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登飛來峰作者介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做官后,向朝廷上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晚年封為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謚號“文”。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背景資料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知識鏈接飛來峰飛來峰又叫靈鷲jiù峰,位于浙江杭州靈隱寺前。高168米。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飛來峰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秀麗絕倫。飛來峰的廳巖怪石,如蛟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巖骨暴露,鋒棱如峭。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朗讀指導1.詩歌大意整體感知飛來峰上聳立著很高很高的塔,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我已經站在塔的最高層上。2.分析這首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尋塔”,極言塔的高峻。緊扣詩題下筆,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借神話傳說側面烘托峰和塔之高。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1.“日升”比喻什么?“浮云”“最高層”各比喻什么?“雞鳴日出”指代什么?內容探究“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既是實寫也是比喻。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蔽賢,猶浮云之障日。”詩中 “浮云”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或比喻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最高層”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雞鳴日升”的燦爛的圖景也是詩人美好前程的象征。品味賞析1.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 “浮云”指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哲理①: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或任何時候都不要怕困難、挫折。)2.詩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哲理②:掌握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3.談談你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借用典故直抒胸臆,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表現了詩人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遠大的抱負以及大無畏的精神(不畏艱險、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詩眼“不畏”,氣勢奪人,道出了詩人為實現政治抱負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身在最高層”是點睛之筆,點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見作者的構思精深。【變式題】賞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兩句既是眼前實景,又借景抒情議論,突出表現了詩人為實現政治抱負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表達了詩人高瞻遠矚的廣闊胸襟。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變式提問:有人評價此詩有“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之妙,請結合具體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分)這句話的意思是:哲理蘊含在詩句中,詩句中也體現出深刻的哲理(1分)。如這首詩通過寫站在“千尋塔”“最高層”上,便“不畏浮云遮望眼”,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表現詩人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遠大的抱負,以及大無畏的精神(1分)。《登飛來峰》將寫景與抒情結合,詩人通過描寫自己登飛來峰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遠大的抱負以及不畏艱險、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總 結鑒賞評價詩的前兩句寫出了奇幻、雄偉、生機勃勃的景象,為后兩句詩做鋪墊。后兩句詩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抒發了詩人的廣闊胸襟和遠大抱負,是前兩句的升華。1.寫景和抒懷相結合,是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試分析本詩寫景和抒懷相結合的特點。2.請簡要分析第二句子全詩中的作用。詩人借神話傳說側面烘托出飛來峰的高大,為下文的議論做鋪墊。3.思考·探究·積累二 你有過登山的經歷嗎 當你登高縱目,與云朵、飛鳥、 山巒融為一體時,也許就會心氣清明,油然產生類似《望岳》與《登飛來峰》所寫的那種感覺。反復誦讀這兩首詩,體會詩人的心境。《望岳》全詩圍繞著 “望”字展開,“望”的角度上由遠望到近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仰望泰山極頂,層云變幻,歸鳥翱翔,不禁產生了一種登山的渴望。尾聯是詩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道出了極為深刻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才能俯視一切。這兩句富含哲理的詩句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詩歌表現了青年詩人遠大的志向和廣闊的胸懷,傳達了詩人樂觀自信、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積極進取的心境。《登飛來峰》聯系寫作背景,當時的王安石年輕氣盛,胸懷大志,對革新政治充滿了熱情與信心,此詩正是他這種心境的寫照。詩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尋塔”,極言塔的高峻。緊承首句,借神話傳說側面烘托峰和塔之高。詩歌后兩句在前兩句寫景基礎上議論抒情,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借用典故直抒胸臆,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表現了詩人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遠大的抱負以及大無畏的精神(比較閱讀 ·人生哲理)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與蘇軾《題西林壁》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都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來表現深奧的哲理。請你結合具體詩句,分別探究兩首詩中蘊含的哲理。(2 分)拓展延伸《登飛來峰》通過寫詩人登飛來峰時的所見所感,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題西林壁》通過描繪廬山在不同角度下形態的不同,形象地揭示了看待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無法獲得正確的結論的哲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