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6全國版高考政治一輪必修4 哲學與文化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歷史觀)五年高考1.(2024江西,8,3分)千年窯火從未熄滅,陶瓷文化從未中斷。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景德鎮饒有興趣地了解揉泥、拉坯、修坯、彩繪、施釉等制瓷技藝流程,并同非遺傳承人親切交流,不時贊賞他們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勵他們秉持藝術至上,專心致志傳承創新。這體現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②文化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文化發展的動力④社會歷史的發展取決于文化的創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河北,10,3分)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可見 ( )①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②任何社會意識都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④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廣東,12,3分)20世紀80年代,自行車是我國居民出行最常見的代步工具。近年來,隨著綠色低碳出行觀念的普及,多地出現騎行熱,憑借健身、時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車再次引發民眾的消費熱潮。這一現象說明 (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決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發展是間斷性和飛躍性的統一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3全國甲,23,4分)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開展,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官網、新聞客戶端以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分別開設專欄,聽取全社會意見建議,累計收到網民建言854.2萬余條,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從中獲得的啟示是 ( )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是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②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探索創新有效的實現形式③人是社會歷史主體,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④只要堅持“到群眾中去”,就能實現“從群眾中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2湖南,15,3分)恩格斯說,“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從中可以認識到 ( )①每一歷史時代的各種經濟生產方式都會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筑②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③每一歷史時代,人們調整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④一個時代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是從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2湖北,14,3分)曾幾何時,將漢字輸入電腦是信息技術領域的一項巨大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無數工程師付出了辛勤努力,創造了五筆字型、拼音等多種漢字輸入法。隨著半導體工業、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方式也逐漸流行起來,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更加便捷。這表明 ( )①科技創新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②生產力的發展助力人們的實踐創新③實踐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④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解決社會基本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1河北,15,3分)馬克思指出:“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這體現了 ( )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依賴性②思想變革是時代變革的先導③生產方式對整個社會生活具有決定作用④社會歷史是由有意識的人的活動構成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4福建,20(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者,治之端也。”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材料 新時代的中國,躍上新起點,面對新挑戰——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在這關鍵的歷史時段,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論、新思想、新戰略,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突破、重大創新、重大發展,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作出重大原創性貢獻,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創造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提供了有力保障。運用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知識,對材料加以分析。(8分)9.(2024江西,19,9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來,江西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的意識,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升級。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推進投資便利化,推行經營主體“極速開辦、極簡變更、極暢退出、極優服務”新模式,降低金融、水電等生產要素綜合成本;建設數字政府,轉變政府職能,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規范監管執法行為,推進涉企司法公正高效,優化公共法律服務,以良法善治護航企業發展。營商環境的優化,為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結合材料并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知識,說明為什么“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9分)10.[2024甘肅,19(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線”是中國畫內在的靈魂,在閩畫中有著充分表達。歷觀福建地域的中國畫文脈,皆以線見長,演繹了“閩人尚線”的文脈傳統,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福建畫壇的發展方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藝術,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地域形態產生不同的文脈承傳。福建作為“海濱鄒魯”之地,八山一水一分田,那山與水、山與山、山與樹林田野的際遇,天地間直線與曲線的交織,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線,從而刻入閩人的審美基因里,形成了鮮明的閩畫特性。文學藝術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藝術是一種修行,我們的先賢在繪畫品評中提出“人品即藝品”的觀點,誠然,繪畫藝術不僅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更是一種藝術的修行。繪畫也是格物致知的一個重要渠道,格物而致知,在親近世間百卉的過程中加以研究、感受和體悟,體悟花卉生命律動給予我們的生命感動,從而升華為對世界的認知,成就“人生的藝術,藝術的人生”。結合材料,運用“尋覓社會的真諦”相關知識,簡述為何福建地域演繹出“閩人尚線”的文脈傳統。(8分)11.[2023遼寧,19(1),9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篳路藍縷 破繭成蝶】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建的南京長江大橋突然遭遇國外鋼材斷供。面對橋梁鋼關鍵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周恩來指示要煉出我們自己的“爭氣鋼”,并將自主研發橋梁鋼的任務交給鞍鋼。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鞍鋼集結全廠力量開展技術攻關。技術人員根據鋼材用途的特殊要求,研究并確定橋梁鋼的強度、韌性等各項參數,以及碳、錳等元素不同占比對鋼材性能的影響。研究表明,一定含量的碳和錳能夠提高鋼材的強度和硬度,但當它們的含量超過一定比例時,會帶來鋼材塑性、韌性等性能不同程度的下降。技術人員經過不斷對比、調整,確定鋼材的屈服強度、化學成分及配比。與此同時,他們對生產環節也進行了技術改造,結合一線工人的實踐,通過大量實驗、反復測試,發現問題、總結經驗,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取得了研發的成功。工人們日夜奮戰,在短時間內生產出了“爭氣鋼”,滿足了南京長江大橋建設的需要,填補了我國建設大跨度橋梁鋼種的空白。結合材料,運用哲學知識闡述鞍鋼人在橋梁鋼研發生產過程中發揮的主體作用。(9分)三年模擬1.(2024江西贛州二十四校期中聯考,9)“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鱻鱻,事業燚燚”,貼合春節氛圍、祝愿幸福安康,生僻字、疊字,老詞新生將春節氣氛烘托得格外喜氣熱絡。其實,在“新生”之前,這些“老詞”早已在故紙堆里淹沒許久,時代推演、空間變遷,不必為“老詞”的漸行漸遠而嗟嘆,或是因某些機緣的“新生”而過分欣喜。上述材料說明 ( )①所有的“老詞”都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②“老詞”的價值取決于人們語言使用的需要③“新生”突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④“老詞新生”啟示要在選擇基礎上作出判斷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據此完成下題。2.(2025屆陜西寶雞中學10月月考,5)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強調加強前瞻謀劃和政策引導,統籌優化未來產業布局,因地制宜構建創新策源、轉化孵化、應用牽引、生態營造的產業培育鏈條。從哲學上看,該決定( )①旨在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②表明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引領社會實踐③凸顯了體制機制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前提與先導④體現了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反映社會存在及其變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5屆重慶名校聯盟聯考一,10,改編)近年來,“觸網”低齡化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中國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條例》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及時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內容、功能和規則”,“設置未成年人模式”。《條例》通過這一模式落實未成年人優先、特殊保護的制度目標。對未成年人遭受網絡欺凌、非理性消費等問題,條例也提出了針對性要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出臺,是因為(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條例》能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法治保障③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時,能推動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④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推動了認識的深化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5屆河北邯鄲調研一,9)“四下基層”即領導干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這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這一工作方法蘊含的唯物史觀道理是(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②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認識更可靠③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④樹立正確價值觀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5屆山西忻州聯考,12,改編)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各族群眾、家家戶戶都是我的牽掛。希望你們把家庭建設搞得更好,讓日子越過越紅火。”這句話飽含深情,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也激勵著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初心使命,矢志造福人民。這蘊含的哲學依據是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人民群眾至上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④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24江西重點中學盟校二模,10)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5年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輝煌75年。歷史時期 社會革命的內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一化三改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對外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脫貧攻堅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唯物史觀角度看,以下材料分析有道理的是(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和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發展②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革命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③我國不同階段的社會革命都是為了使生產關系更好適合生產力發展④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4山東濟南二模,17(2),改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領航新中國 奮進新時代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中國奇跡。某校高三(1)班同學們開展“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項目式學習,搜集到以下資料: 資料卡一 1952年,河北一個叫王國藩的農民把村里最窮的23戶農民聯合起來,辦起了農業初級合作社。村里唯一的一頭驢還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權屬于沒有入社的村民,人們就稱他們是“三條驢腿”的“窮棒子”社。這個合作社第二年發展到83戶,糧食畝產量從120多斤增長到300多斤。1956年,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資料卡二 1978年冬夜,小崗村的18戶村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托孤求生、立誓為盟,在一張薄紙片上按下18枚鮮紅手印,率先實行“分田到戶”,開啟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大幕。次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賣給國家糧食12 497公斤,結束了20余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 資料卡三 1980年,廣西合寨村全體村民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了我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并制定了村規民約。從合寨村開始萌芽的民主制度,如選舉方法、村民議事制度、村務公開、年終報告制度等,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當中的重要內容。 資料卡四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全國累計選派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到2020年底,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結合以上材料,運用社會歷史觀的知識,解讀創造中國奇跡的密碼。(7分)必修4 哲學與文化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歷史觀)五年高考1.(2024江西,8,3分)千年窯火從未熄滅,陶瓷文化從未中斷。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景德鎮饒有興趣地了解揉泥、拉坯、修坯、彩繪、施釉等制瓷技藝流程,并同非遺傳承人親切交流,不時贊賞他們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勵他們秉持藝術至上,專心致志傳承創新。這體現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②文化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文化發展的動力④社會歷史的發展取決于文化的創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 2.(2023河北,10,3分)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可見 ( )①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②任何社會意識都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④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 3.(2023廣東,12,3分)20世紀80年代,自行車是我國居民出行最常見的代步工具。近年來,隨著綠色低碳出行觀念的普及,多地出現騎行熱,憑借健身、時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車再次引發民眾的消費熱潮。這一現象說明 (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決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發展是間斷性和飛躍性的統一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 4.(2023全國甲,23,4分)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開展,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屬官網、新聞客戶端以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分別開設專欄,聽取全社會意見建議,累計收到網民建言854.2萬余條,為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從中獲得的啟示是 ( )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是制定決策的重要依據②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需要探索創新有效的實現形式③人是社會歷史主體,每個人都推動社會歷史發展④只要堅持“到群眾中去”,就能實現“從群眾中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 5.(2022湖南,15,3分)恩格斯說,“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從中可以認識到 ( )①每一歷史時代的各種經濟生產方式都會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筑②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③每一歷史時代,人們調整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④一個時代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是從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 6.(2022湖北,14,3分)曾幾何時,將漢字輸入電腦是信息技術領域的一項巨大難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無數工程師付出了辛勤努力,創造了五筆字型、拼音等多種漢字輸入法。隨著半導體工業、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手寫輸入、語音輸入等方式也逐漸流行起來,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更加便捷。這表明 ( )①科技創新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②生產力的發展助力人們的實踐創新③實踐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④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解決社會基本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 7.(2021河北,15,3分)馬克思指出:“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這體現了 ( )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依賴性②思想變革是時代變革的先導③生產方式對整個社會生活具有決定作用④社會歷史是由有意識的人的活動構成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 8.[2024福建,20(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者,治之端也。”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材料 新時代的中國,躍上新起點,面對新挑戰——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在這關鍵的歷史時段,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論、新思想、新戰略,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突破、重大創新、重大發展,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作出重大原創性貢獻,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創造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提供了有力保障。運用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知識,對材料加以分析。(8分)參考答案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新時代我國面臨的改革發展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社會背景。②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先進的社會意識,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9.(2024江西,19,9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來,江西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的意識,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升級。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推進投資便利化,推行經營主體“極速開辦、極簡變更、極暢退出、極優服務”新模式,降低金融、水電等生產要素綜合成本;建設數字政府,轉變政府職能,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規范監管執法行為,推進涉企司法公正高效,優化公共法律服務,以良法善治護航企業發展。營商環境的優化,為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結合材料并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知識,說明為什么“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9分)參考答案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江西省通過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③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江西省通過建設數字政府、轉變政府職能、規范監管執法行為、優化公共法律服務,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④因此,抓營商環境就是抓發展,要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10.[2024甘肅,19(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線”是中國畫內在的靈魂,在閩畫中有著充分表達。歷觀福建地域的中國畫文脈,皆以線見長,演繹了“閩人尚線”的文脈傳統,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福建畫壇的發展方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藝術,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地域形態產生不同的文脈承傳。福建作為“海濱鄒魯”之地,八山一水一分田,那山與水、山與山、山與樹林田野的際遇,天地間直線與曲線的交織,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線,從而刻入閩人的審美基因里,形成了鮮明的閩畫特性。文學藝術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藝術是一種修行,我們的先賢在繪畫品評中提出“人品即藝品”的觀點,誠然,繪畫藝術不僅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更是一種藝術的修行。繪畫也是格物致知的一個重要渠道,格物而致知,在親近世間百卉的過程中加以研究、感受和體悟,體悟花卉生命律動給予我們的生命感動,從而升華為對世界的認知,成就“人生的藝術,藝術的人生”。結合材料,運用“尋覓社會的真諦”相關知識,簡述為何福建地域演繹出“閩人尚線”的文脈傳統。(8分)參考答案 ①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福建作為“海濱鄒魯”之地,天地間直線與曲線的交織,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線”,刻入閩人的審美基因里,形成鮮明的閩畫特性。②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福建地域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一方人又造就了一方文化。當地的繪畫藝術家們從地域形態實際出發,演繹了“閩人尚線”的文脈傳統,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福建畫壇的發展方向。11.[2023遼寧,19(1),9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篳路藍縷 破繭成蝶】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建的南京長江大橋突然遭遇國外鋼材斷供。面對橋梁鋼關鍵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周恩來指示要煉出我們自己的“爭氣鋼”,并將自主研發橋梁鋼的任務交給鞍鋼。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鞍鋼集結全廠力量開展技術攻關。技術人員根據鋼材用途的特殊要求,研究并確定橋梁鋼的強度、韌性等各項參數,以及碳、錳等元素不同占比對鋼材性能的影響。研究表明,一定含量的碳和錳能夠提高鋼材的強度和硬度,但當它們的含量超過一定比例時,會帶來鋼材塑性、韌性等性能不同程度的下降。技術人員經過不斷對比、調整,確定鋼材的屈服強度、化學成分及配比。與此同時,他們對生產環節也進行了技術改造,結合一線工人的實踐,通過大量實驗、反復測試,發現問題、總結經驗,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取得了研發的成功。工人們日夜奮戰,在短時間內生產出了“爭氣鋼”,滿足了南京長江大橋建設的需要,填補了我國建設大跨度橋梁鋼種的空白。結合材料,運用哲學知識闡述鞍鋼人在橋梁鋼研發生產過程中發揮的主體作用。(9分)參考答案 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面對問題,鞍鋼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煉出我們自己的“爭氣鋼”。②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鞍鋼人深入研究,日夜奮戰,取得了研發的成功。③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求我們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面對“卡脖子”問題,鞍鋼工人們日夜奮戰,生產出了“爭氣鋼”,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三年模擬1.(2024江西贛州二十四校期中聯考,9)“龍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鱻鱻,事業燚燚”,貼合春節氛圍、祝愿幸福安康,生僻字、疊字,老詞新生將春節氣氛烘托得格外喜氣熱絡。其實,在“新生”之前,這些“老詞”早已在故紙堆里淹沒許久,時代推演、空間變遷,不必為“老詞”的漸行漸遠而嗟嘆,或是因某些機緣的“新生”而過分欣喜。上述材料說明 ( )①所有的“老詞”都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②“老詞”的價值取決于人們語言使用的需要③“新生”突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④“老詞新生”啟示要在選擇基礎上作出判斷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 A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據此完成下題。2.(2025屆陜西寶雞中學10月月考,5)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強調加強前瞻謀劃和政策引導,統籌優化未來產業布局,因地制宜構建創新策源、轉化孵化、應用牽引、生態營造的產業培育鏈條。從哲學上看,該決定( )①旨在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②表明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引領社會實踐③凸顯了體制機制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前提與先導④體現了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反映社會存在及其變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 3.(2025屆重慶名校聯盟聯考一,10,改編)近年來,“觸網”低齡化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中國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條例》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及時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內容、功能和規則”,“設置未成年人模式”。《條例》通過這一模式落實未成年人優先、特殊保護的制度目標。對未成年人遭受網絡欺凌、非理性消費等問題,條例也提出了針對性要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出臺,是因為(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條例》能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法治保障③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時,能推動中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④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推動了認識的深化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 4.(2025屆河北邯鄲調研一,9)“四下基層”即領導干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這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這一工作方法蘊含的唯物史觀道理是(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②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認識更可靠③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④樹立正確價值觀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 5.(2025屆山西忻州聯考,12,改編)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各族群眾、家家戶戶都是我的牽掛。希望你們把家庭建設搞得更好,讓日子越過越紅火。”這句話飽含深情,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也激勵著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初心使命,矢志造福人民。這蘊含的哲學依據是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人民群眾至上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④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 6.(2024江西重點中學盟校二模,10)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5年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輝煌75年。歷史時期 社會革命的內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一化三改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對外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脫貧攻堅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唯物史觀角度看,以下材料分析有道理的是(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和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發展②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革命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③我國不同階段的社會革命都是為了使生產關系更好適合生產力發展④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 7.[2024山東濟南二模,17(2),改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領航新中國 奮進新時代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中國奇跡。某校高三(1)班同學們開展“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項目式學習,搜集到以下資料: 資料卡一 1952年,河北一個叫王國藩的農民把村里最窮的23戶農民聯合起來,辦起了農業初級合作社。村里唯一的一頭驢還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權屬于沒有入社的村民,人們就稱他們是“三條驢腿”的“窮棒子”社。這個合作社第二年發展到83戶,糧食畝產量從120多斤增長到300多斤。1956年,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資料卡二 1978年冬夜,小崗村的18戶村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托孤求生、立誓為盟,在一張薄紙片上按下18枚鮮紅手印,率先實行“分田到戶”,開啟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大幕。次年,小崗村迎來大豐收,賣給國家糧食12 497公斤,結束了20余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 資料卡三 1980年,廣西合寨村全體村民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了我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并制定了村規民約。從合寨村開始萌芽的民主制度,如選舉方法、村民議事制度、村務公開、年終報告制度等,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當中的重要內容。 資料卡四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全國累計選派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到2020年底,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結合以上材料,運用社會歷史觀的知識,解讀創造中國奇跡的密碼。(7分)答案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2分)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1分)河北的農業初級合作社、小崗村的“大包干”改革、合寨村的基層民主管理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1分)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1分)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任一分句可得1分)我們黨始終堅持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1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