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選必三《邏輯與思維》2025年經典模擬試題選擇題精練1、(2025屆廣州市高三年級階段訓練·T16)認識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從思維的不同層次和維度可以作不同的解讀,從認識發展的歷程角度看( )①第一重境界是通過形象思維如實把握事物的現象②第二重境界是在感性具體的指導下直覺事物的本質③第三重境界是在分析基礎上建構對事物的整體性認識④這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到思維具體的深化過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2025屆廣州市高三年級調研·T16)棉花是植物纖維,孔隙中的空氣可以減緩人體熱量向外擴散。雪是水的結晶,積雪孔隙里的空氣保護了地面溫度不會降得很低。棉花和雪花都是孔隙度高的東西。有人據此得出結論“孔隙度高的東西可以保溫”。這一推理( )①運用了類比推理方法,是一種或然推理②具有基本單元的形象性和運行方式的推導性③運用求同法在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尋找因果聯系④還需要考察更多的認識對象,提高結論的可靠程度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2025屆佛山一?!15)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于8月在北京舉行。某校學生參觀該展會后對“人形機器人”“機器人產業”“人工智能技術”的關系展開討論,得到以下判斷:( )甲:所有人形機器人都是機器人產業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乙:有些機器人不是機器人產業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丙:所有人形機器人都不是機器人產業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丁:并非所有人形機器人都不是機器人產業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據此,可得出以下兩人的發言必然出現一真一假的是A. 甲和丙 B. 乙和丙 C. 乙和丁 D. 丙和丁4、(2025屆佛山一?!16)“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庸》以舜“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說明“兩端”者,“過”與“不及”也,循中道而行是最合適的尺度;又以“致中和”闡述“用中”“守中”之目的,即是“致和”,達致萬物各遂其性的和諧世界。這啟示我們( )①把持有度,推動事物變化發展止于至善②采取折中的辦法,避免犯極端化的錯誤③樹立辯證思維,繼承發展中華人文精神④用動態性思維看問題,摒棄靜態性思維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5、(2024年10月廣東省金太陽聯考·T16)閱讀以下內容,其中屬于表達判斷的語句是( )① 顧客甲:“服務員,這杯咖啡是熱的還是冰的?” 服務員乙:“是熱的?!?br/>② 顧客甲:“那這只蒼蠅是怎么回事?”③ 服務員乙:“呃……它也想喝點熱的?!?br/>④ 顧客甲:“它想喝什么我要付錢?我又不認識它!”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6.(2025金太陽廣東10月29日·T16)中國詩詞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先哲圣賢的智慧結晶。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下列對上述詩詞解讀正確的是( )①劉禹錫的詩建立在感覺、知覺、表象的基礎之上②劉禹錫的詩揭示了事物的規律,其思維表達具有嚴謹性③蘇軾的詩運用了辯證思維方法,認識更加全面④蘇軾的詩運用了正逆互補的思維方式,具有獨特性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7.(2025廣東金太陽11月聯考·T16)港珠澳大橋主橋為三座大跨度鋼結構斜拉橋,每座主橋均有獨特的藝術構思。其中,青州航道橋塔頂結型撐吸收“中國結”文化元素,將最初的直角、直線造型“曲線化”,使橋塔顯得纖巧靈動、精致優雅。大橋的設計( )①體現了藝術性與科學性、主觀與客觀的統一②由感性具體上升到思維抽象再到思維具體③以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展現港珠澳協同發展歷程④旨在通過逆向思維的方法推動大橋協同發展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8.(2025年廣東省二調·T15)以下表述所對應的邏輯思維規則理解正確的是( )序號 表述 邏輯思維規則① 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 從概念的外延上看是反對關系② 一天分為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這是從外延上進行劃分③ 甲比乙大兩歲,乙比丙大兩歲 這個關系判斷為反傳遞關系④ 人類的認識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 違反了矛盾律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9.(2025年廣東省二調·T16)隨著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服務機器人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商業、醫療、生產性服務等領域。迎賓機器人提供接待、咨詢、引路、導覽講解、互動娛樂服務;醫療機器人提供導診、遠程診療服務;檢修機器人檢查電網、維護電路和電信設備,清潔機器人在粉塵環境下清掃施工現場……有人認為,如果廣泛使用服務機器人,會引發失業潮。該觀點( )①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②后件假,觀點不真實③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判斷組成④前后件的充分條件關系不成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0.(2025·廣東一模·T15)2024年9月9日,第六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本屆獎項的申報者需要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申報者是獲得博士學位的科技人才;申報者在中國內地或港澳地區工作;申請當年1月1日男性未滿45周歲,女性未滿48周歲。由此可推斷( )①并非所有的申報者不是擁有博士學位的科技人才②所有申報者的工作在中國內地就一定不在港澳③獎項申報者或者是科技人才或者是杰出貢獻者④擁有博士學位且年齡符合要求的都可申報獎項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1.(2025·廣東一模·T16)某班參加校運會的報名情況如下:報了接力的同學都報了短跑; 報了跳高的同學都沒有報短跑,但少數同學報了跳遠; 報了跳遠的同學都沒報實心球,但少數同學報了接力。據此,可推斷下列說法必然為假的是( )①有些報接力的同學也報了跳高 ②有些報實心球的同學也報了短跑③所有報短跑的同學都報了跳遠 ④所有報跳遠的同學都報了短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12. 任何概念都是內涵與外延的統一。某班同學圍繞“合肥市”與“安徽省省會”這組概念表達了以下觀點,其中正確的有( )①“合肥市”與“安徽省省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②從內涵上看,“合肥市”與“安徽省省會”是一致的③從外延上看,“合肥市”與“安徽省省會”是全同關系④合肥市包括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個區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3.(2025湖北名校聯盟第三次聯考.T11)在我國,憲法和立法法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某校高二邏輯興趣學習小組對此判斷進行推理,正確的是①立法法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②只有憲法才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③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或者是憲法,或者是立法法④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要么是憲法,要么是立法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2025湖北名校聯盟第三次聯考·T12)2024年12月10日,第五屆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在蘇州舉行。本屆智博會首發首展齊聚,新品好物扎堆,相關企業共展示了近100項人工智能新產品與技術,成為首發經濟的“時裝秀T臺”。這一活動的舉辦:①運用了超前思維,印證了思維活動能精準預測未來②運用了形象思維,彰顯了智博會展示新產品的功能③運用了聯想思維,有助于預測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④運用了創新思維,體現了思維活動的直接現實性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025湖北七市州3月聯考·T11) 西藏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后,甲、乙、丙、丁四支救援隊迅速行動。已知:若甲隊負責物資分發,那么乙隊不負責醫療救助;或者丙隊負責道路搶修,或者甲隊負責物資分發;只有丁隊負責人員搜救,乙隊才負責醫療救助。若現在乙隊負責醫療救助,則( )①丙隊負責道路搶修②甲隊負責物資分發③丁隊負責人員搜救④甲隊負責人員搜救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6.(2025湖北七市州3月聯考.T12)DeepSeek公司在人工智能算法中,突破傳統方法,從數據正向篩選優化轉變為從數據的邊緣異常值入手,反向挖掘關鍵信息,以提升算法性能。同時,基于對未來人工智能與腦科學交叉領域的潛力判斷,提前投入研發資源,從而取得巨大成功。這體現的創新思維方式是( )①嘗試從數據邊緣異常值入手,運用聯想思維,開拓全新思路②反向挖掘關鍵信息,運用逆向思維,突破正向思維的固有模式③基于潛力判斷,運用發散與聚合思維,超越了時代發展需求④提前布局相關交叉領域,運用超前思維,把握事物發展趨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2025惠州二?!16)某中學向陽文學社開展“品讀紅色家書·傳承信仰力量”紅色家書誦讀活動,要求同一封紅色家書只能由一位社員誦讀?,F有甲、乙、丙、丁、戊五位社員報名參賽,并且滿足以下條件:要么丙報名誦讀向警予致父母的家書,要么甲報名誦讀江竹筠致表弟的家書 除非乙不報名誦讀左權致妻子的家書,否則丁報名誦讀趙一曼致兒子的家書 或者丁報名誦讀趙一曼致兒子的家書,或者戊報名誦讀黃繼光致母親的家書 如果甲報名誦讀江竹筠致表弟的家書,那么乙報名誦讀左權致妻子的家書現在知道“丙不報名誦讀向警予致父母的家書”,必然( )①甲不報名誦讀江竹筠致表弟的家書②乙報名誦讀左權致妻子的家書③丁報名誦讀趙一曼致兒子的家書④戊報名誦讀黃繼光致母親的家書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2025深圳一?!15)媽媽和女兒在餐桌前吃晚飯。媽媽說:“寶貝,多吃點魚?!迸畠簡枺骸皨寢專贼~有什么好處?”媽媽說:“可以預防近視?!迸畠河謫枺骸盀槭裁??”媽媽說:“你見過貓有近視的嗎?”對母女兩人的對話認識正確的是( )①女兒借用兩個問句,謹慎地對認識對象進行了辨識和判斷②媽媽運用了三段論推理,該推理的結論是“貓是不近視的”③媽媽的推理省略了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即“貓是吃魚的”④媽媽運用了三段論推理,卻犯了“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2025深圳一?!16)科學以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世界的本質,藝術則以無限的想象和豐富的情感描繪人類的精神世界。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家們以嚴謹的態度解讀科學經典,藝術家們則以朗誦、演奏、演講等形式,將科學經典中的深邃思想與藝術之美完美融合,讓科學不再是枯燥的數據和公式,而是充滿了情感與溫度的詩意表達??茖W與藝術的跨界融合( )①運用類比推理方法分析科學與藝術的相似屬性②在對立統一中把握科學精神與藝術情懷的關系③實現了抽象的科學知識到感性具體認識的深化④運用聯想思維把對科學和藝術的認識聯系起來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0. (2025·惠州第三次調研·T16)早在1985年,鄧小平同志就高瞻遠矚地指出:“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發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下列對“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發展”推理正確的是( )①進行了改革,也就能實現今后的持續發展②有了可持續發展,那就一定是進行了改革③除非改革,否則無法實現今后的持續發展④沒有實現今后的持續發展,也就沒有進行改革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21.(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T16)“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保ㄈ币痪洌┮韵抡f法正確的是( )①同一種植物既是橘又是枳,不違反矛盾律②同一種植物環境不同稱謂不同,不違反同一律③同一種植物既不是橘又不是枳,不違反排中律④同一種植物淮南為橘淮北為枳,不違反矛盾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2025八省聯考·西北卷T15)在某場籃球比賽前,教練組認為:應當具體研究現有隊員各自的技術特長、團隊意識等特點,確定最佳首發陣容;其中既要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又要有體能充沛的年輕隊員,教練組的觀點( )①使用了聯言判斷②使用了選言判斷③運用了求異法獲取因果聯系④運用了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2025八省聯考·西北卷·T16)某學校戲曲社團內,所有男同學都是京劇愛好者,所有京劇愛好者都是秦腔愛好者。由此一定可得出,該戲曲社團內( )①有的秦腔愛好者是男同學②所有秦腔愛好者都是男同學③有的男同學不是秦腔愛好者④所有男同學都是秦腔愛好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4.(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T15)“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由“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推出( )①如果梅花香,那經歷過苦寒②如果沒有苦寒,梅花就不會香③如果有苦寒,梅花一定會香④梅花不香,是因為沒有苦寒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5.(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T16)為了“飯碗盛滿中國糧”,我國科學家長期致力于提高水稻產量研究??茖W家在試驗中,將100塊水稻田分為兩組,甲組采用非雜交方法種植,乙組采用雜交方法種植。多次試驗結果表明,乙組水稻普遍高于甲組??茖W家由此認為,采取雜交方法提高水稻產量是可行的??茖W家應用了( )①求異法 ②求同求異并用法 ③演繹推理 ④歸納推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選必三《邏輯與思維》2025年經典模擬試題選擇題精練答案1. 【答案】D【解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屬于形象思維,是對事物表面現象的直觀認識,但不一定是如實把握事物的現象,①錯誤?!翱瓷讲皇巧?,看水不是水”是對事物內在本質和規律的思考,是對事物的抽象認識,是在思維抽象的基礎上,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達到了思維具體,在分析基礎上建構對事物整體性的正確認識,③正確。認識的三重境界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到思維具體的深化過程,④正確。2. 【答案】D【解析】題干強調棉花和雪花都是高孔隙度的東西。有人據此得出結論“孔隙度高的東西可以保溫”,體現的是不完全歸納推理,求同法,要考察更多的認識對象,提高結論的可靠程度,③④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不完全歸納推理,不是類比推理,①觀點錯誤。運行方式的推導性是抽象思維的特征,基本單元的形象性是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征,不是推理,②表述錯誤。3. 【答案】D【解析】兩人的發言必然出現一真一假,“所有人都不是人”和“并非所有人都不是人”是自相矛盾,一真一假,丙和丁一真一假,符合題意,入選。甲和丙,所有人都是和所有人都不是構成反對關系。4. 【答案】B【解析】“得中”≠折中主義(無原則、消極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表現),②表述錯誤。我們要用動態性思維看問題,也要靜態性思維,不是摒棄,④表述錯誤。5. 【答案】D【解析】一般來說,陳述句、反問句可以表達判斷,祈使句、感嘆句則不表達判斷。③是陳述句,④是反問句,均表達判斷,③④可選;①是祈使句,②是感嘆句,均不表達判斷,①②不選。6. 【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形象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分析與綜合的能力。劉禹錫的詩建立在感覺、知覺、表象的基礎之上,運用了辯證思維方法,認識更加全面,①③正確。劉禹錫的詩沒有揭示事物的規律,②不選。蘇軾的詩沒有運用正逆互補的思維方式,④不選。7. 【答案】A【解析】選項②中“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到思維具體”屬于哲學認識論過程,材料未明確體現設計遵循這一邏輯;材料沒有體現逆向思維,④不選。8. 【答案】A【解析】民法典明確了子女的范圍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反對關系指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外延之和小于和小于該屬子女的外延,①正確。一天分為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是分解,不是劃分,②錯誤。甲比乙大兩歲,乙比丙大兩歲,肯定甲不是比丙大兩歲,所以這個關系判斷為反傳遞關系,③正確。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時間、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作的論斷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論斷是對客觀實際的錯誤反映,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的認識能力受實踐能力和深度以及特定的歷史時期、條件的影響,但從長遠看,人類的認識是不斷發展且沒有止境的,因此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并不違反矛盾律,④錯誤。9. 【答案】D【解析】該觀點是判斷不是推理,①錯誤。假言判斷的真假不取決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決于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能否成立,②錯誤。假言判斷是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又叫條件判斷,一個假言判斷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判斷組成,③正確。廣泛使用服務機器人并不必然會引發失業潮,前件后件的充分條件關系不成立,④正確。10、【答案】B【解析】①題目明確要求申報者必須是“獲得博士學位的科技人才”,因此所有申報者都滿足此條件。邏輯上,“并非所有申報者不是”等價于“至少有一個是”,而實際上所有都是,故①正確。②中“中國內地或港澳地區工作”的“或”是相容選言判斷,允許同時滿足(如跨地區工作)。因此,申報者可能既在內地又在港澳工作(如兩地兼職),②的表述“一定不在港澳”錯誤。③要求申報者為科技人才,未提及“杰出貢獻者”。但所有申報者均為科技人才,因此“科技人才或杰出貢獻者”這一選言命題對所有申報者成立(因至少滿足“科技人才”)。③正確。④題目還要求申報者必須在中國內地或港澳工作,④未提及工作地點限制,故錯誤。正確答案為B。11、【答案】B【解析】①:因為報接力的同學都報了短跑(報接力→報短跑),而報跳高的同學都沒報短跑(報跳高→ 報短跑),所以報接力的同學和報跳高的同學沒有交集。那么“有些報接力的同學也報了跳高”必然為假。②:報跳遠的同學都沒報實心球(報跳遠→ 報實心球),少數報跳遠的同學報了接力,報接力的同學都報了短跑(報接力→報短跑)。由此可知存在報短跑的同學沒報實心球,但不能就此確定“有些報實心球的同學也報了短跑”必然為假,有可能存在既報實心球又報短跑的同學。③:題目未強制要求短跑同學必須報跳遠。例如,可能存在僅報短跑或短跑+接力的同學,未報跳遠。但若實際所有短跑同學均報跳遠,③可為真。結論:③可能為真或假,不必然為假。④:報跳高的同學都沒報短跑(報跳高→ 報短跑),且少數報跳高的同學報了跳遠,這就說明存在報跳遠的同學沒報短跑。所以“所有報跳遠的同學都報了短跑”必然為假。選B。12、【答案】A【解析】“合肥市”與“安徽省省會”是不同概念。雖然二者外延相同(均指合肥市),但內涵不同:“合肥市”強調城市的地理、文化、行政屬性;“安徽省省會”強調其作為省級行政中心的職能。因此①正確?!昂戏适小迸c“安徽省省會”的外延完全相同(均指向合肥市),屬于邏輯學中的“全同關系”。因此③正確。內涵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二者內涵不一致(如上述分析),因此②錯誤。盡管“合肥市包括4個區”是事實,但題目要求分析“合肥市”與“安徽省省會”的概念關系,而④與此無關,因此④不符合題意。13、【答案】A【解析】①直接陳述了立法法是依據,本身正確。②只有憲法才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這里的“只有...才”表示必要條件,也就是憲法是唯一的依據,這與原句中的“憲法和立法法”同時作為依據矛盾,②是錯誤的。③中“或者是憲法,或者是立法法”,這種“或”關系表示兩者至少有一個成立即可,符合題干中憲法和立法法都可以作為依據的意思,正確。④中“要么是憲法,要么是立法法”,“要么……要么……”關系表示兩者只能有一個成立,與題干中兩者都可以作為依據的意思不符,錯誤。答案為A。14、【答案】C【解析】選項①超前思維是對事物發展的未來趨勢進行預測,但并不能做到精準預測未來,所以①錯誤。②文中把智博會比作“時裝秀T臺”,通過形象的比喻來彰顯其展示新產品的功能,這是形象思維的運用,所以②正確。③通過展示的新產品與技術聯想到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這是聯想思維的體現,有助于對未來發展的預測,所以③正確。④思維活動本身不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才具有直接現實性,所以④錯誤。選C。15、【答案】B【解析】由條件4和條件1進行推理,根據“否后必否前”原則,可得 甲隊負責物資分發;再結合條件2,利用“否定肯定式”,可推出丙隊負責道路搶修;最后結合條件3,根據“肯前必肯后”原則,可推出丁隊負責人員搜救。綜上,丙隊負責道路搶修、丁隊負責人員搜救。選B。16、【答案】D【解析】DeepSeek公司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突破傳統,從數據邊緣異常值入手(區別于傳統的正向篩選),這體現了逆向思維,因為它不是按照常規的正向篩選,而是從邊緣異常值反向挖掘關鍵信息,所以②符合。該公司基于對未來人工智能與腦科學交叉領域的潛力判斷,提前投入研發資源,這體現了對未來的一種前瞻性布局,運用了超前思維,把握事物發展趨勢,所以④符合。①選項中提到的聯想思維在題干中未體現,題干主要強調的是逆向思維和超前思維,所以①不選。③選項中說運用發散與聚合思維超越時代發展需求不準確,題干中主要體現的是超前思維對未來的布局,并非發散與聚合思維,所以③不選。綜上,正確答案是D。17、【答案】D【解析】條件1:要么丙報向警予家書,要么甲報江竹筠家書。 丙不報向警予家書,甲必須報江竹筠家書(①錯誤)。條件3:若甲報江竹筠家書,則乙必須報左權家書。甲已報江竹筠家書, 乙必須報左權家書(②正確)。條件2:除非乙不報左權家書,否則丁或戊必須報趙一曼或黃繼光家書。乙已報左權家書, 觸發條件:丁或戊至少有一人報趙一曼或黃繼光家書。家書分配邏輯:甲報江竹筠家書,乙報左權家書,丙不報向警予家書。剩余家書為向警予、趙一曼、黃繼光,需由丙、丁、戊分配。丙不報向警予家書,丙只能報趙一曼或黃繼光家書。若丙報趙一曼家書,則戊必須報黃繼光家書(否則條件2不成立);若丙報黃繼光家書,則丁必須報趙一曼家書。無論哪種情況,戊必須報黃繼光家書(④正確)。必然成立的結論為 ②和④,答案為 D。18、【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對話可知一個三段論推理:貓都是不近視的,貓都是吃魚的,所以,吃魚的都是不近視的貓。①: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斷。因此,女兒借用兩個問句,沒有對認識對象進行辨識和判斷,①排除。②:媽媽運用了三段論推理,“貓是不近視的”是該推理的前提,而不是結論,②錯誤。③:媽媽的推理為:貓都是不近視的,貓都是吃魚的,所以,吃魚的都是不近視的貓。這個推理省略了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即“貓是吃魚的”,③正確。④:小項“吃魚的”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在結論中則是周延的,犯了“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違背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的規則,④正確。故本題選D。19、【答案】C【解析】排謬法和排異法排除①③材料強調的是科學與藝術的跨界融合,體現了對立統一和運用聯想思維,②④符合題意??茖W與藝術的跨界融合未體現類比推理方法,①不選。思維的歷程是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③表述錯誤。20、【答案】C【解析】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原話“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發展”,其邏輯結構可表示為: 改革 → 持續發展。根據邏輯學原理,該命題的逆否命題為 持續發展 → 改革,即“有了持續發展,就必然進行了改革”。①該選項將“改革”視為“持續發展”的充分條件(改革 → 持續發展),但原命題僅表明改革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響發展,因此①錯誤。②該選項對應原命題的逆否命題(持續發展 → 改革),與原命題邏輯完全一致,正確。③“除非A,否則不B”等價于“只有A才能B”,即持續發展必須依賴改革( 改革 → 持續發展),與原命題一致,正確。④該選項對應原命題的逆命題( 持續發展 → 改革),但逆命題并不必然成立。未實現持續發展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而非未改革,因此④錯誤。正確答案C.21、【答案】C【解析】①:同一種植物不能既是橘又是枳(因為橘和枳是不同的概念),這違反了矛盾律,所以①錯誤。②:同一種植物因為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橘和枳),這并沒有違反同一律,所以②正確。③:同一種植物既不是橘又不是枳,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它要么是橘要么是枳等),違反了排中律,所以③錯誤。④:同一種植物淮南為橘淮北為枳,這里的“橘”和“枳”是基于不同環境的不同判斷,不違反矛盾律,所以④正確。綜上,正確答案是C。22、【答案】B【解析】教練組提出首發陣容中既要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又要有體能充沛的年輕隊員,“既……又……”表明這是一個聯言判斷,而不是選言判斷,①正確。教練組認為應當具體研究現有隊員各自的技術特長、團隊意識等特點,確定最佳首發陣容,這是對整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運用了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④正確。教練組提出首發陣容中既要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又要有體能充沛的年輕隊員,“既……又……”表明這是一個聯言判斷,而不是選言判斷,②排除。求異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在第一場合出現,在第二場合不出現,而在這兩個場合之間只有一點不同,即第一場含有某一因素A,第二場合沒有這個因素A,其他有關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這個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材料未體現運用求異法獲取因果聯系,③排除。23、【答案】B【解析】這個三段論大前提是所有男同學都是京劇愛好者,小前提是所有京劇愛好者都是秦腔愛好者,結論是有的秦腔愛好者是男同學,中項是京劇愛好者,符合三段論推理的規則,①正確。這個三段論的大前提是所有京劇愛好者都是秦腔愛好者,小前提是所有男同學都是京劇愛好者,結論是所有男同學都是秦腔愛好者,中項是京劇愛好者,符合三段論推理的規則,④正確。所有男同學都是京劇愛好者,所有京劇愛好者都是秦腔愛好者,所以所有秦腔愛好者都是男同學。在這個推論中小項“秦腔愛好者”在小前提中是不周延的,但在結論中卻是周延的,犯了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②排除。所有男同學都是京劇愛好者,所有京劇愛好者都是秦腔愛好者,所以有的男同學不是秦腔愛好者。在這個推論中大項“秦腔愛好者”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但在結論中卻是周延的,犯了大項不當擴大的錯誤,③排除。24、【答案】A【解析】如果梅香,那經歷過苦寒,是肯定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肯定假言判斷的前件,是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有效推理,①正確。如果沒有苦寒,梅花就不會香,是否定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否定假言判斷的后件,是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有效推理,②正確。如果有苦寒,梅花一定會香,是肯定前件式,是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無效推理,③排除。梅花不香,是因為沒有苦寒,是否定后件式,是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無效推理,④排除。25、【答案】B【解析】【詳解]①④: 求異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在第一場合出現,在第二場合中不出現,而在這兩個場合之間只有一點不同,即第一場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場合沒有這個因素A,其他有關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這個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材料中,科學家在試驗中,將100塊水稻試驗田分為兩組,甲組采用非雜交方法種植,乙組采用雜交方法種植。多次試驗結果表明,乙組水稻產量普遍高于甲組??茖W家由此認為,采取雜交方法提高水稻產量是可行的??茖W家應用了求異法和歸納推理,①④符合題意。②:如果在某一現象出現的幾個場合中,只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在這一現象不出現的另外幾個場合中都沒有這個情況,那么,這種情況可能就是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材料中沒有涉及求同求異并用法,②不符合題意。③:演繹推理指從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的推理,材料中沒有涉及演繹推理,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選必三《邏輯與思維》2025年經典模擬試題選擇題精練.docx 選必三《邏輯與思維》2025年經典模擬試題選擇題精練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