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六國論蘇洵復習重點1.再讀課文,鞏固理解并掌握文中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及其它實詞、虛詞和句式特點。2.體會史論作品闡發觀點、邏輯嚴密,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3了解六國滅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鑒今、針砭時弊的目的,體會古代士人家國天下的情懷。4.背誦全文。穿越時代,再遇作者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京城,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北宋建國后,鑒于唐末藩鎮割據和五代軍人亂政,實行中央專制集權制度,將軍權完全收歸中央,造成了軍事上的衰勢。北宋建國往后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作戰60余次,敗多勝少,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這樣“陪鄰”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旨在通過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委婉地提醒當朝統治者。論:是古代散文的一種,以論證為主,其特點是善于說理。“六國論”是一個省略式短語,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是一篇史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這是一篇史論。《文選》中列有“史論”一門,原指作史者在“本紀”“列傳”之后評論所記事件和人物的文字,后來凡是關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論文,也都稱為史論。一、再讀課文,理解鞏固觀點:六國破滅,非并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分論點:①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②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二、歸納特殊文言詞語、句式,鞏固掌握1、通假字①暴霜露,斬荊棘②暴秦之欲無厭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④當與秦相較①同“曝”,暴露②同“饜”,滿足③ “無”通“毋”,不要④ “當”通“倘”,如果2.古今異義①思厥先祖父②可謂智力孤危③其實百倍④至于顛覆⑤刺客不行⑥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①古:泛指祖輩、父輩;今:爺爺、父親的父親②古:智慧和力量 ;今: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③古:它的實際數量今: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折意)④古:以至,以至于 ;今:動詞,表示達到某種程度;介詞,表示另提一事⑤古:不去行刺;今:不可以,不被允許⑥古:舊事;今: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藝作品中用來體現主題的情節3.詞類活用①義不賂秦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趨于亡④不能獨完⑤始速禍焉⑥李牧連卻之①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②名詞作動詞,禮待③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④形容詞作動詞,保全⑤形容詞作動詞,招致⑥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4.一詞多義(1)兵①非兵不利,戰不善②斯用兵之效也③而秦兵又至矣④草木皆兵①名詞,兵器②名詞,戰爭、戰事③名詞,軍隊④名詞,士兵(2)得:①此言得之②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③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④吾得兄事之《鴻門宴》⑤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魚我所欲也》⑥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諫太宗十思疏》⑦洋洋自得①形容詞,對、正確②動詞,取得、得到③動詞,能夠④副詞,應該⑤動詞,同“德”,感恩、感激⑥動詞,實現⑦形容詞,得意、滿足(3)猶:①猶抱薪救火②良將猶在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4)與①與嬴而不助五國也。②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①動詞,如同、好像②副詞,還、仍然③連詞,尚且動詞,親附,親近介詞,跟,和蓋能克終者蓋寡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今已亭亭如蓋矣表推測,大概表原因,是為了表原因,是因為句首語氣詞,不譯傘蓋表原因,因為下臣雖下愚必竭誠以待下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令初下,群臣進諫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下視其轍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其下圣人也亦遠矣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平庸的臣民居……之下下達下等的下車向下低于,不如攻占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降低身份采取下策四、特殊句式(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判斷句)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他們)用土地賄賂秦國。(2)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斷句)譯文: 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3)茍以天下之大。(定語后置句)譯文:如果憑借偌大的天下。(4)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被動句)譯文: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啊!四、特殊句式(5)洎牧以讒誅。(被動句)譯文: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6)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判斷句)譯文: 賄賂秦國,自己的實力就虧損,這是滅亡的途徑。(7)其勢弱于秦。(狀語后置句)譯文: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8)趙嘗五戰于秦。(狀語后置句)譯文: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五、檢測反饋1.補寫出下面文化常識的空缺部分。(1)蘇洵,字明允,號 ,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 合稱“ ”,有《嘉祐集》傳世。(2)思厥先祖父先:對 的敬稱。(3)然則諸侯之地有限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 的統稱。(4)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意為“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答案:(1)老泉 蘇轍 三蘇 (2)去世的尊長 (3)國君 (4)舊事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國論》中,蘇洵開篇即擺明觀點,通過“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題,點出了六國滅亡的原因:“ , , 。”(2)《六國論》中,蘇洵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寫出了諸侯割地越多,秦國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 ”。(3)蘇洵在《六國論》中論述,最初趙國曾與秦國交戰五次,戰績是“ ”,最后卻落得亡國結局,對此,作者認為趙國失敗的原因是“ ”。答案:(1)非兵不利 戰不善 弊在賂秦 (2)奉之彌繁 侵之愈急 (3)二敗而三勝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4)關于荊軻刺秦王,歷來頗多贊語,古人也有對此非議的,如宋朝的蘇洵在《六國論》中就這樣評論刺秦事件:“ ,。”(5)《六國論》中蘇洵總結六國破滅的教訓,從反面推進一層,若燕國“ ”,而趙國“ ”,則歷史可能會改寫。答案:(4)至丹以荊卿為計 始速禍焉 (5)刺客不行 良將猶在3、閱讀短文,回答問題:六國論(宋) 蘇轍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 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1)、蘇轍和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文中的話來回答。答案:蘇轍認為,“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蘇洵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2、用“/”線給下面的句子斷句,不少于5處。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答案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心得體會探討六國滅亡的文章很多,三父子都寫過《六國論》,都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雖然角度不同,但是我們應該能夠看到,這些士人們都有著家國情懷,都想借助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看當時的發展,借古諷今、借古喻今,考察當今的得與失,為國家的發展進自己的一份力量。上諫者的建議重要,而賢明的皇帝更是難能可貴。我們今天看來,這些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