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望岳作者介紹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西)人,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合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是他現實主義詩篇的光輝頂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泰山為東岳,是五岳(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詩中描繪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都是從“望”字著筆的。背景資料杜甫的創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1.讀書與壯游時期(三十五歲之前)2.長安十年時期 (三十五到四十四歲)3.戰亂流離時期 (四十五到四十八歲)4.漂泊西南時期(四十九到五十九歲)知識鏈接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朗讀指導dàifúliǎozìdāng1.詩歌大意整體感知泰山怎么樣呢?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層云生起,使心胸震蕩,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眼眶幾乎要裂開。我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眾山,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2.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首聯遠望頷聯近望頸聯細望(凝望)尾聯望中所感角度:由遠而近3.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表現了泰山雄偉闊大的氣勢。(以設問統領下文,在自問自答中,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虛實結合,上句虛寫泰山的神奇秀麗,下句實寫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形象貼切地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偉)的形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愿望 。“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眾山的“低小”反襯泰山的高大雄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由靜轉動,寫細望之實景。前句用“曾云”襯托出泰山的高大雄偉。后句“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像一只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蘊含著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地域之廣闊可以從“齊魯青未了”看出。景色之秀美可以從“造化鐘神秀”看出。山勢之高峻可從“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出。品味賞析1.“造化鐘神秀”的“鐘”有什么表達作用?“鐘”,聚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營造得神奇秀麗,從而表現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象。“割”,分。運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泰山像一把利劍(碩大無比的刀),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明暗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雄偉)的特點。2. “陰陽割昏曉”的“割”有什么表達作用?層層白云涌現,變化多端,令人視野無比開闊。張大眼睛遠望泰山,飛鳥歸林之景都盡收眼底,眼眶也似乎要裂開。3.描述頸聯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呈現的畫面。詩人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道出了極為深刻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才能俯視一切。這兩句富含哲理的詩句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4.請談談你對千古傳頌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理解。5.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作者當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理解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原因是:這兩句富含哲理的詩句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1)唐朝盛世。 (2)詩人年輕,意氣風發。 (3)漫游泰山,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金題演練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詩為什么千百年來都能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2分)這兩句寫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表達了詩人渴望登上頂峰的愿望,同時抒發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和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它既表達了詩人的遠大抱負,也激勵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攀高峰,從而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金題演練 2.簡述詩中“凌”字的妙處。“凌”指登上的意思,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鑒賞評價詩的標題為 “望岳”,全詩圍繞著 “望”字展開,“望”的角度上由遠望到近望。首聯寫詩人遠望泰山,頷聯近望,頸聯是凝望,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和神奇秀麗,尾聯則是詩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巔,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1.全詩的詩眼是“望”,請簡要分析原因。《望岳》全詩以“望”作為詩眼,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熱情贊美了泰山巍峨高大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體現了詩人青年時代的遠大抱負和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表達了詩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總 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拓展延伸1.請你再說出幾句富有哲理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2.積累杜甫詩句。吳楚東南坼(chè,裂開),乾坤日夜浮。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3.有關“泰山”的詩句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岱宗何崔嵬wéi,群山無與比。——元·賈魯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 晉·謝道韞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晉·陸機4.與“泰山”有關的成語、俗語人心齊,泰山移。有眼不識泰山。重如泰山老泰山泰山北斗一葉幛目,不見泰山。泰山壓頂不彎腰。泰山不讓微塵,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