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99張PPT)部編版九年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一)月夜憶舍弟杜甫月夜憶舍弟杜甫知詩人 解詩題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時間 事件 人物月夜憶舍弟杜甫解背景 論世事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九月,叛軍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這首詩就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月夜憶舍弟杜甫解詞語 明詩意謙詞與敬詞用法七字訣“家大、舍小、令外人”。“家大”:“家”是用于對別人稱自己長輩和年長的平輩的謙詞。例如自稱父親為“家父”或“家嚴”,母親為“家母”或“家慈”,叔父為“家叔”,哥哥為“家兄”等等。“令”:“令”是敬詞,凡是稱呼別人家中的人,無論輩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表示尊敬。如稱別人父親“令尊”,母親“令堂”,親屬“令親”“令兄”“令妹”,兒子“令郎”,女兒“令嬡”等等。月夜憶舍弟杜甫解詞語 明詩意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shù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占。⑵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后,就開始宵禁。⑶邊秋:秋天邊遠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⑷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⑸無家:杜甫在洛陽附近的老宅已毀于安史之亂。⑹長:一直,老是。不達:收不到。⑺況乃:何況是。未休兵:此時叛將史思明正與唐將李光弼激戰。月夜憶舍弟杜甫解詞語 明詩意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里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消息。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月夜憶舍弟杜甫聯意象 悟詩情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首聯交代背景,渲染氣氛。“斷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戰事頻繁;“邊秋一雁聲”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寫邊塞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使本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為“月夜”渲染了一種濃重悲涼的氣氛。詩歌意象戍鼓 秋雁月夜憶舍弟杜甫聯意象 悟詩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頷聯交代時令,點明題旨。“露從今夜白”交代時令,即“白露節”,表明天氣漸涼,地面水汽凝結,使人頓生凄涼之感。“月是故鄉明”融入詩人主觀想象,點明主旨,突出詩人深切的思鄉之情。這兩句采用“移情”手法,本來一樣潔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蒼白;本來一樣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鄉最為明亮,這完全是詩人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的主觀想象,是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詩歌意象白露 明月月夜憶舍弟杜甫聯意象 悟詩情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頸聯承上啟下,自然過渡。詩人由望月懷鄉自然引出對弟弟的思念,綿綿愁思中夾雜著對生離死別的焦慮和不安,語氣分外沉痛,寫是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同時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關鍵詞語分散 死生月夜憶舍弟杜甫聯意象 悟詩情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尾聯含蓄蘊藉,深化主題。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同時含蓄地表現出“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深化主題。詩歌意象家書 休兵月夜憶舍弟杜甫析寫法 明詩味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詩人懷鄉思親之情凄楚哀感,風格沉郁頓挫,抒發其在“安史之亂”中對家鄉和弟弟的深摯思念、渴望戰爭早日結束期盼之情。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視聽結合交代時令點明題旨主觀移情引發思念過渡自然承上啟下含蓄蘊藉深化主題首尾照應月夜憶舍弟杜甫誦詩句 背詩文1.詩中浸潤著作者主觀感受的寫景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詩中感嘆離亂所造成的親人離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詩中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詩中與“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境相似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思鄉念親聚題材 匯詩歌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次北固山下》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岑參《逢入京使》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溫庭筠《商山早行》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春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張籍《秋思》長沙過賈誼宅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劉長卿知詩人 解詩題劉長卿(709—約780),字文房,河間人,今屬河北。天寶年間登進士第,肅宗時為長洲尉,攝海鹽令,因事下獄,貶為藩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后為轉運使判官、淮西轉運留后。被誣,貶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馬,遷隨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稱劉隨州。有《劉隨州集》。劉長卿的詩多寫個人窮愁不遇,為大歷詩風主要代表,與錢起并稱“錢劉”。劉長卿善寫五律,以“五言長城”自負。詠史詩賈誼知詩人 解詩題賈誼,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 。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解背景 論世事長沙過賈誼宅詠史詩是詩人通過對史跡、史事的詠嘆,抒發其內心復雜的情感的詩歌。“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借助詩歌抒發歷史興亡之感、托古諷今、托古寄慨、評說歷史事件和人物。解背景 論世事長沙過賈誼宅劉長卿“剛而犯上,兩遭遷謫”。第一次遷謫在公元758年(唐肅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縣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歷八年)至777年(大歷十二年)間的一個深秋,因被誣陷,由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貶為睦州司馬。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當作于詩人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賈誼是西漢文帝時著名的政論家,因為被權貴中傷,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后來雖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之后擔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亦抑郁而終。在一個深秋的傍晚,詩人只身來到長沙賈誼的故居。想到類似的遭遇,使劉長卿傷今懷古,感慨萬千,吟詠出這首七言律詩劉長卿解詞語 明詩意三年謫宦此棲遲, 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后, 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長沙過賈誼宅huànqībó拜訪⑴謫宦:貶官,賈誼被貶到長沙三年。⑵棲遲:停留,居留。⑶楚客:這里指客居楚地的賈誼。⑷漢文:指漢文帝劉恒。⑸搖落:指草木凋零。劉長卿解詞語 明詩意三年謫宦此棲遲, 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后, 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長沙過賈誼宅拜訪你被貶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載,萬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著秋草獨自尋覓你的足跡,只有黯淡的斜陽映照著寒林。為何明君卻獨對你恩疏情薄,湘水無情怎知我對你的深情?江山已經冷落草木已經凋零,可憐你究竟何故被貶此地呢!聯意象 悟詩情三年謫宦此棲遲, 萬古惟留楚客悲。首聯 “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給人以抑郁沉重的悲涼之感。“此”點題“賈誼宅”。“棲遲”以鳥的驚慌不安來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楚客”流落楚地的客子,標舉賈誼的身份。詩眼“悲”字直貫篇末,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調。作者借賈誼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愴憂憤,表現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詩歌意象謫宦 楚客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侘傺,chà chì,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樣子。聯意象 悟詩情秋草獨尋人去后, 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圍繞題目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去“獨尋”,一種景仰向慕、寂寞興嘆之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空見”二字益見詩人回天乏術、無可奈何的痛苦與惆悵。詩歌意象秋草 人去寒林 日斜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聯意象 悟詩情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系到自己 。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么,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更談不上恩遇;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了。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賈誼憑吊屈原,長卿憑吊賈誼,詩人在當世無人理解、由衷尋求知音,真切再現了其抑郁無訴的真實心境。關鍵詞語有道 反襯凄涼無情 烘托癡心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聯意象 悟詩情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尾聯刻畫作者獨立風中的形象 ,象征著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日斜時”相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彩;尾句有意設問,“君”既指賈誼亦指自己,憐人更是憐己,自憐之意,溢于言表,表達了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流露出詩人傷心哀婉的嘆喟之情。關鍵詞語荒村日暮圖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析寫法 明詩味三年謫宦此棲遲, 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后, 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 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全詩景中見情,情中見景,寄寓深刻,雙關見意。詩人敘寫經過長沙賈誼宅時的悲涼心情,表面上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悲字詩眼奠定基調凄愴幽憤冷落秋景即景生情痛苦惆悵聯系自身反襯烘托抑郁無訴荒村日暮象征照應自憐之意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誦詩句 背詩文1.詩中渲染出賈誼故宅蕭條冷落之景,抒寫出寂寞、悵惘和痛苦、無奈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詩中表面憐君,同時也表達了自憐之意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詩中于無疑處有意設問,自憐之意,溢于言表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草獨尋人去后 寒林空見日斜時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知詩人 解詩題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韓愈解背景 論世事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佛教的傳播也盛極一時,法門寺是史書所載中國境內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剎之一(或稱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從唐貞觀年間開始,一共舉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動,第六次迎佛骨的時候,也就是唐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憲宗派人迎鳳翔法門寺佛骨入宮供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解背景 論世事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寫了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且信佛的皇帝都短命,觸怒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屈、憤慨悲傷。潮州距離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于是寫下這首慷慨激昂的名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zhàng解詞語 明詩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⑴朝奏:早晨上奏。⑵九重天、圣明:指皇帝。⑶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⑷肯:豈肯、哪能。⑸應有意:應該有所打算。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zhāochóngwèihéngrǔyīng解詞語 明詩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為由吝惜殘余的生命!陰云籠罩著秦嶺家鄉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遠道而來該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尸骨收清。聯意象 悟詩情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原因。“朝奏”與“夕貶”可見獲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難測,“路八千” 可謂行程遙遠。詩人巧妙運用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詩人命運的急劇變化,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罪遭貶的怨憤、悲痛之情。意象九重天路八千聯意象 悟詩情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頷聯亦敘亦議,坦陳心志。這一聯寫詩人在欲除弊事年老又遭貶的逆境中,仍不惜殘年為國效力,意氣堅定。關鍵詞語除弊事惜殘年聯意象 悟詩情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頸聯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 “橫”“擁”兩字分別從廣度與高度兩個層面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作者貶謫途中大雪阻路、馬難前行的艱苦情景。“家何在”寫歸路渺渺,“馬不前”寫前途茫茫。景物描寫中顯露出英雄失路之悲,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意象橫云 擁雪家何在 馬不前聯意象 悟詩情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尾聯照應詩題,交代后事。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沉痛凄涼,溢于言表。關鍵詞語應有意好收析寫法 明詩味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全詩熔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對比鮮明,詩味濃郁,感情真切。表達了詩人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對家國的思念之情,以及做好犧牲的悲憤之情。對比手法直接抒懷象征雙關點題照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被貶原因申述忠心即景抒情 千古名句交代后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誦詩句 背詩文韓愈1.詩中表明韓愈效忠朝廷的態度和決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即景抒情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李白《行路難》(其一)里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有異曲同工之妙。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誦詩句 背詩文韓愈4.詩中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又遭貶,但仍念念不忘為國效力的愿望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詩中韓愈被“左遷”的緣由是(用原詩句回答):______________。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一封朝奏九重天商山早行溫庭筠商山早行知詩人 解詩題溫庭筠(約812年-約866年),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唐代并州祁縣(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人。他是唐代詩人,又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詞風濃綺艷麗,語言工煉,格調清俊,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有“溫李”之稱。他當時與李商隱、段成式文筆齊名,號稱“三十六體”。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背景 論世事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溫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溫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背景 論世事這首詩準確寫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聯系溫庭筠生平,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襄陽,他被辟為巡官。據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當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道出商山。此詩當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過商山時所作。溫庭筠雖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視之為故鄉。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一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之情在所難免。溫庭筠羈旅詩又稱為記行詩、行旅詩,是指詩人因各種原因遠離家國,用詩歌的形式反映客居異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并引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對自我人生如寄處境的感慨等內容的詩歌。1.意象:驛道、馬舟、鴻雁、明月、羌笛、浮萍、飛蓬、衰草、秋霜、梧桐、杜鵑、沙鷗、西樓等。望月懷遠、鴻雁傳書、折柳送別、杜鵑啼血。2.情感:羈旅飄泊之苦、思鄉念親之情、獨居他鄉懷才不遇之孤獨憤慨、戰亂頻仍厭惡戰爭、宦游在外身不由己等。3.手法: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渲染烘托、樂景襯哀情、側面落筆(不說自己,卻說家人想自己)等。解背景 論世事商山早行溫庭筠fúzhǐ解詞語 明詩意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⑴征鐸:遠行車馬所掛的鈴鐺。鐸,大鈴。⑵杜陵:地名,在今陜西西安東南。詩人曾自稱為“杜陵游客”,這里的“杜陵夢”當是思鄉之夢。⑶鳧:野鴨。⑷回塘:邊沿曲折的池塘。商山早行溫庭筠duóhú解詞語 明詩意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商山早行溫庭筠黎明破曉起身,套子駕車鈴聲叮當。踏上遙遙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鄉。殘月高掛蒼穹,村野客店雞鳴聲聲;板橋彌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槲樹枯葉飄落,悄然鋪滿靜寂山路;枳樹白花綻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墻。令我觸景傷情,不由想起歸鄉之夢。遙想野鴨大雁,早已擠滿曲岸湖塘。聯意象 悟詩情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首聯寫晨起早行,故鄉漸遠。“悲”字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點明詩歌主旨,是全詩文眼。因離鄉思鄉念親而悲,悲旅途不便,悲仕途失意,前途未卜。意象征鐸客行商山早行溫庭筠聯意象 悟詩情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頷聯寫景。選取“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種景物,構成典型環境,鮮明地描繪出一幅立體荒山早行圖。寫出了環境的凄清、寂寞,烘托出出行的艱辛,襯托出思鄉的深切。意象雞聲 茅店 月人跡 板橋 霜商山早行溫庭筠聯意象 悟詩情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頸聯寫剛上路的景色 。“落”“明”二字,生動傳神,點染事物,賦情于景。進一步充實了上聯所描繪的典型環境,使氣氛更顯寂靜、悲涼。意象槲葉 山路枳花 驛墻商山早行溫庭筠聯意象 悟詩情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尾聯與 “客行悲故鄉”照應,抒發思鄉之情。才離開家鄉不久,卻夢回家鄉池塘。夢中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鮮明對照,虛實相映,豐富了詩歌的意蘊。意象杜陵夢鳧雁 回塘商山早行溫庭筠析寫法 明詩味全詩熔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對比鮮明,詩味濃郁,感情真切。這首五言律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奠定基調 點明題旨視聽結合 俯仰生姿明暗交替 襯托早行以樂寫哀 點題照應悲字詩眼霜月早行寂靜悲涼思鄉之情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商山早行溫庭筠誦詩句 背詩文1.詩中由十個名詞構成,蘊含六種景物,表現了早行之早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觸景生情,把景物描寫與夢境自然地聯系起來,以抒發詩人思鄉懷親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山早行溫庭筠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部編版九年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二)咸陽城東樓許渾咸陽城東樓許渾知詩人 解詩題許渾字用晦,丹陽(今屬江蘇)人,唐代詩人。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文宗大和六年(832)進士及第,先后任當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間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后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潤州丁卯橋村舍閑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詩”之稱。解背景 論世事這首詩大約是許渾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監察御史的時候所寫。此時大唐王朝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處于風雨飄搖之際,政治非常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見太陽西沉,烏云滾來,涼風陣陣……詩人的憂愁思鄉之情和吊古傷今之感襲上心頭,交織在一起,于是即興寫下了這首意蘊別致的七律——《咸陽城東樓》。咸陽城東樓許渾解詞語 明詩意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⑴汀洲:水中的小洲。⑵蕪:叢生的雜草。⑶行人:指作者自己。⑷當年事:指秦、漢滅亡的往事。咸陽城東樓許渾tīngwú解詞語 明詩意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登上百尺高樓,引我萬里鄉愁。蘆葦楊柳叢生,好似家鄉沙洲。烏云剛剛浮起在溪水邊上,夕陽已經沉落樓閣后面。山雨即將來臨,滿樓風聲颯颯。秦漢宮苑,一片荒涼。鳥兒落入亂草之中,秋蟬鳴叫枯黃葉間。行人莫問當年繁華盛事,都城依舊,只見渭水不停東流。咸陽城東樓許渾聯意象 悟詩情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開端落筆便點明詩人登上咸陽城樓的滿腔愁情,再用《詩經·蒹葭》的詩意,表達思念。“一上”表明觸發詩人情感時間之短瞬,“萬里”則極言愁思空間之迢遙廣大。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首聯扣題,寫景抒情。詩人憑欄眺望 ,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江中的小洲。詩人游宦長安,遠離家鄉,一旦登臨,思鄉之情涌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詩歌意象高城 蒹葭楊柳 汀洲咸陽城東樓許渾聯意象 悟詩情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頷聯從空間領域描寫晚眺遠景,寓意深遠。既是對自然景物的臨摹,也是對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機四伏的沒落局勢的形象勾畫,它淋漓盡致而又形象入神地傳出了詩人“萬里愁”的真實原因。云起日沉,雨來風滿,動感分明;“風為雨頭”,含蘊深刻。此聯常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是千古傳詠的名句。詩歌意象溪云 落日山雨 滿風咸陽城東樓許渾聯意象 悟詩情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頸聯從空間領域寫晚眺近景,虛實結合:山雨將到,鳥雀倉惶逃入遍地綠蕪、秋蟬悲鳴躲在黃葉高林,這些是眼前的實景。但早已蕩然無存的“秦苑”“漢宮”又給人無盡的聯想——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雀和蟲鳴,不識興亡,依然如故。歷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世事的變化滄桑,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這一憂愁也就更深一層。詩歌意象飛鳥 綠蕪鳴蟬 黃葉咸陽城東樓許渾聯意象 悟詩情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尾聯作結,融情于景。詩人感慨道:羈旅過客還是不要索問當年秦漢興亡之事吧!我這次來故國咸陽,連遺址都尋不著,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而已。“莫問”二字,并非勸誡之辭 ,實乃令人思索之語,它讓讀者從悲涼頹敗的自然景物中鉤沉歷史的教訓;一個“流”字,則暗示出頹勢難救的痛惜之情。渭水無語東流的景象中,既有鄉愁,也有國憂,兩相交織,委婉含蓄,令人傷感。詩歌意象行人 故國東流渭水咸陽城東樓許渾析寫法 明詩味詩人通過對登樓所觀之景云、日、風、雨的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的描寫,勾勒出一個蕭條凄涼的意境,借秦苑、漢宮的荒廢,抒發了作者對歷史滄桑、家國衰敗的無限慨嘆。奠定基調千古名句虛實 視聽融情于景咸陽城東樓許渾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誦詩句 背詩文詩中常被后人在許多場合引來說明社會大變動即將到來的某種征兆的詩句是:詩中以寫秦苑、漢宮的荒廢,抒發對歷史滄桑的無限感慨的詩句是:現在我們常用詩中的“_________________ ”比喻 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咸陽城東樓許渾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山雨欲來風滿樓詠嘆歷史聚題材 匯詩歌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空光遠流浪,銅柱從年消。 李賀《古悠悠行》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薛瑩《秋日湖上》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王安石《讀史》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張可久《人月圓·山中書事》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屩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毛澤東《賀新郎·讀史》(jué)無題李商隱無題李商隱知詩人 解詩題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齊名,人稱“小李杜”。以“無題”作為詩的題目是李商隱的獨創。這類詩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思婉轉沉摯,辭藻典雅精麗,歷代傳誦不衰,但詩旨隱晦曲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名為“無題”,這是一類;還有一類無題詩,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為題,如《錦瑟》《碧城》 。知詩人 解詩題李商隱一生與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黨爭相始末。初以文采為牛黨人令狐楚所賞識。25歲時舉進士后。次年,李黨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也愛其才,任為書記,并把女兒嫁給他。但當時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李商隱既和他們都有交往,又反對兩黨爭權奪利。牛黨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隱滿懷報國之志,在悲憤寂寞中死去。終年四十六歲。在愛情生活方面,詩人也屢遭不幸。青年時期,他先后與女道士宋真人、洛陽商人少女柳枝相愛,均以悲劇告終。與王茂元之女結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過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愛情上的雙重不幸,使詩人的詩作常寄予著深沉的身世之感。無題李商隱解背景 論世事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又奔涌著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并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此詩即其中一首。無題李商隱解詞語 明詩意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1)絲:這里與“思”字諧音雙關。(2)淚:蠟燭燃燒時流下的燭油,稱為“蠟淚”。(3)云鬢改:意思是青春年華消逝。云鬢,指年輕女子濃黑輕柔的秀發。(4)蓬山:神話中海上的仙山,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處。(5)青鳥:神話為西王母傳信的神鳥。后為信使的代稱。無題李商隱解詞語 明詩意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相見時難,離別更難,東風衰弱無力,百花紛紛凋殘。春蠶到死時,才把絲兒吐完;蠟燭直至燒成灰燼時,蠟淚才會流干。早起照鏡,愁思難遣,連如云的鬢發也變了顏色;夜來吟詩,心情愁苦,連月光也變得冰冷凄寒。好在此處離海上仙山蓬萊不算太遠,(可以)煩請青鳥使者為我捎信,時常問候探望你。無題李商隱聯意象 悟詩情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首聯奠定了感傷憂郁的基調。未見時的苦苦思念,與見后又別離時的痛苦憂傷,抒發了與愛人分別的難舍難分的傷感之情。上句連用兩個“難”字,突出強調了“別亦難”。下句點明分離的季節(暮春)及環境(百花凋謝),渲染了離別的悲涼的氣氛,以暮春衰殘之景映襯別離傷感之情,倍增哀怨,情景交融。“殘”字給人以凄楚的感覺。詩歌意象東風 百花無題李商隱聯意象 悟詩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頷聯以淺顯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雙關,寫對愛情的至死不渝。這兩句原比喻戀人別后相思之苦,歌頌愛情的堅貞不渝。現比喻人們對理想、事業等,執著追求、無私奉獻。詩歌意象春蠶 蠟炬無題李商隱聯意象 悟詩情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頸聯選取了兩個典型的生活場景(設想):曉鏡(但愁)—久別相思,只擔心容顏衰減;夜吟(應覺)—更顯體貼入微、關懷備至。此聯擬寫對方的相思之情。從“曉鏡”的青春,到“夜吟”的顧影自憐,道盡相思的悲苦與無奈。詩歌意象曉鏡 云鬢月光無題李商隱聯意象 悟詩情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尾聯運用“蓬山”“青鳥”的神話傳說,寄托對愛人的撫慰和深長情意,以青鳥傳書以解相思之情。詩歌意象蓬山 青鳥無題李商隱析寫法 明詩味全詩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深摯的感情,含蓄委婉地詠嘆愛情的忠貞,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表現出濃郁的離別之恨和纏綿的相思之苦,是一首感情真摯、纏綿委婉、詠嘆忠貞愛情的詩篇。暮春傷別 奠定感傷基調愛情忠貞 千古愛情名句別后設想 虛假真實相生美好愿望 神話傳說典故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李商隱誦詩句 背詩文1.詩中寓情于景,以春光易逝,人力對此無可奈何,渲染離情,極寫傷別沉痛心情和纏綿的相思之苦的詩句是:2.人們常用《無題》中的“ ,”來贊美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3.詩中通過傳說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徑,表達了自己情感的詩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蠟炬成灰淚始干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行香子秦觀行香子知詩人 解詩題秦觀,揚州高郵人,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蘇軾曾戲呼其為“山抹微云君”,為“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蘇門六君子: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zhi)。解背景 論世事該詞大約作于作者創作早期的熙寧年間,當時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此期間作者也曾寫過同類題材的《田居四首》等詩,也曾寫過一些學習鄉言土語的詩詞。行香子秦觀yáng解詞語 明詩意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⑴陂(bēi)塘:池塘。⑵徜徉:閑游,安閑自在地步行。⑶幾許:多少,這里表示園子不大。⑷飏(yáng):飛揚,飄揚。⑸青旗:酒店門口掛的青色酒幌。行香子秦觀bēicháng yángchénggāng解詞語 明詩意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綠樹繞著村莊,春水溢滿池塘。沐浴著東風,帶著豪興我信步而行。小園很小,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遠遠一帶圍墻,隱約有幾間茅草屋。青色的旗幟在風中飛揚,小橋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著游興,走過東面的山岡。鶯兒鳴啼,燕兒飛舞,蝶兒匆忙,一派大好春光。行香子秦觀聯意象 悟詩情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上闋先從整個村莊起筆,一筆勾勒其輪廓,平凡而優美。“繞”字與“滿”字顯見春意之濃,是春到農村的標志景象,也為下面抒寫爛漫春光做了鋪墊。“倚東風”二句承上而來,“東風”言明時令,“豪興”點明心情,“徜徉”則寫其怡然自得的神態,也表現了詞人對農村景色的喜愛。“小園”五句,集中筆墨特寫春之一隅。色彩鮮明,暗含香氣,絢爛多彩而又充滿生機,達到了以點帶面的藝術效果。意象村莊 陂塘東風 春花行香子秦觀聯意象 悟詩情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下闋“遠遠圍墻”四句,作者的視野由近放遠。圍墻、茅堂、青旗、流水、小橋,動靜相生,風光如畫,而又富含詩蘊,引人遐想。“偶然乘興,步過東岡”,照應上文的“豪興徜徉”,進一步寫其怡然自得情狀。“正鶯兒啼”三句,仍是特寫春之一隅,地點卻已經轉到田野之中。與上片對應部分描寫靜靜綻放的開花植物不同,這里集中筆力寫的是動感極強、極為活躍的蟲鳥等動物;“啼”“舞”“忙”三字概括準確,寫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盡致。比起小園來,是別一種春光 。意象圍墻 茅堂 青旗流水 小橋 鶯燕行香子秦觀析寫法 明詩味上闋:靜景 百花爭艷、競相開放下闋:動景 鶯歌燕舞、蝶兒翻飛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上闋表現的是一處靜態風景,主要是小園和各種色彩繽紛的春花。下闋則描寫流水青旗的農家鄉院以及鶯歌燕舞、蝶影翻飛的迷人春色。上下兩闋的風景合起來,便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農村畫卷。移步換景動靜結合游春足跡行香子秦觀誦詩句 背詩文1. 詞中寫景色彩簡單鮮明又寫出農家本色的句子是:2.詞中頗似辛棄疾詞中“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的句子是: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行香子秦觀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誦詩句 背詩文韓愈4.詩中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又遭貶,但仍念念不忘為國效力的愿望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詩中韓愈被“左遷”的緣由是(用原詩句回答):______________。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一封朝奏九重天春天美景聚題材 匯詩歌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王灣《次北固山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絕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滁州西澗》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知詩人 解詩題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歷城縣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辛棄疾解背景 論世事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創作時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解背景 論世事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廣豐縣洋口鎮博山村,廣豐縣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間(923年—925年),明隆慶間毀于火,萬歷間重建,天啟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經閣、法堂、禪堂 等12棟24廳,鑄成大銅佛、銅香爐、銅鐘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銅鐘,據說用 了3萬6千斤赤寶銅。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剎,晚明時曾譽為“天下第二叢林”,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晚年閑居時,在博山建“稼軒書舍”,讀書于此,吟詠頗多,寫詞十多闋。博山寺側有辛棄疾讀書處,今存遺址。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解詞語 明詩意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1)丑奴兒:詞牌名,又名“采桑子”。(2)少年:指年輕的時候。(3)不識:不懂,不知道什么是。(4)層樓:高樓。(5)強(qiǎng):竭力、極力。(6)識盡:嘗夠,深深懂得。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qiǎng解詞語 明詩意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聯意象 悟詩情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上闋:“愁”是線索,亦是情感。年輕時“不識愁”卻“強說愁”,年輕時涉世不深,缺乏人生閱歷,對“愁”缺乏真切體驗,卻故作深沉。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運用疊句,聯起了上下文,把兩個不同層次的內容聯系起來,表達一個完整意思。“強”,表現年輕人的純真、好勝。意象層樓 新詞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聯意象 悟詩情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下闋:揭示主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闋互為呼應。 “欲說還休”一是說 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一個是緊連下文,胸中的憂愁是憂國傷時之愁。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體現了辛詞“變溫婉,成悲涼”的特點,生動地表現了遍嘗辛酸之后無可言說的復雜況味。意象涼秋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析寫法 明詩味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不識愁滋味”“識盡愁滋味”的對比,突出渲染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穿全詞的線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詞人大半生的經歷感受,表現了詞人遭受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疊句反復對比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上闋:少年無愁強說愁 春花秋月無痛呻吟閑愁下闋:成年盡愁難說愁 關懷國事懷才不遇哀愁“愁”為線索誦詩句 背詩文1.后人常用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 , ”來表示少年時候的無憂無慮,也常用來感嘆少年時候的年輕不懂事。2詞中的“ , ”故意說得輕松灑脫,實際上卻是難以擺脫心頭的沉重抑塞。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