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辛棄疾(1140 -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 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投身義軍,追隨耿京,南歸朝廷,主戰盡忠彈劾罷職,退隱山居,稼軒會友,賦寄壯詞復用登臨,懷古傷今,主戰愛國,壯志難酬此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起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于其族侄趙昚shèn,一時之間,南宋朝野彌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昚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作者七年之內,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復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愿。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héng娥:被p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pó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輪秋月緩緩移動著,灑下萬里金光, 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么辦呢 白發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在人間的光輝更多。用自己的話描述詞所描繪的畫面。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想到功業無成、白發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發,欺人奈何 ”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詞的下片,作者又運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宮,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想象更加離奇,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現實理想與為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更鮮明地揭示了詞的主旨。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作者這里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金人的勢力。因為從被金人統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治、壓迫的家鄉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解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征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以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的。辛棄疾的這首詞,運用神話傳說的浪漫主義手法,通過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想象解決現實的苦悶,表現了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掃清朝廷的妥協投降力量,驅除入侵中原的外敵勢力,把光明帶到人間的思想情感。1、思考:“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請簡要概括。①表達了作者因歲月流逝、功業無成而生的愁思與抑郁;②更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痛苦。2、思考:“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請簡要賞析。運用了想象,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飛入月宮,砍去枝葉婆娑的桂樹,灑向人間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達了作者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取得抗金大業的勝利,把光明帶給人民的報國理想和堅定信念。作者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在詩中展開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轉輪比月之圓,以重新磨光的飛鏡喻月之新,更想到了舉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對付白發的欺侮,還想到了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飛奔月宮,砍去婆娑的桂樹,讓清光灑滿人間。3、作者在這首詞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展開了奇妙的想象。請作具體簡要的分析。4、詞中有對“白發欺人”的感嘆,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樹”的宏愿,請對其寓意作簡要分析。作者感嘆“白發欺人”,是抒發壯志未酬的憂傷;俯看山河,表達了對故國家園的縈念;砍去桂樹,寓有鏟除一切黑暗勢力的宏愿。5、借中秋夜,作者“把酒問姮娥”自己頭上已“白發”。“白發”有怎樣的含義 詞中作者想借此表達些什么 對于白發,古詩詞當中這一意象含義往往有“愁”與“時光流逝”之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可憐白發生。——辛棄疾 《破陣子》結合背景,我們了解到作者多次誠摯上書卻不被采納,那必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愁。磨飛鏡斫桂枝灑清光披白發乘長空看山河壯志難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