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國殤【教學目標】1、了解屈原其人其事及其詩的影響,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和體會詩歌的內容;2、體會詩歌深沉而激昂的思想情感;3、感受詩中死而不已的執著精神,弘揚詩中所歌頌的愛國主義、犧牲精神。【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詩中描繪的場面,體會英雄形象及精神;難點:通過本詩感受詩人的博大胸懷。【教學過程】一、課程導入每當端午時節,我們會想起一位愛國詩人——屈原,想起他的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寂寞,想到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執著。今天,讓我們通過他的《國殤》來感受他那顆深沉而痛苦、抑郁又激昂的靈魂。二、整體感知1、知人論世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對外力主聯齊抗秦。2、文學知識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創造的一種新詩體。常用香草美人象征美德、才華、明君等,這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對后世的文學創作有重大影響。《楚辭》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而成的一部詩歌總集,以屈原作品為主,如《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還收錄了宋玉、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后人將其與《詩經》并稱為“風騷”。3、解題《國殤》選自《九歌》,是我國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頌愛國主義、歌頌犧牲精神的光輝詩篇。殤:①未成年而死者;②為國家犧牲的將士。國殤:指死于國事。這是追悼陣亡將士的祭歌。4、寫作背景《國殤》不僅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并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5、播放音頻,梳理生字詞三、賞析內容1、第一層(1)分析“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被:同“披” 轂:車輪的中心部分,有圓孔,可以插軸。車錯轂:指雙方戰車的輪子互相交錯。寫了楚軍裝備精良,奔赴戰場,和敵人殊死戰斗。(2)分析“旌蔽日兮敵若云……援玉枹兮擊鳴鼓。”霾:同“埋”,陷沒 矢交墜:兩軍對射的箭紛紛墜落在陣地上凌:侵犯 躐:踐踏 殪:倒地而死 縶:絆住 援:拿、握“敵若云”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寫了敵人的強大,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描繪戰場慘烈氣氛,增強全詩悲壯色彩(3)分析“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墜:“懟”,怨恨 嚴:殘酷 寫了為國捐軀(4)小結:描寫了激烈殘酷的戰爭場面;塑造了楚軍將士的悲壯形象。——敘2、第二層(1)分析“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反:同“返” 忽:遼闊渺茫的樣子 超遠:遙遠寫了戰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2)分析“帶長劍兮挾秦弓……終剛強兮不可凌。”挾:握著 懲:悔恨 誠:誠然、確實 終:始終(3)分析“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神以靈:精神永不泯滅 鬼雄:鬼中的豪杰該句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4)小結:深切悼念陣亡將士,高度贊頌他們的愛國精神。——贊四、課文小結通過對激烈悲壯的戰斗場面的描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和精神,表達了對烈士的深切悼念,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6張PPT)國殤——屈原目 錄一 新課導入二 整體感知三 賞析內容四 課文小結新課導入每當端午時節,我們會想起一位愛國詩人——屈原,想起他的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寂寞,想到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執著。今天,讓我們通過他的《國殤》來感受他那顆深沉而痛苦、抑郁又激昂的靈魂。整體感知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約前339-約前278)知 人 論 世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知 人 論 世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知 人 論 世屈原(約前339-約前278)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創造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大量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有濃厚的楚國地域文化色彩。楚辭的感情熱烈奔放,充滿奇幻的想象,創造了一幅幅瑰麗的圖景,表達對理想的追求,富有浪漫主義的精神特質。楚辭常用香草美人象征美德、才華、明君等,這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對后世的文學創作有重大影響。楚辭形式自由,句式參差錯落、靈活多變。文 學 知 識楚辭《楚辭》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而成的一部詩歌總集,以屈原作品為主,如《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還收錄了宋玉、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楚辭》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后人將其與《詩經》并稱為“風騷”。文 學 知 識《楚辭》《國殤》選自《九歌》,是我國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頌愛國主義、歌頌犧牲精神的光輝詩篇。殤:①未成年而死者;②為國家犧牲的將士。國殤:指死于國事。這是追悼陣亡將士的祭歌。解 題《國殤》不僅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并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贊歌。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由于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國接連大敗于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人民。慘重的犧牲并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殤》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于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愛國志士,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才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凄凄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寫 作 背 景國殤——屈原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全 文shāngpī gǔliè háng cānyìjīngmái zhí fú賞析內容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轂:車輪的中心部分,有圓孔,可以插軸。車錯轂:指雙方戰車的輪子互相交錯。楚軍裝備精良,奔赴戰場,和敵人殊死戰斗。轂(gǔ)軸輻輞(wǎng)同“披”第 一 層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比喻、夸張敵人的強大,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描繪戰場慘烈氣氛,增強全詩悲壯色彩兩軍對射的箭紛紛墜落在陣地上凌:侵犯 躐:踐踏殪:倒地而死縶:絆住同“埋”,陷沒援:拿、握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為國捐軀墜:“懟”,怨恨嚴:殘酷描寫了激烈殘酷的戰爭場面;塑造了楚軍將士的悲壯形象。第 一 層敘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忽:遼闊渺茫的樣子 超遠:遙遠戰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同“返”第 二 層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挾:握著懲:悔恨誠:誠然、確實終:始終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該句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神以靈:精神永不泯滅鬼雄:鬼中的豪杰深切悼念陣亡將士,高度贊頌他們的愛國精神。第 二 層贊課文小結通過對激烈悲壯的戰斗場面的描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和精神,表達了對烈士的深切悼念,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本 詩 主 旨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國殤》教案.doc 《國殤》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