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綜合評價(含答案)2025-2026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綜合評價(含答案)2025-2026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必修上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綜合評價
時間:45分鐘 分值:100分
一、 選擇題(共20題,每題4分,計80分)
1. (2024揚州期末)某學者在分析西晉滅亡的原因時指出,司馬炎襲位是依靠門資,平吳之后更是耽于游宴;他重用的“八公”也不過是攀龍附鳳、阿意茍合之人。該學者意在批評西晉(  )
A. 崇尚清談 B. 制度僵化
C. 政治腐敗 D. 士族專權
2. 491年,孝文帝決定重修廟號。他指出:率領拓跋鮮卑邁入中原的道武帝拓跋珪才是北魏政權真正意義上的創立者,其成就遠非草原時代的首領拓跋郁律所能及,故以太祖作為拓跋珪的廟號。孝文帝此舉旨在(  )
A. 削弱傳統政治勢力 B. 促成胡漢民族和解
C. 推行中原文化制度 D. 確立儒家正統觀念
3. (2024南通月考)北魏孝文帝下詔,“農時要月,民須肆力,其敕天下,勿使有留獄久囚”,“宜隨輕重決遣,以赴耕耘之業”。孝文帝遣囚赴農的舉措(  )
A. 意在塑造北魏正統形象 B. 助推南北民族大交融
C. 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 D. 致力于發展農業生產
4. (2024連云港東海期中)隋朝開通的大運河,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該段內容描述的是(  )
A. 運河開通的背景 B. 運河開通的過程
C. 運河開通的意義 D. 運河開通的條件
5. (2024南通海安高級中學月考)武則天臨朝稱制之初,政敵眾多,迫切需要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各方面信息。于是,武則天接受魚保家的建議,鑄銅匭,四面分別涂以青、丹、白、黑四色,各有投信開口,由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中一人負責,稱為“知匭使”。投匭制度的設立(  )
A. 有利于君主控制朝政 B. 有效保證了吏治清明
C. 擴大了官員的監察職能 D. 提升了官員的執政素質
6. (2025徐州期末)唐太宗鼓勵各族官員學習儒家文化。國子監招收學生不限民族,學生涵蓋了中原地區的漢族、西南的吐蕃、西北的高昌等。在地方,郡學為少數民族入學的子弟提供了學習和生活上的幫助。這些舉措(  )
A. 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B. 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對外影響
C. 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
D. 促進了地區交流和民族交融
7. 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宮內設立了翰林學士院,選任擅長文學的親信充任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和屬員,不計官階品秩,主要負責起草軍國大事的詔制,而中書省官員則負責起草對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唐代翰林院的設立(  )
A. 提高了三省的工作效率 B. 實現了行政權的合理分工
C. 擴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圍 D. 加強了皇帝對朝政的控制
8. (2024揚州高郵期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職責明確、組織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別有獨立的官署,又有明確的統隸關系,這改變了長期存在的“三公”“九卿”職權籠統、施政混亂的現象。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實行(  )
A. 規范了國家行政 B. 形成了官僚政治
C. 保障了吏治清明 D. 消除了決策失誤
9. (2024揚州期末)右圖所示是西安大雁塔唐朝進士題名帖。以下制度和此相關的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察舉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舉制 西安大雁塔唐朝進士題名帖
10. (2024泰州中學月考)下表所示的內容是唐代部分官員出身情況。這反映了當時(  )
唐代部分官員出身情況
群體 階層
士族 小姓 寒素
朝廷品官 66.2% 12.3% 21.5%
司法官 大理寺卿 69.84% 11.11% 19.05%
刑部侍郎 93.48% 6.52% 0.00%
刑部尚書 95.90% 3.28% 0.82%
A. 選官方式呈現多元化 B. 門閥觀念不斷強化
C. 士族政治仍具影響力 D. 科舉程序存在弊端
11. (2024聊城期中)唐代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杜佑在《通典》中指出,天寶年間“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這反映出唐代科舉制(  )
A. 改變了官場習氣 B. 帶動了社會尚學風氣
C. 選拔了實用人才 D. 徹底扭轉了門第觀念
12. (2024泰州泰興期中)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融合是我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下列不屬于民族融合的事件是(  )
A. 孝文帝改革 B. 鑒真東渡
C. 回回的形成 D. 五胡內遷
13. (2024泰州期中)(唐玄宗)開元以來,逐漸出現邊將久任,十余年不換將領的現象。后來,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以數州為一鎮,節度使即兼統此數州,而州刺史盡屬之。這一狀況的出現(  )
A. 有利于穩定邊疆 B. 緩和了民族矛盾
C. 緩解了統治危機 D. 削弱了中央集權
14. (2024連云港贛榆期中)北魏僧官法果說,“太祖明睿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直接把帝王當作佛祖禮拜。東晉孫綽的《喻道論》載:“佛有十二部經,其四部專以勸孝為事。”他們的觀點(  )
A. 表明佛教漸趨本土化
B. 保障了皇權至高無上
C. 得益于三教并行政策
D. 動搖了儒學正統地位
15. (2024徐州期末)唐朝的均田制取消了奴婢與普通農民一樣受田、人數不限、土地歸主人的規定,也取消了4歲以上丁牛每頭受田30畝,一戶限4頭的規定。這一舉措的目的是(  )
A. 促進奴婢人身解放 B. 限制地主擴占農田
C. 鼓勵農戶改進生產 D. 提高農民生產意愿
16. 下表所示的詩句反映出兩稅法(  )
白居易 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殫
柳宗元 蠶絲盡輸稅,機杼空倚壁
杜荀鶴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簡化稅目,統一稅制
B. 將役折錢,賦役合并
C. 制度缺陷,現實困境
D. 取消戶稅,夏秋兩征
17. (2024山東大聯考)唐朝時期的繪畫選材多以釋道人物畫為主,所謂“以人物居先,禽獸次之,山水次之,樓殿屋木次之”。但至五代十國時期,繪畫選材內容逐漸轉向以畫家居于其中的山水為主,釋道人物畫的陣容趨于衰落,山水、花鳥、動物畫的陣容日趨壯大。這一變化是因為當時(  )
A. 國家政治局勢的衰頹
B. 儒學正統地位的消亡
C. 開明文化政策的實施
D. 民族交融趨勢的加強
18. (2024鹽城東臺期中)《金剛經碑》是柳公權的書法作品,風格獨特,用筆靈巧勁健,結構嚴謹平衡。該作品的書體可能是(  )
A. 篆書 B. 楷書
C. 行書 D. 草書
19. (2024徐州期末)右圖所示為唐朝畫家閻立本于貞觀年間應詔而作的《職貢圖》(局部),描繪了唐太宗時婆利國和羅剎國千里迢迢前來朝貢的情景,畫中使臣或長須連鬢,或膚色黝黑,或大袍裹身,或赤膊袒胸、僅圍短裙。該作品(  )
A. 體現了域外風情與華夏文明的交匯
B. 真實再現了唐朝與域外國家的交往 《職貢圖》(局部)
C. 呈現了“開元盛世”下對外關系的發展
D. 反映了民族交融成為社會發展主流
20. (2024鹽城東臺期末)右圖所示為敦煌莫高窟中,晚唐洞窟發現的三兔共耳圖。9—11世紀前后,類似圖案出現在中亞、西亞地區;16世紀,在歐洲的一些教堂裝飾上也找到了相似圖片。由此推斷,三兔共耳圖(  )
A. 最早起源于唐朝
B. 是宗教特有的產物
C. 沿絲綢之路傳播 三兔共耳圖
D. 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二、 非選擇題(共2題,計20分)
21. (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域各國和唐朝來往,必經長安;東亞、南亞各國經陸路與西域交往,也必經長安;它是首都,各國使節頻繁來此進行政治活動,向這里傳播域外文化,又從這里帶回唐朝文化;它作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會于此,又有左右兩教坊,善歌工舞,域外傳來新聲佳曲,經教坊上演,傳遍京城,影響全國。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
材料二 長安外郭城依直線劃分為整齊排列的108個坊和東西二市。唐代對市場的設置、開閉的時間、商業區域的規劃都有嚴格的限制。東西兩市各有市署和平準署具體負責市場管理。
長安城的東市示意圖 長安城的西市示意圖
——摘編自賈虎林《唐代長安城市管理研究》
(1) 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對外交流的特點和長安在對外交流中的地位。(3分)
(2) 據材料二,概括唐朝長安城市管理的主要特點。相對于東市,西市有什么不同?(4分)
(3) 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長安城反映的時代風貌。(3分)
22. (10分)(2024泰州泰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摘自《漢官儀》
材料二 權貴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經濟勢力及社會關系,本易獲取聲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權貴,徇私舞弊……這制度演變到最后,終于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摘編自鄒紀萬《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
材料三 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于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摘編自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1) 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的選官制度及選拔標準。(2分)
(2) 指出材料二中的選官制度及選拔的標準,并分析其帶來的影響。(4分)
(3) 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的影響。(4分)
第二單元綜合評價
1. C 解析:據材料“依靠門資”“耽于游宴”“攀龍附鳳、阿意茍合之人”可知,該學者認為西晉時期的統治者沉迷于享樂,選拔的官員都不是真正的人才,意在批評西晉時期腐敗的政治,C項正確。
2. A 解析:據材料“其成就遠非草原時代的首領拓跋郁律所能及”可知,孝文帝在重修廟號的過程中力推率部進入中原的道武帝而貶低草原時代的首領拓跋郁律,實際上是有意削弱傳統的草原貴族的勢力,故選A項;孝文帝重修廟號的行為以打擊舊貴族、減輕改革阻力為主要目的,促進民族關系的緩和是客觀影響,而非主觀目的,排除 B項;通過重修廟號來推廣中原文化制度只是孝文帝強化統治的具體手段,排除C項;儒家正統觀念主要盛行于中原政權,少數民族政權只是借用儒家思想來加快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排除D項。
3. D 解析: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下詔令囚犯從事農業生產,表明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故選D項;“塑造北魏正統形象”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民族交融強調不同民族之間通過通婚、雜居等方式實現民族融合,緩和民族矛盾,排除B項;北魏統治區域在北方,令囚犯從事農業生產主要是為了促進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排除C項。
4. C 
5. A 
6. D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政府鼓勵各族官員學習儒家文化,并通過教育機構對少數民族子弟學生進行教育,這對地區交流和民族交融具有積極作用,故選D項;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并非唐朝,排除 A項;材料體現的是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并非對外交流,也未提及對地方管理的制度與主要方式(和親會盟、機構管理),排除B、C兩項。
7. D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玄宗在中書省之外,設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負責起草軍國大事的詔制,這削弱了中書省即宰相的權力,加強了皇帝對朝政的控制,D項正確;設立翰林學士院分化了中書省的決策權,并未提高三省的工作效率,排除A項;將起草軍國大事和起草一般文告分開,分化的是決策權而非行政權,排除 B項;材料并未體現宰相任用范圍的擴大,排除C項。
8. A
9. 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統治者通過科舉制選拔官員,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新科進士均在大雁塔內題名,故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D項正確;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不是選官制度,排除A項;察舉制是漢代選拔官吏的制度,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C項。
10. C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代部分高級官員中出身于士族的占到一半以上,體現了當時士族在官僚系統中仍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故選C項;唐代選官以科舉制為主,且材料僅體現官吏出身,未涉及選官方式的相關信息,排除 A項;唐代士族衰落,門閥觀念逐步弱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科舉程序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11. B 解析:材料“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體現了孟郊考中進士后的極度喜悅之情,從側面反映出科舉成功所帶來的榮耀和人們對科舉的向往;材料“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表明整個社會重視文化知識,形成了崇尚學習的風氣,由此可知,唐代科舉制帶動了社會尚學風氣,故選B項;材料強調科舉制對社會風氣的積極影響,而不是對官場習氣的影響,排除A項;選拔實用人才的關鍵在于德才兼備,注重其實際能力和貢獻,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徹底扭轉了門第觀念”的說法過于絕對,門第觀念在當時仍有一定影響,只是有所削弱,排除D項。
12. 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高僧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后六次東渡,歷經艱險到達日本,傳播佛教和唐朝文化,鑒真東渡主要是對外文化交流,而非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B項錯誤,符合題意,故選B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使鮮卑族逐漸漢化,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進程,屬于民族融合事件,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元朝時期,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相互交流、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這一過程體現了民族融合,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他們與漢族在中原地區雜居相處,在長期的交往中,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相互影響、相互學習,促進了民族融合,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13. D 
14. A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僧官法果將帝王當作佛祖禮拜,東晉孫綽提出佛有四部經專以勸孝為事,在中國傳統觀念中,皇帝是天子,對皇帝禮拜是中國封建等級觀念的表現,孝道也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佛教宣揚孝道等思想體現了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由此可知,他們的觀點表明佛教漸趨本土化,故選A項;僧官法果把帝王當作佛祖禮拜,東晉孫綽提出佛有四部經專以勸孝為事,是佛教適應本土文化的表現,而非保障皇權的舉措,排除B項;三教并行政策主要是在唐朝時期實行的,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雖然受到沖擊,但仍然處于正統地位,排除D項。
15. B 解析:據材料可知,這一舉措使得地主不能通過擁有奴婢和丁牛而多占田地,即限制地主擴占農田,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奴婢獲得人身自由的信息,排除A項;唐朝政府的這一舉措并不能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無法起到鼓勵農戶改進生產的作用,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對農民有利的措施,無法達到提高農民生產意愿的目的,排除D項。
16. C 解析:材料中的三位詩人都描述了兩稅法給百姓帶來的沉重負擔,反映出兩稅法的制度缺陷和現實困境,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兩稅法的影響,不是兩稅法的內容,排除A項;“將役折錢,賦役合并”是明朝的一條鞭法,排除B項;兩稅法并未取消戶稅,排除D項。
17. A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斷,這種不穩定的政治環境使得畫家們更多地選擇描繪自然景觀,以此逃避現實社會的動蕩和不安,故選A項;五代十國時期,儒學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影響力并未消亡,排除B項;開明文化政策的實施和民族交融趨勢的加強并非五代十國時期繪畫選材內容變化的原因,排除C、D兩項。
18. B
19. A 解析:據材料“描繪了唐太宗時婆利國和羅剎國千里迢迢前來朝貢的情景”可知,這幅作品體現了域外風情與華夏文明的交匯,A項正確;該作品是唐朝畫家閻立本應詔而作的,帶有一定的藝術色彩,不能真實再現唐朝與域外國家的交往,排除B項;《職貢圖》描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場景,而“開元盛世”是唐玄宗統治前期出現的盛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唐朝的對外交往,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項。
20. C 解析:據材料可知,晚唐時期的敦煌莫高窟、9—11世紀前后的中亞和西亞地區、16世紀的歐洲都發現三兔共耳圖或與之相似的圖片,說明三兔共耳圖曾在亞歐等地區多處出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和絲綢之路有關,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三兔共耳圖的發源地的相關信息,排除 A項;材料反映了三兔共耳圖的傳播路線及結果,未體現與宗教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顯示三兔共耳圖是從中國傳播到歐洲的,不能得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的結論,排除D項。
21. (1) 特點:海陸并舉;范圍廣泛;雙向交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地位:陸上絲路貿易的東方起點,國際大都會,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2) 主要特點:布局嚴整,坊市分開;市場管理有嚴格的限制;設商業管理機構。不同:西市商鋪更加密集;有外國人、少數民族客商經營的店鋪。
(3) 時代風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經濟繁榮;對外交通發達;開放包容;文化上兼收并蓄。
22. (1) 選官制度:察舉制。選拔標準:品行。
(2) 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選拔標準:門第。影響:門閥士族壟斷選官途徑,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忽視品德、才能,無法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3) 影響: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特權,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激發了個人的奮斗精神;加強了中央集權;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军事| 罗田县| 翼城县| 海安县| 鄂托克前旗| 库伦旗| 神农架林区| 海兴县| 宁武县| 石楼县| 唐山市| 天峻县| 元江| 宣威市| 东莞市| 崇左市| 通榆县| 临泽县| 南澳县| 垣曲县| 砀山县| 民勤县| 江西省| 林州市| 沙坪坝区| 静海县| 大同县| 兰溪市| 嘉兴市| 穆棱市| 曲沃县| 孝义市| 林周县| 宁津县| 金平| 东平县| 册亨县| 任丘市| 嫩江县| 上犹县|