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6全國版高考政治一輪必修4 哲學與文化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五年高考1.(2024廣西,6,3分)廣西民族文化多元且繁榮,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京族的琴、漢族的戲等匯集于此,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地域文化符號。趕歌圩、拋繡球、搶花炮等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人心歸聚,親如一家。這表明( )①發展各民族文化是廣西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方向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③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④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有助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浙江1月選考,21,2分)1 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亞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開創了橄欖梯田耕作系統;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將獨特的水資源管理方法與沙漠知識相結合,形成了綠洲農業系統……今天,各國都在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進一步挖掘其價值。這表明 ( )①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②文化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③農業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④每一種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國家的土壤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江蘇,11,3分)有學者認為,中國紀錄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應該成為國際傳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會用邏輯講述真實的故事;而共情是國際傳播的基調,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傳遞共同價值。這一觀點強調,提高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力應該 ( )A.立足中國國情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B.在交流交融中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C.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D.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4.(2021湖南,11,3分)2020年11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外參觀者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展示的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等贊不絕口;來自意大利的55個世界文化遺產被濃縮成5個主題,通過五面氛圍大屏展示,給觀眾帶來一場全方位的意式審美體驗。中外文化遺產在進博會上的展示說明( )①不同文化凝結著各自民族的智慧②文化的價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③文化與經濟的交融增進了文明互鑒④文化的內涵因現代科技而不斷豐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3湖南,20(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文明沖突論”認為,世界各種文明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沖突、敵視甚至戰爭。中國式現代化破解“文明沖突論”,緊緊扎根中國土壤,立足中華文明發展邏輯,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基礎上,以辯證方式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知識,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沖突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的。(6分)三年模擬1.(2025屆湖北武漢部分學校調研一,14)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中國藝術體操代表隊憑借《共生共舞》《鳳鳴凌霄》兩套節目問鼎冠軍。《鳳鳴凌霄》以漢唐國風為主題,通過運用彩帶模擬造型,表現古箏、琵琶等中國民族樂器的獨特韻味;《共生共舞》則演繹天地合氣、四時流變、萬物相生的規律,引發人們對世界環境的思考,更具國際化視野。這表明,中國藝術體操( )①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中實現了融合發展②在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結合中實現了創新發展③在藝術表現上超越現實性束縛追求唯美表達④在創作理念上強調節目的價值性服從技術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5屆陜西西安鐵一中學月考三,18)2024年7月27日,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西班牙梅迪播集團在巴塞羅那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合作,共享媒體設備和技術資源,開展專業人員交流,聯合制播新聞、電視劇、紀錄片、專題節目等,加強體育等產業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拓展傳播市場,搭建起中西文明互鑒的友誼之橋。由此可知( )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鑒②政治、經濟決定文化,文化對政治、經濟具有反作用③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統一④文化的呈現要借助一定物化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3.(2025屆河南安陽調研,10)一位外國博主在游覽長城時拍攝短視頻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為洋不洋氣),讓這句中英文混搭詞成為網絡熱詞。越來越多外國游客開始在短視頻、社交平臺上分享他們來華旅游的點點滴滴,當代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這些博主們以更為感性、親切、自然的方式直觀分享。網絡熱詞“city不city”的走紅 ( )①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②展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③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④體現了網絡文化的強大傳播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4江西九校聯考,11)2024年1月,“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開幕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覽分“包容之美”“東西相通”兩個單元,薈萃了伊朗多家博物館收藏的216件文物。建筑、雕塑、玻璃、金屬、繪畫等各類文物,展示了古代波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留下的輝煌壯美的物質文化遺產。下列說法符合本次展覽主旨的是 ( )①展示璀璨文明,倡導和尊重文化多樣性②推動博采眾長,描繪中外文明互動圖景③展示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④共享文化成果,促進不同文明共同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5屆海南海口10月摸底考,12)以古鑒今,對話世界。2024年5月18日,“以傳承見未來”2024第二屆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兩地(北京—曼谷)連線的方式舉辦。此次活動以“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為主題,全面展示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成果與貢獻,推動中國古建文物的保護、活化利用,同時通過中泰青少年之間的文化交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此次活動 ( )①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②認同其他民族文化,促進各國文化交流③促進文化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④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全面傳承中華傳統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必修4 哲學與文化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五年高考1.(2024廣西,6,3分)廣西民族文化多元且繁榮,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京族的琴、漢族的戲等匯集于此,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地域文化符號。趕歌圩、拋繡球、搶花炮等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人心歸聚,親如一家。這表明( )①發展各民族文化是廣西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方向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③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④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有助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 2.(2023浙江1月選考,21,2分)1 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亞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開創了橄欖梯田耕作系統;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將獨特的水資源管理方法與沙漠知識相結合,形成了綠洲農業系統……今天,各國都在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進一步挖掘其價值。這表明 ( )①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②文化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③農業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④每一種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國家的土壤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 3.(2023江蘇,11,3分)有學者認為,中國紀錄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應該成為國際傳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會用邏輯講述真實的故事;而共情是國際傳播的基調,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傳遞共同價值。這一觀點強調,提高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力應該 ( )A.立足中國國情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B.在交流交融中推動世界文化的繁榮C.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D.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答案 D 4.(2021湖南,11,3分)2020年11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外參觀者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展示的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等贊不絕口;來自意大利的55個世界文化遺產被濃縮成5個主題,通過五面氛圍大屏展示,給觀眾帶來一場全方位的意式審美體驗。中外文化遺產在進博會上的展示說明( )①不同文化凝結著各自民族的智慧②文化的價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③文化與經濟的交融增進了文明互鑒④文化的內涵因現代科技而不斷豐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 5.[2023湖南,20(2),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文明沖突論”認為,世界各種文明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沖突、敵視甚至戰爭。中國式現代化破解“文明沖突論”,緊緊扎根中國土壤,立足中華文明發展邏輯,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基礎上,以辯證方式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知識,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沖突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的。(6分)參考答案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國情,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文明交流互鑒,在交流中找到共識,在互鑒中實現發展,破解“文明沖突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三年模擬1.(2025屆湖北武漢部分學校調研一,14)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中國藝術體操代表隊憑借《共生共舞》《鳳鳴凌霄》兩套節目問鼎冠軍。《鳳鳴凌霄》以漢唐國風為主題,通過運用彩帶模擬造型,表現古箏、琵琶等中國民族樂器的獨特韻味;《共生共舞》則演繹天地合氣、四時流變、萬物相生的規律,引發人們對世界環境的思考,更具國際化視野。這表明,中國藝術體操( )①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中實現了融合發展②在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結合中實現了創新發展③在藝術表現上超越現實性束縛追求唯美表達④在創作理念上強調節目的價值性服從技術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 2.(2025屆陜西西安鐵一中學月考三,18)2024年7月27日,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西班牙梅迪播集團在巴塞羅那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合作,共享媒體設備和技術資源,開展專業人員交流,聯合制播新聞、電視劇、紀錄片、專題節目等,加強體育等產業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拓展傳播市場,搭建起中西文明互鑒的友誼之橋。由此可知( )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鑒②政治、經濟決定文化,文化對政治、經濟具有反作用③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統一④文化的呈現要借助一定物化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 B 3.(2025屆河南安陽調研,10)一位外國博主在游覽長城時拍攝短視頻中的一句“city不city”(可以理解為洋不洋氣),讓這句中英文混搭詞成為網絡熱詞。越來越多外國游客開始在短視頻、社交平臺上分享他們來華旅游的點點滴滴,當代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都被這些博主們以更為感性、親切、自然的方式直觀分享。網絡熱詞“city不city”的走紅 ( )①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②展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③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④體現了網絡文化的強大傳播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 4.(2024江西九校聯考,11)2024年1月,“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開幕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覽分“包容之美”“東西相通”兩個單元,薈萃了伊朗多家博物館收藏的216件文物。建筑、雕塑、玻璃、金屬、繪畫等各類文物,展示了古代波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留下的輝煌壯美的物質文化遺產。下列說法符合本次展覽主旨的是 ( )①展示璀璨文明,倡導和尊重文化多樣性②推動博采眾長,描繪中外文明互動圖景③展示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④共享文化成果,促進不同文明共同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 5.(2025屆海南海口10月摸底考,12)以古鑒今,對話世界。2024年5月18日,“以傳承見未來”2024第二屆中國—東盟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兩地(北京—曼谷)連線的方式舉辦。此次活動以“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為主題,全面展示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成果與貢獻,推動中國古建文物的保護、活化利用,同時通過中泰青少年之間的文化交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此次活動 ( )①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②認同其他民族文化,促進各國文化交流③促進文化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④搭建文化交流平臺,全面傳承中華傳統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