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綜合評價(含答案)2025-2026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綜合評價(含答案)2025-2026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上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綜合評價
時間:45分鐘 分值:100分
一、 選擇題(共20題,每題4分,計80分)
1. (2024徐州期中)下圖所示是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據此可知(  )
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
A. 三公九卿制度趨向瓦解 B. 臺諫制度有利于加強皇權
C. 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D. 分權制衡保證了決策科學
2. 《宋史》記載:“初,太祖揀軍中強勇者,號‘兵樣’,分送諸道,令如樣招募。”對宋太祖以“兵樣”為標準從駐州之鎮兵中選拔中央禁軍的做法,下列理解準確的是(  )
A. 是征兵體檢史上的重大進步 B. 大大削弱了地方軍事力量
C. 根除了唐末以來的割據隱患 D. 有利于軍事上加強中央集權
3. (2024揚州高郵期中)宋太祖敕令子孫不得誅殺文人,他的宰相趙普更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也是宋朝時提出來的。這反映出宋朝(  )
A. 倡導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 B. 統治者的虛偽
C. 突出科舉制度的重要性 D. 強化對民間思想的控制
4. (2024無錫期末)北宋前期,黃老政治思想頗為流行。宋太宗時期任命有“為人糊涂”評價的呂端為相,在制辭中,太宗明確勉勵其“思堯舜以致君,無使其不及,體黃老而行化,用致乎無為”。這表明北宋前期(  )
A. 道教思想影響政治 B. 君主專制明顯加強
C. 因循保守漸成風氣 D. 政治制度過于僵化
5. (2024揚州高郵期中)下表所示是王安石變法的部分內容。由此可知,這些措施(  )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
募役法 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雇人承擔,不愿服差役的民戶,則按貧富等級繳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A. 強化了社會管控 B. 增加了政府收入
C. 實現了富國強兵 D. 抑制了土地兼并
6. (2024連云港東海期中)金世宗(1123—1189年)視《貞觀政要》為治國的鏡鑒。其在位時期,金國出現繁榮景象,因其年號為“大定”,史稱“大定之治”。這說明(  )
A. 儒家思想是治國根本 B. 中原文化對金朝影響較大
C. 金政權重現了唐朝的輝煌 D. 金政權的繁榮景象遠超中原
7. 遼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謀克制,元朝在西南、華南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土司(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官職)制度。從中國政治制度的創設角度來看,這體現的共同特點是(  )
A. 分而治之 B. 因俗而治
C. 民族自治 D. 民族分離
8. (2024徐州期中)元朝地方權力秩序體現出雙重構造的特點,即以行省為首,包括路、府、州、縣層級的“傳統官僚系統”和以諸王為首包括各類下屬勢力的“諸王分封系統”兩種權力秩序。這反映了(  )
A. 游牧文明已附屬于中原文明 B. 地方權力機構重疊職權不明確
C. 中原官僚系統發揮主體作用 D. 游牧和中原制度文化交互共存
9. (2024淮安高中校協作體期中)元代在地方設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劃分區域的傳統做法,反而盡量做到“‘犬牙交錯’,‘以北制南’,從根本上消除了……賴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其主要意圖是(  )
A. 防止地方據險割據 B. 整合資源發展經濟
C. 促進區域平衡發展 D. 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
10. (2024常州溧陽期末)宋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創制并實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謀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  )
A. 沿襲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發展的差異
C. 實現了疆域內民族平等
D. 促進了邊疆地區經濟較快發展
11. 右圖所示為元朝帝國構建示意圖。據此可知,元朝(  )
A. 行省設置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
B. 統治模式體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C. 邊疆與內地管理呈現出一體化
D. 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 元朝帝國構建示意圖
12. (2024南通通州期中)宋人筆記記載:“通州狼山廣教寺,在唐為慈航院,在江中山上……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陸田。后人又有詩云:‘昔年船底浪,今日馬蹄痕。’”據此可推斷,宋代農業發展受益于(  )
A. 土地資源的充分開發 B. 經濟重心的持續南移
C.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高產作物的不斷推廣
13. (2024連云港東海期中)據記載,宋代政府打破了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預于士”的禁令,使商人獲得了從政的權利。“諸商舶興販已經抽解與免兩州商稅外,其余合收稅,場務不即檢稅若收納力勝錢過數,各杖一百,留滯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財物,贓輕者徒一年。”這反映出宋代政府(  )
A. 廢止重農抑商政策 B. 提倡工商皆本思想
C. 鼓勵保護商業發展 D. 重視經世致用主張
14. (2024鎮江期中)至元二十九年,取道泉州出海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寫道:“我們抵刺桐城(泉州),城甚大……印度一切船舶運載香料及其他一切貴重貨物咸蒞此港……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不可思議。”這一記載可直接用于研究元朝(  )
A. 對外戰爭頻繁 B. 海外貿易繁榮
C. 驛道系統完備 D. 軍政大權集中
15. 下列圖片所示為隋唐大運河圖與元代運河、海運路線圖。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大大縮短了航程,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這一變化反映出(  )
隋唐大運河圖 元代運河、海運路線圖
海上貿易取代了陸上貿易
B. 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
交通發展改變了政治中心
D. 元朝政府重視海防建設
16. 朱熹認為只要通過學習獲取知識,并加強道德修養,人人都可能達到圣人的境界。這表明朱熹(  )
A. 宣揚人人平等的理念 B. 強調知識與道德的重要性
C. 反對傳統的等級觀念 D. 追求個性主體的自由解放
17. 唐代的瓷器以器型精美、釉色明亮、紋飾豐富、工藝高超著稱。宋朝陶瓷則整體色調沉靜和諧、含蓄典雅,實質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學在倫理道德上進行規范限制,促進人格與境界的提升。這一變化反映了(  )
A. 主流思想的浸潤 B. 經世致用傾向
C. 社會經濟的衰退 D. 藝術的世俗化
18. (2024無錫宜興期中)宋元時期,書會最初是門第卑微的子弟相聚學習應舉的場所。后來,他們逐漸為民間藝人編寫說唱演出腳本,甚至親自登臺表演。由此,書會演變成民間曲藝創作隊伍的統稱。這體現了(  )
A. 科舉制度的完善 B. 門第觀念的盛行
C. 世俗文藝的發展 D. 戲曲藝術的成熟
19. (2024鎮江期中)“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這些宋詞中的“意難平”凸顯了(  )
A. 文學作品的風格轉換 B. 作者人生的跌宕起伏
C. 盛世時代的豪邁風采 D. 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20. (2024徐州期中)元朝王禎編撰了《農書》,其在論述墾耕時說:“自北自南,習俗不同,曰墾曰耕,作事亦異。”《農書·墾耕篇第四》又常把幾種作用相同、形制相異的農具放在一起加以敘述,以便于人們比較采用,“今并載之,使南北通知,隨宜而用,使無偏廢”。由此可知,該書(  )
A. 反映出農業科技領先世界
B. 體現了政府重視推廣農業
C. 表明南北農業水平趨同
D. 促進了南北農業技術交流
二、 非選擇題(共2題,計20分)
21. (10分)(2024南通海安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到了宋代,飲茶之風更盛,“上自官府,下至閭里,莫之或廢”。斗茶就是隨著當時的飲茶風尚而產生的。斗茶,又稱“茗戰”,是古人集體品評茶的優劣的一種茶事活動,它極大地促進了茶藝的發展。由于斗茶具有比較濃厚的審美情趣,因此,它從產生以來便成為人們(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階層中)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宋徽宗趙佶稱之為“盛世之清尚”。
在宋代,一般城鎮都有專供人們品茶的茶肆。如當時杭州的大街小巷,茶肆隨處可見。其中,有專供士大夫期朋約友、談心品茗的茶肆,有供太學生聚會的茶肆,有供行會聚集、議論市場行情的茶肆,還有和游樂場相結合的茶肆。此外,“夜市于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
——摘編自莊華峰《中國社會生活史》
(1) 據材料,概括宋代飲茶之風盛行的表現。(6分)
(2)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飲茶之風盛行的積極影響。(4分)
22. (10分)(2024南京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宋初,宋太祖在用人上具有兼容并蓄的特點,并未明確選擇某一特定的集團或階層作為依靠。“澶淵之盟”后,宋真宗多次對身邊近臣說:“武臣無事之際,喜談策略,及其赴敵,罕能成功。好勇無謀,蓋其常耳。”真宗朝時,樞密院副使多由武人擔任,但幾乎完全受到擔任樞密使的文官壓制。到仁宗朝及以后,這種傳統治國方略下的政治模式以強大的慣性持續發展。宋代宰相以科舉出身的文臣占絕大多數。士大夫的自信心日益增強,也勇于承擔政治責任,自然也產生了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宋欽宗坦言:“祖宗涵養士類垂二百年,教以禮樂,風以詩書……”然而,文官士大夫普遍欠缺軍事才能,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和邊防危機,常常無力應對。南宋時,朱熹說:“秀才好立虛論事,朝廷才做一事,閧閧地閧餅了,事又只休。”
——摘編自陳峰《政治選擇與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國方略及處理文武關系方面探究為中心》
(1) 據材料,指出宋太祖到宋真宗時期用人政策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該變化發生的原因。(5分)
(2)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宋朝“傳統治國方略下的政治模式”。(5分)
第三單元綜合評價
1. 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臺諫制度使御史中丞和知諫院掌握監察權,這有助于對官員進行監察和控制,從而有利于加強皇權,故選B項;三公九卿制是秦漢時期中央官制,排除A項;北宋通過分權制衡來加強皇權,權力分散導致決策緩慢,過度牽制影響執行效率,排除 C項;“保證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
2. D 解析:據材料“初,太祖揀軍中強勇者,號‘兵樣’,分送諸道,令如樣招募”可知,宋太祖以“兵樣”為標準,從駐州之鎮兵中選拔中央禁軍,這有利于加強軍事上的中央集權,D項正確;材料與征兵體檢無關,排除A項;宋太祖的做法削弱了地方軍事實力,但“大大削弱”說法夸張,排除 B項;“根除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
3. A 解析:材料“不得誅殺文人”表明統治者寬容甚至保護文人,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側面反映了文人治國的現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體現了對讀書的重視,這些都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故選A項;材料中的現象都是宋朝統治者在治國理念上對文人重視的表現,未體現其虛偽,排除B項;材料未突出科舉制度的重要性,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崇文的國策,“思想控制”主要的表現如焚書坑儒、“尊崇儒術”、八股取士、文字獄等,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
4. C 解析:據材料可知,北宋初期,政治強調運用黃老之學,重視無為的觀念,導致政治中的保守中庸和因循守舊風氣的出現,故選C項;“道教思想影響政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與君主專制加強和政治制度僵化無關,排除B、D兩項。
5. B 解析:據材料可知,王安石實行青苗法,政府給農民貸款、貸糧,農民到期歸還本息,這可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募役法則規定不愿服役的民戶以錢代役,官僚地主也要服役,這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故選B項;青苗法是針對農民農業生產的,募役法是針對徭役的,都與社會管控無關,排除A項;王安石變法在富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強兵效果不明顯,排除C項;青苗法與募役法都未涉及土地問題,無法得出“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結論,排除D項。
6. 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貞觀政要》是唐太宗時期的一部政論性史書,記錄了唐太宗的治國思想和政策,金世宗以此為鑒,表明中原文化對金朝的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故選B項;儒家思想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材料并未直接體現儒家思想是治國的根本,而是強調了《貞觀政要》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并未表明金政權重現了唐朝的輝煌,而是強調借鑒唐朝治國經驗,金國出現了繁榮景象,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金政權的繁榮景象遠超中原,排除D項。
7. B 解析:據材料可知,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度、金朝的猛安謀克制、元朝的土司制度,都是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的管理制度,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B項正確。
8. D 解析:據材料可知,元朝地方行政秩序不僅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地方治理模式,還把蒙古游牧民族的治理傳統即“諸王分封”延續了下來,這表明元朝的地方治理體系呈現出游牧和中原制度文化交互共存的特點,故選D項;游牧文明與中原文明是互相借鑒、共存的關系,并非附屬關系,排除A項;元朝地方治理模式是雙重構造的特點,并非機構重疊,且材料未體現這種模式各自職權的情況,無法推出“職權不明確”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表明中原官僚系統和諸王分封系統哪個居于主體,排除C項。
9. 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歷史傳統等因素來確定,政區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容易產生割據局面。從元代開始,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從而使行省官員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A項。
10. 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金元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都有多個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謀克”“四等人制”都是依據各個民族發展的不同而采取的管理措施,故選B項;這些制度是少數民族政權創立的,“沿襲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四等人制”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排除C項;這些制度實行于全國,而不是邊疆地區,排除D項。
11. 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以宣政院管理藏族人,以嶺北行省管理蒙古人,以中書省和行中書省管理漢族等民族,其帝國構建反映出統治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元朝行省設置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排除C項;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與“宣政院”“中書省”等轄區的出現不符,排除D項。
12. A 解析:據材料“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陸田”“昔年船底浪,今日馬蹄痕”可知,宋朝時出現了圍湖造田的情況,山上和江中都出現了農田,且農田面積增加的同時,人民進行精耕細作,反映了宋朝土地資源開發較為充分,故選A項;材料體現了江南地區農業發展的情況,但并未涉及南北地區的對比,不能體現經濟重心的南移,排除 B項;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這體現在土地買賣較為頻繁方面,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高產作物不斷推廣出現于明清時期,且材料并未體現高產作物的推廣,排除D項。
13. C 解析:據材料可知,宋代對于商業發展的限制有所放松,商人獲得了從政的權利,且政府制定政策保護商業的合法收入,這說明宋代政府鼓勵保護商業發展,故選 C項;宋代并未廢止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明清時期,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重視經世致用,排除B、D兩項。
14. B 解析:材料“印度一切船舶運載香料及其他一切貴重貨物咸蒞此港”“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不可思議”體現了泉州港在海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大量外國貨物匯聚于此,能夠很好地反映元朝海外貿易繁榮的情況,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元代的對外戰爭,排除A項;驛道主要是用于國內傳遞公文、人員往來等,與港口貿易貨物進出沒有關聯,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商業貿易,未涉及軍事和政治方面,排除D項。
15. B 解析:據材料“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大大縮短了航程,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縮短了運輸航程,這說明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B項正確;“海上貿易取代了陸上貿易”“交通發展改變了政治中心”與史實不符,排除A、C兩項;材料未體現元朝政府重視海防建設,排除D項。
16. B 解析:據材料可知,朱熹認為只要通過學習獲取知識,并加強道德修養,人人都可能達到圣人的境界,這表明朱熹強調知識和道德的重要性,故選B項;朱熹并未宣揚人人平等的理念,排除A項;朱熹的思想是對儒家傳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儒家思想一直強調君臣、父子、夫妻等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朱熹同樣維護這種等級秩序,排除C項;朱熹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欲”就是要人們壓抑自己的自然欲望和個性追求,按照封建禮教的要求行事,這與追求個性主體的自由解放不符,排除D項。
17. A 解析:據材料可知,宋朝瓷器的風格受到理學中倫理道德規范的影響,而理學是主流思想,即材料所述變化反映了主流思想的浸潤,A項正確;經世致用是明清之際提出的思想,排除B項;宋朝社會經濟繁榮,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宋朝陶瓷風格受到理學的影響,而不是反映藝術的世俗化,排除D項。
18. C 解析:據材料可知,門第卑微的子弟幫助民間藝人編寫說唱演出腳本,甚至是自己登臺表演,這種做法促進了世俗文學的創作發展,故選C項;書會由學習應舉的讀書場所逐漸成為民間曲藝創作隊伍的統稱,說明書會與科舉制越來越疏遠,排除A項;宋元時期的門第觀念有所淡化,排除B項;我國戲曲藝術成熟的標志是元雜劇,排除D項。
19. D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岳飛、辛棄疾、范仲淹等人,面對少數民族的入侵,體現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深深的愛國情懷和對壯志未酬的感慨,故選D項;這些詞人多屬于豪放派,文學風格未變,且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作品中體現的共同的情感,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這些人物對國家的擔憂,并非重點關注個人的人生,排除 B項;宋朝面臨著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盛世,排除C項。
20. D 解析:據材料“今并載之,使南北通知,隨宜而用,使無偏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書》對南北農業墾耕的技術和特點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比較,這促進了南北農業技術的交流,故選D項;材料并沒有將元朝的農業科技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對比,無法得出“農業科技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政府在推廣農業方面的相關舉措和態度,排除B項;王禎在《農書》中強調的是南北的墾耕習俗不同,農具也有所不同,需要相互借鑒,而不是南北農業水平趨同,排除C項。
21. (1) 表現:普及面廣;斗茶之風盛行;茶藝不斷發展;受到宮廷推動;茶葉成為日常生活必需品;茶肆比較普遍,且根據用途進行分工;隨處隨時都能飲茶。
(2) 積極影響:推動宋朝茶葉產業和制瓷業的發展;推動茶文化的興盛;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宋朝飲茶的方式對周邊一些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2. (1) 變化:從兼容并蓄到崇文抑武。原因:吸取前朝教訓;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抑制武將勢力膨脹);與少數民族的軍事斗爭多以失敗告終(武臣無用);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澶淵之盟”的影響);科舉錄取規模擴大,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 簡評:進步:鞏固統治(強化集權;預防動亂;鞏固統一);推動文官政治(官僚政治)的發展;推動科舉制度的發展;有利于發揮士大夫的積極性(增強責任心、自信力);強化國家認同,推動社會教化(教育事業);推動儒學的發展;推動文學藝術的進步。局限:因循保守;效率低下;官員冗雜(積貧積弱);加大財政負擔;無法應對邊防危機(軍事能力不足);過于務虛(缺乏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铜鼓县| 竹溪县| 望谟县| 武夷山市| 屏东县| 南丹县| 陆川县| 乌什县| 梨树县| 宜宾市| 周口市| 齐齐哈尔市| 桐乡市| 陆丰市| 台安县| 泽库县| 桐乡市| 方城县| 乌恰县| 黔西| 吉水县| 三原县| 沙雅县| 高阳县| 永宁县| 太保市| 惠州市| 孟津县| 维西| 武隆县| 东台市| 古浪县| 巫溪县| 芜湖县| 宜城市| 钟山县| 岑巩县| 湟中县| 大荔县| 封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