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古詩詞誦讀學習任務群: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情境 學習任務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從古老的《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現代詩,無一不彰顯著中國人的浪漫情懷。這流淌于血液之中的韻律之美,也是作為中國人的驕傲之一。不管年齡如何變化,心境多么復雜,總能用一首詩歌來表達,這也是詩歌的神奇之處。 1.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及寫作背景,理解詩歌及其內容。2.涵泳詩句。反復吟詠,品味詩句中蘊含的豐富內涵。3.體悟感情。感受詩人的情懷,體悟詩歌蘊含的豐富情感。4.陶冶情操。品味詩歌的美感,感悟生活,追求詩意的生活。無 衣問題式預習一、寫作背景 西周末期,周幽王驕奢淫逸,朝政腐敗黑暗,統治集團內訌,造成國弱兵殘。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機勾結西部部族攻入國都,周幽王死,周域大半淪落,于是周平王舉室東遷。這時,勇武善戰的秦地人民眼看淪陷的國土遭到蹂躪,便紛紛響應秦襄王興師御敵的號召,保家衛國,參軍參戰,一鼓作氣擊退了侵擾的賊兵。《無衣》便是在此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二、文化常識《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漢代時被尊為經典,始稱《詩經》。《詩經》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大都是民間歌謠(它是《詩經》的核心內容);“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宮廷樂歌;“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詩經》“六義” 《詩經》“六義”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體制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 “風”“雅”“頌”是根據音樂及詩歌形式、內容、語言的不同而劃分的。“風”,即國風,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數為朝廷貴族及公卿大夫所作,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的,一般被看作“正聲”。“頌”,即宗廟祭祀和頌圣的樂歌,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 “賦”“比”“興”是按表現手法劃分的。“賦”,即陳述鋪敘的意思。“比”,即譬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多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比”“興”往往結合起來運用。三、文本分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①。 王②于③興師,修我戈矛④,與子⑤同仇⑥。? 注釋:①袍:長袍,類似于斗篷。行軍者白天當衣服穿,晚上當被子蓋。②王:周王。③于:句中助詞。④戈矛:都是長柄的兵器。⑤子:你,指戰友。⑥同仇:指共同對付敵人。 大意:誰說沒有衣裳?(我)和你穿同樣的長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我)和你共同對付敵人。 賞析:?統一思想。當時軍情緊急,一時難以備全征衣。“無衣”是實寫,也可以理解為夸張的寫法,寫出了戰士們為國征戰,不計衣物不全的困難。“與子同袍”,與戰友穿同樣的戰袍。“王于興師”,大家就急忙修整好戈和矛。為什么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團結備戰呢?因為“與子同仇”,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共同的,所以必須一起去抗擊共同的敵人。 詩歌開頭運用了設問,表現了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的英雄氣概,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①。 王于興師,修我矛戟②,與子偕作③。? 注釋:①澤:同“襗(zé)”,貼身穿的衣服。②戟:兵器名。③作:起。 大意:誰說沒有衣裳?(我)和你穿同樣的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我)和你共同行動。 賞析:?統一行動。“與子同澤”“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與子偕作”,投身到征戰中。“王于興師”交代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邏輯上有前后關系,文章把它置后補充交代,先議后敘,目的有二: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氣勢;激發愛國熱情,突出為國而戰的斗爭精神。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①。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②,與子偕行。? 注釋:①裳(cháng):下衣,此指戰裙。②甲兵:鎧甲和兵器。 大意:誰說沒有衣裳?(我)和你穿同樣的戰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我)和你共同上前線。 賞析:?“與子偕行”,激昂高歌,團結對敵,奔赴戰場。 這首戰歌,每章第二句分別用“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五句,分別用“同仇”“偕作”“偕行”,表現戰士們愛國的情感與大無畏的精神。這是一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時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揭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語基積累單一、給加點字注音同澤( ) 矛戟( )偕作( ) 同裳( )二、名句積累1.豈曰無衣?__________。王于興師,修我戈矛,__________。2.豈曰無衣?__________。王于興師,__________,與子偕作。3.豈曰無衣?__________。王于興師,修我甲兵,__________。與子同袍與子同仇與子同澤修我矛戟與子同裳與子偕行zéjǐxiécháng 《無衣》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樂觀精神和愛國精神。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