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導入未選擇的路弗羅斯特1.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情感。2.了解文章的象征意義,學會使用象征的寫作手法。3.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詩歌蘊含的哲理。4.學會慎重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學習目標作者介紹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他曾先后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后來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頓以北》《山間》等。朗讀指導未選擇的路弗羅斯特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走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迥異的旅途。整體感知1.理解詩意,每一小節詩歌寫了什么內容?2.詩中的“路”有兩層含義,你能說出來嗎?1.理解詩意,每一小節詩歌寫了什么內容?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擇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第二節:寫詩人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第三節: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卻留戀著另一條路,擔心選擇錯誤而難以回頭。第四節:寫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2.詩中的“路”有兩層含義,你能說出來嗎?“路”,表面指自然界中的道路,另一層象征了人生的選擇(暗指人生之路)。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1.詩人為何選擇了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跡更少的一條”“道路”? 這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也因為“人跡更少”,需要人們去開拓,從而拓展成為一條大道;正因如此,這條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見作者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內容探究2.課本131頁問題 明知“難以再回返”,卻說“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其中包含了詩人怎樣的人生經驗 “路”指人生的選擇,詩人感嘆人生不只有一條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選擇了一條路后,又常常會產生對未選擇的路的留戀。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郁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4.你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詩人通過敘述對森林中兩條路的選擇,說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許多重大的選擇,一旦確定了要走的道路,就會決定一生的命運。3.在詩中,詩人明明已經做了選擇,但為什么把詩題定為《未選擇的路》 詩人寫作的重點是未選擇的路。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和不可逆轉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說一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鑒賞評價本首詩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走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迥異的旅途。”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結構圖示選擇道路留戀未選佇立路口 思索選擇選擇之后 滿腹惆悵做出決定 選擇小路多年之后 回顧嘆息決定一生無法回頭人生之路《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借自然界的道路來寫人生之路,告誡人們人生有許多條道路可供選擇,但如果選擇了就不能回頭,所以必須慎重。總 結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象征:用具體的甲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的乙事物。是一種謀篇立意的寫作手法,一般要統攝全篇。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寫法探究關于“路”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丁拓展延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