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信中學2024級高一第一次階段測試政治試卷一、單選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年7月12日,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號角吹響,啟動全面建設。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據此可推測,河姆渡時期①處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 ②人們從食物采集者變為生產者③出現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 ④人類已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2.對以下論述得出的共同結論是奴隸可以買賣,可以用來抵債;如果奴隸膽敢對主人說:“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 ——《漢謨拉比法典》 懶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占土地產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資本家的利潤甚至于兩倍于貨幣利息,而剩余部分工人在最好的情況下掙得的部分,只有這么多;如果他有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必定要餓死。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A.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 B.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C.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D.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剝削產生的根源3.坐落于古都北京中軸線北端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是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建立的國內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該館常設展廳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基本陳列包括“文明起源”“宅茲中國”“大國一統”等5個專題。關于文明起源,它的標志主要包括①城市的形成 ②水利事業有了較大發展③文字的發明和應用 ④氏族議事會管理集體事務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4.到1929年,在美國,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幾乎占了全部國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約在2000美元的貧困戶占家庭總數的60%;1921到1929年,美國的失業者數量平均每年都在220萬人以上;1929年10月24日,美國一天之內有1600多萬股票被拋售,50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下跌了近40%。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終于爆發。可見①經濟危機會導致工人失業和社會生活的混亂 ②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伴隨著社會貧富差距擴大③社會生產的絕對過剩是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 ④貧富差距的加大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歐陽修在《原弊》中描述宋代農民的生活:“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 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蓄菜根以延冬春。”即農民一年的勞作所得僅能滿足官府收取地租的需求,而農民自己的糧食只夠吃幾個月。更嚴重的是,有些農民在剛剛收獲后就只能食用糠麩和秕稗,或者采摘橡實、儲存菜根來度過寒冷的冬季和春季。這說明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 ②當時青銅工具廣泛使用,但生產力依然低下③君主專制、等級森嚴是封建制國家的顯著特征 ④地主階級殘酷剝削農民,占有大部分勞動成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某班同學以“資本主義社會替代封建社會是歷史進步性”為主題進行探究活動。以下能作為佐證材料的①資本主義社會爆發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是其無法克服的痼疾②工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③資產階級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促進思想解放④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勞動成果除繳納地租外還能留下一部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唐代詩人王建曾作詩《海人謠》,“海人無家海里住,采珠役象為歲賦。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指皇宮)常滿庫。”該詩反映出在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下農民的艱苦生活。這從側面表明①相對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生產力提高 ②農民因沒有生產資料而依附于地主階級③地主階級無償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 ④封建社會農民承受了繁重的地租和賦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共產黨宣言》指出:“法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文獻是在居于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壓迫下產生的,并且是同這種統治作斗爭的文字表現,這種文獻被搬到德國的時候,那里的資產階級才剛剛開始進行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在這種著作從法國搬到德國的時候,法國的生活條件卻沒有同時搬過去。在德國的條件下,法國的文獻完全失去了直接實踐的意義,而只具有純粹文獻的形式。”這啟示我們A.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B.法國的文獻證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C.德國無產階級的斗爭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D.先進理論必須和實際結合才有強大生命力9.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說,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其主要創立者。作為揭示歷史必然性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不能簡單歸結為“天才大腦”的靈光突現,更不能歸結為主觀評價的需要,其著眼于已經實踐日程、具備了實施解決條件的課題。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創立①實現了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飛躍②離不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③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石,推動了社會變革④解決了無產階級斗爭迫切需要科學理論指導的難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表明,《共產黨宣言》①闡明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和主要任務 ②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石③初步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藍圖進行了描述 ④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俄國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戰爭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轉換:俄國不再是西歐資本主義的仿效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這說明十月革命的意義在于①將斗爭的矛頭指向整個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②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運動到實踐、制度的偉大跨越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④科學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必然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論大小,幾乎都曾經欺侮、侵略過中國。分析原因,毛澤東曾深刻指出:“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后”。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它們是①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②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③徹底改變貧窮的面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④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3.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以廣大青年學生為主的徹底反帝反封建愛國群眾運動,迅速蔓延至全國,燃成熊熊烈火。這場運動是中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覺醒,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由此發生歷史性轉折,中華民族在偉大覺醒中邁上改變自身命運的新道路。五四運動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③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④極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次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提出了黨和全國人民在新形勢下的主要任務,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八大提出的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包括①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②把我國建設成為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③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④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為此中國共產黨提出“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其中“三改”包括①對集體農業的改造 ②對公私合營的改造③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④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面臨著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任務。這一過渡有其歷史必然性,主要表現在①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②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③社會主義制度代表了當時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方向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強調:“毛澤東同志帶領人民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并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可見,毛澤東思想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和前途命運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具有重要作用④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18.某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確定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改革開放中的經濟發展歷程”,需要圍繞主題制作展板。下列展板內容中可以采用的有①民心思變,鄧公奮起開國門——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②鄉土星火,意料之外顯活力——農村改革取得突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③特區先行,深圳對外開窗口——標志著我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④治理整頓,南方談話送“春風”——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9.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指出,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并大力加強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科學和教育工作。由此可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①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②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③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④提出應首先改革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關系的環節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20.科學理論應當回答時代之間,以下黨的理論創新或策與其回答的時代理劃相一致的是①鄧小平理論: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③科學發展觀: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57年經濟危機在世界經濟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第一次在美國發生,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結合材料,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知識,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并闡述其基本特征。(12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75周年,毛澤東同志在75年前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結合材料,從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的角度,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對中國的意義。(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46周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習近平強調,對鄧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就是把他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沒有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不會有中國更加美好的未來。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奮力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結合材料,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運用“偉大的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說明為什么“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不會有中國更加美好的未來” (12分)(2)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奮力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請同學們以改革開放為主題,擬三條宣傳標語,每條宣傳標語,字數不超過17個字。(6分)第一次階段測試政治試卷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A B C D D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C B D A D A C B二、非選擇題21.①直接原因: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5分)②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3分)③基本特征: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這種過剩是一種相對的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社會生產的商品顯得過剩。(4分)①近代以后,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2分)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5分)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3分)23.(1)①改革開放46年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4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3分)②改革開放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4分)因此,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日和未來。(1分)(2)胸懷改革,腳踏實地走向未來;(2分)改革開放,鑄就輝煌;(2分)打開改革之門,共創美好明天;(2分)譜寫改革的華美樂章,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2分)(答對任意3點即滿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