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0張PPT)多文本比較和“印證”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專題★★活動一比較多文本分析異同點(2024·福建龍巖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于國。莊王見而問焉。對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觀人之友也。觀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此所謂吉人也。觀事君者也,其友皆誠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臣也。觀人主也,其朝臣多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爭證諫,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觀人之友也。”莊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賢主之時見文藝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務也。(節選自《呂氏春秋·貴當》)材料一:楚國有個善于給人看相的人,他的判斷不曾有失誤,名聲聞于全國。楚莊王召見并詢問他。他回答說:“我不是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觀察人的朋友。觀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順老人、尊敬兄長、忠厚恭謹、敬畏王命,這樣的人,他家里一定會日益富足,自身一定會日益顯榮,這就是所說的吉人。觀察侍奉君主的臣子,如果他的朋友都忠誠可靠、品德高尚、樂于行善,這樣的臣子,侍奉的君主就會更有進益,他的官職就會日益得到升遷,這就是所說的吉臣。參考譯文觀察君主,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賢能的人,身邊的侍從多是忠誠的人,君主有過失,都爭相進諫,這樣的君主,他的國家就會日益安定,自身就會日益尊貴,天下就會日益敬服,這就是所說的吉主。我不是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觀察人的朋友啊!”楚莊王認為他說得很好,于是迅速搜羅賢士,日夜不懈,終于稱霸天下。所以賢明的君主時常召見擅長各種技藝的人,不只是擁有他們罷了,而是用來成就大業的。參考譯文材料一:材料二:寧戚擊牛角而商歌,桓公聞而舉之;堯舜相見不違桑陰,文王舉太公不以日久。故賢圣之接也,不待久而親;能者之相見也,不待試而知矣。故士之接也,非必與之臨財分貨乃知其廉也;非必與之犯難涉危乃知其勇也。舉事決斷,是以知其勇也;取與有讓,是以知其廉也。故見虎之尾,而知其大于貍也;見象之牙,而知其大于牛也;一節見,則百節知矣。由此觀之,以所見可以占未發,睹小節固足以知大體矣。(節選自《說苑·尊賢》)材料二:寧戚敲擊牛角唱著悲涼低沉的歌,齊桓公聽到后任用了他;堯舜在桑樹下相會,樹蔭還沒有產生變化就成為知己;周文王任用姜太公也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考察。所以圣人與賢人的相遇,不用等很久就能夠親近;有才能的人相見,不用等考察就能夠了解對方。所以士人的接觸,不一定要與他面對財物分配才能了解他的廉潔;不一定要與他身冒危難經歷艱險才能了解他的勇敢。辦事堅決明斷,因此(或“憑這”)知道他是勇敢的;收受給予能謙讓,因此(或“憑這”)知道他是廉潔的。所以看見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貍貓大;看見大象的牙齒,就知道它比牛大;見到一部分,就知道整體了。由此看來,憑見到的能夠預測未發生的,見到一小部分本來就足夠知道整體了。參考譯文材料三:或曰:“吾子論漢末貢舉之事,誠得其病也。今必欲戒既往之失,避傾車之路,豈有方乎?士有風姿豐偉,雅望有馀,而懷空抱虛,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則不必得賢;徐徐先試,則不可倉卒。將如之何?”抱樸子答曰:“知人則哲,上圣所難。今使牧守皆能審良才于未用,保性履之始終,誠未易也。但共遣其私情,竭其聰明,不為利欲動,不為屬托屈。所欲舉者,必澄思以察之,博訪以詳之,修其名而考其行,校同異以備虛飾。令親族稱其孝友,邦閭歸其信義,嘗小仕者,有忠清之效,治事之干,則寸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觀勇也。”(節選自《抱樸子·審舉》)材料三:有人說:“您談論漢朝末年貢舉的事情,確實是說到了它的癥結。如果一定要戒除以往的過失,避開翻車的道路,難道有什么方法嗎?士人有的風度姿態豐滿魁偉,嚴整的儀容綽綽有余,但缺乏內在的修養,根本的東西不足,如果根據外貌取用他,那么不一定能夠得到賢者;如果慢慢地先試一試,就又不能很快得到賢者。怎么辦呢?”抱樸子回答說:“能透徹地了解人就可稱為明智,這對于大圣人也是困難的。如今讓州牧郡守全都能夠在任用之前考察良才,保證他們的本性和行為始終一致,實在是不容易的。(牧守)只要都驅遣自己的私情,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不為私利而動心,不為(他人的)請托而屈服(就能實現)。參考譯文對所要薦舉的人,一定深思熟慮反復觀察,廣泛詢問詳細了解,按其名聲考察他們的行為,比較異同以全面了解虛名之下實際的不足。假如他的家里人和親戚都稱贊他孝順友愛,鄉親鄰居都稱贊他守信講義,就嘗試著讓他當個小官,如果有忠誠清廉的政績,處理事情的才干,那么一寸錦緞也可以知道其工巧,就是刺殺老鼠也可以看出勇敢了。”參考譯文材料三:1.三則材料都談到“知人”,側重點有什么不同?答案:①材料一側重觀察其所交的朋友而側面知人。②材料二側重從觀察人的小節而知人。③材料三側重強調實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備。材料一中,“善相人”對于自己的識人之術,指出“臣非能相人也,能觀人之友也”,并針對“布衣”“事君者”“人主”三者分別加以分析。從“友”可看出,材料一側重觀察其所交的朋友而側面知人。材料二中,材料最后總結道“由此觀之,以所見可以占未發,睹小節固足以知大體矣”,從中可以看出,材料二側重從觀察人的小節而知人。材料三中,作者指出“以貌取之,則不必得賢”,從而指出我們看人不能光看表面,還要深入觀察其內在實質。由此可見,材料三側重強調實地考察其人是否德才兼備。解析(二)(2024·江蘇鹽城、南京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譙周以為:“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后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眾人無以易周之理。于是遂從周策。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節選自《三國志·蜀書·譙周傳》)材料二:魏之伐蜀也,吳人或謂襄陽張悌曰:“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百姓未服,今又勞力遠征,敗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寧歲。司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敝,競于外利,不修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無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憂也。”吳人笑其言,至是乃服。(節選自《資治通鑒·魏紀十》)2.蜀國傾覆的原因在兩則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請簡要概括其共同點。答案 ①守備不修。②缺乏智謀。③魏蜀兩國強弱懸殊。由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敝,競于外利,不修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無不克”可知,“蜀國傾覆”的原因有三個共同點: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調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備”,都是說守備不修;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謂敵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勝”,都是說缺乏智謀;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和材料二的“彼強弱不同”,都是說魏蜀兩國強弱懸殊。解析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國大將軍鄧艾攻占江由,長驅直入。而蜀國本以為敵軍不會馬上攻來,未做守城的準備。等到聽說鄧艾已進入陰平,百姓慌亂騷動,紛紛逃進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劉禪召集群臣討論對策,無人能想出妙計。有人認為蜀國與吳國,本為友盟,應該可以投靠吳國;有人認為南中七郡,陡峭險阻,容易守御,應該可以南奔。參考譯文(接上《材料一》)只有譙周認為:“自古以來,沒有寄依別國而做天子的事,現在如果投奔吳國,一定要臣服吳國。而國家的政令和倫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這是自然規律。從這一點看,魏國能夠吞并吳國,而吳國卻不能吞并魏國,這是很明白的事。同樣是稱臣,向小國稱臣與向大國稱臣相比,哪一個更好?兩次受辱與一次受辱相比,哪一個更恥辱呢?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應當及早計劃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敵已經臨近,災禍失敗也將要降臨,而且眾小人之心,沒有一個可保其不變,恐怕我們出發的時候,其變化不可預料,怎么能到達南中呢!”群臣中有人對譙周說:“如今鄧艾已經離我們不遠,恐怕他不接受我們投降,怎么辦呢?”譙周說:“現在吳國還沒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勢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禮。如果陛下投降魏國,而魏國不劃分土地封給陛下,我請求只身到洛陽,用古代的大義與他們爭辯。”眾人沒有辦法改變譙周的道理。于是后主聽從譙周的建議。劉姓平安無事,整個蜀國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譙周的謀劃。參考譯文材料二:魏國伐蜀時,吳國有人對襄陽人張悌說:“司馬氏得到朝政大權以來,國內的大亂屢次出現,百姓還沒有歸服,如今又費盡辛勞去遠征,他會敗于沒有時間休整,怎能取勝?”張悌說:“不是這樣。雖然曹操的功績在中原無人能及,但民眾畏懼他的威勢,卻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繼承他,刑罰苛繁勞役沉重,驅使人民東西往來奔走,沒有一年安寧過。司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廢除對百姓煩瑣苛刻的政策,而實行對百姓較為平和有利的政策,為百姓謀劃著想而解救他們的疾苦,民心歸順他已經很久了。參考譯文(接上《材料三》)因此淮南出現三個叛逆,而腹心之地不受驚擾;曹髦被殺而死,四方也沒有引起叛亂。而且能夠任用賢能,使他們各盡其心,他的根基是很穩固的,奸計也得以實現了。而如今蜀國卻是宦官專擅朝政,國家沒有政策法令,而且窮兵黷武,人民勞頓兵士疲憊,競爭于外利,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設施、器物。他們強弱不同,魏國人的智謀又勝過蜀國人,魏國乘其危難而攻伐,大概戰無不勝。唉!魏國得志,是我們的憂患。”起初吳國人都取笑他的話,到魏國取勝后才信服。參考譯文借題點撥多文本材料如何分析異同點:比較閱讀的基本方法是“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的共同特點,揭示一般規律;同中求異則是通過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達的內容,找出各自的個性,揭示個性特征。做題的基本步驟:第一,初讀文言語段,整體把握其主要內容。第二,落實題目要求和比較的內容。多文本材料一般是針對同一歷史事件、同一歷史人物的不同文本記錄或者評價。第三,反復閱讀相關文字,勾畫分析,逐項進行“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看準具體比較點是什么。觀察角度、立場、態度、原因分析都是比較的重點。比較異同點簡答題難度并不大,找比較句子或比較區間非常關鍵。第四是聯系全文,整體分析,按題目要求將比較閱讀的結果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不要用原文言文句子,要轉為自己的理解,還要注意比較點不要有交叉重合。教考關聯 篇名 思想共同點 觀點側重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都表達了自己理想中的治世方法;都有對百姓的關注。 民德歸厚,為國以禮。《齊桓晉文之事》 安養民眾,保民而王。篇名 觀點共同之處 觀點側重點《諫太宗十思疏》 都表現了理性思考;都對現實君主有勸誡作用;都居安思危;都體現出古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憂慮。 皇帝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阿房宮賦》 秦朝的滅亡是因為驕奢淫逸,不施仁義。《六國論》 六國是因為賄賂而亡國。活動二理解雙文本觀點如何“印證”(一)(2024·山東濟寧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孟嘗君寄客于齊王,三年而不見用,故客反謂孟嘗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見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過也?”孟嘗君曰:“寡人聞之,縷因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親。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聞周氏之嚳、韓氏之盧,天下疾狗也。見兔而指屬,則無失兔矣;望見而放狗也,則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屬之者罪也。”孟嘗君曰:“不然!昔華舟、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君子誠能刑于內,則物應于外矣。夫土壤且可為忠,況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見鷦鷯巢于葦苕,著之以發,建之,女工不能為也,可謂完堅矣。大風至,則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嘗見稷狐見攻、社鼠見熏也,何則?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嘗君復屬之齊王,齊王使為相。(節選自《說苑·善說》)材料二:孫卿曰:“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夫是之謂能貴其所貴。(節選自《說苑·善說》)1.材料二中,孫卿主張的談說之術包括“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簡要概括材料一中的門客是怎樣體現這兩點的。①與孟嘗君辯論時,門客堅持己見,反復陳說,終達目的。②門客善用譬喻,以狗、鷦鷯、狐鼠等設喻,增強了說服力。①由材料一“故客反謂孟嘗君曰……孟嘗君曰……客曰……孟嘗君曰……客曰……于是孟嘗君復屬之齊王,齊王使為相”可知,與孟嘗君辯論時,門客堅持己見,反復陳說,終達目的。②由材料一“客曰:‘不然!臣聞周氏之嚳、韓氏之盧,天下疾狗也。見兔而指屬,則無失兔矣;望見而放狗也,則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屬之者罪也’”“客曰:‘不然!臣見鷦鷯巢于葦苕……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嘗見稷狐見攻、社鼠見熏也,何則?所托者然也”可知,門客善用譬喻,以狗、鷦鷯、狐鼠等設喻,增強了說服力。解析材料一:孟嘗君推薦他的門客給齊王,三年過后而不被重用,于是這位門客就回來對孟嘗君說:“您將我推薦給齊王,三年還沒有得到任用。不知是臣下的過錯,還是您的過錯?”孟嘗君說:“我曾經聽說,絲線依靠針而穿入,不因針而繃緊;嫁女兒要依靠媒人而成功,不依靠媒人而夫婦和睦。你才干一定不夠,還有什么理由埋怨我呢?”門客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周氏的嚳、韓氏的盧,都是天下跑得快的狗。(主人)看見兔子就指點給它,那么就不會失掉兔子;(主人)如果遠遠望見才放開狗,那么經過幾世也不能夠得到兔子。參考譯文(接上頁)狗并非沒有能力,而是指點人的過錯。”孟嘗君說:“不是這樣的!從前華舟和杞梁作戰而死,他們的妻子悲痛欲絕,對著城墻痛哭,城角因此倒塌,城墻也因此潰毀。君子如果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么就會感應在外物上。你看(城墻)土壤尚且能為忠誠所感動,更何況食五谷的國君呢?”門客說:“不是這樣的!我看見鷦鷯在蘆葦上筑巢,用毛發附著,建造巢穴,那些織造的女工也做不到,可以說完好而牢固了。(可是)大風吹來,就會使蘆花折斷,鳥卵摔破,小鳥摔死,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它所依托的事物使它這樣啊!再說狐貍是人們所攻殺的,老鼠是人們所熏殺的。(可)我并沒有看見谷神廟里的狐貍被攻殺,土地廟里的老鼠被熏殺,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所依托的地方使它這樣啊!”于是孟嘗君再次將他推薦給齊王,齊王任命他為相。材料二:孫卿說:“勸說的方法,(必須)恭敬嚴肅地樹立自己的觀點,端正誠實地對待此事,堅毅牢固地堅持自己的態度,運用比喻方法使對方理解事理,分清是非利弊優劣使對方明白道理,用歡快激憤來表達它;寶貝它,珍視它,貴重它,使它神奇。像這樣,那么勸說沒有行不通的了。”這就叫能使自己看重的東西貴重起來。參考譯文(二)(2024·湖南衡陽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崩,拜亞夫為車騎將軍。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愿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太尉既會兵滎陽,吳方攻梁,梁急,請救。太尉引兵東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請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書言景帝,景帝使使詔救梁。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輕騎兵弓高侯等絕吳楚兵后食道。吳兵乏糧,饑,數欲挑戰,終不出。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于太尉帳下。太尉終臥不起。頃之,復定。后吳奔壁東南陬,太尉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兵既餓,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王劉濞棄其軍,而與壯士數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漢兵因乘勝,遂盡虜之,降其兵,購吳王千金。月余,越人斬吳王頭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吳楚破平。于是諸將乃以太尉計謀為是。由此梁孝王與太尉有隙。(節選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材料二: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節選自蘇洵《心術》)2.材料二中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周亞夫在平定吳楚之亂中是如何體現這一點的?請簡要概括。①梁國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詔命其救援,周亞夫均不為所動,堅決執行自己的戰略戰術。②叛軍缺糧,屢次挑戰,周亞夫始終不出兵應戰。③夜里營中驚擾,甚至鬧到自己帳前,周亞夫也靜臥不起。④叛軍使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周亞夫不為所惑。①由材料一“梁急,請救……景帝使使詔救梁。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可知,梁國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詔命其救援,周亞夫均不為所動,堅決執行自己的戰略戰術。②由材料一“吳兵乏糧,饑,數欲挑戰,終不出”可知,叛軍缺糧,屢次挑戰,周亞夫始終不出兵應戰。③由材料一“夜,軍中驚,內相攻擊擾亂,至于太尉帳下。太尉終臥不起”可知,夜里營中驚擾,甚至鬧到自己帳前,周亞夫也靜臥不起。④由材料一“后吳奔壁東南陬,太尉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可知,叛軍使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周亞夫不為所惑。材料一:孝文帝將要去世的時候,告誡太子說:“假使發生危急情況,周亞夫是真正可以擔當領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孝景帝授予周亞夫車騎將軍的官職。孝景帝三年,吳、楚兩國叛亂。周亞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領兵向東攻打吳、楚叛軍。于是周亞夫親自請示皇帝說:“楚兵勇猛輕捷,很難與他們針鋒相對。我希望先把梁國放棄,讓他們進攻,我們去斷絕他們的糧道,這樣才能把他們制服。”孝景帝同意了他的意見。參考譯文(接上頁)太尉周亞夫已經在滎陽會軍,吳國叛軍正在進攻梁國,梁國形勢危急,請求援救。而太尉卻領兵向東北跑到昌邑,在深溝高壘中堅守不出。梁國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認為堅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國上書報告孝景帝,孝景帝隨即派使者詔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從皇帝的詔令,堅守營壘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輕騎兵弓高侯等人去斷絕吳、楚叛軍后方的糧道。吳國軍隊缺乏糧食,士兵饑餓,屢次挑戰,可是太尉始終不出戰。夜里,漢軍營中驚亂,軍內互相攻擊擾亂,甚至鬧到了太尉的營帳之下。太尉卻始終靜臥不起。不久,就恢復了安定。后來吳軍朝漢軍軍營東南角奔來,太尉卻讓士兵注意防備西北角。后來吳國精兵果然奔到了漢軍營壘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吳兵已經很饑餓了,于是就率領士兵離去。(接上頁)太尉派精兵去追擊,大敗吳軍。吳王劉濞拋棄了他的大軍,與幾千名精壯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漢兵因此乘勝追擊,于是全部俘虜了叛軍,并使他們投降,又懸賞千金買吳王人頭。過了一個多月,越人斬了吳王的頭來報告漢王朝。雙方攻守共三個月,吳、楚叛亂就被打敗平定了。這時將領們才認識到太尉的計謀是正確的。可是由于這次平叛,梁孝王卻和太尉有了仇怨。材料二: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心性,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突然出現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可以對付敵人。參考譯文借題點撥文言文雙文本“印證”題答法:這類題目一般以“材料二的觀點在材料一中是(怎樣)如何體現的”形式出現,主要是考查考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這類題目在思路上屬于“反推”題,根據題干中的結論或者理論、評價,去原文中尋找答案,然后提取歸納。答題步驟:①閱讀題干,理解題干給出的理論或評價。試題材料二給出的評價句其實都是結論性觀點,也可以作材料一的論點。②根據這一觀點,尋找文本答題區間,找到對應句子,其實就是尋找論據。答題區間都在材料一。找到之后,權衡分析,一一對應。③最后,根據答題區間內容,提取歸納“體現”。觀點和論據合二為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先王之為樂也,將以定萬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刑教一體,禮樂外內也。刑馳則教不獨行,禮廢則樂無所立。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謂之禮;人安其生,情意無哀,謂之樂。禮逾其制則尊卑乖,樂失其序則親疏亂。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節選自阮籍《樂論》)材料二:夫言移風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知欲之不可絕,故因其所自。故為可奉之禮,制可導之樂。絲竹與俎豆并存,進退相須,共為一體,從善日遷,然后化成。(節選自嵇康《聲無哀樂論》)對點練案1.兩則材料對于音樂的作用有何相同的觀點?答案 他們都認為禮樂應相互配合,方能發揮音樂的教化作用。由材料一“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和材料二“故為可奉之禮,制可導之樂。絲竹與俎豆并存,進退相須,共為一體,從善日遷,然后化成”可知,他們都認為禮樂應相互配合,方能發揮音樂的教化作用。1234答案材料一:先王制樂,是希望安定天下萬物的情態,統一天下百姓的意志。刑罰和教化一體,樂和禮內外互補。刑罰松弛則教化不能獨自發揮作用,禮教廢棄則樂就失去了根基。人有尊卑之分、上下之別,這就是禮的體現;人們安于自身的生活,沒有過分哀傷的情感,這就是樂的功能。禮逾越其應有的規制,尊卑就會錯位;樂失去其自身的秩序,那么親疏關系就會混亂。禮規定人們的外在行為,樂平和人們的內心世界;禮治外,樂化內,禮樂端直,因而天下太平。參考譯文1234答案材料二:人們所講的改變風俗這種情況,一定緊承在社會衰敗之后。古人知道情感不可放縱,所以抑制它泛濫;知道欲望不能斷絕,便有意引導它走上應有的軌道。所以制定了可以奉行的禮節,創制了可以引導感情的音樂。音樂和禮儀并存,一舉一動互相配合,融為一體,人們一天天地改掉缺點,走向善良,然后教化就成功了。1234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世謂受福佑者,既以為行善所致;又謂被禍害者,為惡所得。漢將李廣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常不在其中,而諸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然以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后人,然終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常有恨者乎?”廣曰:“吾為隴西太守,羌常反,吾誘而降之八百余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恨之,獨此矣!”朔曰:“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廣然之,聞者信之。夫不侯猶不王者也。不侯何恨,不王何負乎?孔子不王,論者不謂之有負;李廣不侯,王朔謂之有恨。然則,王朔之言,失論之實矣。(節選自《論衡·禍虛篇》)答案1234材料二:昔者,李廣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將軍出塞者歲相繼也,而大小之戰七十余。遇以漢武之厚于賞功,克敵而取侯封者數十百人,廣之吏士侯者亦且數輩。而廣每至于敗衄[注]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當幕府之責。當時、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竊嘗究之,以廣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此所以勛烈、爵賞皆所不與,而又繼之以死也。(節選自《何博士備論·李廣論》) 敗衄:挫敗損傷,多指戰事失敗。答案注12342.兩則材料都引述了李廣未能封侯一事,但具體目的并不相同。請簡要概括。答案答案 材料一借之批判王朔的因果宿命論;材料二借之強調治軍應嚴肅紀律。1234答案材料一中,對李廣未能封侯一事,王朔認為“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對此,作者評價“孔子不王,論者不謂之有負;李廣不侯,王朔謂之有恨。然則,王朔之言,失論之實矣”,是說王朔的話,違背了事理的邏輯,強加因果關聯。由此可見,是借之批判王朔的因果宿命論。材料二中,對李廣未能封侯一事,作者認為“竊嘗究之,以廣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此所以勛烈、爵賞皆所不與,而又繼之以死也”,指出是因為他統率軍隊紀律不嚴明。由此可見,是借之強調治軍應嚴肅紀律。1234答案材料一:世人認為受上天賜福保佑,是做好事招致的;又認為遭受禍害,是做壞事得來的。漢將李廣與望氣的術士王朔私下閑談說:“從漢朝打擊匈奴以來,我沒有不參加的,而各校尉以下,才能達不到一般人的水平,但是因為與匈奴打仗有功得以封侯的有幾十人。我不居于人后,但是最終沒有得到一點兒功勞來取得封地,為什么呢?難道是我的骨相不應該被封侯嗎?還是本來命中注定的呢?”王朔問道:“將軍您自己想想,可曾有悔恨的事呢?”參考譯文1234答案李廣說:“我擔任隴西太守時,羌人曾經反叛,我引誘投降的八百多人,他們都被我用欺詐的方法在同一天殺死了。直到現在還為之悔恨的事,只有這一件!”王朔說:“災禍沒有比殺害已經投降的士兵更大的,這就是將軍你不能封侯的原因。”李廣認為正確,聽的人也相信是這樣。沒有被封侯如同沒有被封王。沒有被封侯有什么悔恨的事,沒有被封王又有什么虧心事呢?孔子沒有被封王,議論的人并不認為他有虧心事;李廣沒有被封侯,王朔卻認為他有悔恨的事。既然這樣,那么王朔的話,違背了事理的邏輯。1234答案材料二:過去,李廣率領軍隊屯兵邊境四十余年,憑借將軍的身份遠出邊塞作戰,一年接著一年,經歷的大小戰斗有七十多次。當時漢武帝對于立功者的賞賜十分豐厚,因為打敗敵人立功而封侯的有數十、上百人,李廣手下的將士被封侯的也有很多人。而李廣總是由于打敗仗被處罰,沒有建立一點兒功勞來取得封侯的爵賞,最終因違犯軍令自殺來抵擋幕府小吏的責難。當時、后世的士人,沒有不惋惜他的才能,而深深地悲嘆他多舛的命運。我曾私下探究過這件事,憑借李廣的才能竟落了個這樣的結局,是因為他統率軍隊紀律不嚴明,這就是他功勛、爵賞都不能得到,而又最終陷于死地的原因。1234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武王問太公曰:“論將之道奈何?”太公曰:“將有五材十過。”武王曰:“敢問其目。”太公曰:“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將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兩勝,亦不兩敗。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武王曰:“善哉!”(節選自《六韜·論將》)答案1234材料二:王銘,字子敬,和州人。初隸元帥俞通海麾下,從攻蠻子海牙于采石。以銘驍勇,選充奇兵。戰方合,帥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數有功。與吳軍戰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鏃,復戰。通海勞之。龍灣之戰,逐北至采石,銘獨突敵陣。敵兵攢槊刺銘,傷頰。銘三出三入,所殺傷過當。賜文綺銀碗,選充宿衛。從取江州,戰康郎山及涇江口,復克英山諸寨,擢管軍百戶。洪武四年,都試百戶諸善用槍者,率莫能與銘抗。累官至長淮衛指揮僉事,移守溫州。答案1234上疏曰:“臣所領鎮,外控島夷,城池樓櫓仍陋襲簡,非獨不足壯國威,猝有風潮之變,捍御無所,勢須改為。”帝報可。于是繕城浚濠,悉倍于舊。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屬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壯麗,屹然東浙巨鎮。帝甚嘉之,予世襲。銘嘗請告暫還和州。溫士女遮道送迎。長吏皆相顧嘆曰:“吾屬為天子牧民,民視吾屬去來漠然,愧王指揮多矣。”(節選自《明史·王銘傳》)答案12343.從材料二王銘移守溫州的經歷來看,他符合材料一中太公“五材”的哪些標準?答案答案 符合智、仁、忠的標準。明于審勢,做事周備,這是智;士女送迎,足見愛民,這是仁;為國謀劃,思壯國威,這是忠。1234答案材料一:武王問太公說:“怎樣評論將帥的優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說:“作為將領,有‘五材’,有‘十過’。”武王又問:“能再具體給我講講嗎?”太公說:“所說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種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會淆亂,仁慈就愛護他人,誠信就不會欺騙人,忠誠就沒有二心。所說的十過,指有的雖然勇敢但卻輕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貪婪喜好貪圖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傷害他人,有的雖然機智但膽小怯懦,參考譯文1234答案有的雖然誠信但喜歡輕信別人,有的本性廉潔但不愛護他人,有的雖然有才智而反應遲緩,有的雖然性格剛強但十分自負(剛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歡依賴他人。所以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著生死存亡,戰爭的勝敗全在將帥手中。將帥,是國家的輔佐大臣,先王一貫重視將帥的任免。所以任命將帥,不能不認真審察。因此說,大凡戰爭,不能兩方面都獲勝,也不可能兩方都失敗。軍隊出征越過境,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滅掉敵國,就必定是己方軍隊戰敗,將領被殺。”武王道:“說得很好。”1234答案材料二:王銘,字子敬,和州人。最初隸屬元帥俞通海部下,隨軍在采石攻打蠻子海牙。因為王銘勇猛,被選拔充當奇兵。從作戰一開始,他就率敢死隊打喊著突擊敵人,攻克了敵人的水寨。從此多次有戰功。在太湖和吳軍交戰中,飛過來的箭射中右臂,他拔出佩刀割出箭鏃,又投入戰斗。俞通海慰勞了他。龍灣之戰,追趕敵人北到采石,王銘獨自沖入敵陣。敵兵拿槊刺他,傷了他的臉。王銘三進三出,殺敵傷敵人數超過自己軍隊人數。賜給文綺銀碗,被選拔充當宿衛。隨軍攻取江州,激戰康郎山和涇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為管軍百戶。1234答案洪武四年,考察百戶中善用槍的人,大抵沒人能與王銘抗衡。積功升官到長淮衛指揮僉事,調任守衛溫州。上奏說:“臣所管轄的地方,對外控制海盜(倭寇),城池樓櫓因陋就簡,不僅不能壯國威,如突遇大風潮水的變故,便沒有辦法抵御,勢必要進行改造。”太祖批復照準。于是修繕城池和壕溝,全都比過去規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墻,從海神山開始連接郭公山,頭尾長二千多丈,宏偉寬敞壯麗,屹立東浙巨鎮之中。太祖十分贊賞,給予世襲。王銘曾請求告假暫時回到和州。溫州的百姓阻擋道路迎送。長官都相視嘆息道:“我們這些人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們去來十分冷漠,和王指揮相比我們很慚愧。”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復悉國中士卒伐吳,會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問包胥曰:“吳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謀,未足以卜。”越王曰:“吳為不道,殘我社稷,夷吾宗廟以為平原。吾欲與之徽天之中,惟是輿馬、兵革、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誠聞于戰,何以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王固問,包胥乃曰:“夫吳,良國也,傳賢于諸侯。敢問君王之所戰者何?”越王曰:“在孤之側者,飲酒食肉,未嘗不分,孤之飲食不致其味,聽樂不盡其聲。愿以此戰。”1234答案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越王曰:“越國之中,吾博愛以子之,忠惠以養之。吾今修寬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愿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王曰:“邦國南則距楚,西則薄晉,北則望齊,春秋奉幣、玉帛以貢獻焉,未嘗敢絕。愿以此戰。”包胥曰:“善哉!無以加斯矣,猶未可戰。夫戰之道,知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斷之。君、將不知,即無權變之謀,以別眾寡之數;不仁,則不得與三軍同饑寒之節,齊苦樂之喜;不勇,則不能斷去就之疑,決可否之議。”于是越王曰:“敬從命矣。”(節選自《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1234答案材料二:問曰:“吳亡而越興,在天與?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賢矣。濕易雨,饑易助。”曰:“何以知獨在人乎?”“子貢與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貢再拜而問:‘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吳。吳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來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種見蠡之時,相與謀道:‘東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東游,入越而止。賢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節選自《越絕書》卷一)1234答案4.材料二說“夫差失道,越亦賢矣”,“越之賢”在材料一中體現在哪些方面?1234答案 ①勤儉節約,與民共苦。食物分給百姓,飲食節儉,不貪享樂。②愛民如子,去除百姓憎惡的,發揚百姓愛戴的。③交好鄰國。與楚國、晉國、齊國都能保持良好外交關系。答案1234答案根據材料一“在孤之側者,飲酒食肉,未嘗不分,孤之飲食不致其味,聽樂不盡其聲”可概括出答案①。根據材料一“博愛以子之,忠惠以養之。吾今修寬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可概括出答案②。根據材料一“邦國南則距楚,西則薄晉,北則望齊,春秋奉幣、玉帛以貢獻焉”可概括出答案③。1234答案材料一: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全部調動國內的士兵攻打吳國,正好碰上楚國派申包胥到越國訪問。越王就問申包胥說:“吳國可以攻打嗎?”申包胥說:“我孤陋寡聞而不懂得出謀劃策,不能夠用我來預測啊。”越王說:“吳國施行暴虐,破壞我的國家,鏟掉我祖宗的廟宇并將它們夷為平地。我想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只是現在兵車戰馬、武器鎧甲、軍隊已經具備了,卻還沒有辦法使用它們。我真想聽一下有關戰爭的事,用什么辦法才行?”申包胥說:“我實在愚昧無知弄不清楚。”參考譯文1234答案越王堅持問他,申包胥才說:“那吳國,是個善良的國家啊,在諸侯各國都傳頌著他們的賢德。我膽敢問一下大王憑什么和他們作戰?”越王說:“在我身邊的人,我喝酒吃肉的時候從來沒有不分給他們吃的;我吃飯不吃五味俱全的菜肴;聽音樂不聽五音俱全的曲調。希望憑借這些去作戰。”申包胥說:“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還不可以靠它去作戰。”越王說:“越國之內的民眾,我以博大的愛心把他們當作子女來對待,以忠厚仁愛之心供養他們。我修改法令,放寬刑罰;布施民眾追求的東西,除去民眾憎惡的東西;贊揚他們的善行,掩蓋他們的罪惡。1234答案希望憑借這些去作戰。”申包胥說:“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仍不可以靠它去作戰。”越王說:“我越國在天下之中,南邊則到楚國和他們結交,西邊則依附晉國,北邊則敬仰齊國,一年四季拿禮品、財物貢獻給他們,從未敢斷絕。希望憑借這些去作戰。”申包胥說:“好啊!沒有什么能超過這個了,但還不可以去作戰。戰爭的方法,智慧是首要因素,其次要靠仁愛,還要靠勇敢來決斷。君主、將領如果沒有智慧,就沒有通權達變的計謀去明辨士兵數量的多少;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就不能和全軍將士一起節衣縮食、同甘共苦;如果沒有勇敢,就不能決斷是去還是留、是進還是退的疑惑,就不能裁定針鋒相對的兩種意見。”于是越王說:“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指教了。”1234答案材料二:問道:“吳國滅亡、越國興起,這是天意呢?還是人為呢?”“這都是人為的。吳王夫差無道,而越國卻能得治國之道。這就如天濕易下雨、饑荒易獲助一樣。”問道:“怎么能知道完全是由于人為呢?”“子貢與孔子在一起閑坐,告訴孔子說:‘太宰嚭死了。’孔子答道:‘他沒有死。’子貢將原話重復了一遍,孔子也還是這樣回答。于是,子貢起身向孔子拜了兩拜,問道:‘先生怎么知道太宰嚭沒有死?’孔子回答說:‘上天讓太宰嚭降生,就是要用他來滅亡吳國。1234答案現在吳國還沒有滅亡,太宰嚭怎么會有不測呢?’后來,果然有人來告訴孔子,太宰嚭確實沒有死。況且,圣人是不會亂說話的,因此清楚地知道越國會稱霸。”“憑什么這樣說呢?”回答道:“文種與范蠡相見的時候,他倆一起謀劃說:‘東南方(的國家)有成為霸主的征兆,我們不如到那里去做官。’兩人相邀東游,到了越國就停留了下來。賢人不亂說,因此知道越國會稱霸。”答案1234他們都認為禮樂應相互配合,方能發揮音樂的教化作用。1.材料一借之批判王朔的因果宿命論;材料二借之強調治軍應嚴肅紀律。2.答案1234符合智、仁、忠的標準。明于審勢,做事周備,這是智;士女送迎,足見愛民,這是仁;為國謀劃,思壯國威,這是忠。3.答案1234①勤儉節約,與民共苦。食物分給百姓,飲食節儉,不貪享樂。②愛民如子,去除百姓憎惡的,發揚百姓愛戴的。③交好鄰國。與楚國、晉國、齊國都能保持良好外交關系。4.答案123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