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孟子三章》<富貴不能淫>學習目標1、掌握文言文重點字詞,學會翻譯并理解文意。2、通過“大丈夫”的評選活動,理解“大丈夫”的內涵,理解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標準3、聯系生活實際,感悟不同時代“大丈夫”的精神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情境導入 人們常說“男子漢,大丈夫”“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你們能再舉幾個關于“大丈夫”的俗語嗎?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大丈夫是理想的化身,是情感的寄托。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孟子的《富貴不能淫》,看看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是如何給“大丈夫”定義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李白)孟子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者“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人民卻“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他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富貴不能淫》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是一篇論證嚴密的駁論文。寫作背景讀準節奏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公孫衍(生卒年不詳),名衍,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陜西省華陰市東)人,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國犀首。初在秦國任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的高官。后至魏國任將軍,主張合縱抗秦。魏襄王元年,發起楚、韓、趙、魏、燕五國合縱攻秦,并挑動義渠君襲秦后方,取得勝利,身佩五國相印。人物小傳學歷:師從鬼谷子官職:分別兩次拜相秦國、魏國業績:憑三寸之舌戲弄天下諸侯相關故事:楚懷王十六年,為了分裂齊楚“兩座大山”,張儀來到楚國實施計謀。張儀欺騙楚懷王,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之交,秦國將割讓六百里商于之地,懷王中計,在與齊國斷交后,張儀出爾反爾,稱秦國只答應給六里地。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三戰皆敗,于是走向沒落。張儀變六國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為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打下基礎張儀(?-前310),戰國時魏國貴族的后代,縱橫家。主張連橫策略以瓦解反秦聯盟。迫使魏獻上郡,入秦為相,幫助秦惠文君稱王。用連橫之策,使秦占有河西、上郡、河東等地。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齊楚聯盟,幫助秦國奪取楚漢中地區。封武信君。人物小傳在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是指一個獨特的謀士群體,可稱為中國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張儀、公孫衍、蘇秦、甘茂、司馬錯、樂毅、范雎、蔡澤、鄒忌、毛遂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相關資料縱橫家合縱——合眾弱以功一強連橫——事一強以攻諸弱①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獅。②妄人為之,則便辭利口,傾危變詐,至于賊害忠信, 覆亂家邦。真正,確實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戰爭停息,天下太平發起怒來,諸侯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太平無事。害怕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 大丈夫哉!“用景春的話提出論題,為下文孟子的批駁樹立靶子熟讀課文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孟子說:“這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怎么,哪里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教導、訓誨不僅是對景春所持觀點的否定,也包含了對公孫衍、張儀之流的不屑和鄙視。夫家。女通“汝”,你丈夫謹慎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譯文把順從為準則的,是妾婦之道。”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治家之道、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以“妾婦之道”的例子類比,指出公孫衍、張儀順從君意,沒有獨立人格,稱不上大丈夫。居天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住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仁義道德,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踐履自己的主張。賞析:闡述“大丈夫”應有的做法,要合乎禮儀之道,要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之間,與“妾婦之道”形成鮮明對比。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淫:惑亂,迷惑。使動用法。移:改變,動搖。使動用法。屈:屈服。使動用法。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譯文富貴不能擾亂他的心,貧賤不能改變他的節,威武不能壓服他的志,這就叫作大丈夫。整體感知《富貴不能淫》一文,孟子通過批駁景春的觀點,具體闡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做事都要合乎禮義,不失節操。文章結構與內容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景春的大丈夫觀。第二部分(第2段):駁斥景春的錯誤觀點,闡述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部分可分為兩層。第一層為“是焉得為大丈夫乎”至“妾婦之道也”,內容為反駁景春的觀點,公孫衍、張儀所行不過是迎合主上,是“妾婦之道”,稱不上“大丈夫”。(駁論)第二層為“居天下之廣居”至“此之謂大丈夫”,內容為正面提出何謂“大丈夫”。(立論)問題探究[探究2]孟子舉生活實例的目的是什么?孟子舉男子加冠、女子出嫁這樣的生活現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連此類常識都沒有呢?從論證方法看,這句既是舉例論證,又是類比論證,以“女子”守禮教來類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探究1] 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非大丈夫?他們以自己的喜怒哀樂行事,挑起天下戰爭,這是崇尚強權,極端的個人主義;他們不以正義為標準不以天下太平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為理想。問題探究[探究3]孟子是怎樣從正面展開論述的?孟子用排比句從正面論述,“廣居”“正位”“大道”分別比喻“仁”“禮”“義”,這是比喻論證,同時與上面構成對比論證;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別表明“大丈夫”應有的行為準則,這又是一種對比。[探究4]孟子認為,大丈夫怎樣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試用自己的話作答。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 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探究5]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主旨歸納】本文義正言辭的駁斥了景春的謬論后,緊接著便對真正的大丈夫的標準作了明確的說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兩個標準: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遠大志向和抱負;二是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這樣,才算得上大丈夫。富貴不能淫景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樹靶子)板書設計孟子1.駁公孫衍和張儀為妾婦之道。(類比)2.堅守“仁、禮、義”3.立大丈夫標準是大丈夫︵樹標準︶大丈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