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茅盾名言青年!你們背上的擔子是一天重似一天,你們的生命之火應向改造社會那條路上燃燒,決不可向虛幻的享樂道上燃燒。命運,不過是失敗者無聊的自慰,不過是懦怯者的解嘲。人們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來決定。過去的,讓它過去,永遠不要回顧;未來的,等來了時再說,不要空想;我們只抓住了現在,用我們現在的理想,做我們所應該做的。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覺得樹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情境導入“世界的民主潮流是這樣的洶涌澎湃,然而看看我們自己的國家,卻那么不爭氣。貪官污吏,多如夏日之蠅,文化掮客,幫閑篾片,囂囂然如秋夜之蚊,人民的呼聲,悶在甕里,微弱到不可得聞。在此期間,應寫的實在太多,而被準許寫的又少得可憐,無可寫不得不寫。待要閉目歌頌吧,良心不許;擱筆裝死罷,良心不安;于是而能幸見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而不可懂……中國的作者多少年來是不得不在夾縫中猜度的。”——茅盾《時間的紀錄》后記茅 盾風景談學習目標1.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創作成就。2.梳理文本內容,體會議論性語句的作用。4.結合時代背景,體會風景之美的內涵。3.分析對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輔相成的關系。解題“風景談”即談風景,“風景”字面釋義是“風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觀賞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說的“風景”還包括人,作者認為人是風景的“構成者”,是風景的”主宰’.在學習文中六幅畫面時應從課文實際出發賞析。主要作品:長篇小說《蝕》《虹》《子夜》《第一階段的故事》《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中篇小說《路》《三人行》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走近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茅盾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后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學活動中,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接編改革《小說月報》,倡導“為人生”的藝術,有力地推進了我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茅盾擅長以理性思辨剖析社會現象,構建長篇巨制。茅盾的小說具有典型性,并注重作品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和重大性,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容”,追求對時代社會做一種“全景式”的描繪。能反映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提供一幅中國現代社會演變的歷史畫卷。文學成就《風景談》一文寫于1940年12月,此時的茅盾已離開延安置身于國統區重慶的白色恐怖之中,這里沒有創作的言論自由,要謳歌延安抗日根據地軍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驅動作者不畏險惡環境,另辟蹊徑,采用含蓄的藝術手法,抒發了對根據地軍民和諧生活的贊美之情呢 這就是茅盾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動蕩不安的生活后,對延安軍民和諧生活的熱愛、向往和追求使然。1940年5月,茅盾途經西安,巧遇朱德,應邀前往延安講學并參觀訪問。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區蓬勃發展的景象,激發了對解放區的熱愛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當時正值國民黨反劫派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寫下了《白楊禮贊》的姊妹篇《風景談》。茅盾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我……把政治寓于風景之中。”寫作背景延安自然風光初讀感知,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段): 沙漠駝鈴,揭示了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基本觀點第二部分:(2-4段) 高原歸耕、延河夕照、寫延安兒女的勞動生活。第三部分:(5-8段)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寫延安兒女學習休息情景。第四部分:(9-10段) 北國晨號,描繪和贊美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姿。高原歸耕沙漠駝鈴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初讀文本,體會意境1、閱讀全文,看看課文描繪了哪些畫面?參考“沙漠駝鈴”這個命名形式,為課文描寫的其他畫面各擬寫一個小標題。段落 畫面 畫面內容 議論(精神內涵)1 沙漠駝鈴2 高原歸耕3、4 延河夕照 5、6 石洞雨景7、8 桃林小憩 9、10 北國晨號 (戰士雄姿)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畫面內容。作者都做了怎樣的議論?猩猩峽外沙漠的“風景”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延安兒女的勞動生活充滿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尤其偉大延安兒女的學習休息人類高貴的精神填補了自然的貧乏延安兒女的革命責任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偉大中之最偉大者2、文章的文眼是什么?這些畫面是按怎樣的順序排列的?由一部抗戰電影片自然聯想到的風景延安兒女的勞動生活延安兒女的學習休息延安兒女的革命責任高原歸耕沙漠駝鈴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是按作者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認識逐步深化的順序組織起來的。作者在寫景的過程中運用嚴密的語言,進行一些簡短的議論。這些議論都寫了自然與人的關系,猛然看起來似乎差別不大,但仔細玩味,就可體會到其揭示的含義是層層遞進、逐步深化的。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①前后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駝隊(人的活動)的出現給沙漠帶來了生機,引出中心觀點“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為后文歌頌人類偉大,歌頌抗日軍民埋下伏筆。3、第一個畫面所描繪的沙漠風光和沙漠駝鈴有什么特點?文章寫地是延安,為什么從沙漠寫起?蒼茫、單調、寂靜。②“曲筆”入題,便于發表,也適應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需要。高原歸耕4.兩幅圖所描繪的景象反映了人們怎樣的精神狀態?明確:用“粗樸的短歌”“愉快的旋律”“雄壯的歌曲”“爽朗的笑聲”反映出黃土高原(解放區)人們辛勤勞作和淳樸愉快的心情,表現了延安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延河夕照“于是我又回憶起另一個畫面,這就是所謂‘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加引號,又用上“所謂”,后面再加感嘆號,為什么要這樣寫?明確:引號表示有特殊意義,用上“所謂”為了突出強調,“黃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嘆號是表示情感強烈,在這里表示贊美之情。高原歸耕2.兩幅圖所描繪的景象反映了人們怎樣的精神狀態?明確:用“粗樸的短歌”“愉快的旋律”“雄壯的歌曲”“爽朗的笑聲”反映出黃土高原(解放區)人們辛勤勞作和淳樸愉快的心情,表現了延安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延河夕照延河夕照1.這幅畫所描繪的人們有什么特點?至少有七八種不同的鄉音來自五湖四海用同一的音調,唱起雄壯的歌曲同一目標一律都被鐵鍬的木柄磨起了老繭金黃的小米飯、翠綠的油菜不怕艱苦“彌滿著生命力的人”2.在這幅圖畫中作者發表了怎樣議論?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探究:作者寫了幾對男女?他們之間有何不同?地點 事件 衣著外貌 關系都市男女延安男女綠蔭公園長椅上偎倚低語西裝革履燙發旗袍高跟鞋戀人雨天石洞:黃褐色的濁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四面靜寂灰黃促膝而坐、聊天、看札記簿剪發式樣不同,可以辨認出一個是女的是否是戀人,并不重要,更多是一對生命力旺盛、清楚明白生活意義、不倦怠、不會百無聊賴、有自己的一套的人。石洞雨景桃林茶社1.第7段描寫中“半爿舊石磨”、“幾尺斷碑”、“一截舊階石”、“怪樣的家具”,一連幾個數量詞和形容詞的使用,作者想說明什么?說明桃林并不是優美舒適的地方。2.“天下最難走的路”是什么?怎么理解?①文中的年輕人雖然年紀不大,但對他們這一代革命青年人來說,經歷了諸多的生活磨難,走過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說他們走了“天下最難走的路”。②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為阻止、迫害全國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愛國青年和文藝工作者設置了種種關卡。因此愛國青年等人要冒著生命危險,克服自然和人為的許多困難。桃林小憩3.什么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一自然:桃樹、舊石磨……第二自然:加上了具有高貴精神的人類活動的自然。4.桃林小憩中環境如何?展現了什么內容 環境艱苦,條件簡陋前面寫兩個人,這里寫一群人,點面結合,展現了根據地青年在艱苦的環境下內心充實,有堅定的信仰和高貴的精神追求。1.主要描繪了什么畫面?贊美了什么?嘹亮的喇叭聲引出一個小號兵和一個荷槍的戰士,在黎明時分吹號和站崗的畫面,他們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颯爽、嚴肅、堅決、勇敢,他們凜然不可侵犯,他們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贊美畫面中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爭第一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是“偉大中之最偉大者”。北國晨號小號兵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的警覺霞光射住他,只覺得他的額角異常發亮荷槍的戰士面向東方,嚴肅地站在那里,猶如雕像一般在粉紅的霞色中,只這是剛性的表達了對堅毅、剛強、勇敢等民族精神的贊美。1.請結合作者描摹的六處風景的精神內涵,談一談作者認為什么樣的“風景”才是“真的風景”。明確: 沙漠駝鈴,總領全文,揭示人類比自然更偉大——莊嚴嫵媚。高原歸耕,反映的是黃土高原人民的吃苦耐勞、樂觀——人對自然的改造。延河夕照,贊美了知識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爭精神——生命力。石洞雨景,突出知識青年豐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奮、內在精神生活充實、生命力。桃林小憩,贊美了解放區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北國晨號,突顯了革命戰士所代表的堅毅、剛強、勇敢等民族精神。回顧風景,把握主旨①結構上,這些議論語句如同一根彩線,貫串起六幅畫面;②內容上,這些議論語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并且層層遞進,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達了對陜北根據地生活與戰斗的謳歌與贊揚,對延安軍民身上體現出的崇高、偉大民族精神的謳歌和贊揚。文中議論性的語句,都在畫面的末尾,是對具體場面描寫的概括與總結,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2.文中有幾處議論?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回顧風景,把握主旨如果你也當它是“風景”,那便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中之最偉大者!最偉大者作者反復強調人參與自然、改變自然,突出了人的偉大,即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團結協作,戰勝自然,彰顯自己生命的力量。但這些都不是最偉大的。作者認為最偉大的是這樣一群堅毅、勇敢、莊嚴的戰士。這些戰士是為了國家而戰斗,在他們身上不僅能觀見對外部惡劣環境的無畏、勇敢、戰斗,還能看見為國為民的堅守、勇氣、犧牲。在這些戰士身上,作者能看見戰時環境下中國人民的頑強奮斗。有這樣一群前仆后繼、敢于犧牲的戰士,中國何愁沒有未來呢?主旨再悟小說內容梗概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老船夫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小兒子儺送并喜歡上了他。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之后,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祖父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回顧風景,把握主旨本文通過六幅“風景”的描繪,贊美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軍民火熱的戰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達了作者對解放區的無限熱愛與向往。藝術特色1.構思巧妙、結構嚴謹從結構的角度來看:五處議論像一根紅線,把六幅畫面串在一起,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文章在結構上做到舒展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從表達中心的角度來看:在思想內容上層層加深,從而使中心思想反復深化。2.記敘、描寫、議論相結合3.對比烘托4.語言細致、清新、富有色彩②石洞男女和都市男女的對比:小結對比:環境和人之間的對比、石洞男女和都市男女的對比。①環境和人之間的對比:艱苦的環境與生命力旺盛、具有崇高理想的人之間進行對比,突出強調人在艱苦環境下堅持理想信念、堅持自我的力量美。延續了上文的中心思想。為什么作者突然提及都市男女?在這里要寫這一個對比?提示:作者此時在棗子嵐埡,在重慶,而重慶是當時國民黨統治的核心。茅盾在這一時期在散文寫作中,把政治寓于風景描寫之中。在其作品中,風景聯系著特定的地方和人物。他風景在茅盾筆下,與其說是環境、背景,不如說是地方形象本身。所以,這里的石洞和都市兩個截然相反的風景不僅僅是環境本身,更是延安和重慶的代表,還是共產黨統治之下人民和國民黨統治之下人民的精神面貌的代表。兩者對比,更能凸顯出共產黨統治之下的延安人民激情蓬發、理想堅定、斗志昂揚的狀態。2.作者是怎樣描寫兩個士兵的?①側面入手。在寫眼前的小號兵之前,先寫“破空而來”的號聲。作者深受感染,于是想起“貼照簿”上的小號兵,寫貼照簿上的小號兵,襯托眼前的小號兵,使后者顯得更加鮮明、更加感人。③作者通過聲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襯托,完成了對兩個戰士的描寫。看著屹立在祖國大地上的戰士,感受到他們身上的“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警覺”的高貴精神,作者仿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為他們兩個。北國晨號②對荷槍戰士的描寫:用“雕像一樣”這樣的比喻去寫他巍然屹立。接著寫飄動的紅綢子,閃著寒光的刺刀,寫作者的感受:“動”感和“剛性”。沙漠駝鈴《塞上風云》的預告片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對沙漠的回憶?成吉思汗陵,屹立在沙丘平頂上,襯以無垠的沙原。比鄰草灘,半沙漠化的丘陵。沙原,連綿不絕的起伏的沙丘。地平線上,出現一支駝隊,緩緩地行進益發顯得沙原空闊廣漠。駝隊從沙梁上慢慢跋涉下來。 炎日下,濃重的駝影在被朔風吹得呈魚鱗狀的沙漠上移動。品讀風景,把握技巧2.文章從看《塞上風云》預告片入筆有什么作用?①《塞上風云》是反映抗戰時期各民族團結抗戰的愛國影片。作者觀看后,深受觸動,寫此文時,憶起在延安的所見所聞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觸動了記憶的閘門,這樣開始下筆,交代了寫作的緣起,隱含了下文所寫的內容。②起到了領挈全文的作用。開頭句段的作用:①結構上,總領全文;引起下文;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②內容上,開篇點題;提示文章中心;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地點、時間、人物、原因等信息;交代事件發生的環境;為下文作鋪墊或設下伏筆;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溫馨提示4.第一幅畫的背景是在延安嗎?為什么要放到這里寫?文章第一段并不是延安的“風景”、是寫猩猩峽外沙漠的“風景”。寫沙漠的好處是: 其一,它形象地告訴人們,無論多么荒諒、貧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動,面貌就大為改觀,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偉力,可見人的偉大。 其二,這樣寫也有一定的掩護作用,便于發表,適應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需要。 其三,使文章別具一格,在它的基礎上,下文層層深入地表現主題,呈層層鋪墊、環環緊扣的特色。探究:第二、三幅畫與第一幅畫比較,寫法上有何異同?1、總的寫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繪自然景觀,次寫人的活動,再通過議論揭示主旨。2、不同點主要表現在“人的活動”的寫法上:①第一幅寫“人的活動”比較簡單,雖然點到了人物的登場,但未“亮相”,連“人形”也沒有出現,而且只是把人作為“風景”的組成部分,而沒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動者。②第二、三幅,寫“人的活動”比較具體,不僅“人形”出現了,還可以聽到他們的歡歌笑語,看到他們的動作神情,窺見他們的內心世界。這兩幅雖然也把人作為“風景”的有機體來寫,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為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來寫,從而突出他們的“崇高精神”。這樣寫,就使第二部分的內容比第一部分深化,因而第二部分末尾的議論“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也自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議論“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升上了一個臺階。石洞雨景1.寫石洞周圍的環境狀態和青年男女促膝讀書有何作用?學習的青年男女使大自然頓時生色,使用了反襯法,用景物的荒涼襯托人的精神。2.為什么要寫公園中的戀愛場景?運用對比手法,用城市青年的平庸生活,突出延安知識青年崇高的精神生活,他們之間是基于高尚理想的友誼和愛情。3.在這幅畫中,作者認為公園里的一對和山洞里的一對“頗有點味兒不同”,這里的“味兒”指什么?怎樣不同?“味兒”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義,具有高貴精神。重復:①重復強調都市男女和延安男女的不同。通過重復關鍵詞或短語,突出強調都市男女和延安男女在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上的不同。都市男女的相處更注重享樂主義、充滿小資情調;延安男女的相處更注重精神契合、志向契合,更具有理想主義、奉獻精神,突顯延安男女的革命情誼。這種重復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加上對比,更容易突出作者想要強調的內容。②這里的重復可以將都市和延安男女的相處與中國革命建立聯系,再次突出延安知識分子堅定的理想、信念。可以連貫上下文,幫助讀者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對延安革命事業的歌頌和向往。石洞雨景這一段有明顯的重復內容,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原因:要強調石洞里“安上這么兩個人,是一個‘奇跡’,使大自然頓時生色”。探究:“民族的精神”在課文中指的是怎樣的精神?課文是怎樣加以表現的?課文中著意寫的是一個號兵和一個荷槍的戰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們的神態是那樣的嚴肅、堅決、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覺,給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課文正是通過這兩個戰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現了共產黨領導下軍民的風貌、戰時中國的精神,也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在課文中指的是:對內反對黑暗勢力的統治,對外反對外來民族的侵略和壓迫的精神。即:當時延安所表現出來的團結對敵,勇敢果決的戰時風貌、昂揚的斗志。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賦予自然風光的美以生機,這就是“第二自然”,這才是“真的風景”。贊美延安軍民火熱的戰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自然景物崇高的人類活動+真的風景=1.請結合作者描摹的六處風景的精神內涵,談一談作者認為什么樣的“風景”才是“真的風景”。回顧風景,把握主旨畫面名稱 作者的議論和感悟沙漠駝鈴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高原歸耕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人依然是“風景”的構成者;如果不是內生活極其充滿的人作為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懷念?桃林小憩 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人創造了第二自然!北國晨號 看見了民族精神化身為他們兩個。這“風景”是偉大之中最偉大者!2.文中有幾處議論?(完成下面的表格)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回顧風景,把握主旨高原歸耕沙漠駝鈴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回顧風景,把握主旨六幅畫面并不孤立散亂。它們緊扣住一個中心,即對延安和延安軍民的懷念和贊美,因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六幅畫面,除頭一幅展現了新疆的沙漠風光之外,其余五幅都寫了延安風光,并非天南海北,漫無邊際。(2)六幅畫面都不著眼于表現延安的自然風光,而是全力謳歌主宰自然的人,這便成了貫穿作品始終的主旋律。本文中的議論,是點明題旨之筆,又是聯結全文的紐帶,把六幅畫面串聯成一個跌宕多姿的整體。明確: ①把篇名定為《風景談》,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風景之中”;②聯系寫作背景,這么寫有一定的掩護作用,便于發表,適應與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需要;③通過對沙漠的描繪,形象地告訴人們:即使是最單調、最平板的荒涼貧脊的沙漠地帶,只要有了人的活動,面貌就會大大地改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層層深入地表現主題的第一臺階,是一曲交響曲中的“序曲”。3.文章為什么不直接標明主旨,而是借談風景含蓄地談政治?而且第一幅畫面并不是在解放區,那為什么要寫 回顧風景,把握主旨結合文題,感悟主旨風景景與人的活動談主觀感受沙漠駝鈴高原歸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國晨號改造自然的人類更偉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尤其偉大民族英雄乃是偉大中之最偉大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