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0張PPT)同學們,誰能想象一下天子發怒會是怎樣一個場面?秦王說,天子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那么,平民發怒又是怎樣的場景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平民發怒,震懾天子的文章吧。10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學習目標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識記文學常識。2.理解文章內容,弄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3.學習唐雎不畏強權、敢于斗爭的精神,培養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國策》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國別體史書,由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共33篇,分國編次。它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走近作者必備知識它敘事長于鋪陳,多渲染夸張,寫得有聲有色;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鮮明豐滿;說理論辯犀利精辟;善于采用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戰國策》對后代的散文創作有很大影響。戰國中后期,各諸侯國已相繼被秦國吞并。公元前225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領安陵國。安陵是附屬于魏國的一個小國,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安陵在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創作背景必備知識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在這種情況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與虎狼之秦作針鋒相對的堅決斗爭。這篇文章就是這次斗爭的實錄。傳統史書體例(1) 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編排史實。如《春秋》《左傳》。(2) 紀傳體:主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當時的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的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創始于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文學常識必備知識(3)紀事本末體:以重要事件為綱,自始至終有系統地把它記載下來。創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4)國別體:以國家(諸侯國)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如《國語》《戰國策》。(5)通史:連貫敘述各個時代史實的史書。如《史記》《中國通史》(區別于“斷代史”)。(6)斷代史:記述某一個朝代或某一個歷史階段史實的史書。如《漢書》《宋史》等(區別于“通史”)。由于劃分標準不同,同一史書可能同時屬于多個史書體例。如《史記》屬于紀傳體、通史;《三國志》屬于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唐睢( ) 怫然( ) 徒跣( )搶地( ) 韓傀( ) 休祲( )縞素( ) 色撓( )jūfúxiǎnqiāngjìngǎoguīnáo必記字詞字音字形秦王不說 (“說”同“悅”)故不錯意也 (“錯”同“措”)倉鷹擊于殿上 (“倉”同“蒼”)詞義理解必記字詞通假字古今異義大王加惠 (古義:施予。今義:增加)雖然,受地于先王 (古義:即使這樣。今義:轉折連詞)非若是也 (古義:這樣。今義:表示判斷)豈直五百里哉 (古義:只是。今義:成直線的)休祲降于天 (古義:吉祥。今義:休息)秦王色撓 (古義:屈服。今義:輕輕地抓)長跪而謝之 (古義:道歉。今義:感謝)徒以有先生也(古義:只,僅僅。今義:徒弟)一詞多義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 動詞,命令,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動詞,出使)使以大易小 (介詞,拿,用)徒以有先生也 (介詞,因為)以君為長者 (介詞,把)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介詞,憑借)以徒亦免冠徒跣 ( 動詞,裸露)徒以有先生也 ( 副詞,只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介詞,至,到達)受地于先王 (介詞,從)請廣于君 (介詞,給)于夫此庸夫之怒也 (名詞,成年男子的統稱)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語氣詞,用于句首)秦王怫然怒(動詞,發怒,生氣 )懷怒未發 ( 名詞,憤怒,怒氣 )怒認真閱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于探究研讀時解決。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詞。2.標記出有疑問的地方,在旁邊批注問題。自主學習初讀課文第二部分(2-3)故事的開端。交代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為下文情節的發展做鋪墊。故事的發展與高潮。寫唐雎與秦王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過程第一部分(1)故事的結局。寫唐雎不辱使命,在這場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第三部分(4)劃分層次初讀課文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命令,派遣交換告訴,對……說答應,允許表示祈使語氣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譯文: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施與恩惠雖然如此從前代君王不因此出使至,到達同“悅”,高興譯文:安陵君說:“大王施與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護它,不敢(隨便)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2在意。“錯”同“措”增廣、擴充違背語助詞,用于句末譯文: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么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在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不是這樣的。若,如同,像。是,代詞,這樣,指秦王說的情況。哪里只是譯文: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呢?”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憤怒的樣子對人的敬稱曾經橫尸在地3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譯文:秦王憤怒了,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不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橫尸在地(的人有)百萬,血流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平民摘下帽子,光著腳。徒,裸露。跣,赤腳碰,撞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譯文:唐雎說:“大王曾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下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平庸、才能低下的人這里指有膽識有才能的人同“蒼”,灰白色典故軼事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專諸刺殺吳王僚時,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專諸,春秋時吳國人。公子光(即后來的吳王闔閭)想殺僚自立,假意宴請,讓專諸借獻魚之機刺殺了僚。“彗星襲月”和下文的“白虹貫日”“倉鷹擊于殿上”等自然現象,古人認為是發生災變的征兆。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聶政刺殺韓傀時,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聶政,戰國時韓國人。韓傀是韓國的相。韓國大夫嚴仲子同韓傀有仇,請聶政去刺殺了韓傀。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要離刺殺慶忌時,蒼鷹撲到宮殿上。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在僚被殺后,逃到衛國,吳王闔閭派要離去把他殺了。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譯文: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膽識有才能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吉兇的征兆。這里偏指兇兆。休,吉祥。祲,不祥加上我,將變成四個人了連詞,假如白色喪服。這里用作動詞,指穿白色喪服譯文: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膽識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憤怒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征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變成四個人了。假如有膽識有才能的人一定要發怒,(那么就)橫尸兩人,血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要穿白色喪服,今天就是這樣。”(于是)拔出寶劍站起來。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面露膽怯之色直身跪著,向唐雎道歉。長跪則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謝,道歉。明白,懂得憑借4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譯文:秦王面露膽怯之色,直身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10 唐雎不辱使命第 2 課時選自《戰國策》上一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文章。這節課,我們將繼續深入研讀,分析人物形象,并從中學習說話的技巧。學情回顧分析第一段1.用一句話概括第1段的內容。第一段是故事的開端階段。秦王企圖吞并安陵,遭到拒絕而不悅。分析討論精讀課文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安陵君識破秦王的騙局,用“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婉言拒絕。3.為什么說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別有用心的?(1)雙方的實力相差懸殊,一向以強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這讓人覺得很反常。(2)“出小餌而釣大魚”是秦國國君的老伎倆。秦惠文王(許商於六百里地給楚懷王以促齊楚斷交)、秦昭王(十五城請易趙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過這個伎倆。1.用一句話概括第2段的內容。第2段是故事的發展階段。唐雎堅決抵制秦王騙局,維護國土。分析第二段2.秦王對唐雎說“秦滅韓亡魏”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安陵君如果違抗秦王的意愿,將會遭到和韓國、魏國一樣的下場。3.唐雎回答秦王與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話,在內容和語氣上有何異同?兩人拒絕秦王的理由是一樣的。安陵君拒絕的口吻沒有唐雎那樣堅決。安陵君只是說“愿終守之,弗敢易”,比較委婉;唐雎口氣強硬,用“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的反問句回答秦王,語氣堅定,表達了維護國土的強硬立場。1.用一句話概括第3段的內容。第3段是故事發展的高潮階段。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分析第三段2.秦王說的“天子之怒”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秦王為什么要說“天子之怒”呢?“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秦王的騙局未能成功,想以武力威脅恐嚇唐雎,使之屈服。3.面對秦王大怒并發出威脅時,唐雎表現如何?針鋒相對,大義凜然。指出“布衣之怒”超過“天子之怒”,邊說邊拔劍而起。這些言行體現出唐雎不畏強權,敢于斗爭的精神。4.唐雎為什么要說專諸、聶政、要離三人行刺的故事?請簡要分析。(1)反擊秦王:面對恐嚇,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來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2)表明決心:唐雎表示要效法這三位有膽識有才能的人,不惜犧牲性命與秦王斗爭到底。1.用一句話概括第4段主要內容。第3段是故事發展的結局階段。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取勝。分析第四段2.秦王對唐雎的態度前后有什么變化?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3.“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原因是什么?這對塑造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原因:秦王害怕出現“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的局面。作用:反襯。用秦王的屈服、前倨后恭,側面烘托了唐雎有勇有謀、不畏強暴、敢于斗爭、膽識過人、忠心愛國的英雄形象。分析整體1.本文中唐雎的說話技巧體現在哪些方面?言之有“節”唐雎的說話技巧言之有“據”言之有“力”道義威力他善于抓住對方的弱點,從“道義”和“威力”兩個方面,針鋒相對,據理力爭,從而震懾對方,不辱使命。2.試分析文中唐雎人物形象?從文中找出相應語句。愛國忠君、舍生取義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機智勇敢,善于斗爭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3.試分析文中秦王人物形象,從文中找出相應語句。傲慢狡詐、不可一世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本文記敘了小國之臣唐雎臨危受命,出使秦國,完成使命的故事,運用人物對話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歌頌了他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同時也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課堂小結課文主旨課堂小結寫作特色1.通過對話展示情節,表現性格本文幾乎全是對話,用對話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局,重點突出,層次感強。文中共寫了三個人的語言,第1段中,安陵君通過使者回復秦王的一段話,明知是騙局,卻懾于秦國的威勢,故言辭委婉;“弗敢易”又于委婉中透出堅決之態度。第2、3段主要是唐雎與秦王的對話,突出了斗爭的激烈,將情節推向高潮。最后一段以秦王向唐雎屈服,宣告了故事的結束。文章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著干練、口鋒銳利、英勇無畏,秦王的驕橫無理、色厲內荏,無不躍然紙上。2.運用襯托對比,刻畫人物形象作者主要運用了兩組關系的對比。(1)對比了唐雎和安陵君。大敵當前,安陵君身為一國之君,只能婉拒秦王的無理要求,但唐雎卻能據理力爭,最終取得了外交的勝利。(2)對比了唐雎和秦王。兩人一會面就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秦王是大國君主,盛氣凌人,又是質問又是威脅,卻偏又擺出一副關心弱小之邦的虛偽面孔,力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卻從容鎮定,據理力爭,絲毫不畏懼秦王的威脅。一個前倨后恭、色厲內荏、外強中干;一個臨危不懼、機智果敢,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3.“小說”筆法,增添文學色彩本文的記事,已經擺脫了史料的束縛,增加了虛構成分。例如按秦律,上殿面君不得帶兵器,但文中唐雎卻有劍。塑造人物上多用“小說”筆法,如細節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等。本文敘事,把人物置于充滿矛盾、緊張激烈的斗爭場面中,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人物個性鮮明,文學色彩濃厚。使秦原因秦王:欲易安陵安陵君:愿終守之斗爭經過抵制騙局反擊護國秦王:輕寡人與唐雎:千里不易秦王:天子之怒唐雎:布衣之怒取得勝利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課堂小結板書設計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機智果敢唐雎不辱使命我國歷史有許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說說他們的主要事跡。張騫:西漢時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險家,兩次出使西域,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對古代中亞西亞進行實地勘察的人。藺相如:戰國時期,藺相如與秦王斗智斗勇,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積累拓展一、熟讀課文,找出描寫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說說秦王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描寫秦王情緒變化的詞語有“不悅”“怫然怒”“色撓”三處。這些詞語,如同一條暗線,串聯起秦王情緒的變化。當安陵君委婉地拒絕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悅”,表現出極為失落不滿的情緒;教材課后習題當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場,堅決表示不易地時,語帶譏諷,讓秦王侵吞安陵國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擊,所以秦王“怫然怒”;當唐雎的“布衣之怒”戰勝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時,“秦王色撓”,神情沮喪,完全失去了唯我獨尊的威嚴。秦王情緒的變化,是對安陵國君臣堅強不屈、英勇斗爭行為的反映,他從“不悅”到“怒”,最后到“色撓”,從自以為是、不可一世到賠禮道歉,情緒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頗富戲劇性。二、本文通過人物語言塑造了唐雎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選一處人物語言加以分析。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面對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著應對。先重復安陵君已經說過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進而以“雖……豈……”的措辭,強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場,同時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國土的蠻橫無理。不過,作為外交辭令,唐雎的話只說己方態度,并未直斥暴秦,義正詞嚴,有理有節。“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唐雎面對驕橫狂妄、盛氣凌人的秦王,先用屈從的口吻說:“否,非若是也。”這一回答,既緩和了秦王以強凌弱的氣勢,避免了強硬的碰撞,又使會談能夠繼續下去,語言委婉而不失氣節。三、朗讀下列各組句子,體會標紅詞的語氣。1.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反問語氣陳述語氣反問語氣疑問語氣3.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4.與臣而將四矣。甚矣,汝之不惠!疑問語氣感嘆語氣陳述語氣感嘆語氣四、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注意標紅詞語的意義。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翻譯: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易:交換 其:表示祈使語氣 許:答應,允許2.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翻譯: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護它,不敢(隨便)交換!雖然:雖然如此3.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翻譯: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廣:增廣、擴充 逆:違背4.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翻譯: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只不過是因為有先生啊。徒:獨,僅僅,只不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