(1913-2002)原名孫振海后更名孫樹勛,筆名孫犁、力編等,河北安平人。作家,“荷花淀派”的創始人。主要作品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荷花淀》《蘆花蕩》,小說與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等。文學常識《山地回憶》寫于1949年12月,是孫犁根據自身的生活經歷寫成的對過去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展現了抗日戰爭背景下八路軍與普通老百姓的交往,作者在創作時弱化了戰爭環境下生存的殘酷性,重在展示普通百姓的人性美及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字詞注音癟 biě 玉黍 yù shǔ 襖襟 ǎo jīn剪裁 jiǎn cái 包袱 bāo fu 盈余 yíng yú破綻 pò zhàn 激蕩jī dàng爬山越嶺 pá shān yuè lǐng:意思是爬過高山,越過峻嶺;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學生能力發展目標1.繼續學習精讀,把握小說的情節和結構。2.熟讀精思,把握妞兒的人物性格,體會普通農民身上所體現的美好品質和民族品格。3.研讀精彩句段,體會課文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課前三分鐘1.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2.小說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3、情節發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4、環境描寫的作用:環境本身:交代故事發生時間、地點,渲染氣氛奠定基調。人物:烘托人物心情,表現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情節: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作鋪墊。主題: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5、人物形象描寫角度: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1.結合課內注釋和《優佳學案》預習助讀,完成字詞注音和導學案的預習導學部分。2.認真通讀一遍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勾畫出生字詞并結合課文注釋注音識義,在本課預學中碰到的難詞或有疑惑的地方標上“?”。3.勾畫含義深刻的語句。4.注意有關作者和妞兒的對話部分,判斷并旁批其描寫方法和所體現的人物性格、特點。預習提綱第一課時預習反饋這篇小說大概講述了一件什么事?(人+事+結果:誰+干什么+結果如何)“我”與妞兒在河邊爭吵、織襪子、販棗、買織布機的生活片段,表現了抗日時期革命戰士和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活動一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活動要求:1.梳理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2.快速瀏覽1-88自然段落大意,并按情節劃分結構。1-4:序幕,交代故事的緣起。由見到故人引起對過去生活的回憶。5-41:故事的開端。寫“我”與妞兒在河邊相遇、相識。42-82:故事的發展。寫“我”與妞兒、大娘、大伯一家人的溫馨相處。83-88:故事的結尾。革命勝利新中國成立,寫“我”對山地生活的懷念和妞兒一家現在的生活狀態。活動二活動要求:1.運用熟讀精思的方法,找出 “我” 與女孩妞兒斗嘴的對話部分,旁批人物描寫方法(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2.認真閱讀7 至 40 自然段,43 至 64 自然段,68 至 79 自然段。3.分析妞兒的性格特征,四字詞語簡要概括。抓住細節,分析妞兒的人物形象。7、11:語言描寫——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潑辣直率、性情爽朗心直口快、蠻不講理12:外貌描寫——比喻,描繪生動傳神,表現出女孩子貧寒艱辛的生活處境和吃苦耐勞的特點。21:動作描寫——得理不饒人,“扭”“登”“浸”“插”“望”“笑”一系列的動作細節描寫,將女孩俏皮活潑、爽快大方、開朗樂觀、率真可愛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24:語言描寫 ——伶牙俐齒、活潑開朗40、43、55: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熱情善良、淳樸熱誠、心靈手巧、勤勞純樸79:語言描寫——勤勞能干、積極樂觀、好學要強與妞兒相比,文中的 “我”(八路軍)又有怎樣的性格特征呢?當堂訓練大度、實在、堅強、勤快、熱情、樂于助人時代背景信息:敵人大掃蕩,八路軍打游擊,老百姓遭“三光”;形勢緩和時八路軍幫老百姓搞民運;八路軍會吃住在百姓家,互幫互助一家親。1.回顧環境描寫的作用,找出文中有關阜平環境描寫的語句。2.背誦默寫記敘順序的作用,思考開頭部分和結尾部分采用了什么記敘順序,有何表達效果。3.研讀精彩語段,把握小說的語言特點,體會其中的情感和詩意。預習提綱第二課時課前三分鐘順敘:1、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2、使文章層次井然有序,脈絡分明;3、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插敘:1、交代......內容,補充故事背景或解釋原因;2、使情節更加曲折,跌宕起伏;3、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4、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為下文做鋪墊;倒敘:1、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2、避免平鋪直敘和結構的單調;3、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引出下文……補敘:1、揭示謎底,使故事內容更完整;2、使文章結構完整,使故事更加易懂。3、行文跌宕起伏;突出人物形象。記敘順序的作用復習導入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妞兒的性格特點。(1)河邊的爭吵,性格直爽、蠻不講理。(2)為“我”織新襪子,善良熱情、心靈手巧。(3)認真學習紡織技術,勤勞能干、積極樂觀、好學要強。活動一活動要求:1.默寫環境描寫的作用;2.思考并規范作答在習題本上。勾畫出文中有關阜平的環境描寫相關語句,賞析其表達效果。環境描寫,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以樸實簡潔的語言,描繪出阜平獨特的地理環境,表現了阜平土地的貧瘠、山地人民生存環境的惡劣和堅強不屈的性格。活動二活動要求:1、背誦默寫敘述順序的作用。2、判斷運用了什么敘述順序。為什么要以買一塊布回憶山地往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小說結尾運用倒敘的手法,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由農民代表身上穿的一件“山地藍”粗布衣服,想到多年前艱苦的山地戰斗生活,避免平鋪直敘和結構的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引出下文一雙麻線襪子的故事。當堂訓練小說結尾部分采用了什么敘述順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小說結尾運用補敘的手法,揭示謎底,使故事內容更完整,交代女孩子的現狀;突出人物形象,再次表明女孩子作為一個年輕母親的勤勞、干練、樂觀向上的勁頭,使情節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鮮明。清新質樸、準確生動、地方特色鮮明,大量使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語,詩情畫意,情感抒發的含蓄委婉。語言特點思維拓展請結合全文進行探究,一雙普通的“襪子”在整篇小說的作用。①作為線索,貫穿全文,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圍繞“我”沒有襪子穿到妞兒一家人織襪子展開。②凝聚著軍民之間的魚水情深。襪子是女孩子及其家人在自家物資極為匱乏的情況下為“我”縫制的,是老百姓對革命隊伍的支持與信任,是軍民魚水深情的象征。③寄托早日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愿意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拔摇贝┲@雙襪子南征北戰,抗戰最終取得了勝利,襪子見證了革命軍隊追求光明和美好的信念。線索的作用:①貫穿全文,使文章結構嚴謹,渾然一體。②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③突出人物主要性格,深化主題 。課堂小結這篇小說用第一人稱回憶筆法以一雙襪子為線索展開故事,通過寫河邊“爭吵”、妞兒做鞋、販棗、買織布機的生活片段,生動的表現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戰士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深情,贊美了純樸真摯的人情美、人性美,歌頌了中華民族正直堅韌、善良樂觀的高貴品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