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末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知識提綱
第一章 地球
節題
框題
考點
內容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地球的形狀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①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壇②      最早根據月食推測提出地球是球體。③1522年,    船隊環球航行成功;④前蘇聯宇宙員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親眼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⑤衛星照片。
地球的大小
用數據說明地球的大小
極半徑   千米,平均半徑   千米,赤道半徑   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  億平方千米。
結論:兩極稍 赤道略 的不規則球體。







地球儀
認識地球儀的事物
①北極—地球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②南極—地球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③地軸—假想的地球旋轉軸;④赤道—地球表面與南北極點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⑤經線和經線。
經線和經度
經線
指示方向
經度
經度起點
經度變化規律
東西半球劃分
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的半圓叫做  ,也稱子午線。經線指示  方向,在地球儀上經線可以畫無數條。
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人們給他們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叫做   。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稱  子午線。是經度的起點。
0°經線向  增加至180°E是東經E,0°經線向  增加至180°W是西經W。180°W和180°E是同一條經線。
東半球:20°W向東到160°E的范圍
(西經小于<20°W,東經小于<160°E)
西半球:20°W 向西到160°E的范圍
(西經大于>20°W,東經大于>160°E)
緯線和緯度
緯線
指示方向
緯度
緯度起點
緯度變化規律
低中高緯
的劃分
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叫做  。在地球儀上緯線可以畫無數條。緯線指示  方向。
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他們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叫做   。  是劃分緯度的起點,定為0°緯線。
0°緯線向北增加至90°N是  N、北半球;0°緯線向南增加至90°S—南緯S、   。
低緯:30°N—0°赤道—30°S
中緯:30°N—60°N 30°S—60°S
高緯:60°N—90°N 60°S—90°S
經緯網
判讀坐標
判定方向
先判定度數,再判定是東經還是西經,是北緯還是南緯。
一般地圖、一般經緯網、北半球經緯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南半球經緯網: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節題
框題
考點
內容





自轉的
方向
周期
旋轉中心
方向
周期
地軸
自西向東:北極在中心時 時針;南極在中心時 時針
一天(24小時)
晝夜更替




地球不透明產生晝夜之分;不停自轉產生晝夜
時間
差異
①同緯度位置偏東的比偏西的日出早;位置偏東的經線比偏西的日出早。經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
②經度相差15°,時間相差   小時。
③全球共劃分為 個時區;180°為日期變更線(日界線)
④時間最東端是東十二區,時間最西端為西十二區,
計算時差的方法:東加西減





公轉方向和周期
旋轉中心
方向
周期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365天)
四季變化




二分二至與四季變化:3月21日前后為  日,太陽光直射  。春分日前后3~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  。6月22日前后為  日,太陽光直射   線。夏至日前后6~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  。9月23日前后為  日,太陽光直射  。秋分日前后9~11月是北半球秋季,南半球  。12月22日前后為冬至日,太陽光直射   線。冬至日前后12~2月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  。
太陽直射點變化與晝夜長短、影子長短及朝向的關系:
①春分日后至秋分日前,北半球晝長夜短,越往北晝越長;秋分日后到次年春分日前北半球晝短夜長,越往北晝越短;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赤道全年晝夜平分。春分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所有緯線一年被太陽直射兩次。
④離直射緯線越遠,影子越長(極夜除外),反之越短。
⑤影子朝向:北回歸線以北所有緯線全年被太陽照射投下的影子都朝北,南回歸線以南所有緯線全年被太陽照射投下的影子都朝南(極夜除外)。
地球上的五帶
熱帶: 回歸線之間,有陽光直射,終年 ;
北溫帶( 回歸線至北極圈之間)、南溫帶( 回歸線至南極圈之間),四季 ;北寒帶(北極圈至北極)南寒帶(南極圈至南極),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寒冷。
日界線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  一天,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  一天。
活動課1.直射時太陽高度角最 獲得的熱量最 ;斜射時太陽高度角越 獲得的熱量越 。
2.一天之中,正午時分太陽高度角最 ,獲得的熱量最 ,影子最 ;清晨、傍晚太陽高度角 ,獲得的熱量 ,影子 。
3.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叫做回歸運動,南北回歸線一年被直射一次,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所有緯線一年被直射兩次。
4.離太陽直射的緯線越 ,太陽高度角越 ,獲得的熱量越 ,影子越 ;
離太陽直射的緯線越 ,太陽高度角越 ,獲得的熱量越 ,影子越 (極夜地區除外)
第二章  地圖
節題
框題
考點
內容
地圖的基本要素
校園平面圖
地圖要素
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地圖上的
方向
八個方向
判定方向
的方法
基本方向: 、 、 、
細分還有: 、 、 、
①一般地圖: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②指向標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朝向箭頭,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③經緯網地圖: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一般經緯網、北半球經緯網: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南半球經緯網: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比例尺
公式
表示方法
大小判斷
大小與范圍、內容的關系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厘米);
表示方法: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
比例尺的大小=分數的大小,判定方法:先統一用數字式,再比較分數的大小。
在相同圖幅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 ,內容越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 ,內容越  。
圖例和注記
熟悉并識別常見的圖例和注記:P30頁
地形圖的判讀
海拔和
相對高度
海拔
相對高度
計算
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 距離,也稱
  高度。
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 距離。
高海拔—低海拔=相對高度。
例:8844.43—(—415)=9259.43米
等高線
地形圖
地形類型
等高線
等深線
等高線地形圖
不同地形部位名稱及特點
、 、 、 、
陸地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
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
用等高線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圖。
   :中間高,四周低,等高線閉合。
   :中間低,四周高,等高線閉合。
   :幾條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連接兩座山峰之間的低地。
  :中間高,兩邊低,等高線凸向低處。  :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凸向高處。  :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分層設色
地形圖
概念
不同顏色代表的地形
地形剖面圖
繪有等高線或等深線的地圖上,按照不同的高度,著上深淺不同的各種顏色,以表示地面起伏狀況的地圖。
綠色—平原;黃色—丘陵;褐色—高原山地;白色—雪山冰川;藍色—海洋。
直觀表示地面上沿一個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地圖的應用
常用地圖
按內容劃分
用途
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
普通地圖綜合反映某一個區域自然或社會經濟的一般特征,包括地形、河湖、植被、行政區劃、城鎮、交通等基本內容。專題地圖則集中反映一種或幾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如:地形圖,氣候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等。
電子地圖
的應用
作用
確定出行路線;確定地理位置;進行分類搜索。
第三章 海洋與陸地
節題
框題
考點
內容




七分海洋
三分陸地
海陸比例
面積大小
七分海洋  %,三分陸地  %
陸地半球大小排序:陸半球、  半球、東半球;
海洋半球大小排序:水半球、 半球、西半球。
結論:無論怎么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  陸地面積。
七大洲
地理名稱
大小排序
半球位置
洲界線
面積廣大的陸地稱為  ,面積較小的稱為  ,大陸與其附近島嶼合起來稱為  。三面環海一面與大陸相連的是 。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識記各大洲輪廓、位置)
全在北半球的是 洲和北美洲,全在南半球的是  洲。東半球的大洲主要有:亞、歐、  洲(全部)、大洋洲。全部在西半球的是   洲。
赤道穿過的大洲:   、非洲、    、南美洲;
赤道穿過的大陸是:   大陸、非洲大陸。
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的大洲有  洲和亞洲;
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  洲。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 河、里海、 山脈、黑海、 海峽。
亞非分界線:   運河,溝通   海和紅海,連接印度洋和   洋。
亞洲和北美洲分界:  海峽,溝通   洋和太平洋
南北美洲分界線:    運河,溝通太平洋和   洋
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分界線:    海峽。
歐洲和非洲:    海峽。
四大洋
大小排序
半球位置
海、洋、
海峽辨析
太平洋、 洋、印度洋、 洋(識記各大洋輪廓、位置)
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  洋;
跨四個半球的大洋是  洋、  洋。
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  洋。
海洋中心叫 ,大洋邊緣部分是 。 是介于陸地之間、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海陸變遷
大陸漂移
主要原因
內容
證據
  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活動也能引起海陸變化,如荷蘭圍海造田、日本填海造陸。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2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6500萬年前大陸解體、分裂,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
證據:大西洋兩岸   相吻合、   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的相似性。




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
七大板塊
板塊運動
主要山脈的成因
海洋變化的成因
火山
地震帶
全球劃分為七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組成,認為七大板塊處于不斷  之中,板塊內部相對  ,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   。
亞歐板塊、大西洋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其中  洋板塊以海洋為主。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在  洋板塊上。
張裂或擠壓。張裂的地方常常會形成  和海洋,擠壓的地方則會出現  、島弧鏈或  。
喜馬拉雅山脈是歐亞板塊和   洋板塊擠壓形成的;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亞板塊和   板塊擠壓形成的;
安第斯山脈是南美板塊和   洲板塊擠壓形成的;
落基山脈是是   板塊和   洋板塊擠壓形成的。
地中海不斷縮小是歐亞板塊和   板塊擠壓而成;
太平洋不斷縮小是幾大板塊相互擠壓造成的;
紅海不斷擴大是   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而成;
大西洋不斷擴大是四大板塊張裂造成的。
①分布:環   火山地震帶;  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②成因: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位于火山地震帶上。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節題
框題
考點
內容


天氣與
生活
天氣
指一個地方的短時間的變化,它是  的,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語言來描述天氣狀況。天氣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看圖識
天氣
衛星云圖
天氣符號
風力風級
白色是陰雨區,  色是陸地,  色是海洋。P58
P59 圖4-1-2
P59圖4-1-3
學會看懂天氣預報圖(59-60頁)
空氣質量
了解
空氣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級別與人體健康關系對照表。61頁







氣溫和
氣溫觀測
氣溫
氣溫測量
氣溫計算
大氣的冷熱程度;用°C表示,讀作“攝氏度”。
一天測量四次,北京時間2、8、14、20時。
一天四次測得氣溫之和除以4,得到 平均氣溫;
一月中所有日均溫之和除以天數,得到 平均氣溫;
一年12個月月均溫之和除以12,得到 平均氣溫。
氣溫變化
氣溫
日較差
氣溫
年較差
氣溫曲線
一天中氣溫最高值一般出現在午后  ,氣溫最低值出現在
  前后。一天中氣溫最高值—最低值=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北半球最熱月均溫(陸7洋8)—最冷月均溫(陸1洋2)
南半球最熱月均溫(陸1洋2)—最冷月均溫(陸7洋8)
學會繪制氣溫曲線圖,計算比較氣溫日較差、年較差
氣溫差異
等溫線
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平滑曲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等溫線圖的判讀
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  。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  。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低的地方,表示這里是  中心(山峰)。等溫線呈閉合狀態,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  中心(盆地)。
世界氣溫
分布規律
緯度因素:從  緯向  緯逐漸降低。
海陸因素: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  ,海洋氣溫  ,冬季陸地氣溫  ,海洋氣溫  。北半球陸地 月氣溫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陸地則相反。北半球海洋 月氣溫最高, 月最低;南半球海洋則相反。(氣溫曲線凸向高緯的某點的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的氣溫高,氣溫曲線凸向低緯的某點的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的氣溫低)
北半球等溫線比較曲折,南半球等溫線比較平直。
地形因素: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  ℃。
降水的變化與差異
降水和
降水量
的測定
降水形式
降雨等級
降水測量
雨、雪、冰雹、霜凍、大霧等
小雨<10mm,中雨10~25 mm,大雨25~50 mm,暴雨>50 mm
了解P69 圖4-3-1
降水的
季節變化
降水類型
降水
柱狀圖
全年多雨、全年濕潤、冬季多雨、夏季多雨、全年少雨、
旱雨兩季、干濕兩季。
學會繪制全年各月降水柱狀圖
根據全年各月降水柱狀圖分析降水類型(降水特點)
降水的
空間分布
等降水量線
世界年降水
量分布規律
世界雨極
世界干極
在地圖上將降水量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
緯度因素:赤道降水  ,兩極降水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  ,西岸降水  ;
海陸因素: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  ,內陸降水少。
地形因素:迎風坡降水  ;背風坡降水少。
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
太平洋東岸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
世界的氣候
氣候與
生活
氣候
服飾
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具有穩定性。
與天氣的區別:短時間、多變的是天氣,
長時間(超過三個月)、穩定的是氣候。
氣候影響服飾:P74頁
氣候的
地區差異
主要表現
分析角度
氣溫和降水
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和各月降水量柱狀圖
框題
節題
分類
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最冷月均溫>18℃
全年高溫多雨
(全年多雨)
赤道兩側,大致在南北緯10°之間。典型如亞洲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伊基托斯)
熱帶草原氣候
最冷月均溫>18℃
終年高溫,
一年分干濕兩季
降水最多300mm左右
赤道雨林帶南北兩側,大致南北緯10°~20°之間。(巴馬科)
熱帶季風氣候
最冷月均溫>18℃
終年高溫,
一年分旱雨兩季
降水最多600mm左右
亞洲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大致在南北緯10°至回歸線間的大陸東岸(孟買)
熱帶沙漠氣候
最冷月均溫>15℃
終年炎熱干旱
(全年少雨)
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如撒哈拉沙漠 (阿斯旺)
溫帶
亞熱帶季風和
濕潤性氣候
最冷月>0℃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低溫少雨
(夏季多雨)
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亞洲東部(中國秦嶺淮河以南,武漢),北美、南美、大洋洲
地中海氣候
最冷月均溫>0℃
夏季炎熱干燥,
冬季溫和多雨
(冬季多雨)
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沿岸的歐、亞、非(羅馬)
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0℃
冬暖夏涼,各月降水較均勻
(全年濕潤)
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最廣。(倫敦)
溫帶季風氣候
最冷月均溫<0℃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多雨)
亞洲東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北京)
俄羅斯、日本
溫帶大陸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0℃
夏季暖熱,冬季寒冷
(全年少雨)
中緯度內陸地區,如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莫斯科)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最冷月均溫<-15℃
冬寒夏溫,全年少雨
北極圈附近的中高緯地區
(亞歐北美)
寒帶
苔原氣候
有2~3個月大于℃
長冬無夏,全年少雨
苔蘚、地衣、馴鹿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冰原氣候
最冷月均溫<-40℃
終年嚴寒,全年少雨
北極熊、企鵝(南極)
南極大陸,北冰洋的一些島嶼
(格陵蘭島)
高山氣候
終年低溫
高山高原地區(青藏高原)
形成
氣候

主要
因素
主要因素
緯度因素:緯度越低,一般氣溫高,降水多;緯度越高,一般氣溫低,降水少。
海陸因素: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則相反;
同緯度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
地形因素:氣溫隨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氣溫下降約6℃。
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次要因素
人類活動: 改善局部地區氣候的行為:
(了解P82)使氣候惡化的行為:
活動課:氣候與我們的生活
1. 氣候影響生活:
飲食: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居民喜食辣椒,當地氣候潮濕,辣椒能祛風去濕、散寒健胃。
民居:歐洲民居墻壁,自西向東,自南向北逐漸增厚—氣溫高,墻體薄;氣溫低,墻體厚。
身心健康:冬季,北方地區居民容易患上感冒;天氣影響人的心情。
2. 氣候影響農業生產:
溫度使不同溫度帶的作物和熟制不同;氣溫的日較差、光照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水分條件:不同農作物需水量不同;水熱條件不同所種植的水果也不同。
3.氣候影響交通:古代:南船北馬;
影響交通的災害性天氣:暴雨、泥石流、山洪爆發、大霧、沙塵暴、大雪、臺風等。
北半球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
氣候類型的判讀(根據氣溫、降水資料來判讀氣候類型),步驟如下:
第一步:定半球(根據月均溫最高的三個月來判斷是哪個半球的夏季)
由于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因此氣溫的變化也是相反的。根據氣溫曲線判斷:
氣溫最高
氣溫最低
氣溫曲線形狀
半球
6~8月 夏季
12、1、2月冬季
峰型(凸)
北半球
12、1、2月夏季
6~8月 冬季
谷型(凹)
南半球
第二步:溫度定帶(根據最冷月均溫或最熱月均溫判斷大致是五帶中哪個帶的氣候)
最冷月均溫>15 ℃ → 熱帶氣候4個(全年高溫)
最冷月均溫0 ℃~15 ℃ → 亞熱帶氣候2個或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均溫-15 ℃~0 ℃→ 溫帶氣候2個; 最冷月均溫<-15 ℃→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最熱月均溫<10 ℃→ 寒帶苔原氣候;最熱月均溫<0 ℃→ 寒帶冰原氣候
第三步:降水定型(根據降水特點具體區分是哪個氣候類型)
全年多雨: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濕潤:溫帶海洋性氣候
冬季多雨:地中海氣候; 夏季多雨: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
全年少雨: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寒帶氣候2個
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熱帶季風氣候(月降水最多超600mm);
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熱帶草原氣候(月降水最多超300mm)。
特別強調:當最冷月均溫或最熱月均溫特點相同時,用降水特點來區分具體氣候類型;
當降水特點相同時,用最冷月均溫或最熱月均溫特點來區分具體氣候類型。
第四步:根據氣溫和降水特點來判讀氣候特點和氣候類型。
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
1. 人口的增長
①人口增長變化: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緩慢;18世紀以后,特別是20世紀以來,人口增長加快;目前,人口增長有所下降。
②歐洲、北美、大洋洲發達國家人口增長  ,非洲、南美洲、亞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   。③人口增長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度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 人口的分布
①人口分布的疏密用人口密度說明。人口密度=人口/面積(人/平方千米)
②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南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人口   區。
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地區是人口   區。
3.人口問題
   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增長緩慢,甚至停止增長或負增長,導致勞動力短缺、社會扶養老年人負擔加重等問題;
    國家人口問題:鄉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出現住房擁擠、交通堵塞、就業困難、環境污染等問題。
面對不同的人口問題應制定相應的人口政策,以促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二課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人種
主要分布地區
白種人
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及西亞、中亞、南亞、北非
黃種人
亞洲東部、東南部,南北美洲印第安人和北美因紐特人
黑種人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印度南部
混血種人
各人種交界地帶
主要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和東南亞等
英語
歐洲西部、亞洲南部和北美洲、大洋洲、非洲
俄語
歐洲東部、亞洲西北及北部等地區,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部分國家
西班牙語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非洲的北部和亞洲的西部
①這六種語言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②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三大宗教
發源地
建筑
分布
基督教
西亞
教堂
歐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教徒最多)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清真寺
亞洲西部和東南部(東南亞島嶼)、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
古印度
寺廟塔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中南半島)
第三課 聚落—人類的居住地
1.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成為聚落。聚落一般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類型。
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類型,人口少多平房,以農業生產為主;
城市聚落:有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人口多多高樓,以工業、服務業為主;
城市是由鄉村發展深化而來的。
2.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受地形、氣候、河湖、植被、資源、交通等因素的影響與制約。
自然環境影響聚落的形態、規模、密度等,平原—團塊狀、規模較大、密度也大;山谷地帶—條帶狀;河湖—條帶狀或環狀;沙漠綠洲—點狀或帶狀。
3.黃土高原—窯洞,氣候比較干燥,黃土直立性強,綠色建筑;西雙版納—傣族竹樓,高溫潮濕,竹樓通風散熱,避蟲獸。北極地區—因紐特人雪屋,終年寒冷,雪屋墻厚保暖。
4.聚落千差萬別,風格獨特,記錄并傳遞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不但有科學研究價值,也有文化審美價值。
聚落文化遺產體現人地和諧的關系,成為著名的旅游資源:皖南宏村、云南麗江古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加拿大魁北克古城。P107頁圖。
全在東半球的大洲:
全在東半球的大洋:
全在西半球的大洲:
全在北半球的大洲:
全在北半球的大洋:
全在南半球的大洲:
跨四個半球的大洲:
跨四個半球的大洋:
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
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赤道穿過的大洋:
赤道穿過的大洲:
赤道穿過的大陸:
赤道穿過的板塊:6個
北回歸線穿過的板塊5個
南回歸線穿過的板塊5個
歐亞、太平洋板塊交界的地震:
日本、中國東岸(臺灣)、菲律賓
歐亞、印度洋板塊交界的地震:南亞、印度尼西亞、中國西南地區
南極洲、南美板塊交界的地震:智利、秘魯 印度洋板塊上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印度洋板塊上的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南| 汾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故城县| 隆子县| 木兰县| 台前县| 东宁县| 徐汇区| 昌都县| 桃源县| 三江| 广东省| 上虞市| 安龙县| 西城区| 绥化市| 安庆市| 尚志市| 沅陵县| 监利县| 宜黄县| 化德县| 东乡族自治县| 甘洛县| 左云县| 兴安盟| 师宗县| 萍乡市| 青海省| 莱芜市| 基隆市| 嘉祥县| 苏尼特右旗| 芜湖县| 泗洪县| 石狮市| 锡林浩特市| 慈溪市| 孝义市|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