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知識提綱第一章 地球節題框題考點內容地球的形狀與大小地球的形狀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①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壇② 最早根據月食推測提出地球是球體。③1522年, 船隊環球航行成功;④前蘇聯宇宙員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親眼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⑤衛星照片。地球的大小用數據說明地球的大小極半徑 千米,平均半徑 千米,赤道半徑 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 億平方千米。結論:兩極稍 赤道略 的不規則球體。地球儀和經緯網地球儀認識地球儀的事物①北極—地球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②南極—地球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③地軸—假想的地球旋轉軸;④赤道—地球表面與南北極點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⑤經線和經線。經線和經度經線指示方向經度經度起點經度變化規律東西半球劃分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的半圓叫做 ,也稱子午線。經線指示 方向,在地球儀上經線可以畫無數條。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人們給他們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叫做 。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稱 子午線。是經度的起點。0°經線向 增加至180°E是東經E,0°經線向 增加至180°W是西經W。180°W和180°E是同一條經線。東半球:20°W向東到160°E的范圍(西經小于<20°W,東經小于<160°E)西半球:20°W 向西到160°E的范圍(西經大于>20°W,東經大于>160°E)緯線和緯度緯線指示方向緯度緯度起點緯度變化規律低中高緯的劃分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叫做 。在地球儀上緯線可以畫無數條。緯線指示 方向。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他們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叫做 。 是劃分緯度的起點,定為0°緯線。0°緯線向北增加至90°N是 N、北半球;0°緯線向南增加至90°S—南緯S、 。低緯:30°N—0°赤道—30°S中緯:30°N—60°N 30°S—60°S高緯:60°N—90°N 60°S—90°S經緯網判讀坐標判定方向先判定度數,再判定是東經還是西經,是北緯還是南緯。一般地圖、一般經緯網、北半球經緯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南半球經緯網: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節題框題考點內容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周期旋轉中心方向周期地軸自西向東:北極在中心時 時針;南極在中心時 時針一天(24小時)晝夜更替地理現象地球不透明產生晝夜之分;不停自轉產生晝夜 時間差異①同緯度位置偏東的比偏西的日出早;位置偏東的經線比偏西的日出早。經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②經度相差15°,時間相差 小時。③全球共劃分為 個時區;180°為日期變更線(日界線)④時間最東端是東十二區,時間最西端為西十二區,計算時差的方法:東加西減地球的公轉公轉方向和周期旋轉中心方向周期太陽自西向東一年(365天)四季變化地理現象二分二至與四季變化:3月21日前后為 日,太陽光直射 。春分日前后3~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 。6月22日前后為 日,太陽光直射 線。夏至日前后6~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 。9月23日前后為 日,太陽光直射 。秋分日前后9~11月是北半球秋季,南半球 。12月22日前后為冬至日,太陽光直射 線。冬至日前后12~2月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 。太陽直射點變化與晝夜長短、影子長短及朝向的關系:①春分日后至秋分日前,北半球晝長夜短,越往北晝越長;秋分日后到次年春分日前北半球晝短夜長,越往北晝越短;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②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分秋分全球晝夜平分。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所有緯線一年被太陽直射兩次。④離直射緯線越遠,影子越長(極夜除外),反之越短。⑤影子朝向:北回歸線以北所有緯線全年被太陽照射投下的影子都朝北,南回歸線以南所有緯線全年被太陽照射投下的影子都朝南(極夜除外)。地球上的五帶熱帶: 回歸線之間,有陽光直射,終年 ;北溫帶( 回歸線至北極圈之間)、南溫帶( 回歸線至南極圈之間),四季 ;北寒帶(北極圈至北極)南寒帶(南極圈至南極),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寒冷。日界線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 一天,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 一天。活動課1.直射時太陽高度角最 獲得的熱量最 ;斜射時太陽高度角越 獲得的熱量越 。2.一天之中,正午時分太陽高度角最 ,獲得的熱量最 ,影子最 ;清晨、傍晚太陽高度角 ,獲得的熱量 ,影子 。3.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叫做回歸運動,南北回歸線一年被直射一次,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所有緯線一年被直射兩次。4.離太陽直射的緯線越 ,太陽高度角越 ,獲得的熱量越 ,影子越 ; 離太陽直射的緯線越 ,太陽高度角越 ,獲得的熱量越 ,影子越 (極夜地區除外)第二章 地圖節題框題考點內容地圖的基本要素校園平面圖地圖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地圖上的方向八個方向判定方向的方法基本方向: 、 、 、 細分還有: 、 、 、 ①一般地圖: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②指向標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朝向箭頭,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③經緯網地圖: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一般經緯網、北半球經緯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南半球經緯網: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比例尺公式表示方法大小判斷大小與范圍、內容的關系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厘米);表示方法: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比例尺的大小=分數的大小,判定方法:先統一用數字式,再比較分數的大小。在相同圖幅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 ,內容越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 ,內容越 。圖例和注記熟悉并識別常見的圖例和注記:P30頁地形圖的判讀海拔和相對高度海拔相對高度計算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 距離,也稱 高度。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 距離。高海拔—低海拔=相對高度。例:8844.43—(—415)=9259.43米等高線地形圖地形類型等高線等深線等高線地形圖不同地形部位名稱及特點 、 、 、 、 陸地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用等高線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圖。 :中間高,四周低,等高線閉合。 :中間低,四周高,等高線閉合。 :幾條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連接兩座山峰之間的低地。 :中間高,兩邊低,等高線凸向低處。 :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凸向高處。 :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分層設色地形圖概念不同顏色代表的地形地形剖面圖繪有等高線或等深線的地圖上,按照不同的高度,著上深淺不同的各種顏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狀況的地圖。綠色—平原;黃色—丘陵;褐色—高原山地;白色—雪山冰川;藍色—海洋。直觀表示地面上沿一個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地圖的應用常用地圖按內容劃分用途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普通地圖綜合反映某一個區域自然或社會經濟的一般特征,包括地形、河湖、植被、行政區劃、城鎮、交通等基本內容。專題地圖則集中反映一種或幾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如:地形圖,氣候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等。電子地圖的應用作用確定出行路線;確定地理位置;進行分類搜索。第三章 海洋與陸地節題框題考點內容海陸分布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海陸比例面積大小七分海洋 %,三分陸地 %陸地半球大小排序:陸半球、 半球、東半球;海洋半球大小排序:水半球、 半球、西半球。結論:無論怎么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 陸地面積。七大洲地理名稱大小排序半球位置洲界線面積廣大的陸地稱為 ,面積較小的稱為 ,大陸與其附近島嶼合起來稱為 。三面環海一面與大陸相連的是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識記各大洲輪廓、位置)全在北半球的是 洲和北美洲,全在南半球的是 洲。東半球的大洲主要有:亞、歐、 洲(全部)、大洋洲。全部在西半球的是 洲。赤道穿過的大洲: 、非洲、 、南美洲;赤道穿過的大陸是: 大陸、非洲大陸。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的大洲有 洲和亞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 洲。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 河、里海、 山脈、黑海、 海峽。亞非分界線: 運河,溝通 海和紅海,連接印度洋和 洋。亞洲和北美洲分界: 海峽,溝通 洋和太平洋南北美洲分界線: 運河,溝通太平洋和 洋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分界線: 海峽。 歐洲和非洲: 海峽。四大洋大小排序半球位置海、洋、海峽辨析太平洋、 洋、印度洋、 洋(識記各大洋輪廓、位置)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 洋;跨四個半球的大洋是 洋、 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 洋。海洋中心叫 ,大洋邊緣部分是 。 是介于陸地之間、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海陸變遷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主要原因內容證據 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活動也能引起海陸變化,如荷蘭圍海造田、日本填海造陸。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2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6500萬年前大陸解體、分裂,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證據:大西洋兩岸 相吻合、 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的相似性。海陸變遷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說七大板塊板塊運動主要山脈的成因海洋變化的成因火山地震帶全球劃分為七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組成,認為七大板塊處于不斷 之中,板塊內部相對 ,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 。亞歐板塊、大西洋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其中 洋板塊以海洋為主。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在 洋板塊上。張裂或擠壓。張裂的地方常常會形成 和海洋,擠壓的地方則會出現 、島弧鏈或 。喜馬拉雅山脈是歐亞板塊和 洋板塊擠壓形成的;阿爾卑斯山脈是歐亞板塊和 板塊擠壓形成的;安第斯山脈是南美板塊和 洲板塊擠壓形成的;落基山脈是是 板塊和 洋板塊擠壓形成的。地中海不斷縮小是歐亞板塊和 板塊擠壓而成;太平洋不斷縮小是幾大板塊相互擠壓造成的;紅海不斷擴大是 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而成;大西洋不斷擴大是四大板塊張裂造成的。①分布:環 火山地震帶; 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②成因: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位于火山地震帶上。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節題框題考點內容天氣天氣與生活天氣指一個地方的短時間的變化,它是 的,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語言來描述天氣狀況。天氣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看圖識天氣衛星云圖天氣符號風力風級白色是陰雨區, 色是陸地, 色是海洋。P58P59 圖4-1-2P59圖4-1-3學會看懂天氣預報圖(59-60頁)空氣質量了解空氣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級別與人體健康關系對照表。61頁氣溫變化與差異氣溫和氣溫觀測氣溫氣溫測量氣溫計算大氣的冷熱程度;用°C表示,讀作“攝氏度”。一天測量四次,北京時間2、8、14、20時。一天四次測得氣溫之和除以4,得到 平均氣溫;一月中所有日均溫之和除以天數,得到 平均氣溫;一年12個月月均溫之和除以12,得到 平均氣溫。氣溫變化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氣溫曲線一天中氣溫最高值一般出現在午后 ,氣溫最低值出現在 前后。一天中氣溫最高值—最低值=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北半球最熱月均溫(陸7洋8)—最冷月均溫(陸1洋2)南半球最熱月均溫(陸1洋2)—最冷月均溫(陸7洋8)學會繪制氣溫曲線圖,計算比較氣溫日較差、年較差氣溫差異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平滑曲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氣溫變化與差異氣溫差異等溫線圖的判讀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 。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 。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低的地方,表示這里是 中心(山峰)。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 中心(盆地)。世界氣溫分布規律緯度因素:從 緯向 緯逐漸降低。海陸因素: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 ,海洋氣溫 ,冬季陸地氣溫 ,海洋氣溫 。北半球陸地 月氣溫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陸地則相反。北半球海洋 月氣溫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海洋則相反。(氣溫曲線凸向高緯的某點的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的氣溫高,氣溫曲線凸向低緯的某點的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的氣溫低)北半球等溫線比較曲折,南半球等溫線比較平直。地形因素: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 ℃。降水的變化與差異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降水形式降雨等級降水測量雨、雪、冰雹、霜凍、大霧等小雨<10mm,中雨10~25 mm,大雨25~50 mm,暴雨>50 mm了解P69 圖4-3-1降水的季節變化降水類型降水柱狀圖全年多雨、全年濕潤、冬季多雨、夏季多雨、全年少雨、旱雨兩季、干濕兩季。學會繪制全年各月降水柱狀圖根據全年各月降水柱狀圖分析降水類型(降水特點)降水的空間分布等降水量線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規律世界雨極世界干極在地圖上將降水量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緯度因素:赤道降水 ,兩極降水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 ,西岸降水 ;海陸因素: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 ,內陸降水少。地形因素:迎風坡降水 ;背風坡降水少。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太平洋東岸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世界的氣候氣候與生活氣候服飾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具有穩定性。與天氣的區別:短時間、多變的是天氣,長時間(超過三個月)、穩定的是氣候。氣候影響服飾:P74頁氣候的地區差異主要表現分析角度氣溫和降水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和各月降水量柱狀圖框題節題分類氣候類型氣候特點世界的氣候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熱帶熱帶雨林氣候最冷月均溫>18℃全年高溫多雨(全年多雨)赤道兩側,大致在南北緯10°之間。典型如亞洲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伊基托斯)熱帶草原氣候最冷月均溫>18℃終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降水最多300mm左右赤道雨林帶南北兩側,大致南北緯10°~20°之間。(巴馬科)熱帶季風氣候最冷月均溫>18℃終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降水最多600mm左右亞洲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大致在南北緯10°至回歸線間的大陸東岸(孟買)熱帶沙漠氣候最冷月均溫>15℃終年炎熱干旱(全年少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如撒哈拉沙漠 (阿斯旺)溫帶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性氣候最冷月>0℃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夏季多雨)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亞洲東部(中國秦嶺淮河以南,武漢),北美、南美、大洋洲地中海氣候最冷月均溫>0℃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冬季多雨)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沿岸的歐、亞、非(羅馬)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0℃冬暖夏涼,各月降水較均勻(全年濕潤)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最廣。(倫敦)溫帶季風氣候最冷月均溫<0℃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多雨)亞洲東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北京)俄羅斯、日本溫帶大陸性氣候最冷月均溫<0℃夏季暖熱,冬季寒冷(全年少雨)中緯度內陸地區,如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莫斯科)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最冷月均溫<-15℃冬寒夏溫,全年少雨北極圈附近的中高緯地區(亞歐北美)寒帶苔原氣候有2~3個月大于℃長冬無夏,全年少雨苔蘚、地衣、馴鹿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冰原氣候最冷月均溫<-40℃終年嚴寒,全年少雨北極熊、企鵝(南極)南極大陸,北冰洋的一些島嶼(格陵蘭島)高山氣候終年低溫高山高原地區(青藏高原)形成氣候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緯度因素:緯度越低,一般氣溫高,降水多;緯度越高,一般氣溫低,降水少。海陸因素: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則相反;同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地形因素:氣溫隨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氣溫下降約6℃。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次要因素人類活動: 改善局部地區氣候的行為:(了解P82)使氣候惡化的行為:活動課:氣候與我們的生活1. 氣候影響生活:飲食: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居民喜食辣椒,當地氣候潮濕,辣椒能祛風去濕、散寒健胃。民居:歐洲民居墻壁,自西向東,自南向北逐漸增厚—氣溫高,墻體薄;氣溫低,墻體厚。身心健康:冬季,北方地區居民容易患上感冒;天氣影響人的心情。2. 氣候影響農業生產:溫度使不同溫度帶的作物和熟制不同;氣溫的日較差、光照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水分條件:不同農作物需水量不同;水熱條件不同所種植的水果也不同。3.氣候影響交通:古代:南船北馬;影響交通的災害性天氣:暴雨、泥石流、山洪爆發、大霧、沙塵暴、大雪、臺風等。北半球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氣候類型的判讀(根據氣溫、降水資料來判讀氣候類型),步驟如下: 第一步:定半球(根據月均溫最高的三個月來判斷是哪個半球的夏季)由于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因此氣溫的變化也是相反的。根據氣溫曲線判斷: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曲線形狀半球 6~8月 夏季12、1、2月冬季峰型(凸)北半球12、1、2月夏季6~8月 冬季谷型(凹)南半球第二步:溫度定帶(根據最冷月均溫或最熱月均溫判斷大致是五帶中哪個帶的氣候)最冷月均溫>15 ℃ → 熱帶氣候4個(全年高溫)最冷月均溫0 ℃~15 ℃ → 亞熱帶氣候2個或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15 ℃~0 ℃→ 溫帶氣候2個; 最冷月均溫<-15 ℃→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最熱月均溫<10 ℃→ 寒帶苔原氣候;最熱月均溫<0 ℃→ 寒帶冰原氣候 第三步:降水定型(根據降水特點具體區分是哪個氣候類型)全年多雨: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濕潤: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多雨:地中海氣候; 夏季多雨: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全年少雨: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寒帶氣候2個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熱帶季風氣候(月降水最多超600mm);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熱帶草原氣候(月降水最多超300mm)。特別強調:當最冷月均溫或最熱月均溫特點相同時,用降水特點來區分具體氣候類型;當降水特點相同時,用最冷月均溫或最熱月均溫特點來區分具體氣候類型。第四步:根據氣溫和降水特點來判讀氣候特點和氣候類型。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1. 人口的增長①人口增長變化: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緩慢;18世紀以后,特別是20世紀以來,人口增長加快;目前,人口增長有所下降。②歐洲、北美、大洋洲發達國家人口增長 ,非洲、南美洲、亞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 。③人口增長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度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2. 人口的分布①人口分布的疏密用人口密度說明。人口密度=人口/面積(人/平方千米)②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南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 區。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地區是人口 區。3.人口問題 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增長緩慢,甚至停止增長或負增長,導致勞動力短缺、社會扶養老年人負擔加重等問題; 國家人口問題:鄉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出現住房擁擠、交通堵塞、就業困難、環境污染等問題。面對不同的人口問題應制定相應的人口政策,以促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第二課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人種主要分布地區白種人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及西亞、中亞、南亞、北非黃種人亞洲東部、東南部,南北美洲印第安人和北美因紐特人黑種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印度南部混血種人各人種交界地帶主要語言主要分布地區漢語中國和東南亞等英語歐洲西部、亞洲南部和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俄語歐洲東部、亞洲西北及北部等地區,俄羅斯法語法國、非洲部分國家西班牙語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阿拉伯語非洲的北部和亞洲的西部①這六種語言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②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三大宗教發源地建筑分布基督教西亞教堂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教徒最多)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清真寺亞洲西部和東南部(東南亞島嶼)、非洲北部和東部佛教古印度寺廟塔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中南半島)第三課 聚落—人類的居住地1.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成為聚落。聚落一般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類型。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類型,人口少多平房,以農業生產為主;城市聚落:有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人口多多高樓,以工業、服務業為主;城市是由鄉村發展深化而來的。2.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受地形、氣候、河湖、植被、資源、交通等因素的影響與制約。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形態、規模、密度等,平原—團塊狀、規模較大、密度也大;山谷地帶—條帶狀;河湖—條帶狀或環狀;沙漠綠洲—點狀或帶狀。3.黃土高原—窯洞,氣候比較干燥,黃土直立性強,綠色建筑;西雙版納—傣族竹樓,高溫潮濕,竹樓通風散熱,避蟲獸。北極地區—因紐特人雪屋,終年寒冷,雪屋墻厚保暖。4.聚落千差萬別,風格獨特,記錄并傳遞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不但有科學研究價值,也有文化審美價值。聚落文化遺產體現人地和諧的關系,成為著名的旅游資源:皖南宏村、云南麗江古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加拿大魁北克古城。P107頁圖。全在東半球的大洲:全在東半球的大洋:全在西半球的大洲:全在北半球的大洲:全在北半球的大洋:全在南半球的大洲:跨四個半球的大洲:跨四個半球的大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赤道穿過的大洋:赤道穿過的大洲:赤道穿過的大陸:赤道穿過的板塊:6個北回歸線穿過的板塊5個南回歸線穿過的板塊5個歐亞、太平洋板塊交界的地震:日本、中國東岸(臺灣)、菲律賓歐亞、印度洋板塊交界的地震:南亞、印度尼西亞、中國西南地區南極洲、南美板塊交界的地震:智利、秘魯 印度洋板塊上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印度洋板塊上的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