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登飛來峰王安石學習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節奏和韻律。(重點)2.品味詩句,理解詩歌中蘊含的哲理。(難點)3.把握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情感。(難點)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謚號“文”,故世稱王文公。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30歲,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寫作背景飛來峰:又名靈鷲峰,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巖構成。由于長期受地下水溶蝕作用,飛來峰形成了許多奇幻多變的洞壑。飛來峰面朝靈隱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來的佛教石窟造像,多達三百四十余尊,為我國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堪與重慶大足石刻媲美。相關介紹結合注釋,翻譯文本活動形式:小組合作朗讀詩歌,注意節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整體感知精讀細研【譯文】飛來峰上聳立著很高很高的塔,聽到雞叫時可以望見旭日東升。聽說。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形容塔高。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精讀細研【譯文】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塔的最高層。暗喻奸佞的小人。因為。視線。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最高處。精讀細研1.從寫作手法角度,談談你對“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這兩句話的理解。第一句運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塔高,第二句以“見日升”,從側面襯托出古塔之高,直入云霄。這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直抒胸臆蓄勢。3.聯系詩人的寫作背景及個人經歷思考,《登飛來峰》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精讀細研“浮云”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用來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反映了詩人對他們的蔑視。“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這兩句議論與寫景巧妙地結合起來,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體生動的感覺,它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蘊含的哲理①②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說說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③④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描寫景物——充滿生機)(抒發情懷——躊躇滿志)這首詩表達了王安石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要進入最高統治層,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樣的政治抱負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與《登飛來峰》兩首詩結尾兩句的含義及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比較閱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相同點:都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不同點:《登飛來峰》表達了作者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望岳》則表達了詩人雖考場失意,仍充滿不怕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飛來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現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小結登飛來峰寫景(充滿生機)抒情(躊躇滿志)站得高看得遠板書設計1.背誦課文,并用楷書默寫。2.你有過登山的經歷嗎?當你登高縱目,油然而生的是怎樣的心情?與同學交流。隨堂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