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注意事項:2024-2025 學年度鄆城一中文苑校區高一政治月考試題(2024,10)B.土地變成私有財產,私有制逐漸確立C.被統治者只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D.國家顯著特征是君主專制、等級森嚴4.永州道縣玉蟾巖遺址是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考古專家從該遺址發現的距今1.2 萬年—1.4萬年的水稻谷殼遺存經鑒定為人工栽培稻,兼有野生稻、秈稻的綜合性特征,考古專家還發現答題前在指定位置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請將答案正確涂寫在答題卡對應位置上。3、時間:90 分鐘 滿分:100 分第 I 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每個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 2 分,共 70 分)土地兼并在我國封建王朝的后期表現突出,成為難以治愈的頑疾。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地喪失土地淪為佃農。繁重的地租、課征雜稅往往使農民難以承受。遇上天災人禍,社會矛盾加劇,農民戰爭爆發。這說明( )①封建制政治壓迫使農民陷入悲慘境地②封建土地制度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③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不可調和的④封建制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障礙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英國圈地運動是指發生在英國的一次歷時持久、影響深遠的土地變革運動。18 至 19 世紀, 圈地運動因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逐漸達到高潮,這一時期被稱為“議會圈地”時期,被圈占的土地達到了英格蘭總面積的 20%,造成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這說明圈地運動( )①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農民生活②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提供了勞動力③暴露出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殘暴與骯臟④極大地提高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水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現代考古在戰國時期的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1951 年,河南輝縣發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號墓出土鐵器 65 件,其中農具占 58 件,包括镢、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這反映了這一時期( )A.農業生產得到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了陶片、打制的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等生產工具,以及大量動物殘骸,其中哺乳動物達20 余種。據此可以推斷出當時( )A.生產資料開始轉歸家庭私有 B.人類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C.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 D.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出現分工美國學者丹·席勒指出:“在擴張性市場邏輯的影響下,因特網正在帶動政治經濟向數字資本主義轉變。”數字資本主義時代,信息技術產生了革命性的飛躍,成為當代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 以信息產業為基礎的新經濟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以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為表征的網絡社會已經到來。由此可以推斷出( )①數字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帶來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②數字技術改變了資本主義社會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③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將加速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進程(奴隸可以買賣,可以用來抵債;如果奴隸膽敢對主人說:“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漢謨拉比法典》懶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占土地產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資本家的利潤甚至于兩倍于貨幣利息,而剩余部分工人在最好的情況下掙得的部分,只有這么多;如果他有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必定要餓死。——《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數字資本主義時代依然存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對以下論述得出的共同結論是( )A.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剝削產生的根源B.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C.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D.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近年來,英國通貨膨脹率呈現下降趨勢。有人據此認為,政府重振經濟、提升民眾生活品質 的承諾已經兌現,通貨膨脹高企引發的罷工潮有望結束。該觀點( )沒有能夠找到進行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忽視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一切沖突的總根源 C.正確揭示了通貨膨脹是英國罷工潮的真正根源 D.表明階級斗爭是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過去 200 多年來,“西方化”幾乎是“現代化”的代名詞,西方先行者的現代化經驗成為一些學者認為的現代化“模板”和很多發展中國家照抄的“范本”。然而在各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僅鮮 有后發國家成功復制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案例,甚至一些發達國家自身也逐步落入階級對立嚴重、 經濟發展停滯、社會矛盾叢生的“怪圈”。關于西方發達國家“怪圈”的分析正確的是( )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是發達國家落入“怪圈”的根源②科技進步、提高勞工福利等,對緩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毫無效果③生產絕對過剩和需求相對不足,是一些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停滯的重要原因④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不僅加劇社會矛盾,也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寫道,亞當·斯密“在下面這點上是對的:在奴隸勞動、 徭役勞動、雇傭勞動這樣一些勞動的歷史形式下,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始終表現為外在的強制勞動,而與此相反,不勞動卻是‘自由和幸福’”。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導致勞動“始終令人厭惡”的根源②勞動只有擺脫了外在的強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③在不同社會形態下,勞動形式的變化帶來生產關系的改變④在雇傭勞動形式下,勞動創造的全部財富被雇傭者無償占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因延長工作日并被削減福利,澳大利亞必和必拓旗下全球最大銅礦埃斯康迪達的工人拒絕了一項新的集體談判協議,共有 2371 名工人(約占工會成員的 99.75%)投票贊成罷工。工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提議“沒有在實現工人目標方面取得合法進展”,工會重申了將 1%的股息平均分配給工人的要求。上述罷工( )①表明無產階級通過罷工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決心②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存在階級對立③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的表現④證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不可緩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根據所學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的知識,對以上四幅圖片所反映的社會形態的生產工具按時間 先后進行排序,正確的是(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12、俄國十月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 義革命。十月革命( )①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②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跨越③使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④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1848 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都帶來了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轉折。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 )A.從理論到實踐、從夢想到現實、從一國到多國B.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從歐洲到世界C.從一國到多國、從理論到實踐、從世界到中國D.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14、19 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一場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統治搖搖欲墜,民族危機步步加深,籠罩中華民族的是無邊的陰霾。因此,近代中國,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兩大歷史任務是( )①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求得君主立憲的實現②徹底改變貧窮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③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④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20 世紀初,中國人民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屢遭挫折。1917 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下列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及影響,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③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④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成立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 D.①→④→②→③16、坐落在陶然亭公園內的慈悲庵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之一,現辟為博物館, 內設五個展室,展出近百幅歷史圖片,再現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慈悲庵從事革命活動的歷史。觀眾通過一幅幅歷史圖片重回那個“覺醒年代”,那時( )①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②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③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是不斷壯大的工人階級隊伍④中國共產黨成立,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這表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①為近代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②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③使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信賴的領導者和主心骨④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創 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完成了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從而為我國全面 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請將這一過程經歷的幾個階段按時間順序進行正確的排列(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②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③“一化三改”④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19、一九五六年,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實現生產資料 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標志著黨領導人民( )①成功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②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了先進的工業國③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④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 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 )①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②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③ 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④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1、針對下圖,理解正確的是( )①從 1919 年到 1949 年,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②從 1949 年到 1956 年,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③1949 年新中國成立,徹底改變了我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義制度得以確立④準確描述了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 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依靠群眾,建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 戰爭,成功地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獨創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 政權的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這體現了該階段毛澤東思想( )①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②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③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一次結合”④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2023 年 9 月 18 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爆發 92 周年,東北烈士紀念館首次展出國家一級文物——侵華日軍為戰死者建造的碑文銅牌原件,并制作宣傳視頻線上同時展出。通過講述文物故事,反映侵華日軍在中國東北抗日戰場的罪惡行徑,警醒人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激勵世人珍愛和平,奮進前行!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階段,以下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②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要同時進行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④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準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看圖理解,下列表述對應正確的是( )①甲 開啟了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②乙 實現了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③丙 確定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④丁 中國人民謀求獨立、富強、幸福的斗爭有了主心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5、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 歷史課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如同中國革命一樣,中國共產黨做到了( )①以蘇聯經驗為借鑒,避免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曲折②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③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來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④立足中國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來探索建設道路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6、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黨取得全國執政地位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黨 的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黨在今后的根本任務。黨的八大召 開后,我國( )①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有影響的大國②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④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把落后的農業國發展為先進的工業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7、1954 年 9 月 20 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下列選項對該法表述正確的是( )①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②規定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③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④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28、郵票承載著歷史記憶,傳遞著精神火炬。方寸之間,忠實鐫刻時代前進的足跡。下列對郵 票中的歷史事件認識正確的是( )①圖 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有了主心骨②圖 2:中國共產黨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民主革命道路③圖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④圖 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圖1 中共一大會址: 上海望志路 106 號 圖 2 紅船:中共一大南湖會址 圖 3 革命圣地:延安 圖 4 開國大典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9、“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的話振聾發聵。“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1978 年 12 月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此次會議( )①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②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部署③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④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0、某學校高一年級圍繞“改革開放初期”開展研究性學習,圍繞主題制作下列展板,合理的 是( )①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 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③特區先行,南下深圳開窗口 ④治理整頓,南方談話春風再出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1、改革開放的浪潮不斷“刷新”中國,改革開放的力量不斷創造奇跡。下列對改革開放的發 展歷程排序正確的是( )①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部署②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④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⑤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完成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④→⑤C.③→④→⑤→②→① D.③→④→②→⑤→①32、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 )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③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④使中國人民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33、2023 年是改革開放 45 周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人民生活質量大大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逐步增強,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下列關于改革開放理解 正 確 的 是 ( )①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②完成了中華民族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③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④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4、在改革開放 40 多年的時間里,東莞從一個地區生產總值僅 6 億元的農業縣,發展成經濟總量 2021 年達 10855.35 億元的現代制造業名城,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巨變的生動縮影。某學習小組的 4 位同學以改革開放為主題進行了綜合探究,以下觀點正確的是( )①甲: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②乙: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③丙: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人民同步富裕的關鍵一招④丁:改革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5、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我國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由此可見,改革開放( )①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②消除了我國長期存在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③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④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 II 卷(非選擇題,共 30 分)3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他們除掉自己的勞動力,除掉勞動的手和頭,再沒有別的東西可賣了。”這是對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 系的形象描述。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推翻舊社會建立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并以嶄新的姿態向著新的夢想出發。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造了條件。沒有奴隸制,就沒有希臘國家,就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他充分肯定奴隸制這種殘酷的剝削制度的歷史作用,甚至認為在一定意義上,“沒有古代的奴隸制,就沒有現代的社會主義。”(1)結合材料一,分析新中國與前面兩種社會的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有何不同 (9 分) (2)相比較原始社會,奴隸制是一種殘酷的剝削制度,這是否意味著是歷史的倒退 為什么說沒有古代的奴隸制,就沒有現代的社會主義 請結合材料二,運用“階級社會的演進”的知識加以分析。(6 分)3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24 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5 周年,撫今追昔,繼往開來。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開展救亡斗爭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逐步探索出一條使中國走向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革命道路, 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七十多年的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回望歷史,我們看到的是一條中華民族從獨立到富強的復興之路,是中國人民改天換地創造人間奇跡的輝煌之路。1840 年鴉片戰爭后的 100 多年里,中國頻遭侵略和蹂躪之害、飽受戰禍和動亂之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 75 年,是改變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 75 年,是沿著民族復興之路奮勇前行的 75 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篳路藍縷,辟除榛莽,一路走來, 走向輝煌,走向復興。結合材料,運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相關知識,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對中國 的意義。(8 分)請以“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主題寫一篇短評。(7 分)要求:①圍繞主題,觀點明確;②論證充分,邏輯清晰;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④總字數在 150 個左右。生產力的發展將加速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進程,③正確。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2024-2025 學年度鄆城一中文苑校區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數字技術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生產高一政治月考試題參考答案 社會化和生產力的大發展,但并沒有改變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因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數字資本主義時代依然存在,④正確。故本題選 D。一、選擇題(每個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 2 分,共 70 分) 6.A【詳解】A:材料中“奴隸可以買賣,可以用來抵債”“懶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1.C【詳解】①:材料側重于經濟基礎層面的封建剝削,封建制政治壓迫則側重于上層建 占土地產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資本家的利潤甚至于兩倍于貨幣利息,而剩余部分工人在筑層面,①不符合題意。②: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 最好的情況下掙得的部分,只有這么多;如果他有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必定要餓死”,說明地喪失土地淪為佃農。繁重的地租、課征雜稅往往使農民難以承受。這說明封建土地制度 奴隸主和資本家都占有生產資料,因此,對以上論述得出的共同結論是生產資料私有制是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②正確。③:在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是兩個基本階級, 剝削產生的根源,A正確。B:材料中強調奴隸主和資本家都占有生產資料,這是剝削產生這兩個基本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面對地主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的根源,未體現出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B不選。 C: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農民階級的防抗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土地兼并在我國封建王朝的后期表現突出,成為難 度的生活資料,這個選項描述了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對奴隸的一種剝削方式,即僅提供維持以治愈的頑疾。遇上天災人禍,社會矛盾加劇,農民戰爭爆發。這說明封建社會的主要矛 奴隸基本生存所需的生活資料。只反映了奴隸社會下的剝削方式,與題干要求的共同結論盾是不可調和的,③正確。④:早期的封建制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到了封建 不符,C不選。D: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這個選項描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社會后期,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封建制生產關系卻成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巨 式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方式,即資本家通過支付工資獲取工人的全部勞動,但只支付了大障礙,④錯誤。故本題選 C。 其中的一部分,而無償占有了剩余部分的勞動成果。只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剝削方式,2.C 【詳解】①:圈地運動造成大批農民流離失所,并沒有也不可能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 與題干要求的共同結論不符,D不選。故選 A。①排除。②:正是因為圈地運動讓越來越多的農民無地可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 7.B 【詳解】A:材料觀點認為是通貨膨脹高企引發的罷工潮,沒有正確認識到通貨膨脹提供了勞動力,②正確。③:被圈占的土地達到了英格蘭總面積的 20%,造成大批農民流離 的根源及引發罷工潮的真正原因,不涉及沒有能夠找到進行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A與題意失所,暴露出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殘暴與骯臟,③正確。④:圈地運動并沒有提高資本主 不符。B:英國通貨膨脹率呈現下降趨勢就據此認為政府重振經濟、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的承義社會的生產力水平,④排除。故本題選C。 諾已經兌現,通貨膨脹高企引發的罷工潮有望結束。該觀點忽視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一3.A【詳解】A:材料中在戰國時期的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以及 1號 切沖突的總根源,B符合題意。C: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英國罷工潮的真正根源,而且材料墓出土鐵器 65 件其中農具占 58件,包括鐮、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說明當 中的觀點沒有正確揭示英國罷工潮的真正根源,C錯誤。 D:材料觀點認為英國政府通過重時農業生產得到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A符合題意。B:原始社會末期,土地變成私有財 振經濟、提升民眾生活品質而緩和國內階級矛盾,并據此認為是通貨膨脹高企引發的罷工產,私有制逐漸確立,材料中強調的是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B不符合題意。C:封建社會中, 潮,沒有正確認識到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引發通貨膨脹和罷工潮的真正原因,不涉及階級農民的勞動成果除繳納地租外,還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C不符合題意。D:材料中強調 斗爭是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D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 B。的是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沒有涉及國家的顯著特征,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 A。 8.B【詳解】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4.C【詳解】A:根據材料中的信息描述,該時期應該是屬于新石器時期,是原始社會,生 矛盾,這是資本主義國家各種矛盾及其表現的總根源,①正確。②: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工產資料是公有的,A不選。B:人類邁入穩定時代的門檻是在奴隸社會,材料體現的是原始 福利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②錯誤。③:生產相對過剩,社會,B不選。C:考古專家從該遺址發現的距今 1.2 萬年—1.4 萬年的水稻谷殼遺存經鑒 而非生產絕對過剩,③錯誤。④:在發達國家的“怪圈”中,經濟停滯會加劇無產階級與定為人工栽培稻,兼有野生稻、秈稻的綜合性特征,考古專家還發現了陶片、打制的石器 資產階級的對立,而階級對立又會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加劇社會矛盾,④正確。和骨、角、牙、蚌制品等生產工具,以及大量動物殘骸,其中哺乳動物達 20 余種,這表明 9.A【詳解】①②:在奴隸勞動、徭役勞動、雇傭勞動這樣一些勞動的歷史形式下,勞動該時期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 ,C入選。D:奴隸社會逐步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 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始終表現為外在的強制勞動,而與此相反,不勞動卻是‘自由和的分工,該時期仍然處于原始社會,D不選。故本題選 C。 幸福’”,這說明勞動只有擺脫了外在的強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而生產資料私有制5.D【詳解】①: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并沒 壓迫和剝削存在的根源,也是導致勞動“始終令人厭惡”的根源,①②正確。③:材料強有提到數字技術帶來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也沒有提到數字技術改變了資本 調不同社會形態的勞動形式始終表現為外在的強制勞動,而且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生產關主義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①②排除。③:社會形態的更替最終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 系的改變帶來勞動形式的變化,③說法錯誤。④:在雇傭勞動形式下,勞動創造的剩余價的。因特網正在帶動政治經濟向數字資本主義轉變,信息技術產生了革命性的飛躍,先進第 7頁,共 10頁{#{QQABCYKAggAoABBAAQgCEQGyCEGQkgGACSgGxBAAsAABSRFABAA=}#}值被雇傭者無償占有,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 A。 題意。④:五四運動,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④表述錯誤。10.C【詳解】①:無產階級只有通過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罷工只是爭取自 17、【答案】B【詳解】①③: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信賴的領身權利的途徑之一,①排除。②: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存在階級對立,必然引發無產階級與 導者和主心骨,為近代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①③符合題意。②:資產階級的矛盾,從而出現罷工,②正確。 ③:工人階級舉行罷工,反映了無產階級與資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②錯誤。④:1949 年中華產階級的對立,這一對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關系上的表現,③正確。④: 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但特定條件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和, ④錯誤。④錯誤。故選 C。 18、【答案】A ①: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①排在第一位,③:1953 年11、B ③:圖三顯示的是石器工具,這屬于原始社會的產物,故③排在第一位。②:圖二 12 月,黨中央提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顯示的是青銅器,這屬于奴隸社會時期的產物,故②排在第二位。④:圖四顯示的是鐵犁 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牛耕,這屬于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故④排在第三位。①:圖一顯示的是火車的運行,這 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革命后的產物,故①排在第四位。故本題選 B。 ③排在第二位,④:到 1956 年底,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12、【答案】D ①:巴黎公社運動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①說法錯誤。②④: 初步確立,④排在第三位。②: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確立,我國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建十月革命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跨越,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②④符合 設。②排在第四位,故本題選 A。題意。③: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歷史性飛躍,③ 19、【答案】D【詳解】③④:1956 年,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說法錯誤。 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標志著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起社會主義13、【答案】D 在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歷程中,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 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③④正確。①:中國特來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唯物史觀和剩 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才開創的,①與題意不符。②: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余價值學說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石,使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 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了先進的工業國是當時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而不是當時大飛躍。十月革命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性飛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已經實現,②與題意不符。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大發展,實現了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歷史性飛躍,D符合題 20、【答案】C【詳解】①③: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意,ABC 排除。 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14、【答案】C ①: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是中國近代的歷史任務,但實現君主立憲不是中 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故①③正確。②:國近代的歷史任務,①錯誤。②④: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 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不屬于黨的八大提出的國內的主要矛盾,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②④符合題意。③:該選項中促進民 故②錯誤。④: 在我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在 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成功后就基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是中華民族的復興面臨歷史任務,③錯誤。 本被消滅了,這一矛盾不屬于黨的八大提出的國內的主要矛盾,故④錯誤。15、【答案】A【詳解】③:1917 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21、【答案】B 【詳解】①④: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人民有了主心骨,在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③排第一位。 的領導下,到 1949 年建立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 年到 1956 年,經①:隨著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 年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列 過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①④入選。②:從 1949 年到 1956 年,是過渡時期,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①排第二位。④: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 社會主義制度還沒有在中國確立,②不選。③: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徹底改變了我國國工人運動結合的過程中,1921 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④排第三位。②:中國共產黨成 的社會性質,確立社會主義制度,③不選。立后,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1949 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2、【答案】C【詳解】①④:材料反映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故①④不符合題意;②:②排第四位。故正確排序是③→①→④→②。 依靠群眾,建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成功地把黨的工16、【答案】C【詳解】①:新中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①表述錯 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獨創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誤。②③:材料中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歷史資料,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是 這體現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故②符合題意;③:不斷壯大的工人階級隊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②③符合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體現了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第 8頁,共 10頁{#{QQABCYKAggAoABBAAQgCEQGyCEGQkgGACSgGxBAAsAABSRFABAA=}#}具體實際的“第一次結合”,故③符合題意;故本題選 C。 開國大典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23、【答案】B 【詳解】①③: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 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④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①③符合題意。 正確。②: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的革命必須分為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 29、【答案】D 【知識點】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的標志主義革命兩個步驟,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 【詳解】①:2001 年,我國成功加入 WTO,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①不銜接,②說法錯誤。④: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準備,④錯誤。 符合題意;②:1993 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部署,②24、【答案】B【詳解】①:中共一大的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人民謀求獨立、 不選;③④: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富強、幸福的斗爭有了主心骨,①排除。②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封建專制 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③④符合題意。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黨的八大確定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30、【答案】D【詳解】①:新時代是從黨的十八大開啟的,①不符合題意。②:人有多大②③正確。④:農民申請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 膽,地有多大產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大躍進時期,②不符合題意。③④:1980 年,深圳、珠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排除。 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設立,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步伐;鄧小平南方談話25、【答案】D【詳解】①:避免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曲折,說法錯誤,①排除。③: 發生在 1992 年。可見,“特區先行,南下深圳開窗口”“治理整頓,南方談話春風再出發”中國共產黨并沒有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來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③錯誤。②④: 都是符合改革開放初期的標語,③④正確。故本題選 D。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 31、【答案】B【詳解】③排第一位,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歷史課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如同中國革命一樣,中國共產黨做到了堅持馬克 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①排第二位,1993 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中國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來探索 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部署;②排第三位,2001 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建設道路,②④正確。 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進入了一個新階段;④排第四位,2002 年黨的十26、【答案】B【詳解】①④:黨的八大召開后,我國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六大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⑤排第五位,2018 年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作出深化把落后的農業國發展為先進的工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有影響的大國,①④符合題意。②:黨在社會主義革命 改革全面完成;故本題正確的排序是③→①→②→④→⑤。和建設時期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 32、【答案】B【詳解】①③: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也是黨和人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不是在黨的八大召開后,②不符合題意。③:新民主主 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①③應選。②:新中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 的發展方向,②不選。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且我國目前尚未實現強起來 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的偉大飛躍,③排除。 躍,④不選。27、【答案】C【詳解】②④:1954 年 9 月 20 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了中 33、【答案】D【詳解】①: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該法規定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明 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①不符合題意。②:1956 年,生產資確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②④正確。①: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在中國 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①錯誤。③: 泛而深刻的變革,②不符合題意。③:鄧小平曾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1954 年憲法肯定了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不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 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對外開放也是改革,所以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主義制會主義轉變的標志,③排除。 度的自我完善,③符合題意。④:實踐發展永遠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28、【答案】B【詳解】①:圖 1中反映了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使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 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有了主心骨,①正確。②:圖 2中共一大表示成立 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④符合題意。了中國共產黨。而中國共產黨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民主革命道路是在新 34、【答案】A【詳解】①②: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②錯誤 。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對生 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①②符合題意。③: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才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③表述錯誤。④:圖 4 中國人民要實現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③說法錯誤。④: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第 9頁,共 10頁{#{QQABCYKAggAoABBAAQgCEQGyCEGQkgGACSgGxBAAsAABSRFABAA=}#}完善,不是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④說法錯誤。 分)35、【答案】B 【詳解】①③:我國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取得的成就證明改革開放極大地改 37、【解析】(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屬于變了中國的面貌,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 意義類主觀題,可把握知識指向通過材料中的關鍵詞進行定位,結合材料進行分析。一招,①③符合題意。②:矛盾具有普遍性,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不會因為改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對中國革開放而消除,②錯誤。④: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 的意義→可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不符合題意。 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第 II 卷(非選擇題,36、37 題各 15 分,共 30 分) 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36、 【解析】(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需 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關鍵詞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對中國的意義→要調用各種社會生產關系的有關知識,從不同角度分析作答。 可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 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封建社會生產關系下,農民生活很困苦→可聯系封建社會生產關 路;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系知識。關鍵詞②:他們除掉自己的勞動力,除掉勞動的手和頭,再沒有別的東西可賣了, 合。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不占有生產資料,只能出賣勞動力→可聯系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 (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屬于開放類主觀系知識。 題,可把握知識指向通過材料中的關鍵詞進行定位,結合材料進行分析。關鍵詞③: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促進了我國社會的極大發展→可聯系社會主義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中生產關系的知識。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 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可聯系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設問為與原始社 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關鍵詞②:中國共產黨逐步探索出會相比,奴隸制剝削顯得殘酷,但為什么說沒有古代的奴隸制,就沒有現代的社會主義。 一條使中國走向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革命道路,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屬于原因分析類主觀題,需要從材料中提取有效關鍵信息,并調用奴隸社會有關知識,從 命的偉大勝利→可聯系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 28 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終于奴隸社會相對原始社會的進步性等角度來說明設問。 在 1949 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關鍵詞③:沒有中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有效信息:農業和工業的分工,文化的繁 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可聯系歷史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榮,希臘的藝術和科學的進步,肯定奴隸社會剝削制度的歷史作用→可聯系奴隸社會金屬 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工具,文字發明和應用,腦力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生產力發展。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信息等相結合。 【答案】(1)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答案】(1)①封建社會: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農民有自己的勞動工具和少量土地,農 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階級通過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農民的勞動 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支配。(3分) 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5分)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②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 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3 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3分)分) (2)答案示例:1921 年,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列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③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人們建立起互助合作 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2分)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的關系;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3分) 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2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 28 年浴血(2)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 奮戰和頑強奮斗,終于在 1949 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邁入文 國。歷史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3分)明時代的門檻,這是歷史的進步。(5分)由此可見,一種社會形態替代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志,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1第 10頁,共 10頁{#{QQABCYKAggAoABBAAQgCEQGyCEGQkgGACSgGxBAAsAABSRFABA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政治試題.docx 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