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21 望 岳杜甫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節奏和韻律。(重點)2.品味詩句,理解詩歌中蘊含的哲理。(難點)3.把握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情感。(難點)學習目標【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走近作者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離開長安,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寫作背景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在漢族傳統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后,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相關介紹自由朗讀詩歌,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整體感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 岳杜甫dàiliǎozì【譯文】泰山到底怎么樣呢?(它)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精讀細研指山色。岱宗夫如何?齊魯青 未了。指泰山。不盡。【譯文】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指天地、大自然。古人以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聚集。造化 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反復朗讀詩歌,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精讀細研【譯文】(望著)層云生起,使心胸震蕩,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心胸震蕩。同“層”。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眼眶。終當,終要。登上。會當 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譯文】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看四周的山都會顯得矮小。這首詩分別是從什么角度寫看泰山的?寫出了泰山什么樣的景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遠望近望細望俯望合作探究連綿不斷、蒼翠青蔥神奇秀美,巍峨挺拔云霧繚繞,倦鳥歸林首聯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寫遠望所見,總括泰山全貌,既點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寫出了泰山的綿延高大,“青未了”寫青色一望無際,突出了山勢綿延不盡的特點。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首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前句虛寫后句實寫“鐘”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擬人的意味。詩人賦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說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把所有的神奇秀麗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也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贊美之情。“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泰山將天色分割,山南山北昏曉分明地畫面,突出了有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合作探究3.作者在頸聯中寫到他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漾,睜大眼睛,看那暮歸的鳥群漸漸消失在了崇山峻嶺之中。4.尾聯讓你想到了孔子的哪一句話?說說有什么深刻的含義。這句不僅寫出了詩人不怕困難、勇于攀登泰山之頂的決心,更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表達了詩人的偉大抱負。合作探究“登泰山而小天下”①讀這首詩,在領略泰山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詩人那卓然獨立的形象;②特別是讀到它的尾聯,更使人浮想聯翩,仿佛跟詩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絕頂之上,進一步感受到泰山俯瞰群山的氣概,對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也就洞若觀火了。正因為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歷來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意境深遠,形象鮮明。寫法探究這首詩通過描寫泰山神奇秀麗、雄偉高大的形象,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小結望岳寫景抒情遠望——巍峨高大近望——神奇秀麗凝望——心胸坦蕩愿望——勇攀絕頂不怕困難勇攀高峰俯視一切板書設計1.背誦課文,并用楷書默寫。2.課外閱讀積累杜甫的名作。隨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