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專題九 整本書閱讀2025年高考專題復習清單1 《鄉土中國》一、核心概念1.熟人社會:因見證了每個人的生長過程從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為熟悉的社會關系的村落式社會形態。2.面對面的社群:指天天見面、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群。它是由于人們終日面對面相處而形成直接交流會意、有時甚至不用語言這一媒介的社區形態。鄉土社會就是一個面對面的社群。3.地緣社會:沒有血緣關系的人所結成的地方社群,成員之間的聯系是純粹的地緣聯系。地緣屬于可以“當場清算”“不必講人情”的關系,是契約社會的基礎,是從商業里發展出來的社會關系。4.差序格局:鄉土社會里的人際關系是以個人為中心、依據私人關系向外不斷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變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關系圈,這種社會格局就是差序格局。5.團體格局:團體由若干人組成,界限明確,層次清晰,內部成員地位平等,且相互獨立,由若干此類團體構成的現代社會格局,即為團體格局。基礎知識清單6.無訟:鄉土社會不主張通過訴訟來解決糾紛,而是依循傳統的禮治秩序進行調解,是一種教育過程,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非折獄。在無訟社會中,村民們認為打官司意味著外在的教化不夠,內在的修身克己沒有做好,是可羞之事。7.橫暴權力:發生在階級斗爭里的以自己的意志驅使被支配者而帶有壓迫性質的權力。8.同意權力:社會分工使每個人都需遵守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且各人都有維持各人工作的義務,并賦有相互監督的權力。故而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共同授權產生了同意權力。9.無為政治:鄉土社會因不具備橫暴權力所追求的經濟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權力所要求的分工體系而形成的微弱和松弛的“統治”形態。二、整體框架三、章節提要1.《鄉土本色》:本篇是全書的總論,開篇即提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一論斷。這“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的特點:其一,“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其二,不流動性;其三,熟人社會。2.《文字下鄉》:本篇與下一篇分析“熟人社會”的基本內涵。本篇闡述了傳情達意的空間之隔,指出在熟人社會中表情、動作和聲音等都能很好地起到傳情達意的作用,文字就未免有些多余。3.《再論文字下鄉》:本篇著眼于時間上的阻隔:一是個人的今昔之隔,二是社會的世代之隔。鄉土社會的特點是“不流動”,因此從時間格局來看,鄉土社會也沒有文字的需求。4.《差序格局》:本篇討論社會結構的格局。西洋社會是團體格局,鄉土社會是差序格局。5.《系維著私人的道德》:本篇完善了“差序格局”的含義:“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團體格局中的道德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觀念的出發點是自己。鄉土社會中的道德是系維著私人的道德。6.《家族》:本篇從結構上說明中西方“家”的區別。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而西方是“家庭”。前者的結構是單系的、縱向的(以父子傳承為主軸)、長期的(生育任務完成后,還有其他任務)而又復雜的。后者是橫向的(以夫婦為主軸)、臨時的(孩子成年后,生育的任務就已經完成,不具有其他的功能)和簡單的。7.《男女有別》:從社會關系的角度來看,感情的激動引起破壞和創造,感情的淡漠帶來穩定。因此在追求穩定的鄉土社會中,兩性關系這一可能造成破壞性的因素必須被遏制,因此有了“男女有別”——認定男女間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彼此或尋求心理上的契洽。8.《禮治秩序》:鄉土社會沒有“法”,卻有“禮治”。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它正是與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適應的?,F代社會變化過于迅速,“傳統”不會代代適用,因此很快會被摒棄。9.《無訟》:本篇論述鄉土社會為什么追求“無訟”。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禮治是對規矩的服膺,理想狀態是每個人自覺地認同和遵守規矩,內化為良心和習慣,不必有外在監督。在鄉土社會中,最理想的維持秩序的手段也是教化而非打官司。10.《無為政治》:對權力的傳統看法有兩種:一種是建立在社會沖突之上的“橫暴權力”,一種是建立在社會合作之上的“同意權力”。由于鄉土社會自身農業社會的社會性質和小農經濟的經濟特點,在歷史的選擇中形成了“無為政治”的模式。11.《長老統治》: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并不能完全解釋中國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于是作者提出了第三種權力——發生于社會繼替的過程中的教化性的權力——長老權力。這種權力在人與人之間的體現就是注重長幼秩序。在政治中,我們可以從儒家的政治思想中看到這種權力的痕跡。12.《血緣和地緣》:本篇主要講述鄉土社會的關系特性。缺乏變動的社會會用生育產生的社會關系來規定個人的社會地位,這樣的社會就是血緣社會。地緣是“血緣的空間投影”。如果說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那么地緣就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契約社會也就帶來了權利與義務的意識,以及法律。因此,從血緣社會到地緣社會也是從鄉土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社會性質的轉變。13.《名實的分離》:鄉土社會被認為是不流動的社會,但是事實上不存在完全沒有變化的社會。這一篇主要討論鄉土社會在速率很慢的變動中所形成的變動方式,那就是名實的分離——表面上絕對承認長老統治下沿襲下來的傳統,實質上由社會變遷的需要改變其內容,用巧妙的注釋適當地“歪曲”原意,這就造成了鄉土社會中名與實的分離。14.《從欲望到需要》:在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化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從欲望到需要”,實際上也是從自由到計劃、從感性到理性、從經驗到科學的變化。四、本書帶來的思考1.鄉土社會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歷史的深厚根基,鄉土本色是理解中國社會、變革當今社會不容忽視的前提。2.對于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發揮了幾千年效力之久的禮治秩序,如果不先對鄉土社會的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進行變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下鄉,不但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還會對原有的禮治秩序造成破壞。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農村的年輕人不斷地進入城市務工,網絡的發展讓各種信息進入鄉村,讓鄉土本色不斷弱化。但是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鄉村文化仍然留在鄉村人的骨子里,并一代代傳承。了解和尊重鄉村民俗仍是我們鄉村治理中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則。清單2 《紅樓夢》一、人物關系二、情節主線《紅樓夢》設計了由兩條主線貫串的網狀結構:一條是以賈府為中心,敘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敗的過程;一條是以賈寶玉、林黛玉與薛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中心,敘述大觀園中人物的命運。可從“家門敗落”和“人物聚散”兩方面體會小說縱橫交錯的結構特點。三、主要人物1.賈寶玉人物形象 結局①出身于聲勢顯赫的封建大家族,卻是個封建階級的叛逆者。表現為不愛 讀書,不愿走科舉考試的道路,反對“男尊女卑”的封建觀念,等等。 #b# ②叛逆中有妥協傾向。對于父輩和賈母等人十分順從,對于忠君和孝親十 分重視,與年輕女子的交往講究平等,同情、尊重女性,但有時還是會擺 出少爺姿態對待她們,其叛逆精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和林黛玉真心相愛,互為知己,但在長輩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寶釵為妻。終因無法忘懷精神上的伴侶林黛玉,婚后不久,寶玉就出家當和尚去了。2.林黛玉人物形象 結局①林如海與賈敏的獨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接來榮國 府撫養。 #b# ②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寶玉同為世俗的叛逆者,從不勸寶玉走仕 宦道路,蔑視功名權貴。 #b# ③才華橫溢,多愁善感,清高自尊。 林黛玉和寶玉有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但這一愛情被現實殘忍地扼殺了,她淚盡而逝。3.薛寶釵人物形象 結局①薛姨媽的女兒,家中世代為皇商。她容貌美麗,舉止嫻雅,是 正統淑女的典范;恪守婦道,是封建道德禮法的自覺恪守者。 #b# ②她沉靜淡泊,溫柔平和,寬厚隨和,豁達大度,穩重大方,八 面玲瓏,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在賈母、王夫人等人的一手操辦下,賈寶玉被迫娶薛寶釵為妻?;楹蟛痪脤氂窦闯黾耶?br/>和尚去了。薛寶釵只好獨守空閨,抱恨終身。4.王熙鳳人物形象 結局①賈璉之妻,王夫人的內侄女。容貌俊美,性格潑辣;機智幽默,善于奉承;她精 明強干,深得賈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為賈府的實際大管家。 #b# ②權詐機變,心狠手辣;貪財好利,嫉妒成性;弄權作勢,兩面三刀。 最后落得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場。人物形象 結局①賈代善之妻,出嫁前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喜歡眾孫女,溺愛孫子寶玉。 #b# ②一方面慈祥敦厚、詼諧風趣、胸懷豁達、老成持重;一方面精通人情世故,于世道人心深有體 悟。她以智慧與膽識在背后默默支撐著岌岌可危的賈府。 后以八十三歲高齡去世。5.賈母6.襲人人物形象 結局①寶玉的大丫鬟。她一開始服侍賈母,后服侍史湘云。因賈母恐寶玉之婢不中使,又把她給 了寶玉。她不時規勸寶玉要讀書博取功名,王夫人把她升為“準姨娘”。 #b# ②對人和氣,處事穩重,恪盡職守,是出了名的“賢人”。 寶玉出家后,她嫁給戲子蔣玉菡。7.晴雯人物形象 結局①寶玉的丫鬟。她長得風流靈巧,口齒伶俐,針線 活尤好。 #b# ②以“勇”著稱,曾為寶玉帶病補雀金裘,為后面的 病死埋下伏筆。 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況下,硬給攆了出去。當天寶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為感動,當夜,悲慘地死去。8.史湘云人物形象 結局①賈母的侄孫女。她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史鼎撫養,而嬸嬸對她并不好,且不時 要做針線活至三更。她的身世與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沒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寶釵的影響。 #b# ②她心直口快,開朗豪爽,和寶玉是好朋友。 嫁于衛若蘭,婚后不久,丈夫得癆癥而亡,史湘云立志終身守寡。9.賈探春人物形象 結局①賈政與趙姨娘所生,排行為賈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機,能決斷,連王夫人與鳳姐都讓她幾 分,對處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趙姨娘輕蔑厭惡。 #b# ②探春對賈府面臨的大廈將傾的危局頗有感觸,她想用“興利除弊”的微小改革來挽救,但無濟于 事。 遠嫁他鄉。四、人物判詞欣賞1.薛寶釵和林黛玉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賞析】 東漢樂羊子出門求學,中道而歸,其妻以停下織機割斷線為喻,勸其不要中斷學業,以期求取功名。“可嘆停機德”指薛寶釵雖具有符合封建道德規范要求的婦德,但可惜徒勞無功。晉人謝道韞,聰明有才。某天大雪,叔叔謝安問家里的孩子們:“白雪紛紛何所似 ”謝安哥哥的兒子謝朗答道:“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敝x安贊賞不已?!翱皯z詠絮才”說林黛玉聰明有才華,但命運不好,值得同情?!坝駧Я种袙臁保叭?br/>字倒讀諧“林黛玉”三字,暗示賈寶玉對林黛玉的牽掛?!敖痿ⅰ痹ⅰ皩氣O”,“雪”諧音“薛”,暗喻其結局冷落與凄苦。2.王熙鳳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賞析】 “凡”和繁體的“鳥”字合起來是繁體字里的“鳯(鳳)”字,暗指王熙鳳。“凡鳥偏從末世來”指鳳姐是一個能干的女強人,卻生于末世?!耙粡亩钊四尽笨衫斫鉃檎煞蛸Z璉對鳳姐的態度變化。新婚后先“從”,對她百依百順;“二令”解為“冷”,指對她漸漸冷淡并開始對她發號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棄的命運。“哭向金陵事更哀”可理解為她被休后哭著回娘家的悲慘結局。3.賈元春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賞析】 判詞的意思是,元春在宮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對人世間的榮辱甘苦有了認識。從女史到鳳藻宮尚書,直至賢德妃,榮耀一時。三個妹妹迎春、探春、惜春都比不上元春的榮華富貴,在虎年和兔年相交之時,就要離開這一切回到應去的地方了。這暗示了元春的死期。4.賈迎春判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賞析】 賈迎春所嫁非人,被父親許嫁孫紹祖,而孫紹祖是個紈绔子弟,對迎春百般羞辱和折磨??蓱z這樣一位千金大小姐,在嫁過去一年后便被丈夫虐待致死。5.賈探春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賞析】 詩歌贊揚探春才智高超,對家族有著極大的責任感,對于日益衰敗的賈府,想辦法挽救,但她畢竟是一個女子,對于家庭的衰落,無能為力。最后遠嫁邊疆,遠離家人。6.賈惜春判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賞析】 “三春景不長”是雙關語,字面上指暮春好景不長,實指惜春的三個姐姐好景不長(兩個早死,一個遠嫁)。第二句說惜春遁入空門。第三、四句是指惜春出家為尼,生活孤獨。7.史湘云判詞:富貴又何為 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云飛。【賞析】 一、二句說史湘云雖然生于富貴之家,但自幼父母雙亡,沒有享受到家庭的溫暖;三、四句以寫景暗示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長,轉眼間夫妻離散。8.妙玉判詞: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蓱z金玉質,終陷淖泥中。【賞析】 前兩句說妙玉皈依佛門,想要保持潔凈,結果事與愿違。后兩句指妙玉被賊人擄走,如同一塊精美的玉,陷落在污濁的泥垢之中。五、《紅樓夢》的主題1.愛情主題說:《紅樓夢》的主題是愛情悲劇,或寶黛愛情悲劇。2.叛逆者與衛道者斗爭說:描寫封建階級的叛逆者與封建衛道者的斗爭。3.封建家族衰亡史說: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4.批判封建社會說:這是當今接受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紅樓夢》以賈府的盛衰演變為主線,以愛情為核心,聯系廣闊的社會背景,廣泛描寫了封建末世的社會生活。通過對封建統治階級腐朽、糜爛的生活的揭露,通過對封建社會種種黑暗現實的批判,通過對貴族青年男女的悲劇愛情的描寫,對中國末期封建社會進行了總體解剖,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