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郁達夫自古以來,中國文人似乎都有一種悲秋情結,很多的詩人、作者都曾寫過關于秋的篇章,請回憶我們學過哪些和秋有關的詩句。導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教學目標1、了解郁達夫生平經歷,從而理解作者所展現的審美情趣。2、梳理文章結構,品味文章的語言,掌握借景抒情的寫法。3、誦讀課文,領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觀情感。了解作者在描寫故都風物“清”、“靜”、“悲涼”的特點。4、體會作品的感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系,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于現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壹秋知人論世知人論世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知人論世寫作背景本文寫于1934年8月。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貳秋整體感知整體感知題解故都的秋都:京城,千年古都,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京城濃烈而醇厚的文化氣息讓作者心醉神迷。故:過去的,消逝在時間深處的,有一種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沉重感。“秋”字點明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整體感知散文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是一種自由、靈活地抒寫見聞感受,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整體感知請為本文劃分層次明確第一部分(1-2):指出北國之秋的特點。第二部分(3-12):描寫了故都的清秋景象。第三部分(13-14):對比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指出南國秋色味不如北國濃。叁秋文本研讀文本研讀——第一部分文本研讀一、作者眷戀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點?(請在原文中找到原句)有什么作用?明確——““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奠定了全文的基調和底色文本研讀二、思考:本文主要寫北國的秋,作者為何要在開篇寫江南的秋?結構上有什么作用?明確:1、通過對比寫南國的秋味不如北國的秋味,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愛之深、情之切。2、文章在開頭和結尾都以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作對比,結構上構成了首尾呼應,抒寫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深愛之情。文本研讀——第二部分文本研讀三、郁達夫筆下的北國之秋描寫了哪幾幅圖景?清晨靜觀圖——3節(秋院)落蕊輕掃圖——4節(秋槐)秋蟬殘鳴圖——5節(秋蟬)閑話秋雨圖——6到10節(秋雨)勝日秋果圖——11節(秋果)文本研讀四、這幾幅圖中,作者是如何表現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請填表格)畫面 清 靜 悲涼清晨靜觀圖 意象:破屋、高天、馴鴿的飛聲、破壁腰中、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 意象的組合,無一不顯示出環境清幽、蕭瑟, “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 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襯,傳遞的是一種孤寂、落寞的情懷,悲涼的無可奈何的心境。(一)、“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花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畫面 清 靜 悲涼落蕊輕掃圖 “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寫出了“清”的特點。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其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二)、“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思考:寫槐樹完全可以寫它高大挺拔的姿態,為什么作者偏偏要在那“落蕊”上做文章呢?寫落蕊,描繪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給人一種寂靜無人,作者獨自徘徊的遐想。只有與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內心深處的那份“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涼情懷。當郁達夫細細地感知槐樹的落蕊的時候,一葉而知秋,引發的是對生命流逝和日漸衰老的落寞與悲涼感。此時,郁達夫早已成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當局的通緝,人到中年而“以沒有一個歸宿為可慮”。1932年1月4日,他寫了幅對聯:“豈有文章傳海內,欲將沉醉換悲涼。”年近不惑而感悟到人生的悲涼、落寞。畫面 清 靜 悲涼秋蟬殘鳴圖 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 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他們的啼唱——襯托秋天的“靜”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這嘶叫的秋蟬”:本身就是一種悲涼。(三)、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駱賓王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李商隱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 方 干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 永蟬作者筆下的秋蟬衰弱的殘聲喚起了關于生命漂泊與衰亡的感喟。而且,這北國的秋蟬,還因為樹多屋低的緣故而到處都能聽到它們的啼唱,而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市井小民所熟知,體現了作者審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畫面 清 靜 悲涼閑話秋雨圖 寫了灰沉沉的天底、涼風、急雨,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陣勢,活靈活現。 。 無在“秋語圖”里加入“都市閑人”( 這里指的是平民),他們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點,這樣悠然閑適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對“都市閑人”過著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四)、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畫面 清 靜 悲涼勝日秋果圖 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 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 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淡綠微黃”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清、靜的淡色,它與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獨特情感體驗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題。)(五)、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思考:作者為什么先寫秋的全盛時期而不直接寫秋天葉落后的景?明確:作者用果樹反應秋的全盛,看似不符合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但等棗樹葉落,西北風要來時...一句話,作者對人生的憂思和悲涼又流露出來了。文本研讀五、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為什么作者不寫名勝古跡,而要詳寫這些景色呢?明確:名勝古跡中作者所欣賞的也是一些平常的自然景觀,而這幾幅秋景圖中的景物取材于大自然,甚至隨處可見,所以更能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更能表現秋的色、秋的聲、秋的味,也反映了作者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審美品味。郁達夫對故都秋景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寫亭臺樓閣、皇宮園林,不寫香山紅葉、陶然亭的蘆花、潭柘寺的鐘聲、玉泉的夜月等等,雖然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太遙遠,也跟當時的現實不協調,跟作者的心境難吻合。文本研讀六、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個時代,也有明艷之色,也有繁鬧的景象,作者為何避而不寫,而寫秋天的“清、靜、悲涼”?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銜接在一起的呢?明確:1、這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前面我們在學習本文的寫作背景時,曾提到作者寫作的心境,簡單地說,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寫出如此之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情與景的密切關系。2、作者首先心中充滿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發的一個載體,他在描寫景物的時候,就讓景物帶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對落蕊靜態的描寫,正是作者內心平靜的寫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氣息,讓自己的內心向外宣泄的一個窗口。文本研讀七、總結:作者主要從哪些角度選取了哪些平常景物進行了描寫?有何作用?清晨靜觀圖(秋院)落蕊輕掃圖(秋槐)秋蟬殘鳴圖(秋蟬)閑話秋雨圖(秋雨)勝日秋果圖(秋果)秋色秋聲秋味秋色(清):碧空、藍朵、青布、淡綠微黃,都是冷色調。秋聲(靜):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掃帚聲、衰弱的蟬聲、風雨聲、人聲,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秋味(悲涼):疏疏落落、落寞、衰弱、涼風、微嘆、清秋,處處流露出悲涼、憂傷。作用:作者從聲、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現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品其韻,如入其境。文本研讀思考:第12自然段的議論可以刪掉嗎?明確 不可以,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文本研讀——第三部分文本研讀八.閱讀文本第三部分,思考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明確:議論,說明悲秋是人類的共性,一個轉折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熱愛。13段承接上文,呼應開頭,同時采用了一組鮮明的對比,說明北國之秋味烈、味深、味濃、味久,南國之秋味潤、味淺、味淡、味短。14段最后一節直抒胸臆,表達了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向往之情。文本研讀九、第三部分再次提到南國之秋,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南國秋平淡(黃酒)淡薄(稀飯)柔軟(鱸魚)狹小(黃犬)對比北國秋濃烈(白干)厚實(饃饃)剛烈(大蟹)寬廣(駱駝)使用具體事物說理(對比襯托),生動形象的寫出北國的秋的特點,表達對北國之秋的熱愛、贊美和眷戀。慢潤淡清靜悲涼文本研讀十.賞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明確:這段話故作驚人之筆,總括全文,照應開頭,用兩個具體的數字和“零頭”,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贊美和眷戀,流露出深沉的憂思和孤獨之感。肆秋總結歸納故都的秋向往贊美對北國之秋的感受對江南之秋的感受清靜悲涼再敘北國之秋的“美”直抒熱愛癡迷之情品 味清晨靜觀圖槐樹秋落蕊秋蟬殘鳴聲秋雨話秋涼果樹秋豐收秋色(清)秋聲(靜)熱愛 眷念秋味(悲涼)總結歸納主旨本文通過對“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深情,表達了作者對故都、對祖國深沉而熾熱的愛。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在舊中國顛沛流離、飽嘗人間愁苦的憂郁、孤獨的心情。總結歸納“郁達夫是中華大地母親孕育出來的驕子,是本世紀最有才華最有民族氣節的詩人,愛國是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傾向……”——劉海粟《漫論郁達夫》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