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全國版高考政治一輪基礎知識練--必修4哲學與文化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全國版高考政治一輪基礎知識練--必修4哲學與文化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6全國版高考政治一輪
必修4 哲學與文化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
五年高考
  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 500米,高寒缺氧、凍土堅實、土壤貧瘠、大風凜冽,曾是全國唯一沒有樹的城市。據此回答下題。
1.(2024福建,12,3分)為破解那曲植樹難題,2016年科技部啟動那曲植樹關鍵技術研發項目。相關科研團隊在那曲建立實驗基地,選擇云杉等適合那曲生長的優質樹種,實時監控光、溫度、水、土壤、大氣、風速等指標,確保樹苗能在最佳環境下生長;發明PE樹圍土壤積溫技術,解決了風大、凍害問題;推廣節水灌溉、生態修復等技術,解決了土壤保水施肥難問題?,F在的那曲,云杉等樹木茁壯成長。對科研團隊破解那曲植樹難題的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科研團隊將已獲得的理性認識用于指導實踐
②科研團隊通過實踐獲得了樹苗生長條件的理性認識
③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科研團隊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
④科研團隊通過實踐把人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山東,11,3分)1979年,互花米草作為保灘護堤的“衛士”引入我國,對固灘、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強,搶占了鹽地堿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間;根系發達,將底棲生物困死其中。鳥兒因無處覓食而飛走。2022年,我國啟動全國范圍內互花米草的防治專項行動。從引入到防治,說明(  )
①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才能正確認識事物
③認識受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經過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獲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新課標,19,4分)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表明月球在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該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可見(  )
①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
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
③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
④科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全國乙,22,4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這一論述的認識論根據是 (  )
①發展著的社會實踐不斷向認識提出新的課題
②社會實踐為認識發展創造了越來越優越的條件
③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和歸宿
④社會實踐為驗證認識正確與否提供了客觀標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湖南,8,3分)“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總要求。精準扶貧理念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顯著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這表明(  )
①真理性認識更具有能動創造性和直接現實性
②理論是在實踐指導下沿著科學性方向不斷深化的
③理論的感召力從根本上源于在科學指導實踐中展現的真理力量
④學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武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3湖北,14,3分)“十三五”期間,水產育種人聚焦漁業種苗問題,突破水產育種的“卡脖子”難題,填補多項技術空白,寫好“藍色種業”大文章,使得漁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說明 (  )
①科研意識轉變程度決定科研水平達到的高度
②實踐提出的問題引導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
③實踐主體的能動性是檢驗科技進步的標準
④創新能力的提高推動實踐發展和認識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3河北,9,3分)同是長江,幾度遭貶的蘇軾鐵板銅琶高歌“大江東去”,而李煜則多愁怨嘆“一江春水向東流”;同是明月,張九齡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觸發了思親的無限情愫,而張若虛發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認識具有主體差異性
②認識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
③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④認識根源于主體獨特的內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2全國乙,22,4分)穿山甲原來被作為重要的藥用野生動物,近年來受人類活動影響我國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在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穿山甲未被繼續收載。2020年6月5日,國家林草局發布公告,將穿山甲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人們對野生動物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這表明 (  )
①認識只有不斷變化才能正確指導實踐人
②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③認識發展的目的在于不斷創新原有觀點
④社會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發展變化的動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2湖北,12,3分)在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我國流傳下來了數量豐富的歷史典籍,其中有以編年體著稱的《春秋》,有以國別體傳世的《戰國策》,還有開創紀傳體傳統的《史記》等等。不同史書往往對同一歷史事實在記敘方式、細節描述、價值評價等方面存在差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征。這表明 (  )
①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多次反復循環的
②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受到認識方法的影響
③歷史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④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影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4江蘇,21,10分)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作為一項試圖改造人類自身、增強人類能力的新興生命技術,基因編輯、輔助生殖、生命延展等人類增強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如何在技術發展中找到一劑既不至于承擔較大風險又可以汲取技術福利的良方,是當前新興生命技術發展的核心問題。
有學者提出要以“負責任停滯”的創新范式發展人類增強技術。這一范式主張在道德責任的約束下,放緩或暫停不可預見和可能帶來危險后果的創新活動,待其融入社會的效果擴散和呈現后,進行更加準確的風險評估,對技術加以改進和完善?!巴辈皇峭V箘摂嗟牟椒?而是要給人類增強技術發展系上“安全帶”,讓人類增強技術得到更為妥善的應用。
某班同學圍繞“人類增強技術:不確定的未來與‘負責任停滯’”展開討論。請結合上述材料,以“審慎對待人類增強技術”為主題寫一篇短文。(10分)
要求: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相關知識。②緊扣主題,邏輯清晰,結構合理。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字數260字左右;不得出現個人信息。
11.[2023全國甲,40(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為解決傳統菌業生產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1983年,林占熺團隊引進某原產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經過不斷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適應范圍廣的優質草種;1986年,該團隊“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新技術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創造性地實現了菌與草的結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將菌草的漢語拼音確定為菌草的英文名稱。隨著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團隊創立了“菌草學”這門新興學科,拓展應用菌草技術于沙漠治理、飼料生產和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開發等領域,菌草新興生態產業逐漸成型。
  菌草技術作為中國政府援助發展中國家實用技術培訓項目、聯合國“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被推廣到100多個國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脫貧致富中取得顯著成效。在中國科技人員幫助下,菌草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種植成功,當地民眾將菌草稱作“中國草”,該國一部長把女兒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貧幾十年,林占熺拒絕高薪聘請,克服種種困難,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的錢袋里,在全國科技扶貧中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中國十大扶貧狀元”等多項榮譽,登上了“時代楷模”領獎臺。
社會實踐的需要推動我國菌草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運用認識論的知識對此加以闡釋。(12分)
三年模擬
1.(跨模塊:哲學+邏輯)(2025屆江西智學聯盟體9月質測,14)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科學總結歷史經驗,深刻把握改革規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明確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問題。材料體現了(  )
①感性認識以理性認識為基礎和指導
②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的概括和提煉
③從思維具體到思維抽象的認識過程
④感性認識是達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4河北保定二模,8)2024年3月,我國某科研團隊發布消息表示,其研發了一種具有靶向送藥功能的磁驅軟體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根據器官內部環境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動模式,實現靶向送藥的同時控制藥物釋放。這表明 (  )
①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
②機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④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5屆四川部分學校聯合性檢測,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由此可見 (  )
①理論是主觀對客觀對象的如實反映
②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
③實踐活動要達到預期目標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④任何在實踐中形成的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檢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24江西百所名校聯考,8)人工智能(AI)是當今科技領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為氣象預報模式帶來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國內某研究團隊研發的氣象大模型,作為首個精度超過傳統數值預報方法的AI模型,可秒級完成對全球氣象的預測,將預測速度提升了10 000倍以上,為氣象學家將他們的知識整合到人工智能中提供了便利。該氣象大模型的應用 (  )
①為人類探究自然提供先進的手段
②源于人類對自然氣候現象的好奇
③表明事物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④是對傳統氣象預報方法的根本否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5屆廣西名校聯盟聯考,16,改編)在物理學史上,光曾被認為是一種波動,后來又被認為是粒子(即光子),這引發了“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最終的答案是:光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光表現出了不同的性質。例如,在雙縫干涉實驗中,光表現出了波動性;而在光電效應實驗中,光則表現出了粒子性。由此可見 (  )
①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③真理具有無限性和反復性
④認識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5屆安徽江南十校聯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截至2024年7月,位于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1個對外開放口岸,對54個國家人員實施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這一政策的落地,讓外國游客的“中國行”變得更加順暢,親眼所見的中國打破了他們的原有印象。外國游客在社交軟件上發布中國的美食和美景,并通過他們的鏡頭,用海外受眾熟悉的語言和方式,分享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自發成為中國文化的推廣者,無疑將為世界打開更多認識中國的窗口,讓世界各國民眾更好地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外國游客對中國產生了錯誤印象。比如仍有一些固有偏見、刻板印象或抹黑論調試圖在國際輿論場上歪曲中國形象;由于文化差異,一些游客可能在不了解全部背景的情況下,對某些文化現象進行錯誤的解讀;部分游客可能無意中強化了關于中國的某些刻板印象,如飲食、行為習慣等;一些外國網民觀看了反映中國真實面貌和進步成就的視頻后,可能誤認為這是擺拍。
針對如何破解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問題,有人認為“只要外國游客來中國旅行,就能破除對中國的偏見”。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的知識辨析這一觀點。(9分)
必修4 哲學與文化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
五年高考
  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 500米,高寒缺氧、凍土堅實、土壤貧瘠、大風凜冽,曾是全國唯一沒有樹的城市。據此回答下題。
1.(2024福建,12,3分)為破解那曲植樹難題,2016年科技部啟動那曲植樹關鍵技術研發項目。相關科研團隊在那曲建立實驗基地,選擇云杉等適合那曲生長的優質樹種,實時監控光、溫度、水、土壤、大氣、風速等指標,確保樹苗能在最佳環境下生長;發明PE樹圍土壤積溫技術,解決了風大、凍害問題;推廣節水灌溉、生態修復等技術,解決了土壤保水施肥難問題。現在的那曲,云杉等樹木茁壯成長。對科研團隊破解那曲植樹難題的活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科研團隊將已獲得的理性認識用于指導實踐
②科研團隊通過實踐獲得了樹苗生長條件的理性認識
③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科研團隊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
④科研團隊通過實踐把人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2.(2024山東,11,3分)1979年,互花米草作為保灘護堤的“衛士”引入我國,對固灘、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強,搶占了鹽地堿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間;根系發達,將底棲生物困死其中。鳥兒因無處覓食而飛走。2022年,我國啟動全國范圍內互花米草的防治專項行動。從引入到防治,說明(  )
①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才能正確認識事物
③認識受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經過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獲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3.(2023新課標,19,4分)據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表明月球在20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巖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該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可見(  )
①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
②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認識的過程
③在繼承基礎上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
④科學理論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4.(2023全國乙,22,4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這一論述的認識論根據是 (  )
①發展著的社會實踐不斷向認識提出新的課題
②社會實踐為認識發展創造了越來越優越的條件
③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和歸宿
④社會實踐為驗證認識正確與否提供了客觀標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5.(2023湖南,8,3分)“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總要求。精準扶貧理念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顯著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這表明(  )
①真理性認識更具有能動創造性和直接現實性
②理論是在實踐指導下沿著科學性方向不斷深化的
③理論的感召力從根本上源于在科學指導實踐中展現的真理力量
④學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武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6.(2023湖北,14,3分)“十三五”期間,水產育種人聚焦漁業種苗問題,突破水產育種的“卡脖子”難題,填補多項技術空白,寫好“藍色種業”大文章,使得漁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說明 (  )
①科研意識轉變程度決定科研水平達到的高度
②實踐提出的問題引導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
③實踐主體的能動性是檢驗科技進步的標準
④創新能力的提高推動實踐發展和認識深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7.(2023河北,9,3分)同是長江,幾度遭貶的蘇軾鐵板銅琶高歌“大江東去”,而李煜則多愁怨嘆“一江春水向東流”;同是明月,張九齡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觸發了思親的無限情愫,而張若虛發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認識具有主體差異性
②認識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
③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④認識根源于主體獨特的內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8.(2022全國乙,22,4分)穿山甲原來被作為重要的藥用野生動物,近年來受人類活動影響我國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在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穿山甲未被繼續收載。2020年6月5日,國家林草局發布公告,將穿山甲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人們對野生動物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這表明 (  )
①認識只有不斷變化才能正確指導實踐人
②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③認識發展的目的在于不斷創新原有觀點
④社會實踐的需要是認識發展變化的動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9.(2022湖北,12,3分)在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我國流傳下來了數量豐富的歷史典籍,其中有以編年體著稱的《春秋》,有以國別體傳世的《戰國策》,還有開創紀傳體傳統的《史記》等等。不同史書往往對同一歷史事實在記敘方式、細節描述、價值評價等方面存在差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征。這表明 (  )
①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多次反復循環的
②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受到認識方法的影響
③歷史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④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影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10.(2024江蘇,21,10分)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作為一項試圖改造人類自身、增強人類能力的新興生命技術,基因編輯、輔助生殖、生命延展等人類增強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如何在技術發展中找到一劑既不至于承擔較大風險又可以汲取技術福利的良方,是當前新興生命技術發展的核心問題。
有學者提出要以“負責任停滯”的創新范式發展人類增強技術。這一范式主張在道德責任的約束下,放緩或暫停不可預見和可能帶來危險后果的創新活動,待其融入社會的效果擴散和呈現后,進行更加準確的風險評估,對技術加以改進和完善。“停滯”不是停止創斷的步伐,而是要給人類增強技術發展系上“安全帶”,讓人類增強技術得到更為妥善的應用。
某班同學圍繞“人類增強技術:不確定的未來與‘負責任停滯’”展開討論。請結合上述材料,以“審慎對待人類增強技術”為主題寫一篇短文。(10分)
要求: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相關知識。②緊扣主題,邏輯清晰,結構合理。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字數260字左右;不得出現個人信息。
參考答案 示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人類增強技術帶來的風險有一個暴露和展現的過程,以“負責任停滯”方式審慎對待人類增強技術符合事物發展的特點。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人類增強技術的正確認識要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負責任停滯”是正確認識人類增強技術的需要。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們對人類增強技術的認識在實踐中產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并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審慎對待人類增強技術,有利于在實踐中更加準確評估風險,促進技術改進完善,實現認識的目的,更好造福人類。
11.[2023全國甲,40(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為解決傳統菌業生產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1983年,林占熺團隊引進某原產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經過不斷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適應范圍廣的優質草種;1986年,該團隊“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新技術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創造性地實現了菌與草的結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將菌草的漢語拼音確定為菌草的英文名稱。隨著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團隊創立了“菌草學”這門新興學科,拓展應用菌草技術于沙漠治理、飼料生產和生物質能源與材料開發等領域,菌草新興生態產業逐漸成型。
  菌草技術作為中國政府援助發展中國家實用技術培訓項目、聯合國“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被推廣到100多個國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脫貧致富中取得顯著成效。在中國科技人員幫助下,菌草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種植成功,當地民眾將菌草稱作“中國草”,該國一部長把女兒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貧幾十年,林占熺拒絕高薪聘請,克服種種困難,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的錢袋里,在全國科技扶貧中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中國十大扶貧狀元”等多項榮譽,登上了“時代楷?!鳖I獎臺。
社會實踐的需要推動我國菌草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運用認識論的知識對此加以闡釋。(12分)
參考答案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從解決“菌林矛盾”到沙漠治理、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再到助力世界生態安全,社會實踐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推動菌草研究不斷深入,草種不斷改良,技術應用不斷擴大,認識不斷深化,創造出“菌草學”學科。
三年模擬
1.(跨模塊:哲學+邏輯)(2025屆江西智學聯盟體9月質測,14)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科學總結歷史經驗,深刻把握改革規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明確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問題。材料體現了(  )
①感性認識以理性認識為基礎和指導
②理性認識是對感性認識的概括和提煉
③從思維具體到思維抽象的認識過程
④感性認識是達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2.(2024河北保定二模,8)2024年3月,我國某科研團隊發布消息表示,其研發了一種具有靶向送藥功能的磁驅軟體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根據器官內部環境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動模式,實現靶向送藥的同時控制藥物釋放。這表明 (  )
①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
②機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④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3.(2025屆四川部分學校聯合性檢測,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由此可見 (  )
①理論是主觀對客觀對象的如實反映
②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
③實踐活動要達到預期目標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④任何在實踐中形成的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檢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4.(2024江西百所名校聯考,8)人工智能(AI)是當今科技領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為氣象預報模式帶來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向。國內某研究團隊研發的氣象大模型,作為首個精度超過傳統數值預報方法的AI模型,可秒級完成對全球氣象的預測,將預測速度提升了10 000倍以上,為氣象學家將他們的知識整合到人工智能中提供了便利。該氣象大模型的應用 (  )
①為人類探究自然提供先進的手段
②源于人類對自然氣候現象的好奇
③表明事物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④是對傳統氣象預報方法的根本否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5.(2025屆廣西名校聯盟聯考,16,改編)在物理學史上,光曾被認為是一種波動,后來又被認為是粒子(即光子),這引發了“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最終的答案是:光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光表現出了不同的性質。例如,在雙縫干涉實驗中,光表現出了波動性;而在光電效應實驗中,光則表現出了粒子性。由此可見 (  )
①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③真理具有無限性和反復性
④認識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6.(2025屆安徽江南十校聯考,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截至2024年7月,位于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1個對外開放口岸,對54個國家人員實施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這一政策的落地,讓外國游客的“中國行”變得更加順暢,親眼所見的中國打破了他們的原有印象。外國游客在社交軟件上發布中國的美食和美景,并通過他們的鏡頭,用海外受眾熟悉的語言和方式,分享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自發成為中國文化的推廣者,無疑將為世界打開更多認識中國的窗口,讓世界各國民眾更好地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外國游客對中國產生了錯誤印象。比如仍有一些固有偏見、刻板印象或抹黑論調試圖在國際輿論場上歪曲中國形象;由于文化差異,一些游客可能在不了解全部背景的情況下,對某些文化現象進行錯誤的解讀;部分游客可能無意中強化了關于中國的某些刻板印象,如飲食、行為習慣等;一些外國網民觀看了反映中國真實面貌和進步成就的視頻后,可能誤認為這是擺拍。
針對如何破解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問題,有人認為“只要外國游客來中國旅行,就能破除對中國的偏見”。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的知識辨析這一觀點。(9分)
答案 該觀點是片面的。(1分)
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外國游客的中國行,有利于他們了解真實的中國,破除通過媒體或其他間接途徑形成的對中國的偏見。(3分)(哲學原理2分,材料1分)
②認識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答認識具有反復性或認識具有主體差異性均可酌情給分)。一些外國游客可能長期受到特定文化和媒體的影響,形成了關于中國的某些刻板印象,短期的訪問可能難以改變他們的看法。受中外文化差異的影響,外國游客可能對中國的某些現象或行為產生誤解,這種誤解可能會加深他們對中國的偏見。(3分)(答認識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給2分,與對應的材料結合給1分;或答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具有主體差異性給2分,與對應的材料結合給1分)
③只有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進行持續文化交流和溝通,才能更好地破除偏見。(2分)(如果回答“要真正破除偏見,需要外國游客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并結合其他間接經驗,形成對中國全面、客觀的認識”可酌情給分,該點最高分不超過2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湾仔区| 南雄市| 中卫市| 竹北市| 合作市| 岱山县| 大理市| 长春市| 靖安县| 阳谷县| 新邵县| 长垣县| 万源市| 汶上县| 河东区| 志丹县| 龙游县| 沽源县| 崇州市| 额济纳旗| 连江县| 错那县| 灌南县| 卓尼县| 鄂托克旗| 南岸区| 都江堰市| 霸州市| 黑山县| 进贤县| 新密市| 南阳市| 恩平市| 阳信县| 乌鲁木齐县| 双牌县| 布尔津县| 莲花县| 资兴市| 盐津县| 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